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我国小行星预警监测设备4日成功对一颗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2024 RW1展开追踪观测。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标志我国小行星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级工程师李彬介绍,追踪观测的这颗预警小行星最先由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SS)的1.5米望远镜于4日13时43分左右发现,随后,这颗小行星以临时名称CAQTDL2被提交至国际小行星中心,最初测算其撞击地球的概率超过30%。
此后,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的多个天文台进行了跟踪观测。当日16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使用海外站点的望远镜对其进行跟踪观测。20时,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具备观测条件,近地天体望远镜立即启动跟踪,密切监测该小行星的运动轨迹,并于22时左右启动位于西藏阿里站的望远镜接力观测。
根据我国观测设备的观测,这颗小行星最亮亮度达到15等,小行星直径约1.2米,绝对星等32.19等。
4日21时55分,国际小行星中心给这颗小行星赋予编号2024 RW1,并预测该小行星将于5日0时39分撞击菲律宾北部。最终,该小行星如预期般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在距离地面约25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未对当地人生活造成大的影响。预报的撞击时间、位置均较为准确。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介绍,截至目前,人类成功预警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已经增至9次,这得益于全球天文学家不断提升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的能力。我国监测网在这次事件中首次实现对预警小行星的接力追踪观测,也是小行星监测、防御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2018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口径1.04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是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到目前为止,该设备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我国小行星预警监测设备4日成功对一颗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2024 RW1展开追踪观测。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标志我国小行星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级工程师李彬介绍,追踪观测的这颗预警小行星最先由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SS)的1.5米望远镜于4日13时43分左右发现,随后,这颗小行星以临时名称CAQTDL2被提交至国际小行星中心,最初测算其撞击地球的概率超过30%。
此后,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的多个天文台进行了跟踪观测。当日16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使用海外站点的望远镜对其进行跟踪观测。20时,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具备观测条件,近地天体望远镜立即启动跟踪,密切监测该小行星的运动轨迹,并于22时左右启动位于西藏阿里站的望远镜接力观测。
根据我国观测设备的观测,这颗小行星最亮亮度达到15等,小行星直径约1.2米,绝对星等32.19等。
4日21时55分,国际小行星中心给这颗小行星赋予编号2024 RW1,并预测该小行星将于5日0时39分撞击菲律宾北部。最终,该小行星如预期般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在距离地面约25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未对当地人生活造成大的影响。预报的撞击时间、位置均较为准确。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介绍,截至目前,人类成功预警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已经增至9次,这得益于全球天文学家不断提升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的能力。我国监测网在这次事件中首次实现对预警小行星的接力追踪观测,也是小行星监测、防御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2018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口径1.04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是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到目前为止,该设备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