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确诊 从群体免疫到国家停摆 10天改变英国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3月27日 20点15分 PT
  返回列表
63910 阅读
33 评论
国际范Plus

文丨国际范Plus作者 多恩 From  国际范Plus

微信号: Global-View

就在刚刚!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

鲍里斯在自己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也证实了此事。

鲍里斯说,“在过去的24小时里,我出现了轻微的症状,并且在新冠病毒检测中结果呈阳性。”

约翰逊还表示,自己目前正进行自我隔离。不过他表示,自己将继续通过视频会议领导现政府就新冠肺炎疫情做出反应。“我们将一起战胜它。”

谁能想到在几天前的3月23日晚,最严格的防疫政策才刚刚加码。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

除了采购生活必需品、每日锻炼、看病和确有必要的外出上下班,人们必须留在家里。

不允许两人以上在公共场合聚集(同住者除外)。

关闭非必需品商店、图书馆、游乐场、室外健身设施和礼拜场所。

公园继续开放,但仅能用于锻炼,不允许多人聚集。

禁止包括婚礼和洗礼在内的所有社交活动(不包括葬礼)。

对于聚集的人群,警察有权驱散或罚款。

这些新规先实行3周,以观后效。

政策大转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争斗和风云变幻?英国多家权威媒体近日对此进行了揭秘。

《星期日泰晤士报》指出,英国上一次对潜伏的敌人发动多兵种攻击,要追溯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D日,那天后来被称为“最漫长的一天”。一位内阁成员则在3月19日感慨,刚刚度过了“最漫长的一周”。“本来以为脱欧将改变这个国家,但现在,将改变这个国家的是冠状病毒。”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标题说:10天时间,震惊了英国,并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

该报形容,这是“一出人间戏剧”,领导者们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英国首相收到了过去80年以来最可怕的警告。

主页君研读相关报道后发现,约翰逊相最信任的高级顾问多米尼克·卡明斯对抗疫决策有很大影响。

那么,约翰逊本人对于“群体免疫”是怎么看的?

卡明斯是如何从支持“群体免疫,让老人死”转变成主张“让国家和经济停摆”的?

坚持要限制社交的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为何一开始落了下风?

两派科学家及其背后的高官们为何迟迟没能打破决策僵局?

主页君综合多方报道,试图理顺来龙去脉,还原这惊心动魄的10天。

01

前奏:两派相争,“群体免疫”成焦点

《星期日泰晤士报》称,约翰逊痛恨“群体免疫”这个说法,因为这暗示着牺牲一些人的性命没什么大不了。

不过,从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发现,“群体免疫”思想的确在内部讨论过程中占据过上风。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1月份,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就告诉内阁:“这个病是一定会成为全球流行病的。”

然而,一位资深保守党议员透露,内阁里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就是一点流感罢了。

在这个时期,内阁更看重“助推小队”的观点。“助推小队”认为,如果政府过早要求人民长期“限制社交”,那么人们就会产生“行为厌倦”(behavioural fatigue),因此,政府要做的,是给人们“轻轻”的提醒,让他们慢慢自觉建立好习惯。

《大西洋月刊》表示,英国政府接受了这种观点,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所谓“厌倦”效应:如果人们耐不住寂寞,就会在峰值的时候不听政府劝告,反而会造成确诊病例突然上升。

这个时候,“紧急状态科学顾问团”(SAGE)内部正发生一场“科学大论战”。

Buzzfeed News透露,其中一派科学家坚定认为,英国应当马上实施社交限制。

另一派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政策无法长期持续,一旦无以为继,还会造成可怕的第二波增长。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揭秘,这一派科学家坚定认为,让60%-80%的人产生免疫力,才能让英国度过“明年冬天”的第二波病毒反噬。

