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歧视:清北研究生,也救不了普本出身?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2月5日 10点17分 PT
  返回列表
40425 阅读
19 评论
新周刊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其中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即便规定如此,针对毕业生的院校、专业、性别等各方面的歧视还是在实际中上演。其中,“第一学历”向来都是招聘中隐形的选人标准,“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企业婉拒”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这样的求职“潜规则”面前,不够优异的第一学历,像是人生中难以擦去的一处污点、无法撕下的标签。

第一学历意味着什么?它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又有多少中国人,困在第一学历里?

985研究生,

救不了双非本科?

一些受困于简历关的求职者戏称,只要本科是双非、二本或大专,就等于在找工作时留下了“案底”。

挤在2025届毕业大军里的子尧,秋招一路坎坷。子尧研究生就读于上海一所985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则是上海一所双非高校。她仔细算过,今年秋招一共投了200多家企业、近400个岗位,但最终通过简历关的只有15个。

她去社交媒体上搜索其他人的面试经验,发现有些人实习经历和时长都不如自己,但还是拿到了自己拿不到的offer。

子尧统计了秋招期间的投递情况和进度。(图/受访者提供)

“刚开始申请时我还蛮悠闲的,觉得985硕士的学历应该比较够用;但是过了两三周之后毫无水花,我开始有点慌了。”参加秋招之前,子尧从来没有觉得第一学历是双非本科会是一种困扰,但在秋招的几个月里,她经常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我比别人差在哪里?”

和许多学生一样,子尧把985大学研究生学历当成是一次学历增值、逆风翻盘的机会。子尧的高考分数可以选择就读北京的211高校,但是因为向往上海的生活,所以她选择了上海一所双非院校。

子尧没想到,当年这一听从内心的选择,会在几年之后对就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图/《中国合伙人》)

“当时家里人告诉我,你的本科学历很重要,一定要选个211或者985。当时我不懂,现在秋招的时候,才感觉到第一学历不太够用。”子尧统计过,只要拿到了面试机会,基本上都会推进到终面。

她由此反推,自己的面试表现应该没有太大的硬伤。之所以没有拿到面试资格,大概都是因为测评和简历不通过。

(图/《重启人生》)

“我有一个本硕211,但实践经历没我丰富的朋友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子尧说,这位朋友在投递校招申请之后,接到了比亚迪打来的电话,确认她在校招求职,随后就发了录取邮件。

与此同时,子尧没有通过比亚迪公司的简历关。

“我非常震惊,原来一通电话就可以拿到工作。我这边每一次面试至少要三十分钟,每一个公司至少要推进三四轮面试,最后还有可能不给我offer。”子尧感慨,“原来第一学历有这么关键的作用”。

一通电话敲定下来的工作机会,在许多人石沉大海的简历面前,显得轻而易举。

(图/《鸣龙少年》)

在众多呼吁摒弃第一学历歧视的呼声之外,也有另一种观点:如果找工作的时候,985、211的学生没有学历优势,那他们一直以来付出的努力意义在哪呢?

“不好意思,我还有比你更优秀的人可以挑选”

在国产面试模拟游戏《感谢你的投递》中,玩家扮演一名初级面试官,挑选符合标准的应届生简历。

公司规定,一些特定岗位只招收某所顶级大学的毕业生,但在回绝时不能用学历为理由淘汰落选者,只能笼统地以“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的话术回复对方。

游戏灵感源于现实,但现实世界比游戏更加高效,也更残酷。

游戏中的企业只招收某所大学的毕业生,但又不能以这个名义拒绝应聘者。(图/冻柠茶工作室)

钟景浩在一所大型国企做了六年HR。他说,企业在发布校园招聘信息时绝对不会出现“非985、211、全日制不要”的字眼,“但在公司内部还是有相应的评判标准”。

两位接受采访的HR都表示,带有储备性质的核心管理岗、软件研发、算法研发等岗位等,会对求职者的本科学历有更高的要求。

钟景浩说,在人力招聘后台有一套筛选方式,只要设置筛选条件,就可以一键筛选简历,将非985、211院校的简历排除在外。

像子尧这样的简历,有很大的可能性根本不会在面试官视线之内出现。

(图/《跳槽的魔王大人》)

