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旅游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入境游。2023年以后,访日外国游客数量持续大幅增加,市场规模已和日本国内服装行业相当,成为日本重要经济产业。这其中,政府最为重视的是“高附加值游客”。
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认为,高附加值游客不仅单次旅行消费额度大,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他们会通过旅行中的各种体验,接触到日本当地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美景,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汲取创作灵感。
简单来讲,政府最想吸引的游客,是那些素质高、想要深度了解日本的富裕阶层。
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真的有很多“高附加值游客”去旅游,并且大量消费吗?日本《东洋经济》周刊对此进行了调查。
从2025年5月份的数据来看,访日外国游客人数较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中国游客数量也同样增加明显。但以日本国内零售业为代表的高岛屋,入境游客的店面销售额(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锐减至负30%。
媒体认为,这是理想中的高收入、高素质、高消费游客,已经放弃了日本旅游。
从创新理论来说,创新者(innovators)是率先采用新产品的一群人,其次是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之后是早期多数(early majority)、晚期多数(late majority),最后是落后型(laggard)消费者。
专家认为,现在去日本旅行的中国游客,应该是流行的追随者,多是晚期多数和落后型消费者。这种说法的依据,可以从近两年中国游客访日次数的变化中看出来。
在2019年以前,初次访日的中国游客很多,回访者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回访游客大多是创新者,也就是对海外感兴趣的高收入、高学历的中国游客,是他们首先开拓了日本的个人旅游市场。受到他们影响,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多数也纷纷前往日本旅行。
虽然日本消费并不低,但店里的服务很好,所以他们会购买欧美奢侈品,也会购买日本的高级工艺品。从坐禅、宿坊到美容整形、烹饪教室,他们从各个方面去感受日本。
这些人,正是日本所期待的“高附加值游客”。
鉴于近年经济低迷,访日游客和早些年相比,购物意愿和预算都比较低。在旅行中也会捂紧自己的钱包。另外,年轻人更喜欢拍照。不少人是为了拍照片或视频而去旅行,没有时间去体验当地的文化。
近两年,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日本便宜且宜居”的话题。受这些内容影响而去日本旅行的人越来越多,结果是在便利店、概念咖啡馆、面包店和车站拍照的中国游客多,而购买奢侈品和享受文化的人少了。
媒体曾长期追踪调查过一个典型女性A。20多岁时,A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律师事务所,年收入约2亿日元。她现在30多岁了,有两个孩子,年收入超过3亿日元。
自2014年起,A就经常去日本旅行。截止2019年,记者每年都会在日本见到她四五次。但是2019年之后,记者只见过她两次,而且每次都是只住两晚的短期旅行。
记者在奈良再见到A时,坦率地问:“为什么不来日本了?明明那么喜欢这里的。”
A也直言道:“我喜欢日本,这点儿没有变,但也已经够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理变化。记者认为主要是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变化所引起的,也就是说竞争太激烈了。
日媒认为,中国人在国内也能获得超过日本的旅行体验。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中国知识阶层和富豪的眼光越来越高。东南亚、中东等地为了吸引中国游客,也积极开展放宽签证和品牌推广活动。
就这样,曾经让创新者和媒体为之疯狂的日本,在经历过这个时期后,从中国出境游热潮中消失了。
日媒还认为,中国富豪阶层放弃日本旅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旅游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明显不足。
游客B先生喜欢在日本旅行,以前每年至少去一次,在高档餐厅吃饭,去奢侈品店购物,旅行时也会请私人导游。
但2024年后再去日本旅行,他感慨变化太大了。
“去寺庙观光,买纪念品的地方东西都卖完了。餐厅的预定越来越难,很多高级餐厅只注重外观,味道变得一般。我觉得没必要去。”
B先生原本总是要住一周以上,但由于这些原因,只待了2晚3天。临走时在机场随便买点儿纪念品就走了。
媒体认为,这种“高附加值游客”的变化,暂时还没有在数据上有明显体现,但这种现象已经发生。
对于媒体的报道,网友们看法各不相同。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不支持过度发展旅游业的:
昨天去了高岛屋,真的很贵,买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大声喧哗的中国人大肆购买着东西。
在回家的路上,有乌克兰人求助。电车里也全是外国人。现在日本人好像在为外国人工作。
最终有未来的孩子们的世界也越来越残酷。衷心希望日本人能为日本人服务。
还有一部分网友,觉得日本旅游确实是有问题的,是需要整改的:
连日本人都觉得,日本有名的观光地,特别是京都已经够了,所以外国人也会这么想。无论去京都的哪里,都是人、人、人。招待之前的问题,连厕所都做不好。而且,京都有价值的文化,变成了只重视赚钱而毫无价值的闲散文化。有价值的老式建筑风格的店铺也快消失了,接下来变成大楼,店铺向外国人出售在日本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的东西。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服务好、风景美、有独特文化的地方,才能获得更多优质游客。
