在国内新冠疫情逐渐平息后,从三月开始,海外的疫情却发生突变。欧洲的新冠疫情愈发严重,累计确诊人数已超16万。截至当地时间20日下午,纽约州已确诊新冠肺炎病例8310例,其中5151例在纽约市。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纽约州为疫情“重大灾区”,将提供额外援助资金。
而更加牵动人心的,是那些海外华人的现状。
这几天,我们联系到几位远在海外的华人和留学生,他们向我们诉说了自己身在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想。
“只有华人和零星几个印度人会戴口罩”
推子 美国 马里兰州 巴尔的摩市
我们3月12日晚上通知取消线下授课,都改成线上,但我今年已经不是学生了,在学校做研究工作,所以线上线下对我没怎么影响。
我们这边这周开始有病例,现在应该有20个左右,我所在的城市区域应该还是个位数,昨天收到校长的邮件,说我们学校的第一例已经有了,就在医学院。
因为我平常的工作模式就是每周一两次去学校开会,平常都是在家工作,所以基本没受什么影响,我导师也是在周中的时候宣布,之后他开会都是在线上开。
感觉周围跟我共事的人都还蛮重视的,因为毕竟都是搞科学的吧,自我防护的意识都有。
但是我身边还是有觉得没必要过度反应的,毕竟这个病就算得了对于年轻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我的思路就是,就算我感染了之后无大碍,我也不想得病。
我所在的州因为有黑人区,所以比较“脏乱差”,还有黑帮。但是我也没囤枪,也不知道怎么囤,基本都是待在家里。
▲美国巴尔的摩市长呼吁停止枪击他人,因为医院病床得留给新冠肺炎患者。巴尔的摩市拥有超过60万居民,是美国最暴力的城市之一。根据当地警方的数据,2019年该市发生300多起谋杀案。
因为这周我有事情要办,所以出门次数还挺多的,就会看到学校有很多人在草坪上聚集着,整体还是没有警惕起来。
前天去了趟超市(之前都是叫超市外卖,前天发现不能送了,所以只能去实体店),因为超市的人员密度还是有点大,那次是我第一次全程戴口罩出门,体验还可以,我戴着口罩和降噪耳机,不会被打扰到。
但是周围也只有华人和零星几个印度人会戴口罩。
“学校不让中国学生戴口罩,戴了算违反校规”
晶 美国 堪萨斯州
我是在堪萨斯州,身边目前没有确诊的。
我们这个州的确诊只有九例,但是好像已经有一例死亡了,所以死亡率还是挺高的。
不过说实话,像这边的美国人,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离我最近的确诊病例,有两个半小时的路程。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在洛杉矶、或者在纽约,就会比较严重一点。
我们这边所有的美国学生都回家了,然后国际学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可以回家,或者是你可以待在校园里,我选的是待在校园,因为我们这边也比较偏,相对于而言会比转机回家安全很多。
我们这边的沃尔玛,基本上很多东西都没有了,鸡蛋、米、面,抢得都比较快。
而学校的建议就只是:多洗手、少聚集、不要揉眼睛、不要摸彼此。
现在比之前重视多了,停课也比较及时,不过就是官方不曝光感染数据挺鸡肋,还是有一些公众号什么,总有办法能让你了解点。
但是重视程度还是分地区,我有的朋友就是在华盛顿、纽约,学校不让中国学生戴口罩,戴了算违反校规。
说实话,这边的医疗条件也不如国内,新冠肺炎的检测费用好像说要先垫付500刀,之后你的费用会报销掉80%,总之还挺复杂的。
“迎面走来个遛狗的,他会故意换条路”
小新 美国 华盛顿
我倒是没被打,但是走在路上,别人看到我是中国人就会躲开。
比如我上楼,他如果在我前面,就会加快速度;如果路上遇到个遛狗的迎面走来,他就会故意换条路走。
这都是我的真实经历。
有次我和同学去超市,戴着口罩,旁边的人看到我们都表现得很惊讶,吓得我们赶紧把口罩摘掉了。
昨天又去超市,这次换了大中华,是个中国超市,大家都是中国人,戴口罩也就不奇怪了。
▲买不到牛奶,买不到鸡蛋,买不到酱油,结账排队半小时
