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賤畜又再造謠甩鍋了
原視頻
https://youtu.be/7rRBuX4U0DU
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新冠委員會主席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薩克斯是一位有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就任於哈弗大學,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在智庫GATE中心在西班牙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做出的一個聲明,他在視頻中明確表示,“I’m pretty convinced it came out of US lab biotechnology — not out of nature”。翻成中文就是:我非常確信它來自於美國實驗室的生物技術——而不是來自於自然界。然而,薩克斯的這句話卻被中國國內以及俄羅斯媒體翻譯成:新冠病毒不是來自自然界,而是來自美國的生物技術實驗室。
中國駐法使館官方推特今天轉發了中國媒體的一條消息,聲稱美國專家非常確信新冠病毒來自美國實驗室,而事實上中國媒體的報道完全篡改了這位美國專家的原話。
事實上,薩克斯在發表上述言論之前發表了兩篇與新冠溯源有關的文章,旅美學者胡平在新冠病毒出自美國實驗室嗎譯文中介紹說,第一篇是5月19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題目是“呼籲對新冠病毒的起源進行獨立調查”(A Call for an Independent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the SARS-CoV-2 virus),另一篇於5月27日發表在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題目是“美國的生物技術是否幫助造出了新冠病毒?”(Did US Biotechnology Help to Create COVID-19?)。
這兩篇文章都是與國際矚目的病毒學者共同撰寫的,在後一篇文章里,薩克斯明確地指出:“如果該病毒確實來自實驗室研究和實驗,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它是由中國研究人員使用的美國生物技術和專有技能創造的。”(“If the virus did indeed result from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created with US biotechnology and know-how that had been made available to researchers in China.”)
綜上所述,薩克斯講話的意思是,如果病毒是出自實驗室的話,那麼幾乎可以肯定是出自中國的生物實驗室。
近日,从西班牙到俄罗斯,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一个异常强大的“热穹顶”笼罩。在元旦当日,众多地方的日和月高温记录相继被打破,其中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市的气温更是达到了24.9°C。
“在经历了最温暖的一年(2022年)后,欧洲许多地方,包括英国、德国和瑞士,迎来了异常温暖的冬季。”《华盛顿邮报》指出,元旦当天,至少有七个国家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月份,包括白俄罗斯、捷克共和国、丹麦、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和波兰。
其中,西班牙北部的毕尔巴鄂在当天达到了24.9°C,是该市1月份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德国奥尔斯巴赫达到了19.4 °C,创下月高温记录,也是德国当日最高气温。波兰华沙当天的最高温达到了18.9°C高温,比1993年1月创下的记录还高出5.1℃。
气象学家斯科特·邓肯(Scott Duncan)告诉《泰晤士报》:“现在欧洲变暖的强度和范围难以理解。(打破高温的)记录太多了,简直是数不胜数。一夜之间,最低温度就像过夏一样。”
瑞士1月份的历史最高气温记录为24°C,现阿尔卑斯山北侧德莱蒙镇的1月份气温已经首次达到了20.2°C。捷克共和国Javornik镇也创下了该国1月的最高温记录,达到了19.6℃。
波兰气象学和水管理研究所(IMGW)于1日表示,在2022年最后一天,波兰斯武比采市的日平均温度为15.3°C,华沙和弗罗茨瓦夫为15°C。“这意味着,我们在隆冬有一个为期一天的热夏,”IMGW补充说,“热异常值超过15°C,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气候中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根据预测,至少在1月10日之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将高于正常水平。
研究极端天气的气候学家马克西米利亚诺·埃雷拉(Maximiliano Herrera)称这种温度是“完全危险的”和“绝对疯狂的”。埃雷拉告诉《华盛顿邮报》,这是“欧洲气候学史上最极端的事件,没有什么能与此相提并论”。
气候学家表示,虽然天气条件造成了目前欧洲上空的热穹,但事实已证明,化石燃料的持续燃烧与全球气温上升之间存在着联系。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气候科学家弗里德里克·奥托(Friederike Otto)向《泰晤士报》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得欧洲打破纪录的可能性更大,就像现在气候变化使每一次热浪都更有可能发生,而且会越来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