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女经济”,可能是最近最火的消费风口。
所谓“全女经济”,就是指在服务业行业中,从顾客到服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由女性组成,且拒绝接待男性的项目。
但是在表面的美好下,“全女经济”却时常翻车。
就在上周,一家打着“全女”招牌的小饭桌就因为倒闭,成了全网的电子榨菜。
无独有偶,不久前长沙一家打着“全女”旗号的酒店,也因为“招收免费义工”和员工闹矛盾,成了网友笑柄。
而另一家“全女酒吧”的调酒师和老板之间因为薪资等问题掰扯的事情,也成了小红书热帖。
“全女经济”接二连三地翻车,给人一种“女性消费能力不过如此”的印象。
但其实,女性仍然是现在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她经济”依旧是各大品牌和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本应钱景无限,但接连翻车的“全女经济”到底做错了什么?
带上“全女”,业绩翻倍?
在搜索平台上检索“全女”,会发现“全女业务”的范畴早就超出了你的想象。
全女健身房、全女酒吧、全女图书馆...甚至还有全女电工学习班、全女装修队,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所被冠以“全女”的名号。
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其实全女风潮的崛起,是一次需求的发掘。
女性最多的需求,就是在一定场合下“不被打扰”。
拿健身行业来说,传统健身房一般被认为由男性主导,很多女性都表达过过去锻炼时的“不悦”经历。
比如其余男会员的凝视、男教练的动手动脚,甚至健身房的汗臭味也劝退了不少女性。
而且这种糟糕体验并非空穴来风。2021年美国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有76%的女性在公共场合运动时会因为骚扰而感到不悦。
过去的女性健身人群少,需求自然不会得到重视。
而如今,女性已经能在健身人群中撑起半边天。根据乐刻健身2022年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光在他们品牌注册的女性会员就占54%,超过了男性。
消费人群一多,新需求就会形成新市场。
于是,打着“全女教练+学员”的健身场所就此登场,迅速笼络了不少女性健身爱好者的心。
美国最大的女性健身房连锁Curves就靠着“女性向”的健身招牌,在全球开设了将近4500家分店,会员人数突破400万。
在北京,对标Curves的女性健身连锁BeauFit也颇具规模,开设了3家门店,而且单店固定会员数高达300+,复购率也很稳定。
当然,不被打扰只是一方面,安全才是女性的普遍刚需。
2018年,滴滴顺风车曾曝出过多起司机骚扰乘客的恶性事件,此后,滴滴也花了很大工夫整改自己的业务,比如在车内增加报警装置、全程录音摄像。
今年7月份,滴滴更是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征集的7万多份意见中,“女性可选女司机”选项获得了4.8万票的最多数。
次月,滴滴就开始在小范围内测这一功能,消息一出,就获得了网上大批女性乘客的支持。
除了滴滴,许多打着“女性友好”口号的酒吧,也时刻把“醉酒后无骚扰”的口号挂嘴边宣传。
尽管饱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需求,确实在被慢慢挖掘。
“全女经济”的蛋糕,越来越大。
看似美好的“全女经济”,很多人入局后,才发现遍地是坑。
不少一直致力于“全女创业”的公司,等到发展途中才发现,自己还要面对人员流动、项目变更这些日常琐事,和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尽管风口火热,但很多人发现“全女经济”并非财富密码。
其实在风口掩盖之下,“全女经济”背后藏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就是情绪价值>专业价值。
过分针对某一人群的生意,很容易陷入“过度陷入情绪价值”的坑。
而“情绪价值”正是“全女经济”最闪亮的招牌。
比如女子电工班,会喊出“工具就是工具,不是男人的玩具”的口号;
受《黑神话》影响成立的全女游戏工作室,也发誓要“打破男性在游戏行业的垄断!”