▲学生会建立的物资群,发口罩
“n95口罩卖到了70-80人民币”
年糕 新西兰
早在过年的时候,也就是国内疫情最厉害的那几天,新西兰就已经买不到口罩了,不知道是不是被华人买光了,当时还有人从日本买了寄过来卖。
当时一个n95口罩在新西兰卖到了70-80人民币,主要是税太高了。
目前新西兰确诊了8例,都不是从中国输入的,也都不是中国人,但是现在还是对中国有禁令。
大部分留学生还是留在国内倒着时差上网课,或者从第三国,比如泰国回新西兰。
这边的本地人防范意识还是很轻,戴口罩会被歧视,他们的思想是:既然你没有病,就不用戴口罩。
政府对我们说:我们有最好的医疗,请大家放心,如果觉得自己有问题,就拨打求助热线,会有医生来上门检查。
“华人在互相帮助,也在彼此制造焦虑”
Connie 加拿大 温莎
我们在美加边境城市温莎,离多伦多3个半小时车程。
温莎目前没有病例,但是整个安大略省在加拿大是最严重的,几乎都集中在多伦多及周边地区。
我有同学在多伦多上班,她说多伦多的确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华人,但是温莎目前几乎没有。
加拿大医疗系统本身问题就比较大,加上疫情,医疗系统压力更大了,目前非常缺医护人员。虽然是全民免费没错,但是慢啊!慢得令人发指!
自从12号总理太太确诊以后,很多人就开始恐慌囤货了,物资也越来越不够了,但是加拿大本身人就少,即便现在暂时缺货,应该也不会彻底断货。
至少Costco所有货物虽然当天缺货,但是第二天都能补齐。
很多人都在囤卫生纸,是真的....
政府也说了,现在是有10% -15%的人在恐慌囤货,所以造成物资暂时短缺,但很快就会好的,这两天我有朋友去Costco,人明显比前几天少多了。
周围的华人都比较紧张,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国内的家人朋友们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我家人在美国德州达拉斯,目前那边所有学校都停课了,我表弟们、侄子,还有朋友的孩子们都在家上网课。
我嫂子跟我说,他们也囤了很多吃的和生活用品,做好一个月不出门的准备。我看达拉斯妈妈群里的妈妈们说,每天家里都要消毒好几次。公立学校每天会做好很多饭,给那些贫困的家庭送过去。
我有个同学是美国手术室护士,她说整个俄克拉荷马州的医院都取消了那种不紧急的、选择性的手术,只实行紧急的手术。并且ICU及普通病房都限制了访客人数,每天只能有一人探望。
我和一个美国的白人朋友聊天,她也不信带口罩有防护作用。
我觉得这个和政府的宣传有关。中国国内从一开始就宣传需要带口罩、要求带口罩,所以大家自然相信。但是美国也好、加拿大也好,卫生部和政府一直都是说带口罩意义不大,他们的确认为生病的人才需要带口罩。
现在也有一些老外开始戴口罩了,但是口罩也买不到了。
很多华人圈都自发帮助大家隔离。
比如温莎这里的,大家建了个群,专门帮助在家隔离的华人买菜、买生活用品,然后送到家里,就是为了让他们隔离的同时也能正常生活,这个事儿还上了当地的新闻。
但是也有些华人会制造恐慌。
之前达拉斯妈妈群里有个人,一直怂恿大家回国,她的意思是想活命就赶紧回国,留在美国等于等死。
大家很气愤,最后就把她踢出去了。
因为大家也都聊过,目前这个情况,如果要坐十几小时飞机、密闭空间,还要去机场这种人流量巨大的地方,反而更加容易感染。
还不如买齐物资、宅在家里不出门,别给自己和其他人添乱。
“政府说症状加重就拨打电话,但是很难打通”
Han 英国 利物浦
根据英国目前的情况看,国内报道稍微有一些夸张,但是确实感觉政策并不是很积极。
根据政府的要求,有症状者自己在家隔离七天,七天之后若症状加重,拨打医院电话。但是我看部分报道说,这个电话很难打通。
本地人对这个病也不够重视,没人戴口罩,群体性活动也在正常进行。
▲视频来自Han:当天是利物浦对马德里竞技,球迷为利物浦加油还在街上游行,并且还有3000西班牙球迷涌入利物浦为自己球队加油。
之前的政策是不关闭学校,但是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部分学校从这周开始停止面对面授课,改为网上教学。
