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躺平却又不想没钱花?试试故意被开除吧!"越来越多的法国网红开始在网上传授年轻人如何成为"职场噩梦",好让自己被炒鱿鱼,从而坐享政府慷慨的失业救济金。
现在的年轻人懒洋洋地刷着手机,他们的屏幕上滑过的不是《如何在职场脱颖而出》,而是《如何巧妙地被公司扫地出门》——这类视频每天都在收获数百万的点击量。
而这一切还真不能完全怪这些年轻人,要怪就怪法国那出了名的"慷慨过头"的失业保障体系。
法国的失业救济金诱人之处在于:只要你是被解雇的,就能领到长达18个月、高达原工资75%的补贴。算算账,月薪2000欧的打工人,被炒后每月能躺着收1500欧,还不用早起挤地铁、应付难缠的老板。
唯一条件?你得是被"炒",而不是自己"跳"。
这不,一大批"反职场"网红应运而生。他们不教你如何升职加薪,而是手把手教你怎么让老板忍无可忍把你开除。
"工作幸福感战士"劳伦·莱维就是这群网红中的头号人物。
这位前职场人士辞职后,在TikTok上迅速积累了35万多粉丝。她的账号简介写着"今日职场世界的吐槽大师",每天对着镜头向她的Z世代粉丝们灌输一个理念:"在法国,认真工作简直是吃亏上当。"
莱维的视频里常常带着一脸"懂的都懂"的表情,直白地告诉年轻人:"即使因为严重渎职被炒,你依然有权像别人一样领失业金。"
有记者问她是否在鼓励年轻人不工作时,她翻了个白眼:"批评我之前,先去餐馆当个洗碗工试试吧。"
别以为只有莱维一个"另类职场导师"。法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这类网红如雨后春笋。他们教你如何精准计算失业时间,把补贴用来环球旅行;如何和政府官员讨价还价,榨取最高额的月补助;甚至传授与失业办公室打交道的"话术技巧"。
一位叫塞莉亚的TikTok主播直接给出了一套"职场反向成功学":
1. 坚持每天迟到;
2. 态度恶劣,拒绝合作;
3. 做同事眼中的噩梦;
4. 被叫去谈炒鱿鱼时,干脆装病不去。
她的视频播放量超14万,最后一句话更是精辟——"失业金就是这样到手的"。看着屏幕前年轻人亮起的眼睛,不知道法国的企业主们作何感想。
更离谱的是,有些网红竟然把"如何与政府讨价还价"当成艺术来传授。
一位名叫艾莉的网红在视频中得意地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她原本每月能拿1200欧元的失业金,但她不满足,坚持要求官员用她在卢森堡工作时的高薪作为计算基础。结果呢?失业金一下涨到了每月1800欧!
"各位,这就是技巧!"她朝镜头眨眨眼,"在就业中心,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讨价还价。不然,亏的可是你自己!"看着视频下方12万的播放量和一片叫好声,让人不禁感叹法国式"躺平"的精致考究。
讽刺的是,法国的失业问题由来已久。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这个浪漫的国度的失业率就没低于7%过。2022年,失业率曾短暂降至历史低点7.1%,但如今又回到了7.3%。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申领失业金的人数激增10万,达到惊人的626万,增幅最大的恰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更让人瞠目的是,法国国家统计局的就业调查显示,15至24岁年龄段的失业金申请者占比高达17.2%,比25至49岁年龄段的6.7%和50岁以上的5.1%高出许多。一边是企业喊"招不到人",一边是年轻人忙着研究"如何被炒",这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这完全是马克龙政策加上疫情的后果,"萨科齐时期的部长皮埃尔·勒卢什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愤怒地表示,"法国已经变成一个彻底停止工作的国家!没人愿意干活了!旅游旺季的餐馆宁可关门,也找不到人手。想找个年轻员工?门都没有!大家习惯了在家躺着收钱。"
别以为这种现象只在法国。英国也冒出一批"福利顾问"网红。他们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在申请表上使用特定"关键词",如何避开福利部门的"陷阱问题",甚至提供模板化的申请材料。
其中一位名叫惠特尼的网红,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近百万粉丝,专门教授如何"榨干"工作与养老金部门,最大化获取福利、免费汽车甚至免费手机。
回望历史,福利制度本是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的一大进步,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
然而当"躺平文化"成为年轻一代的新宠,当"如何巧妙被炒"成为热门教程,福利的天平很难不失衡······
这种"工作可有可无,失业金不可或缺"的心态,恐怕正是法国经济活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当年轻人视勤劳为愚蠢,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又将如何保持?