在内阁中,两派意见分别有自己的拥趸。

坚定要求实施社交限制的,是卫生大臣汉考克。

而首相高级顾问卡明斯和英国首席医学顾问瓦伦斯,则是“群体免疫”派。

《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在2月底的一次会议中,卡明斯概括了政府的策略。与会者透露,那就是“群体免疫,保护经济,如果这意味着老人会死去,确实挺惨的”。

Buzzfeed News表示,卡明斯和瓦伦斯在内阁遭到反弹,被认为是拿英国的未来“赌博”,筹码是“非常小的一群科学家”的意见。

不过,两派科学家和背后的政治家在“科学决策”机制中形成了一种恐怖平衡。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双方的理论都没有足够的、一锤定音的证据。

当时强烈要求走限制社交路线的科学家,对于英国确诊病例的估计也还比较保守,这也是双方僵持不下原因之一。

02

时间线:惊心动魄的10天

英国的抗疫政策是如何急转弯并骤然提速的?这期间有什么内情?

1、3月11日-13日:“群体免疫”浮出水面

3月11日,SAGE成员、“行为学专家小组”(俗称“助推小队”)CEO大卫·哈珀恩对BBC表示,政府考虑让老人等易感人群“结茧”而居,即与外界隔离,等其他人群获得了“群体免疫”再解除隔离。

3月12日,独立电视台发文称,“群体免疫”是政府的策略。

3月13日早上,瓦伦斯接受天空电视台直播节目采访时被问及“群体免疫”,他解释说,大约60%的英国人感染后才能获得“群体免疫”。

至此,“群体免疫”之说广为人知,引发轩然大波,但也不乏支持的声音。

2、3月12日:一锤定音的报告

3月12日,SAGE召开紧急会议,聆听了一系列研究报告。

一份报告震撼了与会的所有专家,“让人彻底崩溃”。一周以前,SAGE的科学家普遍预测英国可能有10万人因为COVID-19以及医疗资源不足而丧生,但这份报告把这个数字提升到了50万。

于是,“强烈抑制”派迅速占据上风。

这份报告就出自传染病专家尼尔·弗格森教授所带领的帝国理工学院团队。

《金融时报》报道,弗格森是第一个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帮助英国政府对抗传染病的科学家,在2000年应对手口足病时声名鹊起。1月份他和团队对武汉疫情的估计被认为非常接近实际,这也让他成为国际上颇受尊敬的权威之一。

《纽约时报》透露,之所以很晚才出炉这份报告,是因为弗格森一直在等待意大利的数据,完善自己的研究。

报告引起与会者的重视,瓦伦斯和惠蒂马上汇报给了内阁。

内阁迅速达成了共识,第一个转变态度的,是卡明斯。

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说法,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决定会让英国滑向灾难,所以转变成为“最积极支持强烈抑制措施”的人。一位资深保守党员不无揶揄地形容,“他从支持‘群体免疫,让老人死’转变成‘让国家和经济停摆’”。

卡明斯迅速和汉考克放下分歧,联同惠蒂以及瓦伦斯向首相建议:3月16日必须宣布英国要走“强烈抑制”的路线。届时帝国理工的报告也会公布,民众可以理解:他们的做法变了,是因为科学依据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约翰逊私下也对科学家、顾问和阁员们此前给他的建议不满。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实行过所谓“群体免疫”策略,却受到公众无端指责。

而且,一旦处理不好疫情,他的相位可能不保。

3、3月13日-15日:忙碌的3天

“手忙脚乱”的周五(3月13日),又开了很多会。

周六(3月14日)上午,约翰逊召开内阁会议,达成了一致意见。

惠蒂和瓦伦斯警告:根据帝国理工的报告,英国距离成为意大利只有4个星期。“现在必须行动起来了。”

约翰逊表示赞同:“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一位内阁成员回忆:“气氛凝重,你可以感受到有些重要的事情发生了深刻改变。”

事后,政府内部人士表扬约翰逊决策快速,比“特蕾莎·梅更有决断力”。

对照“战时内阁”的规格,英国政府内部成立了四个关键的内阁级委员会:由外交大臣领导的国际委员会;财政大臣领导的经济委员会;卫生大臣领导的卫生委员会以及另一位内阁大臣领导的其他公共事务委员会。