我这边生活情况总体上看基本正常,超市除了卫生纸、消毒用品供应紧张外,食物供应都可以保证。
周围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回国躲避疫情,但是目前我没有回国打算,暂时准备还是待在英国。
[undefined]
“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
垚 英国 米尔顿·凯恩斯
我在米尔顿·凯恩斯,一座位于伦敦北部的城市。
英国政府把这里的医院作为第二次武汉撤侨的隔离点,所以我这个城市肯定有确诊的,但是医院离居民区比较远,我们生活不受影响。
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疫情进展,所以华人群体对这个病毒还是特别重视,尤其是这几天,病例从原来的十几个一下变成了一天增长十几个,现在基本上华人的机构、中文学校,都已经停课了。
华人也都在呼吁大学停课,但是英国大学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过最近也陆陆续续有学校改成网络授课,宣布考试推迟了。
大概从上周四、五开始,我觉得英国人才是陆陆续续的开始重视起来,像我这个城市,上周五晚上我正好去了一个市中心一个大的shopping mall,里面基本没什么人,要是平常的话,周五晚上应该是最热闹的时候。
包括伦敦的地铁站、火车站,现在也都没什么人,大伙儿也终于紧张起来了。
但是呢,老外跟咱们中国人不一样,基本上还是没有戴口罩的。
最近英国政府出台了这个群体免疫政策,大伙儿都很愤怒,但是没有办法,既然政府这么说了,那我们就只能自救了。
英国人不戴口罩,所以口罩还是能买到的,一些华人平台都可以买,但是也需要抢购。
超市的货架基本都空了,很多东西都不好买了,包括卫生纸。
就是这样,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尤其是那会儿春节嘛,我本人也是在国内过的春节,当时也给家人带回去了很多口罩,就觉得挺恐慌的。
过完春节回英国上班,没想到就这几天,英国也开始了大爆发。
虽然政府没有什么太好的措施,但是华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了,尽量保护自己,比如说在家办公、在家上课,包括大型的集会活动、华人的联欢会,现在都停了。
最近华人群里流行一个段子,我觉得说得挺贴切的:
这次疫情,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
“回国太没排面了”
桃子 英国 格拉斯哥
华人都很恐慌了,英国本地人还在继续喝酒蹦迪。
苏格兰政府针对留学生和游客,是免费接受病患的,还表示不跟随英格兰政府的全体免疫,所以大家放心了很多。
但是我啥都没有。太难买了,超市都空了,网购被砍单了,能不能买到全靠缘分。
但是我还是不打算回国,现在网上骂留学生回国都骂成啥样了,机场都是人山人海的,反正就是觉得特别没有尊严,太没排面了。
在这边,歧视是肯定有的呀,经常被人骂china virus(中国病毒),我还听说有人晚上出门被打了。
“走也不是,留也担心”
Meng 英国 伦敦
我现在住在伦敦,周围其实没有确诊的,只是听说有人在自我隔离。
华人在这边都很紧张,很多人都在犹豫要不要回国,或者已经回国了。
相对而言本地人就没那么上心,很多人还在外面聚会吃饭,基本上带口罩的只有华人。
这边的口罩基本上之前都被华人买了寄回国,都买不到了,很多也是之前囤的。
消毒洗手液也买不到了,药店甚至教大家怎么用酒精自制,很多华人开始从国内运口罩、消毒洗手液出来。
有听说有人带口罩被说,但是我实际没有体验到。
伦敦是比较国际化的城市,大家大部分还是很克制,会尊重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会互相歧视。
英国政府一开始所谓的群体免疫导致了很大的恐慌,很多人都跑到超市和上网囤货,导致物资紧缺。超市很多货架都是空的,连网上超市都被挤爆了。
最近的送货日期要等一整周才能寄到,有时候要等2小时才能登录上,这点真的没法和国内比。
这是我昨晚的截图:
