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刚过,你是不是也经历了“胡吃海塞”的快乐?
大鱼大肉、火锅烧烤、奶茶甜点……这些美食虽然让人满足,但也可能让我们的尿酸值悄悄飙升。
更让人意外的是,高尿酸早已不再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高中生,也开始被它盯上。
《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38%的受访者在26到35岁时就查出了高尿酸或痛风,22%甚至在18到25岁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极端案例也不少。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一位高二男生在上学路上突然脚部剧痛,检查后发现血尿酸高达800μmol/L,尿酸盐已在关节内沉积。
01
高尿酸:不止是痛风的前奏
虽然痛风发作的年轻人仍是个例,但痛风的病理基础——高尿酸血症,在年轻人中间越来越普遍。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标准,正常饮食状态下,不是同一天2次检测中,空腹血尿酸水平如果都大于420μmol/L,即可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不仅可能引发痛风,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中提到,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血尿酸水平越高,痛风的发生率越高。研究数据显示,血尿酸在360μmol/L及以下,痛风发生率只有0.8/1000人年,如果血尿酸在600μmol/L及以上时,痛风发生率是前者的近90倍,可以达到70.2/1000人年。
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血尿酸水平会显著影响高血压发病及长期变化。血尿酸每增加60μmol/L,高血压发生的风险也增加15%~23%。
而年纪轻轻就高尿酸的人,更容易面临高血压风险。多达九成青年人的高血压都会伴随高尿酸血症。
此外,高尿酸也与慢性肾脏病有关。研究发现,高尿酸是独立影响慢性肾脏病的因素。较高血尿酸水平与肾衰竭风险密切相关。在慢性肾脏病3 ~ 5期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70%到85%。
02
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高尿酸
在一篇汇总了177篇文献的荟萃分析中,从2001年到2017年,中国高尿酸患者的比例从8.5%跃升至18.4%,2014年甚至一度超过20%。
其中年轻人高尿酸比例急剧上升。从2015-16年到2018-19年,18到29岁年轻人高尿酸比例一直最高、也增长最快,30多岁的高尿酸比例稳居第二。相比之下,中老年人的高尿酸比例反而相对稳定。
女性也不例外。尽管医学研究证实雌激素有助于尿酸排泄,女性高尿酸比例通常低于男性,但年轻化趋势同样在女性中显现。两三年间,18-29岁年轻女生高尿酸比例同样增长迅速,从2.7%升至4.2%,是女性中第三高发的年龄段。
后浪研究所的报道中,一位年轻女性26岁体检时,就发现尿酸值达到450μmol/L。而她平时既不喝酒、也不大鱼大肉,只是爱吃甜食,体重略超标,没有规律运动。
不仅打工人高尿酸越来越多,中学生高尿酸比例则更惊人,且远超美国、韩国等国家。
2022年一篇研究数据显示,国内12-15岁和16-19岁初、高中生,男生高尿酸比例都超过四成。12到15岁初中女生,竟也近三成高尿酸,远高于全部年龄段成年女性。
相比之下,美国12-19岁青少年的高尿酸比例为16.56%,韩国10-18岁青少年的比例为9.4%。
03
饮食与压力:年轻人高尿酸的元凶
造成高尿酸的机制实际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而高尿酸年轻化的背后,主要与饮食和心理压力相关
酒精、果糖、海鲜和红肉是最可能导致高尿酸及痛风的食物,其中酒精和果糖风险最大。果糖不止在果汁里,比如大家最常喝的可乐、雪碧等将高果糖玉米糖浆列为成分的饮料,含糖量中平均超过六成都是果糖。此外,含糖糕点中也存在不少果糖。
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每周吃含糖糕点四次及以上的18岁大学生,与不吃或几乎不吃含糖糕点的同龄人相比,前者高尿酸发生风险是后者1.522倍。
从2003年到2014年,国内青少年儿童果糖消费量,增长超过十倍。2018年一项调查显示,东北地区12-15岁初中生平均每周摄入2214毫升含糖饮料。
年轻人对含糖饮料的依赖尤其值得警惕。今年9月,宁波晚报曾报道,一名11岁小学生因长期把饮料当水喝,尿酸值飙升至近600,最终确诊痛风。
有些地区中小学生高尿酸比例特别高,也跟不同地域饮食习惯有关。
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检出率高达50.37%。广东本地人常吃的汤和海鲜,都是典型高嘌呤食物。
在四川东北部,55.12%青少年儿童都高尿酸。其中男生高尿酸比例60.68%,女生也高达46.9%。研究指出,这跟当地重口味烹调习惯不无关联——重油、重盐、高糖、高脂肪。
除了饮食,情绪压力也是高尿酸的重要诱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和高脂肪饮食习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研究也表明,高压力人群的痛风发作频率显著高于低压力人群。
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高尿酸现象更为普遍。这与《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数据不谋而合:全国近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其中经济发达的上海抑郁率最高,达11.8%。
一项针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出现高尿酸尤其多。
还有研究发现,未成年心理疾病患者高尿酸可能性是其他身体条件相仿中老年患者8倍以上。
2024年,一项针对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其高尿酸比例达3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一般青少年的18.3%。双相患者中躁狂发作组,更是48.2%都出现高尿酸血症。
年纪轻轻就飙升的尿酸值,是身体不堪重负的求救信号——是时候调整身心状态和生活方式了。毕竟,内分泌系统比我们的大脑更早意识到,身体已经卷不动了。
假期刚过,你是不是也经历了“胡吃海塞”的快乐?
