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加拿大和澳洲,印度成第3家暂停加息的央行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4月7日 2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74239 阅读
4 评论
华尔街见闻

当美联储还在犹豫是否加息时,全球已经有三家央行按下了暂停键。

先是3月份加拿大央行兑现承诺,暂停加息;本周二,澳洲联储暂停了长达一年的加息行动,成为第二家暂停加息的央行。2022年4月以来,澳洲联储已累计加息10次,共350个基点。

周四,印度央行成为第三家出人意料暂停加息的央行。

分析称,印度央行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暂停加息的央行。

印度央行意外暂停加息,称必要时可能会考虑进一步加息在连续六次加息后,印度央行周四维持关键的回购利率不变,共识预期是加息25个基点。印度央行称正在密切关注近期全球金融动荡对经济的影响,并希望看到迄今为止加息250个基点所产生的影响。

由央行的三名成员和三名外部成员组成的印度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将关键贷款利率/回购利率维持在6.50%。

与上次四名成员投票赞成加息的决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会议一致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六名成员中有五名投票赞成继续“退出宽松”的立场,一名成员表示反对。

印度央行表示,政策立场仍然集中在“退出宽松”上,央行行长达斯(Shaktikanta Das)强调,今天的决定是“暂停,而不是转向”,并暗示,如果有必要,可能会考虑进一步加息,但多数经济学家们现在预计,印度央行将继续按兵不动。

达斯在声明中说:“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采取行动。”

该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

“在核心通胀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追求价格稳定,这是可持续增长的最佳保证。”“我们在过去12个月采取的行动的影响仍在显现,并将越来越多地影响未来的通胀轨迹。”

尽管印度央行已经决定根据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状况暂停加息,但该央行称“我们的工作尚未完成,对抗通胀的战斗必须继续”,达斯重申了将通胀恢复到央行2%-6%的目标区间的决心。

多数经济学家们预计,印度央行将继续按兵不动印度2月份年化零售通胀同比上升6.44%,较1月份的6.52%有所放缓,但在过去12个月中,有10个月的通胀数据仍高于印度央行设定的目标区间。印度央行预计,2023-2024财年的通胀率为5.2%,从4月1日开始的财年的GDP增速为6.5%。

印度央行利率决议后,印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线下跌10个基点,至7.1839%。卢比最初因暂停加息而回吐涨幅,随后因达斯强调将继续抗击通胀而回升。

评级机构ICRA首席经济学家Aditi Nayar表示,对金融稳定的担忧似乎促使印度央行暂停加息。他补充称,如果通胀不下降,印度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

Kotak Mahindra银行首席经济学家Upasna Bhardwaj表示:

“我们预计印度央行将保持较长时间的暂停,并评估之前加息和全球不确定性对增长-通胀动态的滞后影响。”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新兴市场副首席经济学家Shilan Shah表示,如果通胀不下降,加息周期可能会恢复。“但考虑到疲弱的增长前景,以及通胀可能在不久之后回落至印度央行的目标范围内,我们的观点是,紧缩周期已经结束。”

巴克莱(Barclays)预计印度央行本轮周期内不会进一步加息。巴克莱首席印度经济学家Rahul Bajoria说:“我们认为,只有通胀出现实质性的意外上升,即CPI长期保持在6%以上,才能保证印度央行再次采取加息行动。”

各大央行下一步:伯恩斯式的转向,还是“观望式加息”?分析人士评论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央行按下暂停加息按钮,接下来的问题是,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这三家最主要央行中,谁将是下一个向紧缩政策低头并采取阿瑟·伯恩斯式的转向,这不仅会推高风险资产,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通胀冲击波,迫使各国央行在下一轮通胀飙升期间大幅加息。

也有分析称,加拿大央行、澳洲联储以及印度央行都保留了未来加息的余地,面对前路经济形势的层层迷雾,接下来各大央行“观望式加息”、“非连续加息”或将成新常态。

吉光屯
1 楼
全球变暖,印度人大批饿死渴死不可免。
其实早知道
2 楼
不加息就通胀 要么就是钱不够买不起 要么就是通胀钱多东西更贵 都是买不起 第三种方法就是法式革命,但是都知道在加拿大是行不通的 直接国安法暴力镇压 银行冻结 不过卡车司机的抗议运动会被记载史书的
深圳足球
3 楼
j
junkussb
4 楼
美国前财政部长助理克劳利说:“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是一种真正的特权,但我们多年来却一直在滥用这一特权。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实施了完全鲁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不仅导致国内通胀上升,而且许多国家开始谈论去美元化。”。“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不仅将失去经济主导地位,也将失去超级大国地位。而在拜登政府的制裁开始让世界远离美元之后,这种特权已不再安全。华盛顿自己摧毁了自己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