至于那些沉迷于"薅羊毛"技巧的年轻人,也该扪心自问:当羊毛薅尽、国库空虚之日,还有谁来为你的养老买单?要知道,再慷慨的福利制度,也需要有人创造财富来支撑。
"想要躺平却又不想没钱花?试试故意被开除吧!"越来越多的法国网红开始在网上传授年轻人如何成为"职场噩梦",好让自己被炒鱿鱼,从而坐享政府慷慨的失业救济金。
现在的年轻人懒洋洋地刷着手机,他们的屏幕上滑过的不是《如何在职场脱颖而出》,而是《如何巧妙地被公司扫地出门》——这类视频每天都在收获数百万的点击量。
而这一切还真不能完全怪这些年轻人,要怪就怪法国那出了名的"慷慨过头"的失业保障体系。
法国的失业救济金诱人之处在于:只要你是被解雇的,就能领到长达18个月、高达原工资75%的补贴。算算账,月薪2000欧的打工人,被炒后每月能躺着收1500欧,还不用早起挤地铁、应付难缠的老板。
唯一条件?你得是被"炒",而不是自己"跳"。
这不,一大批"反职场"网红应运而生。他们不教你如何升职加薪,而是手把手教你怎么让老板忍无可忍把你开除。
"工作幸福感战士"劳伦·莱维就是这群网红中的头号人物。
这位前职场人士辞职后,在TikTok上迅速积累了35万多粉丝。她的账号简介写着"今日职场世界的吐槽大师",每天对着镜头向她的Z世代粉丝们灌输一个理念:"在法国,认真工作简直是吃亏上当。"
莱维的视频里常常带着一脸"懂的都懂"的表情,直白地告诉年轻人:"即使因为严重渎职被炒,你依然有权像别人一样领失业金。"
有记者问她是否在鼓励年轻人不工作时,她翻了个白眼:"批评我之前,先去餐馆当个洗碗工试试吧。"
别以为只有莱维一个"另类职场导师"。法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这类网红如雨后春笋。他们教你如何精准计算失业时间,把补贴用来环球旅行;如何和政府官员讨价还价,榨取最高额的月补助;甚至传授与失业办公室打交道的"话术技巧"。
一位叫塞莉亚的TikTok主播直接给出了一套"职场反向成功学":
1. 坚持每天迟到;
2. 态度恶劣,拒绝合作;
3. 做同事眼中的噩梦;
4. 被叫去谈炒鱿鱼时,干脆装病不去。
她的视频播放量超14万,最后一句话更是精辟——"失业金就是这样到手的"。看着屏幕前年轻人亮起的眼睛,不知道法国的企业主们作何感想。
更离谱的是,有些网红竟然把"如何与政府讨价还价"当成艺术来传授。
一位名叫艾莉的网红在视频中得意地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她原本每月能拿1200欧元的失业金,但她不满足,坚持要求官员用她在卢森堡工作时的高薪作为计算基础。结果呢?失业金一下涨到了每月1800欧!
"各位,这就是技巧!"她朝镜头眨眨眼,"在就业中心,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讨价还价。不然,亏的可是你自己!"看着视频下方12万的播放量和一片叫好声,让人不禁感叹法国式"躺平"的精致考究。
讽刺的是,法国的失业问题由来已久。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这个浪漫的国度的失业率就没低于7%过。2022年,失业率曾短暂降至历史低点7.1%,但如今又回到了7.3%。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申领失业金的人数激增10万,达到惊人的626万,增幅最大的恰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更让人瞠目的是,法国国家统计局的就业调查显示,15至24岁年龄段的失业金申请者占比高达17.2%,比25至49岁年龄段的6.7%和50岁以上的5.1%高出许多。一边是企业喊"招不到人",一边是年轻人忙着研究"如何被炒",这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这完全是马克龙政策加上疫情的后果,"萨科齐时期的部长皮埃尔·勒卢什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愤怒地表示,"法国已经变成一个彻底停止工作的国家!没人愿意干活了!旅游旺季的餐馆宁可关门,也找不到人手。想找个年轻员工?门都没有!大家习惯了在家躺着收钱。"
别以为这种现象只在法国。英国也冒出一批"福利顾问"网红。他们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在申请表上使用特定"关键词",如何避开福利部门的"陷阱问题",甚至提供模板化的申请材料。
其中一位名叫惠特尼的网红,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近百万粉丝,专门教授如何"榨干"工作与养老金部门,最大化获取福利、免费汽车甚至免费手机。
回望历史,福利制度本是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的一大进步,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
然而当"躺平文化"成为年轻一代的新宠,当"如何巧妙被炒"成为热门教程,福利的天平很难不失衡······
这种"工作可有可无,失业金不可或缺"的心态,恐怕正是法国经济活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当年轻人视勤劳为愚蠢,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又将如何保持?
至于那些沉迷于"薅羊毛"技巧的年轻人,也该扪心自问:当羊毛薅尽、国库空虚之日,还有谁来为你的养老买单?要知道,再慷慨的福利制度,也需要有人创造财富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