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容易,回来难。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民航业
01
这两天,我看到路透社一则关于“英国航空和中国政府要免签”的新闻报道,颇为有趣。
近日,英国航空一位高管在上海公开表示,希望中国把英国公民纳入30天免签政策的国家名单,以此来增加中英航线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自去年暂停北京—伦敦航班以来,英航就一直在观望。
而中国这边,免签政策的扩容动作也确实在持续推进,截至今年6月,中国的30天免签政策已经覆盖了55个国家。
但偏偏,里面没有英国。
去年,英国护照持有者虽然被纳入了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但对更看重本国客流的外航来说,这远远不够。
也正是在去年10月,英国航空暂停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当时,他们用词很讲究,不是“suspend”(停飞),而是“pausing”(暂停)。
说得体面,像是一次短暂的冷静期。
在发给旅客的邮件里,英航还特意写明:“我们仍将提供每日飞往上海和香港的航班服务。此次航班暂停仅涉及2024年11月至2025年11月之间的航班安排,我们会对航班运营时刻进行持续评估。”
说白了,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由此,这一次站出来喊话的,是英航而不是英国政府,就比较耐人寻味。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家欧洲老牌航司对回归北京市场,其实有一定的迫切需求。
毕竟,北京—伦敦航线已经飞了4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中欧直飞通道,承载着两国旅客不少回忆。
与英航类似,去年“停航中国部分航线”的几家外航,走的时候都留了同样的“活话”。
去年7月,澳航以“国内出境游需求低迷”为由,暂停了上海—悉尼航线。
他们也说:“将继续密切观察澳中市场,在需求恢复后返回上海。”
到底观察得怎么样了?没人知道。总之,一年过去了,石沉大海。
去年11月,北欧航空也停止了哥本哈根和上海之间的航班运营,彼时,声明里说:“中国仍是北欧航空的重要市场,公司将积极监测形势,看是否有机会恢复。”
话术听着像离婚冷静期,但我们都知道,别听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实际情况是,北欧航空把仅有的4架长途空客A350客机放在了欧洲—北美的“跨大西洋航班”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相继停航的,还有英国维珍航空的上海—伦敦航线,汉莎航空的北京—法兰克福航线。
这些外航离开的方式,都很体面,但共同点是至今都没有再恢复那些关闭航线的半点意思。
02
外航们去年离开的时候欲走还休,到底是逢场作戏还是内心真实?
应该说,两者都有。
我身边一位某外航高管朋友N总在这个行业干了二十多年,他有着帮数家外航关闭中国航线的经验。
N总和我直言,外航不但进入中国民航市场,退出也是要和民航总局做出申请的。
“其实你不申请也可以,拍拍屁股就走就行,但是有朝一日再想回中国市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任何一家境外航空公司会公开宣布“我们永远不再飞中国”。
可你要问他们是不是现在就要回来?
大概率也在难为人。
N总提到,去年一家外航退出航线的时候,最初提交的理由写得“太实在”。
“需求低迷,飞一次亏一次”。
结果,打回去重写了,理由得含蓄点。
毕竟,行业需要体面。
然后,大家都学会了同一套话术,“积极监测形势”、“密切关注市场”、“保留未来恢复的可能性”,或者干脆关了就关了,秘不发丧就好,让媒体自己去解读。
但实际上谁都明白,这些话跟“以后常联系”、“有时间请你吃饭”差不多意思,重点还是得看中国市场到底啥形势。
而坦白讲,中国的出入境客流还没有完全恢复。
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N总说,今天的中国出入境市场,和五年前完全不同了。
过去,是所有外航拼命在中国市场做宣传,谁都想拉更多中国游客去欧洲、去美国、去澳洲。
那时候的生意逻辑很简单,“只要开航线,就有中国人坐。”
而现在,更多航空公司在自己国家投入营销预算,琢磨怎么把外国游客带到中国来。
一进一出,天平彻底翻了个面,背后,是中外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游客心态的变化,更是全球航空网络的重构。
可就算中国在努力放宽外籍游客入境条件,恢复速度依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截止今年6月,美国入境恢复率仅45.24%,德国恢复56.19%,英国57.9%,法国也只有53%左右。
小红书网友“路过的小红薯在UBR”制图
上海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根据上海统计局和新华网的数据,今年1-5月,欧美、澳洲的入境客流恢复率约在2019年全年的20%到36%之间,恢复到疫情前任重道远。
这种背景下,英航在上海公开喊话也就不难理解,签证不松,需求不来,航班也飞不动。
此外,影响中欧、中美航线的,还有地缘政治的老问题。
俄乌战争,封锁了大片俄罗斯空域。