所以过了两天,英国政府又开始改口,调整大家的情绪。但是大家还是很恐慌,走也不是,留也担心。
/ 结语 /
这次采访无疑是很特殊的一次,因为它跨越了很多个时区,更不知道跨越了多少公里的路程。
在这几天短暂的采访里,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每个国家的时间调出来,然后等待每一位受访者的醒来,或是入睡。
看到有网友说,美国华人开始囤起了特殊物资——枪。虽然采访的几位在美华人都表示并不了解,但是也有人发了这样的朋友圈。
从他们的话语间,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自疫情,还来自生活在海外的身份带给他们的负累。
我很理解桃子说的:回国太没排面了。
因为这几天,在名叫“豌豆公主病的日常”的微博话题下面,网友们留下了上万句抨击留学生、海外华人的声音。
“家乡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瞬间成了他们的标签。
我采访的这几位华人中,有一位特别的留学生女孩。她很幸运,在3月12日就花了2800元买到回国的机票,而在之后的几天,伦敦飞回上海的机票就稀缺到了18万元一张。
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她非常小心翼翼,或许是她很害怕,怕自己被报道之后,也变成了那个“万里投毒”的众矢之的。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从她的朋友圈得知,她没有隐瞒一切活动,主动通报行程,已经经过了重重检测,顺利回家。
我很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她:别怕,欢迎回来。
在国内疫情正处在爆发期的时候,他们中有的人,也曾经奔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建筑工地,为国内的家人和朋友寄回了大批的口罩和抗疫物资。
而现在,他们身陷囹圄,戴着口罩保护自己却变成了人群中的“异类”,身处举目无亲的海外只能跟同胞们守望相助。
我们更没有必要因为偶尔一两个想要喝矿泉水、去户外运动的巨婴对所有海外华人“一棒子打死”。
这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很感动。
凌晨的深圳机场,工作人员还在为刚刚入关的海外华人测量体温,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回家了就好。
在国内新冠疫情逐渐平息后,从三月开始,海外的疫情却发生突变。欧洲的新冠疫情愈发严重,累计确诊人数已超16万。截至当地时间20日下午,纽约州已确诊新冠肺炎病例8310例,其中5151例在纽约市。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纽约州为疫情“重大灾区”,将提供额外援助资金。
而更加牵动人心的,是那些海外华人的现状。
这几天,我们联系到几位远在海外的华人和留学生,他们向我们诉说了自己身在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想。
“只有华人和零星几个印度人会戴口罩”
推子 美国 马里兰州 巴尔的摩市
我们3月12日晚上通知取消线下授课,都改成线上,但我今年已经不是学生了,在学校做研究工作,所以线上线下对我没怎么影响。
我们这边这周开始有病例,现在应该有20个左右,我所在的城市区域应该还是个位数,昨天收到校长的邮件,说我们学校的第一例已经有了,就在医学院。
因为我平常的工作模式就是每周一两次去学校开会,平常都是在家工作,所以基本没受什么影响,我导师也是在周中的时候宣布,之后他开会都是在线上开。
感觉周围跟我共事的人都还蛮重视的,因为毕竟都是搞科学的吧,自我防护的意识都有。
但是我身边还是有觉得没必要过度反应的,毕竟这个病就算得了对于年轻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我的思路就是,就算我感染了之后无大碍,我也不想得病。