提到有应聘者即便是985研究生毕业,但仍会因为本科出身不好被卡简历的情况,钟景浩猜测,这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知名企业或热门岗位上很常见,看似简单粗暴的筛选是很有必要的:“普通中小企业去校园招聘时,收到三五百份简历就算多了,但是很多知名企业的简历量是以万为单位计量的。”

以钟景浩所在的企业为例,他们每年校园招聘都会收到几万份岗位申请。在他看来,所谓的“第一学历歧视”,站在企业的角度,只是一种必要的筛选而已:“我只能用这种筛选方式先挑几百份出来,最后发几十份offer出去。”

(图/《X!又是星期一》)

同样从事HR工作的Peter坦言,从企业招聘的角度看,“第一学历优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他认为,近几年的就业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和以前相比人才饱和度更高。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一定会优中选优”。

“第一学历”的鄙视链,本质上是优秀的企业和岗位稀缺,而人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

(图/《宽松世代又如何》)

Peter认为,本科院校除了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双一流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课外活动等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眼界思维和思想深度,好的第一学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

和通过读研“重生”的双非本科生及大专生相比,在HR眼中,本硕同是优秀院校毕业生会更加稳定。

(图/《X!又是星期一》)

“虽然985、211学校里可能还是有5%—10%的人能力不佳,但是剩下90%—95%的人综合素质仍是很好的。与之相对的,双非院校里也会有优秀得足以媲美985院校的同学,但是它的占比更少。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我要筛选更多简历、组织更多面试才能完成招聘。”钟景浩说,“可能那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有比你更优秀的人可以挑选。”

没人想玩,

但人人必须参与的生存游戏

对名次的执念,在各个维度上互相比较,无休止的竞争与被分类,贯穿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

不间断的大小考、依据成绩决定奖惩的各种制度,甚至是藏着玄机的座位安排,这套依据成绩、分数、学校来确定价值、划分层次的系统,不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学生的思维。

根据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预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在庞大的数字面前,“学历歧视”成为一个无声的筛选入口,同样是一种绵延数十年的思维惯性。

(图/《山花烂漫时》)

“一考定终身”的本科学历背后,从来不只和努力有关。从家庭背景到教育条件,从地域竞争到优惠政策,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一个人最终的高考成绩和去向产生影响。

同样是高考,不同省份之间在人口基数、高校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河南省和北京市为例,河南省202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高考人数的10%,达到了136万人,而北京市只有6.72万人参加考试;而在高校分布情况上,北京拥有8所985院校和26所211院校,河南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

(图/纪录片《高考》)

在环境面前,努力或许可以改变命运,但付出的竞争代价也更大。北京录取分数最低的211院校北京工业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5分,对标省内位次为13610名,上线率为24.33%。对河南考生来说,24.33%的211录取率,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据。

教育和文化上的区隔,横亘在不同省份、不同条件的学生之间。出生于河南、河北、广东、山东等高考大省的考生被动选择“地狱模式”。

(图/纪录片《高考》)

而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论,似乎从来都是一个立场决定观点的议题。

对于子尧这样的双非本科、研究生985或211院校的毕业生来说,第一学历是他们想要通过读研去覆盖的过往,他们需要与过去的挫败达成和解。对于本科便录取至双一流大学的人而言,只有守住这一套旁人斥之为“优绩主义”的本科鄙视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招聘大军中保留自己的优势。对于企业招聘者来说,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筛选出水平稳定、优异的候选者,才是他们的经济原则和第一要义。

主观上,人们都想不去玩这套游戏;现实中,又必须顺应各自的处境,投身于这场漫长的游戏之中。

(图/《你是星期几出生的》)

