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后于2024年9月19日身亡。图为保安人员在该校门外执勤。 路透社
近日,一名日本男童在深圳上学途中遇刺不治身亡,引起各界舆论的震惊和哀悼。目前,嫌犯作案动机以及相关调查和审判过程能否公开透明等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伴随近期外国人在中国遇袭案件增多,其背后的原因是否如中国外交部一再所说,仅是"个案"呢? 9月18日,一名就读深圳日本人学校的10岁男孩在上学途中被刀刺伤腹部,经抢救无效后不幸过世。该事件不仅震惊日本各界,导致舆论充斥谴责和痛心之言,日本外务大臣上川阳子也在周四以“卑鄙”形容这起攻击事件,加剧日本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男童遇刺当日,正值中国官方宣传的日本侵略东北九一八事变“国耻”93周年。而在今年的6月24日,还有一对日本母子在苏州遇袭受伤。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接连发生两起日本人在华遇刺事件,外界质疑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却遭政府姑息而酿成悲剧。 不过,此一说法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院副教授新井立志告诉本台,在作案动机和嫌犯的心理状态等信息尚未明朗前,与其贸然归因于中国的反日情绪,不如以此作为警钟,“把单一个案与更广泛的社会趋势区别开来”。他说,不论是公民、政府还是媒体,“需要有勇气和社会责任,促使中国人的身份和日本人的身份人性化”。 新井立志说:“当我们关注到每个家庭、每位被骚扰或刺伤的人都有其兄弟、姐妹、母亲和父亲这一事实,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失去家人时所承受的痛苦(不分国籍)完全没有什么不同。”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图为2024年9月19日所拍摄的该校概貌。(路透社) 日本男童遇袭案情 最终能结案公开吗? 外国公民在华的人身安全之所以广受关注,不仅只是因为上述两起案件。今年六月,四名美国教师也在吉林被人刺伤。虽然当时中国政府承诺依法调查、惩处犯罪分子,但迄今却仍没有公开案情细节。 今年八月,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曾向《纽约时报》表示,事发两个月内这段期间,中方一直没有提供关于袭击者动机的更多细节,仅援引警方最初的说法,称事件始于袭击者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与其中一名教师发生身体碰撞和口角。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在周五对本台重申,美国国务院和驻外使领馆最关心的莫过于海外美国公民的安全,正密切关注这些事件。 美国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唐哲(Jeremy Daum)告诉本台,上述三起案件仍在中国调查,因此能公开的信息有限,尽管过程涉及是否应该“主动披露(active disclosure)”,以及确保一旦进入庭审程序,法庭、审判和证据都能公开透明。但中国的问题还在于,媒体并不自由:“中国的媒体由国家控制,特别是当有关事件牵涉国际关系时,只能由官方声明发布。” 唐哲表示,即便上述相关案情最终结案,中国的法庭数据库(“人民法院案例库”或裁判文书网)能显示的信息也相当有限,因为其内容更像是判决记录,包括事实陈述、法律程序和法源基础,而非英、美等普通法国家那样的详细分析。此外,由于上述案件引起国内外很多关注,预计中方也会有所准备:“无论案情是否会上传到数据库,我的猜想是,在那之前,(中国)外交部或检察官就会提供精心策划(well-curated)的信息。”唐哲认为,目前中国正在与日本政府沟通,而“中国官媒也正试图引导舆论客观看待事实,以淡化任何存在的反日情绪”。 针对日本男童遇刺一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周五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主管部门正在进行调查和侦办,将适时推进后续司法程序。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判断,这是一起”个案”,但还要依具体情况等待调查结果。 综合中国媒体报道,深圳警方已在案发现场抓获男性嫌疑人钟某,并予以刑事拘留。警方表示,钟某四十四岁,对持刀伤害日本学生的行为供认不讳。此外,他没有固定职业,2015年曾因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被东莞警方取保候审;2019年又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深圳警方行政拘留。 本周五,在被问及该男童遇袭一案是否与先前中日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排海问题达成的共识有关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两者没有关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则在周四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遇害男孩是日本国籍,其父母分别为日本公民和中国公民,中方也将为他的家人料理后事提供必要协助。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后于2024年9月19日去世。图为手持花束站在该校校外的一名男子。(路透社)
从“偶发事件”定性到改称“个案”,而且还是私下偷偷摸摸说的,这回都不敢在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上说了。甚至外交部发言人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中国媒体连提都不敢提。 https://t.co/KW9XruKfAU— Ignatius Lee (@22HomoPoliticus) September 19, 2024
从“偶发事件”定性到改称“个案”,而且还是私下偷偷摸摸说的,这回都不敢在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上说了。甚至外交部发言人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中国媒体连提都不敢提。 https://t.co/KW9XruKfAU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后于2024年9月19日身亡。图为保安人员在该校门外执勤。 路透社
近日,一名日本男童在深圳上学途中遇刺不治身亡,引起各界舆论的震惊和哀悼。目前,嫌犯作案动机以及相关调查和审判过程能否公开透明等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伴随近期外国人在中国遇袭案件增多,其背后的原因是否如中国外交部一再所说,仅是"个案"呢?