我所在的州因为有黑人区,所以比较“脏乱差”,还有黑帮。但是我也没囤枪,也不知道怎么囤,基本都是待在家里。
▲美国巴尔的摩市长呼吁停止枪击他人,因为医院病床得留给新冠肺炎患者。巴尔的摩市拥有超过60万居民,是美国最暴力的城市之一。根据当地警方的数据,2019年该市发生300多起谋杀案。
因为这周我有事情要办,所以出门次数还挺多的,就会看到学校有很多人在草坪上聚集着,整体还是没有警惕起来。
前天去了趟超市(之前都是叫超市外卖,前天发现不能送了,所以只能去实体店),因为超市的人员密度还是有点大,那次是我第一次全程戴口罩出门,体验还可以,我戴着口罩和降噪耳机,不会被打扰到。
但是周围也只有华人和零星几个印度人会戴口罩。
“学校不让中国学生戴口罩,戴了算违反校规”
晶 美国 堪萨斯州
我是在堪萨斯州,身边目前没有确诊的。
我们这个州的确诊只有九例,但是好像已经有一例死亡了,所以死亡率还是挺高的。
不过说实话,像这边的美国人,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离我最近的确诊病例,有两个半小时的路程。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在洛杉矶、或者在纽约,就会比较严重一点。
我们这边所有的美国学生都回家了,然后国际学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可以回家,或者是你可以待在校园里,我选的是待在校园,因为我们这边也比较偏,相对于而言会比转机回家安全很多。
我们这边的沃尔玛,基本上很多东西都没有了,鸡蛋、米、面,抢得都比较快。
而学校的建议就只是:多洗手、少聚集、不要揉眼睛、不要摸彼此。
现在比之前重视多了,停课也比较及时,不过就是官方不曝光感染数据挺鸡肋,还是有一些公众号什么,总有办法能让你了解点。
但是重视程度还是分地区,我有的朋友就是在华盛顿、纽约,学校不让中国学生戴口罩,戴了算违反校规。
说实话,这边的医疗条件也不如国内,新冠肺炎的检测费用好像说要先垫付500刀,之后你的费用会报销掉80%,总之还挺复杂的。
“迎面走来个遛狗的,他会故意换条路”
小新 美国 华盛顿
我倒是没被打,但是走在路上,别人看到我是中国人就会躲开。
比如我上楼,他如果在我前面,就会加快速度;如果路上遇到个遛狗的迎面走来,他就会故意换条路走。
这都是我的真实经历。
有次我和同学去超市,戴着口罩,旁边的人看到我们都表现得很惊讶,吓得我们赶紧把口罩摘掉了。
昨天又去超市,这次换了大中华,是个中国超市,大家都是中国人,戴口罩也就不奇怪了。
▲买不到牛奶,买不到鸡蛋,买不到酱油,结账排队半小时
▲学生会建立的物资群,发口罩
“n95口罩卖到了70-80人民币”
年糕 新西兰
早在过年的时候,也就是国内疫情最厉害的那几天,新西兰就已经买不到口罩了,不知道是不是被华人买光了,当时还有人从日本买了寄过来卖。
当时一个n95口罩在新西兰卖到了70-80人民币,主要是税太高了。
目前新西兰确诊了8例,都不是从中国输入的,也都不是中国人,但是现在还是对中国有禁令。
大部分留学生还是留在国内倒着时差上网课,或者从第三国,比如泰国回新西兰。
这边的本地人防范意识还是很轻,戴口罩会被歧视,他们的思想是:既然你没有病,就不用戴口罩。
政府对我们说:我们有最好的医疗,请大家放心,如果觉得自己有问题,就拨打求助热线,会有医生来上门检查。
“华人在互相帮助,也在彼此制造焦虑”
Connie 加拿大 温莎
我们在美加边境城市温莎,离多伦多3个半小时车程。
温莎目前没有病例,但是整个安大略省在加拿大是最严重的,几乎都集中在多伦多及周边地区。
我有同学在多伦多上班,她说多伦多的确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华人,但是温莎目前几乎没有。
加拿大医疗系统本身问题就比较大,加上疫情,医疗系统压力更大了,目前非常缺医护人员。虽然是全民免费没错,但是慢啊!慢得令人发指!
自从12号总理太太确诊以后,很多人就开始恐慌囤货了,物资也越来越不够了,但是加拿大本身人就少,即便现在暂时缺货,应该也不会彻底断货。
至少Costco所有货物虽然当天缺货,但是第二天都能补齐。
很多人都在囤卫生纸,是真的....
