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过顶班公湖,拍到了中国的大手笔,算是彻底断了印度对这里的非分之想。
最新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在班公湖上修建的新桥已经铺设沥青,相关分析认为这一迹象标志着大桥正式完工,可以满足大型车辆通行。
【22年8月拍摄的尚未完工的班公湖大桥】
这意味着边界地区的解放军再次遭遇突发事件时,可以用比以前更快的速度往班公湖南部部署重型武器装备。边防单位的战斗力与战术部署灵活性能够得到巨大提升,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将边界对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最近一段时间,外界有关中印边界地区可谓是少之又少。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本年度大选结束后,莫迪政府虽然成功实现连任,但所属政党失去了多数议会席位。
这使得印度国内各方政治势力陷入到了难以弥合的分裂当中,而莫迪政府也不得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内部矛盾上,能够投入到边界地区的资源自然会大幅减少。
不过话又说回来,印度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就比如在本月初,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就首次公开展示了号称比解放军15式轻型坦克更强的“佐拉瓦尔”轻型坦克。该型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两栖浮渡能力,一旦批量服役,将可以有效加强班公湖方向印军的战术部署灵活性,提高边界印军整体战斗力。
【印军的“佐拉瓦尔”轻型坦克】
但月初的印军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个变量,那就是中国在班公湖东侧修建的桥梁。虽然直到去年,这座桥还只能满足人员与轻型车辆通行,但随着中国发挥“基建狂魔”本色,我们已经能够在最新的卫星照片中看见桥面敷设了沥青路面。
相关分析认为,这一迹象的出现标志着班公湖大桥具备了通行重型装甲车辆的能力,边界地区的解放军将可以依托这座桥梁在班公湖南北两岸实现快速调动部署作战部队。
【班公湖大桥卫星照片】
毋庸置疑,这座大桥的落成将进一步恶化边界印度所面临的对峙形势。因为印军在人员素质、装备水平等方面本就不如解放军,能够在边界地区与解放军保持一种宛如“均势”的对峙形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军在边界地区拥有人员规模优势,能够在挑衅行动中投入比解放军多2倍甚至3倍的兵力。
再加上双方对峙的位置地形崎岖,坦克装甲车辆等装备不好靠近。以及班公湖由东向西的横断阻隔,限制了南北两岸的人员与车辆往来。
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解放军在班公湖地区,特别是南岸地区与印军对峙时,往往只能携带单兵武器,缺乏重型武器支援。而印军则由于不受班公湖阻隔,具备在理论上往对峙一线部署步兵战车的能力。
【印军BMP-2在班公湖内航行】
很显然,在中印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和平时期,解放军还能够靠人员素质在对峙中稳住脚跟。可一旦开始交火的话,纵使我们的指战员们再怎么优秀,也无法弥补这些因火力与兵力导致的战斗力差距。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十分重视往高原派遣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甚至为此搞出了自研轻型坦克的原因。
因为在他们看来,地理因素的限制将极大影响解放军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只要能够抓准机会,印军边防部队就有机会利用这个漏洞蚕食我国领土。
【班公湖上的解放军“西海舰队”】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随着大桥的落成,班公湖不再是一个天堑,边界地区解放军的调动效率得到了显著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当印度打算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时,他们会看见解放军的增援部队不断通过大桥赶往事发地点驰援。到时候是哪一方能够在对峙中掌握兵力、火力优势,还不一定呢。
除了能够加强边防部队战斗力外,班公湖大桥的存在还让我们有能力在南岸地区建立更大规模的常驻兵站。
因为说到底,一个兵站的规模大小与生活条件好坏,往往与驻地的后勤条件直接挂钩。后勤条件差,兵站规模就是想大也不能大,不然人一多,后勤就不一定能够保障吃饭的问题。
【解放军在班公湖地区修建的“湖景”营地】
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当后勤条件得到改善后,一座兵站能够保障的人员数量同样会大幅增长。
班公湖大桥就是这样一条连接南北两岸的后勤动脉,后勤车辆可以直接依托正在规划的G695国道向该地区输送物资。而当解放军有能力在南岸常驻一支较大规模的边防单位时,印军的挑衅活动也将显著减少。
毕竟相比于解放军这边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许多边界印军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暖衣物都无法得到稳定供应。这使得印军的挑衅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机会性,难以长久维持。解放军需要做的就是不给印军挑衅的机会,而失去了这个机会,印军也就只能回到正常模式下的边境对峙。
届时,印军的兵力优势将难以发挥作用,解放军这边则可以依托更完善的体系,建立起更显著的技术、火力优势。中印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博弈胜负,实际上早已注定。