9月18日,一名就读深圳日本人学校的10岁男孩在上学途中被刀刺伤腹部,经抢救无效后不幸过世。该事件不仅震惊日本各界,导致舆论充斥谴责和痛心之言,日本外务大臣上川阳子也在周四以“卑鄙”形容这起攻击事件,加剧日本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男童遇刺当日,正值中国官方宣传的日本侵略东北九一八事变“国耻”93周年。而在今年的6月24日,还有一对日本母子在苏州遇袭受伤。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接连发生两起日本人在华遇刺事件,外界质疑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却遭政府姑息而酿成悲剧。
不过,此一说法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院副教授新井立志告诉本台,在作案动机和嫌犯的心理状态等信息尚未明朗前,与其贸然归因于中国的反日情绪,不如以此作为警钟,“把单一个案与更广泛的社会趋势区别开来”。他说,不论是公民、政府还是媒体,“需要有勇气和社会责任,促使中国人的身份和日本人的身份人性化”。
新井立志说:“当我们关注到每个家庭、每位被骚扰或刺伤的人都有其兄弟、姐妹、母亲和父亲这一事实,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失去家人时所承受的痛苦(不分国籍)完全没有什么不同。”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图为2024年9月19日所拍摄的该校概貌。(路透社)
日本男童遇袭案情 最终能结案公开吗?
外国公民在华的人身安全之所以广受关注,不仅只是因为上述两起案件。今年六月,四名美国教师也在吉林被人刺伤。虽然当时中国政府承诺依法调查、惩处犯罪分子,但迄今却仍没有公开案情细节。
今年八月,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曾向《纽约时报》表示,事发两个月内这段期间,中方一直没有提供关于袭击者动机的更多细节,仅援引警方最初的说法,称事件始于袭击者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与其中一名教师发生身体碰撞和口角。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在周五对本台重申,美国国务院和驻外使领馆最关心的莫过于海外美国公民的安全,正密切关注这些事件。
美国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唐哲(Jeremy Daum)告诉本台,上述三起案件仍在中国调查,因此能公开的信息有限,尽管过程涉及是否应该“主动披露(active disclosure)”,以及确保一旦进入庭审程序,法庭、审判和证据都能公开透明。但中国的问题还在于,媒体并不自由:“中国的媒体由国家控制,特别是当有关事件牵涉国际关系时,只能由官方声明发布。”
唐哲表示,即便上述相关案情最终结案,中国的法庭数据库(“人民法院案例库”或裁判文书网)能显示的信息也相当有限,因为其内容更像是判决记录,包括事实陈述、法律程序和法源基础,而非英、美等普通法国家那样的详细分析。此外,由于上述案件引起国内外很多关注,预计中方也会有所准备:“无论案情是否会上传到数据库,我的猜想是,在那之前,(中国)外交部或检察官就会提供精心策划(well-curated)的信息。”唐哲认为,目前中国正在与日本政府沟通,而“中国官媒也正试图引导舆论客观看待事实,以淡化任何存在的反日情绪”。
针对日本男童遇刺一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周五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主管部门正在进行调查和侦办,将适时推进后续司法程序。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判断,这是一起”个案”,但还要依具体情况等待调查结果。
综合中国媒体报道,深圳警方已在案发现场抓获男性嫌疑人钟某,并予以刑事拘留。警方表示,钟某四十四岁,对持刀伤害日本学生的行为供认不讳。此外,他没有固定职业,2015年曾因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被东莞警方取保候审;2019年又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深圳警方行政拘留。
本周五,在被问及该男童遇袭一案是否与先前中日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排海问题达成的共识有关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两者没有关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则在周四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遇害男孩是日本国籍,其父母分别为日本公民和中国公民,中方也将为他的家人料理后事提供必要协助。
一名日本男孩在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上学途中遇刺后于2024年9月19日去世。图为手持花束站在该校校外的一名男子。(路透社)
日本人在华安全能否受到保障?