吸取争论太多、行动缓慢的教训,在内阁秘书的主导下,英国政府还建立了应急机制,应对每天都在变化的疫情。

在年度预算案中,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承诺,无论全民保健服务系统(NHS)需要多少,政府都会满足。财政部的官员们在周末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工商界准备一揽子方案,就像准备财政预算案一样,“48小时内做了3个月的事情”。

从那个周五到周日的会议中,政府内部达成共识,要学习“巴黎模式”的封锁,这意味着首相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3月14日(周六)晚,卫生大臣汉考克在媒体发表文章说,“群体免疫”不是政府的战略。

3月15日,周日,汉考克接受天空电视台采访时说:“群体免疫并非我们的目标或政策,它只是一个科学概念。”

4、3月16日-20日:一洗“佛系”之名

3月16日,周一,约翰逊宣布,对全国民众正常生活行动进行限制,要求人们不参加聚会、避开拥挤的场所,等等。帝国理工的研究报告也公之于众。

3月17日,周二,约翰逊和苏纳克宣布了英国自二战以来和平年代最庞大的一份财政救助方案,为企业提供价值3500亿英镑的拨款和贷款。

3月18日,周三,约翰逊宣布,全国学校从周五起关闭。

3月19日,周四,弗格森教授透露,自己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

3月20日,周五,约翰逊宣布,从当晚起,全国的咖啡馆、酒吧、酒馆、夜总会、剧院、电影院、健身房和休闲中心关闭。苏纳克宣布,政府为所有企业受疫情影响的员工支付80%的薪水。

至此,“战时内阁”一洗英国“佛系”防疫的名声,换了面孔。

官方也急于澄清一些说法。3月22日,首相府发言人表示,《星期日泰晤士报》当天对卡明斯前后态度的描述是“极具诽谤性的捏造”,没有向首相府核实过,而且报道引述的几次会议上的言论是无中生有。

03

“大转弯”之后的思索

主页君发现,此次政策“大转弯”之后,英国媒体开始帮政府复盘,指出应当避免的问题。

Buzzfeed报道,尽管坚持科学决策,尤其是坚持用科学证据指导每一步行动,但在疫情早期,政府内部不满内阁把决策“外包”给科学家们。他们认为,有很多决定还是需要依靠政治判断,尤其是在科学家自己也在争论的时候。

《星期日泰晤士报》和Buzzfeed认为,约翰逊个人的政治信仰也让他迟迟不肯宣布禁止公众集会、关闭酒吧等措施,因为他是一个传统的自由论者(libertarian),担心过早封锁会把英国变成一个“警察国家”。不过,他现已警告国民,尽管英国是一个“自由之地”,但如果有必要,他一定会加强措施。

首相的公关能力也受到质疑。他告诫人们,将在疫情中“失去所爱的人”。这一说法让人忧心忡忡。《星期日泰晤士报》引述一位内阁官员的话说,约翰逊是个天生开朗的人,不善于传达坏消息。