卫星过顶班公湖,拍到了中国的大手笔,算是彻底断了印度对这里的非分之想。
最新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在班公湖上修建的新桥已经铺设沥青,相关分析认为这一迹象标志着大桥正式完工,可以满足大型车辆通行。
【22年8月拍摄的尚未完工的班公湖大桥】
这意味着边界地区的解放军再次遭遇突发事件时,可以用比以前更快的速度往班公湖南部部署重型武器装备。边防单位的战斗力与战术部署灵活性能够得到巨大提升,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将边界对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最近一段时间,外界有关中印边界地区可谓是少之又少。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本年度大选结束后,莫迪政府虽然成功实现连任,但所属政党失去了多数议会席位。
这使得印度国内各方政治势力陷入到了难以弥合的分裂当中,而莫迪政府也不得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内部矛盾上,能够投入到边界地区的资源自然会大幅减少。
不过话又说回来,印度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就比如在本月初,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就首次公开展示了号称比解放军15式轻型坦克更强的“佐拉瓦尔”轻型坦克。该型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两栖浮渡能力,一旦批量服役,将可以有效加强班公湖方向印军的战术部署灵活性,提高边界印军整体战斗力。
【印军的“佐拉瓦尔”轻型坦克】
但月初的印军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个变量,那就是中国在班公湖东侧修建的桥梁。虽然直到去年,这座桥还只能满足人员与轻型车辆通行,但随着中国发挥“基建狂魔”本色,我们已经能够在最新的卫星照片中看见桥面敷设了沥青路面。
相关分析认为,这一迹象的出现标志着班公湖大桥具备了通行重型装甲车辆的能力,边界地区的解放军将可以依托这座桥梁在班公湖南北两岸实现快速调动部署作战部队。
【班公湖大桥卫星照片】
毋庸置疑,这座大桥的落成将进一步恶化边界印度所面临的对峙形势。因为印军在人员素质、装备水平等方面本就不如解放军,能够在边界地区与解放军保持一种宛如“均势”的对峙形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军在边界地区拥有人员规模优势,能够在挑衅行动中投入比解放军多2倍甚至3倍的兵力。
再加上双方对峙的位置地形崎岖,坦克装甲车辆等装备不好靠近。以及班公湖由东向西的横断阻隔,限制了南北两岸的人员与车辆往来。
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解放军在班公湖地区,特别是南岸地区与印军对峙时,往往只能携带单兵武器,缺乏重型武器支援。而印军则由于不受班公湖阻隔,具备在理论上往对峙一线部署步兵战车的能力。
【印军BMP-2在班公湖内航行】
很显然,在中印双方没有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和平时期,解放军还能够靠人员素质在对峙中稳住脚跟。可一旦开始交火的话,纵使我们的指战员们再怎么优秀,也无法弥补这些因火力与兵力导致的战斗力差距。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十分重视往高原派遣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甚至为此搞出了自研轻型坦克的原因。
因为在他们看来,地理因素的限制将极大影响解放军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只要能够抓准机会,印军边防部队就有机会利用这个漏洞蚕食我国领土。
【班公湖上的解放军“西海舰队”】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随着大桥的落成,班公湖不再是一个天堑,边界地区解放军的调动效率得到了显著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当印度打算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时,他们会看见解放军的增援部队不断通过大桥赶往事发地点驰援。到时候是哪一方能够在对峙中掌握兵力、火力优势,还不一定呢。
除了能够加强边防部队战斗力外,班公湖大桥的存在还让我们有能力在南岸地区建立更大规模的常驻兵站。
因为说到底,一个兵站的规模大小与生活条件好坏,往往与驻地的后勤条件直接挂钩。后勤条件差,兵站规模就是想大也不能大,不然人一多,后勤就不一定能够保障吃饭的问题。
【解放军在班公湖地区修建的“湖景”营地】
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当后勤条件得到改善后,一座兵站能够保障的人员数量同样会大幅增长。
班公湖大桥就是这样一条连接南北两岸的后勤动脉,后勤车辆可以直接依托正在规划的G695国道向该地区输送物资。而当解放军有能力在南岸常驻一支较大规模的边防单位时,印军的挑衅活动也将显著减少。
毕竟相比于解放军这边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许多边界印军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暖衣物都无法得到稳定供应。这使得印军的挑衅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机会性,难以长久维持。解放军需要做的就是不给印军挑衅的机会,而失去了这个机会,印军也就只能回到正常模式下的边境对峙。
届时,印军的兵力优势将难以发挥作用,解放军这边则可以依托更完善的体系,建立起更显著的技术、火力优势。中印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博弈胜负,实际上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