前几天爆火的南通全女酒吧,也会打出“瓶瓶安安,尝尝酒酒”等口号,主打安全牌;
但是情绪价值到位,不代表专业能力就能打。
上个月,北京“她的山”全女徒步俱乐部就因为不够专业而翻车。
这个“为了照顾会员体验,没有聘请男向导”且还能“一起探讨女性成长等议题”,的50人团,出发没多久,就被大雨和迷路困在山里,甚至有人回忆自己“差点死掉”。
当惊魂未定的消费者返回市区复盘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新手团,这次领队四人无一人提前来徒步点进行踩点,而且标注必备的头灯等设备也无人携带。
不专业不仅坑人,还有可能成为智商税。
有一位女性健身网红就在小红书打假过所谓“女性健身私教工作室”,指出工作室宣传的“一周三练,三个月练出蜜桃臀”等宣传纯属无稽之谈,欺负新人不懂健身。
第二个大坑,就在于现实撑不起理想。
很多全女健身房、全女酒吧自开业起,就面临一个大问题:自断一半财路,成本问题严重。
虽然细化了赛道,但这份成本问题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比如北京的全女健身连锁BeauFit在成立后,一度面临赚不到钱的窘境,还是通过出售饮食、健身器材等周边项目渡过难关。
此后,BeauFit就迎来了数波涨价潮,30节课的课包从之前的不到3000元涨价至4480元,已经超过了同行平均线。
无奈之下,女性健身仍然被困在“小众精品”的怪圈里出不去。
而且,与越来越多的女性健身人群相比,女性健身教练却一直少得可怜。
数据统计,在全国注册的健身教练中,女性仅占总数的16%。
这样一来,过去打着“全女教练”旗号的BeauFit也不得不进行妥协,在扩张业务范围时招募一批男教练。
在实现“真·全女”之前,可能商家先支撑不住了。
滴滴的女性专车业务也面临类似问题。
据滴滴调查,2021年滴滴的注册司机人数为1300万人,但其中女司机仅有60万。
而“女性专车”业务一旦全面开放,女性用户也会面临叫车难等问题,体验提升不会很顺利。
看似美好的全女经济,需要的不只是需求升级,还有行业升级。
翻车案例越来越多,“全女经济”也在逐渐变味。
不管是全女游戏工作室散伙、全女酒吧关门,很多人都会把锅甩给“全女”二字。
但其实,不少项目的失败都是源于从业人员不专业、团队不团结等常见的创业大坑。
“全女经济”虽然是个风口,但是说到底也还是基于需求诞生的创业方向。
和所有创业项目一样,想要在这条赛道上“平稳驾驶”,必须得搞清楚两点。
第一点:方向>热情。
很多女性创业者做“全女经济”,多半都是基于一腔热血。
但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全女经济”发展,选对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就拿体育赛道来说,女性在健身领域的需求日渐增多,但是找到适合女性的运动项目才是重点。
今年美团发布数据,3月以来,女子运动订单数量比往年暴增380%。
而在其中唱主角的,主要是瑜伽、普拉提、舞蹈等女性占比更高的运动项目。
比如,2022年数据统计,主打女性的普拉提项目,数量已经较2019年翻了三倍。
而在大部分女子健身房的项目中,普拉提和瑜伽课也是卖的最好的两款课程。
尽管女性的健身习惯和理念一直都在进化,但是比起全女力量、举重馆,选择瑜伽、舞蹈和Crossfit等项目,明显更加明智。
第二点,则是专业>噱头。
其实,有不少“全女经济”能发展壮大,并不靠正确的方向,而是硬核的实力底气。
比如上海的全女子拳击馆普琳女子拳击,已经是开业11年的老店了。
这家店的馆长毛毛,不仅是曾经拿到过全国第二的退役运动员,还有WBC组织认证的裁判、教练、医务监督证书,专业程度放眼全国都是首屈一指。
和其他女子健身不同的是,普琳女子拳击没有多余的项目,里面有且仅有提供拳击训练,比很多专业拳馆还要硬核,但论口碑和经营稳定性,却不亚于任何一间全女健身房。
而且我国的女子拳击、格斗项目本就比较强势,张伟丽、常圆等女将的助威也让这一项目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对于女性向的产品来说,做好体验升级,也比噱头和情绪价值更为重要。
比如女性车主占有40%的小米Su7,就是依靠防晒功能拿下了不少女性车主的芳心。
相比起“对你好”的口号,真正能够满足需求,才是抓住女性用户的核心。
无论是男性发起还是女性发起,市面上不少打着“为女性服务”的产品和服务,都少不了暴雷的命运。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女性消费者越来越难“糊弄”了,其实,女性消费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对体验需求的升级。
比起高举性别大旗,不如踏实搞好体验。
“全女经济”,可能是最近最火的消费风口。
所谓“全女经济”,就是指在服务业行业中,从顾客到服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由女性组成,且拒绝接待男性的项目。
但是在表面的美好下,“全女经济”却时常翻车。
就在上周,一家打着“全女”招牌的小饭桌就因为倒闭,成了全网的电子榨菜。
无独有偶,不久前长沙一家打着“全女”旗号的酒店,也因为“招收免费义工”和员工闹矛盾,成了网友笑柄。
而另一家“全女酒吧”的调酒师和老板之间因为薪资等问题掰扯的事情,也成了小红书热帖。
“全女经济”接二连三地翻车,给人一种“女性消费能力不过如此”的印象。
但其实,女性仍然是现在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她经济”依旧是各大品牌和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本应钱景无限,但接连翻车的“全女经济”到底做错了什么?