今年11月至12月期间,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计划举办各类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4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万个。

秋招是职场长跑的起点。900多万毕业生正从这里出发,穿过冬寒,向人生的开春奔去。

华伦久费
1 楼
第一学历是硬碰硬靠高考获得的。硕士博士水分很大,谁都知道。
d
day_dream
2 楼
还是市场共需关系决定, 如果市场有更多职位的话,什么要大学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反之 就开始各种卷
X
Xitong999
3 楼
本科考的智商,硕博考的是努力……
笔名老忘06
4 楼
美国科技大厂对学校的毕业生也进行分类的, 也有一类学校二类学校之分。
b
bluetag
5 楼
这个全世界都一样,主要看本科的学校。
老柏树
6 楼
美国有人搞过专业排名,用公开数据。每个教授的本科毕业学校和博士毕业学校都算标准,硕士不算。 比如A教授本科毕业于浙大,博士毕业于普度,本科的分数对应浙大在中国的排名得分,博士的分数对应普度的专业排名。 工业界应该更松点,现在新生的话不管哪毕业的都是直接让你在线做题,60-90分钟基本能看出道道来。
西
西岸-影
7 楼
这有什么奇怪的,普世原则或者潜规则,没有例外。在美国你如果不是哈佛本科,就算你拿到了哈佛博士,那也不算是哈佛毕业。 这主要是研究生院的竞争远没有本科入学激烈,很多时候研究生院接受你只凭导师的意愿,没有标准。一个朋友甚至连托福都没有考过,因为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并不是论文,只是探讨一种新方式,美国的这个行业最知名的教授看到后立即专门去中国招他,非他不可,托福是来美国以后考的。 他后来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相应行业的研究水平,论文一投就中、从来没有被退稿。毕业后出路非常好,哥大专门给他开了一个部门,给钱给人。 本科的竞争是不同的,理论上大家都是一个起点,标准一样,等于先筛选了一次,比的是全面的能力水平,而不是某个专项。
匿名用户
8 楼
清北什么垃圾学校,这待遇很正常呀
长须老榕
9 楼
这个确实是中国特色。美国的名校教授,大都是名校博士毕业不假,但本科州大的多得是。硅谷就更不要说了,大批做你老板的老印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印度大学。
橡皮潜艇
10 楼
“如果找工作的时候,985、211的学生没有学历优势,那他们一直以来付出的努力意义在哪呢” …… 如果拿个诺贝尔奖也许就不计较本科出身了
真环
11 楼
只能说明不是中国人有毛病
真环
12 楼
清北的确垃圾,没起什么好作用,还一副自命不凡的垃圾相
初春时节
13 楼
美国大学招PI,对博士学位更看重。
多市人
14 楼
本科看大学,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看导师,中外皆然。 本科生是统一录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研究生录取由导师决定,由导师个人及申请人数所决定。要不然,哈佛的legacy system只认其本科,而不包括仅仅在哈佛读研究生的学历。
打胡乱说
15 楼
幸好俺当年考学读研找工作时,没有现在这样卷,这样歧视。 俺只上了个双非工农兵,当时学校基本不上课,连大专还不如,也没妨碍俺考取文革后首届研究生,首届出国研究生,其后在美国藤校法学院优秀成绩毕业,打败年级80%美国一流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都是世界五百强,主要靠中国美国研究生学历。
京工人
16 楼
Xitong999 发表评论于 2024-12-04 19:00:00 本科考的智商,硕博考的是努力…… 。。。。。。 属实
老天真
17 楼
美国也一样吧。考上哈佛耶鲁斯坦福的本科生,其难度要比当上那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高得多。
L
Lisland_2013
18 楼
硕博你得有拿得出手的论文
L
Liantao
19 楼
搞科研/做学术 博士的学校/论文发表很重要 其它情况 第一学历更重要。 不管中美 本科入学都是实打实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