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一条中规中矩的通知,能引发那么多的转载和各种解读。
近日,商务部印发通知,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11月1日,新华社在转载的时候,包括后续很多主流媒体的转载,标题都还是这样的:
到了11月2日,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再转载,标题就变成了这样的:
不曾在媒体工作过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种新闻传播规律,或者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种标题制作方式。
这个消息,本来是商务部发布在自己的官方网站。而媒体每天都会在各个国家部委的网站搜罗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他们会把这些文件、通知、规定等以全部或局部的方式转载到自己的网站。
在转载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将文件稍微新闻化,如果内容太长,会做一个总结或提炼。
尤其是,媒体更擅于起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标题。这个标题又不能胡编乱造,一般就是从整个内容里提炼一句话、一个点。
在这一通知传播过程中,有人觉得“鼓励家庭储备”略新鲜,或者迎合了当下某种心态和情绪,就提上来了。
结果,很多人都把这当做一个“大新闻”来传播,实在是自己唬自己了。
而传着传着可能也就忽略了,这份文件的全称是《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从这个通知中就可以看出,主要针对的就是蔬菜,目的是保供稳价,这是再常见不过的常规操作了。
通读全文,你会发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仅仅是一大堆措施中的一小条,也就是这份通知中的一句话,是从消费终端的角度做一个提醒,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我想,对于会过日子的人来说,都不用商务部提醒,这种储备意识早就建立了。比如我,在前一段时间肉价还很低的时候,就屯了不少肉。还有饮用水,我发现超市的价格是浮动的,也经常在低价时大量购入。
如果说当下真的有什么特殊的背景,那么除了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涨价,也就是疫情或者一些自然灾害了。毕竟,经验早已告诉我们,一旦自己所在的地方出现疫情,尤其是需要隔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便不好购买。
其实,早在上个月,商务部就在针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涨价做一些回复、制定一些政策了。
如10月2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降温降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部分食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一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商务部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
这里其实就已经给出了原因:受降温降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
商务部前段时间也给出了监测数据:
10月18日至24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3%。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5.62元,上涨12%,其中西兰花、茄子和菜花批发价格分别上涨26.8%、24.7%和24.6%。同时,此前连续下降的肉类价格也在止跌回升,10月18日至24日,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19.47元,上涨9.7%。
事实上,差不多每年的冬春季节,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供应问题,都会成为商务部的一个工作重点。比如去年,商务部办公厅也曾发布《关于投放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的紧急通知》。
再比如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要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
所以,无论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看,还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去看,这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知,原因和目的也都不难理解。倒是舆论场突然出现那么多“信号体”,实在令人费解。
我看到,还有人联想到这个:
好吧,我只能说,我从小就听说要干仗了。
普通人想太多,望太远,就很容易忽略身边。比如自己的菜篮。
还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吧。
商务部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一条中规中矩的通知,能引发那么多的转载和各种解读。
近日,商务部印发通知,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11月1日,新华社在转载的时候,包括后续很多主流媒体的转载,标题都还是这样的:
到了11月2日,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再转载,标题就变成了这样的:
不曾在媒体工作过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种新闻传播规律,或者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种标题制作方式。
这个消息,本来是商务部发布在自己的官方网站。而媒体每天都会在各个国家部委的网站搜罗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他们会把这些文件、通知、规定等以全部或局部的方式转载到自己的网站。
在转载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将文件稍微新闻化,如果内容太长,会做一个总结或提炼。
尤其是,媒体更擅于起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标题。这个标题又不能胡编乱造,一般就是从整个内容里提炼一句话、一个点。
在这一通知传播过程中,有人觉得“鼓励家庭储备”略新鲜,或者迎合了当下某种心态和情绪,就提上来了。
结果,很多人都把这当做一个“大新闻”来传播,实在是自己唬自己了。
而传着传着可能也就忽略了,这份文件的全称是《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从这个通知中就可以看出,主要针对的就是蔬菜,目的是保供稳价,这是再常见不过的常规操作了。
通读全文,你会发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仅仅是一大堆措施中的一小条,也就是这份通知中的一句话,是从消费终端的角度做一个提醒,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我想,对于会过日子的人来说,都不用商务部提醒,这种储备意识早就建立了。比如我,在前一段时间肉价还很低的时候,就屯了不少肉。还有饮用水,我发现超市的价格是浮动的,也经常在低价时大量购入。
如果说当下真的有什么特殊的背景,那么除了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涨价,也就是疫情或者一些自然灾害了。毕竟,经验早已告诉我们,一旦自己所在的地方出现疫情,尤其是需要隔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便不好购买。
其实,早在上个月,商务部就在针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涨价做一些回复、制定一些政策了。
如10月2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降温降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部分食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一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商务部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
这里其实就已经给出了原因:受降温降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
商务部前段时间也给出了监测数据:
10月18日至24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3%。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5.62元,上涨12%,其中西兰花、茄子和菜花批发价格分别上涨26.8%、24.7%和24.6%。同时,此前连续下降的肉类价格也在止跌回升,10月18日至24日,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19.47元,上涨9.7%。
事实上,差不多每年的冬春季节,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供应问题,都会成为商务部的一个工作重点。比如去年,商务部办公厅也曾发布《关于投放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的紧急通知》。
再比如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要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
所以,无论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看,还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去看,这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知,原因和目的也都不难理解。倒是舆论场突然出现那么多“信号体”,实在令人费解。
我看到,还有人联想到这个:
好吧,我只能说,我从小就听说要干仗了。
普通人想太多,望太远,就很容易忽略身边。比如自己的菜篮。
还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