带上“全女”,业绩翻倍?
在搜索平台上检索“全女”,会发现“全女业务”的范畴早就超出了你的想象。
全女健身房、全女酒吧、全女图书馆...甚至还有全女电工学习班、全女装修队,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所被冠以“全女”的名号。
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其实全女风潮的崛起,是一次需求的发掘。
女性最多的需求,就是在一定场合下“不被打扰”。
拿健身行业来说,传统健身房一般被认为由男性主导,很多女性都表达过过去锻炼时的“不悦”经历。
比如其余男会员的凝视、男教练的动手动脚,甚至健身房的汗臭味也劝退了不少女性。
而且这种糟糕体验并非空穴来风。2021年美国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有76%的女性在公共场合运动时会因为骚扰而感到不悦。
过去的女性健身人群少,需求自然不会得到重视。
而如今,女性已经能在健身人群中撑起半边天。根据乐刻健身2022年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光在他们品牌注册的女性会员就占54%,超过了男性。
消费人群一多,新需求就会形成新市场。
于是,打着“全女教练+学员”的健身场所就此登场,迅速笼络了不少女性健身爱好者的心。
美国最大的女性健身房连锁Curves就靠着“女性向”的健身招牌,在全球开设了将近4500家分店,会员人数突破400万。
在北京,对标Curves的女性健身连锁BeauFit也颇具规模,开设了3家门店,而且单店固定会员数高达300+,复购率也很稳定。
当然,不被打扰只是一方面,安全才是女性的普遍刚需。
2018年,滴滴顺风车曾曝出过多起司机骚扰乘客的恶性事件,此后,滴滴也花了很大工夫整改自己的业务,比如在车内增加报警装置、全程录音摄像。
今年7月份,滴滴更是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征集的7万多份意见中,“女性可选女司机”选项获得了4.8万票的最多数。
次月,滴滴就开始在小范围内测这一功能,消息一出,就获得了网上大批女性乘客的支持。
除了滴滴,许多打着“女性友好”口号的酒吧,也时刻把“醉酒后无骚扰”的口号挂嘴边宣传。
尽管饱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需求,确实在被慢慢挖掘。
“全女经济”的蛋糕,越来越大。
翻车背后,藏了两个大坑看似美好的“全女经济”,很多人入局后,才发现遍地是坑。
不少一直致力于“全女创业”的公司,等到发展途中才发现,自己还要面对人员流动、项目变更这些日常琐事,和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尽管风口火热,但很多人发现“全女经济”并非财富密码。
其实在风口掩盖之下,“全女经济”背后藏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就是情绪价值>专业价值。
过分针对某一人群的生意,很容易陷入“过度陷入情绪价值”的坑。
而“情绪价值”正是“全女经济”最闪亮的招牌。
比如女子电工班,会喊出“工具就是工具,不是男人的玩具”的口号;
受《黑神话》影响成立的全女游戏工作室,也发誓要“打破男性在游戏行业的垄断!”