左中右
1 楼
群体免疫马上要成功了
东方海浪
2 楼
人类还是太渺小了
r
rally
3 楼
首相言出必行,身先士卒,为群体免疫献身。
斯巴达300城管
4 楼
各国群体免疫无有不感染者。如有,请自鲍中堂始。
金三
5 楼
中国将武汉病毒输入全世界,世界应让中国赔偿!华侨变成老鼠过街都是中国造成的。全世界华人应团结起来。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起诉中国政府,损害华人名誉,造成生意上的经济损失。
g
gold828
6 楼
你这只SB🐶!
g
goodsignal
7 楼
群体免疫,其实就死老人穷人去死,有钱人有权人活。
小小小强
8 楼
不是说感染了就让位吗?英国金毛和美国金毛一样,说的话像放屁
N
Nightline
9 楼
至少小黄毛成功提前两周把英国人吓唬住了,愿意呆在家里不出来,至少救了几千条命
大大人
10 楼
英国首相比大陆包子强多了! 值得尊敬。。。
l
lds
11 楼
新冠病毒是霉国搞的生化武器无疑。本想害人,结果自己被埋!活该!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害人终害己,苍天饶过谁!美国这次在劫难逃了!人在做,天在看!苍天不会饶过它! 如果真有上帝,那么上帝最不应当救的就是霉国。 霉国做恶太多,必遭报应! 上帝啊, 灭了霉帝这个孽障吧!
w
wjb2009
12 楼
这病毒可以,无论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w
wjb2009
13 楼
我操,大家围观这傻逼
大大人
14 楼
: 操你妈 狗屎! 难道要感恩包子吗? 畜生
t
tintin9999
15 楼
英国医疗资源比较差。出这样的事可以提醒民众多加小心,尽量避免社交传染。希望不会传染到国会。议事厅实在太小,不利隔离。
英国流氓
16 楼
英国首相 是人民选的。。。 不能做缩头乌龟啊。。。 包帝连出逃的地道都挖好了
笔名太长不好记
17 楼
让领导先走
想拿钱的愤青
18 楼
二逼人民选出来的二逼首相LOL
夜漫漫
19 楼
这就对了,以身做贼,不用给他医,他若好了,那全民免疫可期
c
congconggk
20 楼
因为有很多轻症和无症状的人都没有被检测,所以不知道确切的感染人数。 连王储、首相都感染了,有没有可能英国已经大部分人都感染了?
S
Sunstreaker
21 楼
大阴蒂国
*
*W_C*
22 楼
西方不是一直都这样吗 有啥奇怪的
w
www123
23 楼
现在英国政府会逐步让高管和皇室感染,因为英国现在还能靠权力拿到效力好一点的药和机器。现在他们会提前感染,因为医疗资源还未崩溃,靠特权获得医疗优先,痊愈的几率非常高。痊愈后还可能会有抵抗力,毕竟中国已经摸出经验公布了,所以就可以装勇敢了。要是熬到下个月,他们救治时就会成为焦点。手法玩的很溜嘛
C
Claude_Z
24 楼
恭喜首相获得抗体,成为第一批免疫者
w
www123
25 楼
知道中国公布的症状和死亡率,就治疗方式。现在英国政府高层得加紧自我感染呀,现在还能抢占英国医疗资源,这样获得的痊愈的几率高多了,还被认为勇敢了。要是熬到下个月中,大爆发时,不但医疗资源不够,要是能去治疗,那就成为焦点咯,民众得反逼它只能获取普通人流程,那时它们政客和皇室的死亡率就高咯
面窝吃油条
26 楼
对不起,我保持50%的可信度。
四表姐夫
27 楼
美国瘟疫 害人不浅
吃貨
28 楼
新冠🦠就像问一问英国:服不服?
土狼屯猎户
29 楼
群体免疫, 求仁得仁。可喜可贺,不失为一个真实的科学实验。只是代价大了一点。首相 Johnson 是个真实的的人。
k
kyo19860130
30 楼
哈哈 倭奴贱畜们肯定说,看看阴国首相,这是贴近人民~ 没有特权 我想问,为什么他妈的有点轻症就能马上确诊呢? 没口罩直接跪下求中国,会卖的~ 哈哈 哔哔吸 明天会不会黑中国呢?中共隐瞒疫情,导致全世界不能有效防疫?哈哈 倭奴贱畜们又要高潮一波~要中国赔偿全世界~ 老子又想喷了~ 赔你老母的嗨!!!
只想一个人
31 楼
英国很多高管都得了啊
m
marshalchen
32 楼
计划之中,尽在掌控。 腐国在争取群体免疫的大道上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祝成功。 老太太你要小心了。
m
marshalchen
33 楼
未必。生死有命。富贵未必保的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