虽然北京当局和往常一样强调此一事件为单一个案,并承诺将继续为在华的外国公民提供安全保障,不影响中日两国交往与合作。但是,据日本共同通信社报道,已有东芝集团(Toshiba Corp.)等多家驻华日本企业敦促员工注意安全。
报道指出,松下集团(Panasonic Holdings Corp.)发布通知,允许驻华员工携家人暂时返回日本,并且费用由公司承担。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片山正(Masanori Katayama)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要求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努力确保日本居民的安全。据悉,日本丰田(Toyota Motor Corp.)、本田(Honda Motor Co.)和日产汽车(Nissan Motor Co.)在深圳均设有业务部门。
而在中国民间,公众舆论对日本男童遇刺事件的看法也相当分歧。有的人对暴力行为表示谴责,批评中国社会的反日情绪;也有人批评日本媒体对此“过度炒作”。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9月19日,有深圳市民自发前往事发地献花哀悼,并表示无论孩子国籍为何,都是深圳的孩子,需要市民伸出援手。本台搜索微博时则发现,一些网民认为,虽然无从证明该事件是否涉及仇恨犯罪,但只要打开简体中文社交媒体就可看到,这类极端个案已经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预演过很多次;也有的抨击凶手残暴、懦弱而对天真的10岁未成年儿童下毒手;更有人呼吁,别让这种行为污辱了中国人的爱国心。
中国的反日情绪根植于“日本侵华战争”与“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记忆,而在北京当局倡导爱国主义之下,有关日本历史教科书、日本政界参拜靖国神社,以及2012年以来两国涉及的钓鱼岛主权等问题的争议,也成为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的导火线。
此外,中国近年更发生一些涉及中日文化象征而引发的“爱国”与“反日”争议。
2019年,大连的日本风情街原本作为文旅项目盛唐小京都的一部分,但在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下,开业不到几天便宣布关闭。当时,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还就此刊文,批评“在深受日本殖民侵略苦难的大连,不应该用日本文化炒作,谋取商业利益”。
2021年“九一八”事件纪念日当天,一群苏州年轻人穿着汉服走入布满日本料理店和酒吧的淮海街时,遭工作人员以影响小区居民为由阻拦,并引发不少中国网友愤怒。他们指责当地存在“日租界”,损及中国青年爱国的表现。2022年在中国网络热传的一段视频还显示,苏州淮海街上一名女子因为穿着日本和服,遭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带走。
不过,常年经营中日观感民调的“言论NPO”相关报告显示, 2023年,中国人对日本人印象不好和不太好的比例高达6成多(62.9%),但这相比2013年的高峰9成以上(92.8%)已逐年下降;而日本人对中国人印象不好和不太好的比例则自2005年以来逐年上升,从超过3成(37.9%)到2023年高居9成以上( 92.2%)。
记者:乔琴恩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