前几天爆火的南通全女酒吧,也会打出“瓶瓶安安,尝尝酒酒”等口号,主打安全牌;
但是情绪价值到位,不代表专业能力就能打。
上个月,北京“她的山”全女徒步俱乐部就因为不够专业而翻车。
这个“为了照顾会员体验,没有聘请男向导”且还能“一起探讨女性成长等议题”,的50人团,出发没多久,就被大雨和迷路困在山里,甚至有人回忆自己“差点死掉”。
当惊魂未定的消费者返回市区复盘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新手团,这次领队四人无一人提前来徒步点进行踩点,而且标注必备的头灯等设备也无人携带。
不专业不仅坑人,还有可能成为智商税。
有一位女性健身网红就在小红书打假过所谓“女性健身私教工作室”,指出工作室宣传的“一周三练,三个月练出蜜桃臀”等宣传纯属无稽之谈,欺负新人不懂健身。
第二个大坑,就在于现实撑不起理想。
很多全女健身房、全女酒吧自开业起,就面临一个大问题:自断一半财路,成本问题严重。
虽然细化了赛道,但这份成本问题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比如北京的全女健身连锁BeauFit在成立后,一度面临赚不到钱的窘境,还是通过出售饮食、健身器材等周边项目渡过难关。
此后,BeauFit就迎来了数波涨价潮,30节课的课包从之前的不到3000元涨价至4480元,已经超过了同行平均线。
无奈之下,女性健身仍然被困在“小众精品”的怪圈里出不去。
而且,与越来越多的女性健身人群相比,女性健身教练却一直少得可怜。
数据统计,在全国注册的健身教练中,女性仅占总数的16%。
这样一来,过去打着“全女教练”旗号的BeauFit也不得不进行妥协,在扩张业务范围时招募一批男教练。
在实现“真·全女”之前,可能商家先支撑不住了。
滴滴的女性专车业务也面临类似问题。
据滴滴调查,2021年滴滴的注册司机人数为1300万人,但其中女司机仅有60万。
而“女性专车”业务一旦全面开放,女性用户也会面临叫车难等问题,体验提升不会很顺利。
看似美好的全女经济,需要的不只是需求升级,还有行业升级。
“全女经济”想要爆火,不能只靠噱头翻车案例越来越多,“全女经济”也在逐渐变味。
不管是全女游戏工作室散伙、全女酒吧关门,很多人都会把锅甩给“全女”二字。
但其实,不少项目的失败都是源于从业人员不专业、团队不团结等常见的创业大坑。
“全女经济”虽然是个风口,但是说到底也还是基于需求诞生的创业方向。
和所有创业项目一样,想要在这条赛道上“平稳驾驶”,必须得搞清楚两点。
第一点:方向>热情。
很多女性创业者做“全女经济”,多半都是基于一腔热血。
但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全女经济”发展,选对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就拿体育赛道来说,女性在健身领域的需求日渐增多,但是找到适合女性的运动项目才是重点。
今年美团发布数据,3月以来,女子运动订单数量比往年暴增380%。
而在其中唱主角的,主要是瑜伽、普拉提、舞蹈等女性占比更高的运动项目。
比如,2022年数据统计,主打女性的普拉提项目,数量已经较2019年翻了三倍。
而在大部分女子健身房的项目中,普拉提和瑜伽课也是卖的最好的两款课程。
尽管女性的健身习惯和理念一直都在进化,但是比起全女力量、举重馆,选择瑜伽、舞蹈和Crossfit等项目,明显更加明智。
第二点,则是专业>噱头。
其实,有不少“全女经济”能发展壮大,并不靠正确的方向,而是硬核的实力底气。
比如上海的全女子拳击馆普琳女子拳击,已经是开业11年的老店了。
这家店的馆长毛毛,不仅是曾经拿到过全国第二的退役运动员,还有WBC组织认证的裁判、教练、医务监督证书,专业程度放眼全国都是首屈一指。
和其他女子健身不同的是,普琳女子拳击没有多余的项目,里面有且仅有提供拳击训练,比很多专业拳馆还要硬核,但论口碑和经营稳定性,却不亚于任何一间全女健身房。
而且我国的女子拳击、格斗项目本就比较强势,张伟丽、常圆等女将的助威也让这一项目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对于女性向的产品来说,做好体验升级,也比噱头和情绪价值更为重要。
比如女性车主占有40%的小米Su7,就是依靠防晒功能拿下了不少女性车主的芳心。
相比起“对你好”的口号,真正能够满足需求,才是抓住女性用户的核心。
无论是男性发起还是女性发起,市面上不少打着“为女性服务”的产品和服务,都少不了暴雷的命运。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女性消费者越来越难“糊弄”了,其实,女性消费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对体验需求的升级。
比起高举性别大旗,不如踏实搞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