大鱼大肉、火锅烧烤、奶茶甜点……这些美食虽然让人满足,但也可能让我们的尿酸值悄悄飙升。
更让人意外的是,高尿酸早已不再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高中生,也开始被它盯上。
《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38%的受访者在26到35岁时就查出了高尿酸或痛风,22%甚至在18到25岁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极端案例也不少。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一位高二男生在上学路上突然脚部剧痛,检查后发现血尿酸高达800μmol/L,尿酸盐已在关节内沉积。
01
高尿酸:不止是痛风的前奏
虽然痛风发作的年轻人仍是个例,但痛风的病理基础——高尿酸血症,在年轻人中间越来越普遍。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标准,正常饮食状态下,不是同一天2次检测中,空腹血尿酸水平如果都大于420μmol/L,即可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不仅可能引发痛风,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中提到,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血尿酸水平越高,痛风的发生率越高。研究数据显示,血尿酸在360μmol/L及以下,痛风发生率只有0.8/1000人年,如果血尿酸在600μmol/L及以上时,痛风发生率是前者的近90倍,可以达到70.2/1000人年。
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血尿酸水平会显著影响高血压发病及长期变化。血尿酸每增加60μmol/L,高血压发生的风险也增加15%~23%。
而年纪轻轻就高尿酸的人,更容易面临高血压风险。多达九成青年人的高血压都会伴随高尿酸血症。
此外,高尿酸也与慢性肾脏病有关。研究发现,高尿酸是独立影响慢性肾脏病的因素。较高血尿酸水平与肾衰竭风险密切相关。在慢性肾脏病3 ~ 5期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70%到85%。
02
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高尿酸
在一篇汇总了177篇文献的荟萃分析中,从2001年到2017年,中国高尿酸患者的比例从8.5%跃升至18.4%,2014年甚至一度超过20%。
其中年轻人高尿酸比例急剧上升。从2015-16年到2018-19年,18到29岁年轻人高尿酸比例一直最高、也增长最快,30多岁的高尿酸比例稳居第二。相比之下,中老年人的高尿酸比例反而相对稳定。
女性也不例外。尽管医学研究证实雌激素有助于尿酸排泄,女性高尿酸比例通常低于男性,但年轻化趋势同样在女性中显现。两三年间,18-29岁年轻女生高尿酸比例同样增长迅速,从2.7%升至4.2%,是女性中第三高发的年龄段。
后浪研究所的报道中,一位年轻女性26岁体检时,就发现尿酸值达到450μmol/L。而她平时既不喝酒、也不大鱼大肉,只是爱吃甜食,体重略超标,没有规律运动。
不仅打工人高尿酸越来越多,中学生高尿酸比例则更惊人,且远超美国、韩国等国家。
2022年一篇研究数据显示,国内12-15岁和16-19岁初、高中生,男生高尿酸比例都超过四成。12到15岁初中女生,竟也近三成高尿酸,远高于全部年龄段成年女性。
相比之下,美国12-19岁青少年的高尿酸比例为16.56%,韩国10-18岁青少年的比例为9.4%。
03
饮食与压力:年轻人高尿酸的元凶
造成高尿酸的机制实际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而高尿酸年轻化的背后,主要与饮食和心理压力相关
酒精、果糖、海鲜和红肉是最可能导致高尿酸及痛风的食物,其中酒精和果糖风险最大。果糖不止在果汁里,比如大家最常喝的可乐、雪碧等将高果糖玉米糖浆列为成分的饮料,含糖量中平均超过六成都是果糖。此外,含糖糕点中也存在不少果糖。
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每周吃含糖糕点四次及以上的18岁大学生,与不吃或几乎不吃含糖糕点的同龄人相比,前者高尿酸发生风险是后者1.522倍。
从2003年到2014年,国内青少年儿童果糖消费量,增长超过十倍。2018年一项调查显示,东北地区12-15岁初中生平均每周摄入2214毫升含糖饮料。
年轻人对含糖饮料的依赖尤其值得警惕。今年9月,宁波晚报曾报道,一名11岁小学生因长期把饮料当水喝,尿酸值飙升至近600,最终确诊痛风。
有些地区中小学生高尿酸比例特别高,也跟不同地域饮食习惯有关。
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检出率高达50.37%。广东本地人常吃的汤和海鲜,都是典型高嘌呤食物。
在四川东北部,55.12%青少年儿童都高尿酸。其中男生高尿酸比例60.68%,女生也高达46.9%。研究指出,这跟当地重口味烹调习惯不无关联——重油、重盐、高糖、高脂肪。
除了饮食,情绪压力也是高尿酸的重要诱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和高脂肪饮食习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研究也表明,高压力人群的痛风发作频率显著高于低压力人群。
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高尿酸现象更为普遍。这与《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数据不谋而合:全国近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其中经济发达的上海抑郁率最高,达11.8%。
一项针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出现高尿酸尤其多。
还有研究发现,未成年心理疾病患者高尿酸可能性是其他身体条件相仿中老年患者8倍以上。
2024年,一项针对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其高尿酸比例达3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一般青少年的18.3%。双相患者中躁狂发作组,更是48.2%都出现高尿酸血症。
年纪轻轻就飙升的尿酸值,是身体不堪重负的求救信号——是时候调整身心状态和生活方式了。毕竟,内分泌系统比我们的大脑更早意识到,身体已经卷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