政府也说了,现在是有10% -15%的人在恐慌囤货,所以造成物资暂时短缺,但很快就会好的,这两天我有朋友去Costco,人明显比前几天少多了。
周围的华人都比较紧张,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国内的家人朋友们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我家人在美国德州达拉斯,目前那边所有学校都停课了,我表弟们、侄子,还有朋友的孩子们都在家上网课。
我嫂子跟我说,他们也囤了很多吃的和生活用品,做好一个月不出门的准备。我看达拉斯妈妈群里的妈妈们说,每天家里都要消毒好几次。公立学校每天会做好很多饭,给那些贫困的家庭送过去。
我有个同学是美国手术室护士,她说整个俄克拉荷马州的医院都取消了那种不紧急的、选择性的手术,只实行紧急的手术。并且ICU及普通病房都限制了访客人数,每天只能有一人探望。
我和一个美国的白人朋友聊天,她也不信带口罩有防护作用。
我觉得这个和政府的宣传有关。中国国内从一开始就宣传需要带口罩、要求带口罩,所以大家自然相信。但是美国也好、加拿大也好,卫生部和政府一直都是说带口罩意义不大,他们的确认为生病的人才需要带口罩。
现在也有一些老外开始戴口罩了,但是口罩也买不到了。
很多华人圈都自发帮助大家隔离。
比如温莎这里的,大家建了个群,专门帮助在家隔离的华人买菜、买生活用品,然后送到家里,就是为了让他们隔离的同时也能正常生活,这个事儿还上了当地的新闻。
但是也有些华人会制造恐慌。
之前达拉斯妈妈群里有个人,一直怂恿大家回国,她的意思是想活命就赶紧回国,留在美国等于等死。
大家很气愤,最后就把她踢出去了。
因为大家也都聊过,目前这个情况,如果要坐十几小时飞机、密闭空间,还要去机场这种人流量巨大的地方,反而更加容易感染。
还不如买齐物资、宅在家里不出门,别给自己和其他人添乱。
“政府说症状加重就拨打电话,但是很难打通”
Han 英国 利物浦
根据英国目前的情况看,国内报道稍微有一些夸张,但是确实感觉政策并不是很积极。
根据政府的要求,有症状者自己在家隔离七天,七天之后若症状加重,拨打医院电话。但是我看部分报道说,这个电话很难打通。
本地人对这个病也不够重视,没人戴口罩,群体性活动也在正常进行。
▲视频来自Han:当天是利物浦对马德里竞技,球迷为利物浦加油还在街上游行,并且还有3000西班牙球迷涌入利物浦为自己球队加油。
之前的政策是不关闭学校,但是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部分学校从这周开始停止面对面授课,改为网上教学。
我这边生活情况总体上看基本正常,超市除了卫生纸、消毒用品供应紧张外,食物供应都可以保证。
周围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回国躲避疫情,但是目前我没有回国打算,暂时准备还是待在英国。
[undefined]
“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
垚 英国 米尔顿·凯恩斯
我在米尔顿·凯恩斯,一座位于伦敦北部的城市。
英国政府把这里的医院作为第二次武汉撤侨的隔离点,所以我这个城市肯定有确诊的,但是医院离居民区比较远,我们生活不受影响。
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疫情进展,所以华人群体对这个病毒还是特别重视,尤其是这几天,病例从原来的十几个一下变成了一天增长十几个,现在基本上华人的机构、中文学校,都已经停课了。
华人也都在呼吁大学停课,但是英国大学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过最近也陆陆续续有学校改成网络授课,宣布考试推迟了。
大概从上周四、五开始,我觉得英国人才是陆陆续续的开始重视起来,像我这个城市,上周五晚上我正好去了一个市中心一个大的shopping mall,里面基本没什么人,要是平常的话,周五晚上应该是最热闹的时候。
包括伦敦的地铁站、火车站,现在也都没什么人,大伙儿也终于紧张起来了。
但是呢,老外跟咱们中国人不一样,基本上还是没有戴口罩的。
最近英国政府出台了这个群体免疫政策,大伙儿都很愤怒,但是没有办法,既然政府这么说了,那我们就只能自救了。
英国人不戴口罩,所以口罩还是能买到的,一些华人平台都可以买,但是也需要抢购。
超市的货架基本都空了,很多东西都不好买了,包括卫生纸。
就是这样,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尤其是那会儿春节嘛,我本人也是在国内过的春节,当时也给家人带回去了很多口罩,就觉得挺恐慌的。
过完春节回英国上班,没想到就这几天,英国也开始了大爆发。