面对激烈竞争,日本专家认为,旅游业应该重塑品牌文化,打造优势服务,而不是沦为“便宜”和“近”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日本旅游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入境游。2023年以后,访日外国游客数量持续大幅增加,市场规模已和日本国内服装行业相当,成为日本重要经济产业。这其中,政府最为重视的是“高附加值游客”。
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认为,高附加值游客不仅单次旅行消费额度大,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他们会通过旅行中的各种体验,接触到日本当地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美景,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汲取创作灵感。
简单来讲,政府最想吸引的游客,是那些素质高、想要深度了解日本的富裕阶层。
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真的有很多“高附加值游客”去旅游,并且大量消费吗?日本《东洋经济》周刊对此进行了调查。
从2025年5月份的数据来看,访日外国游客人数较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中国游客数量也同样增加明显。但以日本国内零售业为代表的高岛屋,入境游客的店面销售额(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锐减至负30%。
媒体认为,这是理想中的高收入、高素质、高消费游客,已经放弃了日本旅游。
从创新理论来说,创新者(innovators)是率先采用新产品的一群人,其次是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之后是早期多数(early majority)、晚期多数(late majority),最后是落后型(laggard)消费者。
专家认为,现在去日本旅行的中国游客,应该是流行的追随者,多是晚期多数和落后型消费者。这种说法的依据,可以从近两年中国游客访日次数的变化中看出来。
在2019年以前,初次访日的中国游客很多,回访者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回访游客大多是创新者,也就是对海外感兴趣的高收入、高学历的中国游客,是他们首先开拓了日本的个人旅游市场。受到他们影响,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多数也纷纷前往日本旅行。
虽然日本消费并不低,但店里的服务很好,所以他们会购买欧美奢侈品,也会购买日本的高级工艺品。从坐禅、宿坊到美容整形、烹饪教室,他们从各个方面去感受日本。
这些人,正是日本所期待的“高附加值游客”。
鉴于近年经济低迷,访日游客和早些年相比,购物意愿和预算都比较低。在旅行中也会捂紧自己的钱包。另外,年轻人更喜欢拍照。不少人是为了拍照片或视频而去旅行,没有时间去体验当地的文化。
近两年,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日本便宜且宜居”的话题。受这些内容影响而去日本旅行的人越来越多,结果是在便利店、概念咖啡馆、面包店和车站拍照的中国游客多,而购买奢侈品和享受文化的人少了。
媒体曾长期追踪调查过一个典型女性A。20多岁时,A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律师事务所,年收入约2亿日元。她现在30多岁了,有两个孩子,年收入超过3亿日元。
自2014年起,A就经常去日本旅行。截止2019年,记者每年都会在日本见到她四五次。但是2019年之后,记者只见过她两次,而且每次都是只住两晚的短期旅行。
记者在奈良再见到A时,坦率地问:“为什么不来日本了?明明那么喜欢这里的。”
A也直言道:“我喜欢日本,这点儿没有变,但也已经够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理变化。记者认为主要是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变化所引起的,也就是说竞争太激烈了。
日媒认为,中国人在国内也能获得超过日本的旅行体验。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中国知识阶层和富豪的眼光越来越高。东南亚、中东等地为了吸引中国游客,也积极开展放宽签证和品牌推广活动。
就这样,曾经让创新者和媒体为之疯狂的日本,在经历过这个时期后,从中国出境游热潮中消失了。
日媒还认为,中国富豪阶层放弃日本旅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旅游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明显不足。
游客B先生喜欢在日本旅行,以前每年至少去一次,在高档餐厅吃饭,去奢侈品店购物,旅行时也会请私人导游。
但2024年后再去日本旅行,他感慨变化太大了。
“去寺庙观光,买纪念品的地方东西都卖完了。餐厅的预定越来越难,很多高级餐厅只注重外观,味道变得一般。我觉得没必要去。”
B先生原本总是要住一周以上,但由于这些原因,只待了2晚3天。临走时在机场随便买点儿纪念品就走了。
媒体认为,这种“高附加值游客”的变化,暂时还没有在数据上有明显体现,但这种现象已经发生。
对于媒体的报道,网友们看法各不相同。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不支持过度发展旅游业的:
昨天去了高岛屋,真的很贵,买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大声喧哗的中国人大肆购买着东西。
在回家的路上,有乌克兰人求助。电车里也全是外国人。现在日本人好像在为外国人工作。
最终有未来的孩子们的世界也越来越残酷。衷心希望日本人能为日本人服务。
还有一部分网友,觉得日本旅游确实是有问题的,是需要整改的:
连日本人都觉得,日本有名的观光地,特别是京都已经够了,所以外国人也会这么想。无论去京都的哪里,都是人、人、人。招待之前的问题,连厕所都做不好。而且,京都有价值的文化,变成了只重视赚钱而毫无价值的闲散文化。有价值的老式建筑风格的店铺也快消失了,接下来变成大楼,店铺向外国人出售在日本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的东西。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在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服务好、风景美、有独特文化的地方,才能获得更多优质游客。
面对激烈竞争,日本专家认为,旅游业应该重塑品牌文化,打造优势服务,而不是沦为“便宜”和“近”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