以色列、印度等空域又因为局势不稳,时不时也会出状况,一旦要绕飞,距离就更长,成本就更高,飞机利用率就更低。
这种情况下,那些无法飞越俄罗斯的航空公司,自然在成本线上被中国同行拉开差距。
所以,不是外航不想回来。
而是此时此刻,回来的逻辑成本太高,性价比太低,机会窗口还没到。
03
外航离开了中国市场,空中的格局几乎立刻被中国航司填补。
中欧、甚至中美的航线,已经是中国航司的天下。
根据OAG的数据,仅在去年大量外航撤出的11月,国航的欧洲航线座位数就比2019年同期多了24%,东方航空更夸张,座位数比五年前增加52%,海南航空直接拉到快翻一倍,增长89%。
在欧洲航司还在犹豫要不要回来时,中国航司已经用一张张新航线,把“天空的空位”全部占满。
再到今年,国内航司们的跑马圈地还在继续。
以东方航空为例,今年6月16日,从上海浦东开通了飞往日内瓦的新航线,接着6月20日,又开通了每天飞往米兰的航班,7月17日,再次增加了哥本哈根的航线,每周三班。
国内航司这波操作,把一条条空缺的航线全都踩在脚下,直接铺开了新的空中通道。
不过,看看这些新开航线的数据,我们也不能忽视背后的一些挑战。
数据显示,中国航司不断扩张国际航线,但它们的盈利情况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中国民航的运输生产增长了,但经济效益却有所回落。
我们就拿代表性的三大航来说:
国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0.44亿元;
东航的亏损为9.95亿元;
南方航空也亏了7.47亿元。
说到底,外航离开后,中国航司的确占据了空中市场,但钱还是没赚到。
另外,中国航司们扩张的方式,也引来了不少外航的抱怨。
比如,去年汉莎航空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洲航空公司与中国及波斯湾航空公司存在“极为不公平的竞争”。
为什么这么说?
汉莎方面的解释是因为中国航司受益于低成本、高补贴,这些政策使得它们在国际航线上的价格非常具有竞争力。
而汉莎等外航除了高成本,还面临更加严格的税费和监管规定。
对于中国航司而言,短期的低票价大战或许能赢得市场份额,但扩张再多航线,开设再多新航点,如果收入不能跟上,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如今,那些离开的外航尚未回来,中国航司已经开始自己卷自己,未来能否在这片空白的天空中走得更远,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走容易,回来难。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民航业
01
这两天,我看到路透社一则关于“英国航空和中国政府要免签”的新闻报道,颇为有趣。
近日,英国航空一位高管在上海公开表示,希望中国把英国公民纳入30天免签政策的国家名单,以此来增加中英航线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自去年暂停北京—伦敦航班以来,英航就一直在观望。
而中国这边,免签政策的扩容动作也确实在持续推进,截至今年6月,中国的30天免签政策已经覆盖了55个国家。
但偏偏,里面没有英国。
去年,英国护照持有者虽然被纳入了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但对更看重本国客流的外航来说,这远远不够。
也正是在去年10月,英国航空暂停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当时,他们用词很讲究,不是“suspend”(停飞),而是“pausing”(暂停)。
说得体面,像是一次短暂的冷静期。
在发给旅客的邮件里,英航还特意写明:“我们仍将提供每日飞往上海和香港的航班服务。此次航班暂停仅涉及2024年11月至2025年11月之间的航班安排,我们会对航班运营时刻进行持续评估。”
说白了,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由此,这一次站出来喊话的,是英航而不是英国政府,就比较耐人寻味。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家欧洲老牌航司对回归北京市场,其实有一定的迫切需求。
毕竟,北京—伦敦航线已经飞了4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中欧直飞通道,承载着两国旅客不少回忆。
与英航类似,去年“停航中国部分航线”的几家外航,走的时候都留了同样的“活话”。
去年7月,澳航以“国内出境游需求低迷”为由,暂停了上海—悉尼航线。
他们也说:“将继续密切观察澳中市场,在需求恢复后返回上海。”
到底观察得怎么样了?没人知道。总之,一年过去了,石沉大海。
去年11月,北欧航空也停止了哥本哈根和上海之间的航班运营,彼时,声明里说:“中国仍是北欧航空的重要市场,公司将积极监测形势,看是否有机会恢复。”
话术听着像离婚冷静期,但我们都知道,别听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实际情况是,北欧航空把仅有的4架长途空客A350客机放在了欧洲—北美的“跨大西洋航班”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相继停航的,还有英国维珍航空的上海—伦敦航线,汉莎航空的北京—法兰克福航线。
这些外航离开的方式,都很体面,但共同点是至今都没有再恢复那些关闭航线的半点意思。
02
外航们去年离开的时候欲走还休,到底是逢场作戏还是内心真实?