虽然政府没有什么太好的措施,但是华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了,尽量保护自己,比如说在家办公、在家上课,包括大型的集会活动、华人的联欢会,现在都停了。
最近华人群里流行一个段子,我觉得说得挺贴切的:
这次疫情,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
“回国太没排面了”
桃子 英国 格拉斯哥
华人都很恐慌了,英国本地人还在继续喝酒蹦迪。
苏格兰政府针对留学生和游客,是免费接受病患的,还表示不跟随英格兰政府的全体免疫,所以大家放心了很多。
但是我啥都没有。太难买了,超市都空了,网购被砍单了,能不能买到全靠缘分。
但是我还是不打算回国,现在网上骂留学生回国都骂成啥样了,机场都是人山人海的,反正就是觉得特别没有尊严,太没排面了。
在这边,歧视是肯定有的呀,经常被人骂china virus(中国病毒),我还听说有人晚上出门被打了。
“走也不是,留也担心”
Meng 英国 伦敦
我现在住在伦敦,周围其实没有确诊的,只是听说有人在自我隔离。
华人在这边都很紧张,很多人都在犹豫要不要回国,或者已经回国了。
相对而言本地人就没那么上心,很多人还在外面聚会吃饭,基本上带口罩的只有华人。
这边的口罩基本上之前都被华人买了寄回国,都买不到了,很多也是之前囤的。
消毒洗手液也买不到了,药店甚至教大家怎么用酒精自制,很多华人开始从国内运口罩、消毒洗手液出来。
有听说有人带口罩被说,但是我实际没有体验到。
伦敦是比较国际化的城市,大家大部分还是很克制,会尊重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会互相歧视。
英国政府一开始所谓的群体免疫导致了很大的恐慌,很多人都跑到超市和上网囤货,导致物资紧缺。超市很多货架都是空的,连网上超市都被挤爆了。
最近的送货日期要等一整周才能寄到,有时候要等2小时才能登录上,这点真的没法和国内比。
这是我昨晚的截图:
所以过了两天,英国政府又开始改口,调整大家的情绪。但是大家还是很恐慌,走也不是,留也担心。
/ 结语 /
这次采访无疑是很特殊的一次,因为它跨越了很多个时区,更不知道跨越了多少公里的路程。
在这几天短暂的采访里,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每个国家的时间调出来,然后等待每一位受访者的醒来,或是入睡。
看到有网友说,美国华人开始囤起了特殊物资——枪。虽然采访的几位在美华人都表示并不了解,但是也有人发了这样的朋友圈。
从他们的话语间,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自疫情,还来自生活在海外的身份带给他们的负累。
我很理解桃子说的:回国太没排面了。
因为这几天,在名叫“豌豆公主病的日常”的微博话题下面,网友们留下了上万句抨击留学生、海外华人的声音。
“家乡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瞬间成了他们的标签。
我采访的这几位华人中,有一位特别的留学生女孩。她很幸运,在3月12日就花了2800元买到回国的机票,而在之后的几天,伦敦飞回上海的机票就稀缺到了18万元一张。
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她非常小心翼翼,或许是她很害怕,怕自己被报道之后,也变成了那个“万里投毒”的众矢之的。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从她的朋友圈得知,她没有隐瞒一切活动,主动通报行程,已经经过了重重检测,顺利回家。
我很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她:别怕,欢迎回来。
在国内疫情正处在爆发期的时候,他们中有的人,也曾经奔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建筑工地,为国内的家人和朋友寄回了大批的口罩和抗疫物资。
而现在,他们身陷囹圄,戴着口罩保护自己却变成了人群中的“异类”,身处举目无亲的海外只能跟同胞们守望相助。
我们更没有必要因为偶尔一两个想要喝矿泉水、去户外运动的巨婴对所有海外华人“一棒子打死”。
这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很感动。
凌晨的深圳机场,工作人员还在为刚刚入关的海外华人测量体温,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回家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