应该说,两者都有。
我身边一位某外航高管朋友N总在这个行业干了二十多年,他有着帮数家外航关闭中国航线的经验。
N总和我直言,外航不但进入中国民航市场,退出也是要和民航总局做出申请的。
“其实你不申请也可以,拍拍屁股就走就行,但是有朝一日再想回中国市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任何一家境外航空公司会公开宣布“我们永远不再飞中国”。
可你要问他们是不是现在就要回来?
大概率也在难为人。
N总提到,去年一家外航退出航线的时候,最初提交的理由写得“太实在”。
“需求低迷,飞一次亏一次”。
结果,打回去重写了,理由得含蓄点。
毕竟,行业需要体面。
然后,大家都学会了同一套话术,“积极监测形势”、“密切关注市场”、“保留未来恢复的可能性”,或者干脆关了就关了,秘不发丧就好,让媒体自己去解读。
但实际上谁都明白,这些话跟“以后常联系”、“有时间请你吃饭”差不多意思,重点还是得看中国市场到底啥形势。
而坦白讲,中国的出入境客流还没有完全恢复。
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N总说,今天的中国出入境市场,和五年前完全不同了。
过去,是所有外航拼命在中国市场做宣传,谁都想拉更多中国游客去欧洲、去美国、去澳洲。
那时候的生意逻辑很简单,“只要开航线,就有中国人坐。”
而现在,更多航空公司在自己国家投入营销预算,琢磨怎么把外国游客带到中国来。
一进一出,天平彻底翻了个面,背后,是中外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游客心态的变化,更是全球航空网络的重构。
可就算中国在努力放宽外籍游客入境条件,恢复速度依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截止今年6月,美国入境恢复率仅45.24%,德国恢复56.19%,英国57.9%,法国也只有53%左右。
小红书网友“路过的小红薯在UBR”制图
上海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根据上海统计局和新华网的数据,今年1-5月,欧美、澳洲的入境客流恢复率约在2019年全年的20%到36%之间,恢复到疫情前任重道远。
这种背景下,英航在上海公开喊话也就不难理解,签证不松,需求不来,航班也飞不动。
此外,影响中欧、中美航线的,还有地缘政治的老问题。
俄乌战争,封锁了大片俄罗斯空域。
以色列、印度等空域又因为局势不稳,时不时也会出状况,一旦要绕飞,距离就更长,成本就更高,飞机利用率就更低。
这种情况下,那些无法飞越俄罗斯的航空公司,自然在成本线上被中国同行拉开差距。
所以,不是外航不想回来。
而是此时此刻,回来的逻辑成本太高,性价比太低,机会窗口还没到。
03
外航离开了中国市场,空中的格局几乎立刻被中国航司填补。
中欧、甚至中美的航线,已经是中国航司的天下。
根据OAG的数据,仅在去年大量外航撤出的11月,国航的欧洲航线座位数就比2019年同期多了24%,东方航空更夸张,座位数比五年前增加52%,海南航空直接拉到快翻一倍,增长89%。
在欧洲航司还在犹豫要不要回来时,中国航司已经用一张张新航线,把“天空的空位”全部占满。
再到今年,国内航司们的跑马圈地还在继续。
以东方航空为例,今年6月16日,从上海浦东开通了飞往日内瓦的新航线,接着6月20日,又开通了每天飞往米兰的航班,7月17日,再次增加了哥本哈根的航线,每周三班。
国内航司这波操作,把一条条空缺的航线全都踩在脚下,直接铺开了新的空中通道。
不过,看看这些新开航线的数据,我们也不能忽视背后的一些挑战。
数据显示,中国航司不断扩张国际航线,但它们的盈利情况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中国民航的运输生产增长了,但经济效益却有所回落。
我们就拿代表性的三大航来说:
国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0.44亿元;
东航的亏损为9.95亿元;
南方航空也亏了7.47亿元。
说到底,外航离开后,中国航司的确占据了空中市场,但钱还是没赚到。
另外,中国航司们扩张的方式,也引来了不少外航的抱怨。
比如,去年汉莎航空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洲航空公司与中国及波斯湾航空公司存在“极为不公平的竞争”。
为什么这么说?
汉莎方面的解释是因为中国航司受益于低成本、高补贴,这些政策使得它们在国际航线上的价格非常具有竞争力。
而汉莎等外航除了高成本,还面临更加严格的税费和监管规定。
对于中国航司而言,短期的低票价大战或许能赢得市场份额,但扩张再多航线,开设再多新航点,如果收入不能跟上,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如今,那些离开的外航尚未回来,中国航司已经开始自己卷自己,未来能否在这片空白的天空中走得更远,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