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就业季,各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精准施策,多方发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流程。“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线下不停歇”成为不少高校的工作常态。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就业工作中出现华而不实苗头:“今天的就业讲座实在不想参加,但被老师拉去凑人头”“招聘会热热闹闹,找到工作的没几个”“就业活动搞了一箩筐,感觉学生并不买账”……这些活动不仅花了钱财、费了工夫,还苦了学校、伤了学生,值得警惕。
就业活动频现“花样追求”
访企拓岗、万企进校、春风行动、人才计划、春季就业攻坚、出台引才留才政策……今年以来,线上线下连续不断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大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绝活儿”,帮助高校毕业生“轻装上阵”。然而,少数高校就业负责人和毕业生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就业工作中也频现“花样追求”,实际意义不大,还对就业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在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挑选岗位 赵启瑞 摄
——追求氛围感,实则“花架子”。“今年以来,不少招聘会在学校开了,数百上千家用人单位过来了,但不少参会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符合学生的期待。”25岁的硕士毕业生高元元(化名)表示对校内招聘会“不感冒”。
“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含金量不高。”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生说,自己换好正装、印好简历,参加招聘会时,却发现有的企业参会只是为自己“打个广告”,甚至没有招聘计划。这样的招聘会难免沦为“大帮哄”“花架子”,学生很难通过招聘会拿到offer。
——追求大场面,实效难保障。“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处于实习和求职阶段,没有返校。我们只能四处抓人、求人参加活动。”东北地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说,一些地方创新组织“人才周”活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走进校园,但“初衷虽好,时机欠佳,效果难保”。
多位高校受访辅导员表示,为提高“上座率”“参与度”,“显得学校足够重视”,高校只能想尽办法让学生参加,给各个学院、班级发通知、下任务,比如“每班出3人”“把就业活动的参加率纳入就业工作考核”等,不仅增加了学校工作负担,有的学生还产生不满情绪,实际效果怎样却没人关注。
——追求“数好看”,学生“被就业”。考研“二战”“三战”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不少老师眼中的“就业困难户”。无奈之下,有辅导员和学生商量搞个转账截图,假装学生做家教有工资收入,最终算作“灵活就业”。“不签就业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先挂在老师开的公司名下”……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高就业率,不惜采取虚假就业手段,导致学生“被就业”。
警惕不良就业政绩观冒头
多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反映,当前从上到下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种考核都将就业率作为核心指标,他们不得不在提高就业率上“想办法”“下功夫”。
“就业率考核压力大,全省通报各高校、学校通报各学院。我们学校英语、化学、生物等传统专业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脱节,公办院校专业调整普遍跟不上社会发展,但面对考核‘一刀切’,我们也很无奈。”黑龙江省一所高校就业工作处处长说。
“不担责、怕追责,会让大兴招聘会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有受访人士指出,一些就业工作负责人为了在短期内表现优异,就通过举办大量招聘会等就业活动来彰显工作业绩。“只要办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不管效果如何,即使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也好向上级、向学生交代。”
“面对新形势,我们确实有无力感和本领恐慌。”有受访高校教师说,当前新老行业交替变化快,“95后”“00后”学生想法多,但是就业工作思路比较陈旧、工作方法仍然单一,只能按部就班去推进。而考核要求则是每年都要比上年更好,难免会想办法造假。看到其他学校的好做法也“抄作业”,至于这些工作的意义有多大、是不是符合学校实际,就顾不上了。
一些受访学生反映,有的学校在安排日常教学工作时没有与就业工作有效衔接,给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困难。比如,有的学校毕业生专业实训实习时间偏长,容易错过10月、11月的就业高峰期。
一件件干,将就业工作做实做细
“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关键在于有更多优质就业岗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军章建议,进一步稳定开拓就业岗位,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持续优化就业环境。
多名高校受访人员指出,高校围绕就业数据消耗了较多精力,而在提供高质量就业服务上较为乏力。应建立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正向评价机制,引导高校从注重就业率转变为注重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服务。
“要把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力求转变工作作风,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说,如结合毕业生就业意向搭建分区域、分层次中小型招聘会,精准推送企业用人信息,开展好“一对一”帮扶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提升就业服务指导的“温度”。
“深入推进就业育人,贵在坚持问题导向,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服务部部长孙庆彬说,一方面高校要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确保学生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
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也有差异。不少受访学生期待,学校可以通过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本领和就业能力。
眼下正值就业季,各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精准施策,多方发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流程。“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线下不停歇”成为不少高校的工作常态。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就业工作中出现华而不实苗头:“今天的就业讲座实在不想参加,但被老师拉去凑人头”“招聘会热热闹闹,找到工作的没几个”“就业活动搞了一箩筐,感觉学生并不买账”……这些活动不仅花了钱财、费了工夫,还苦了学校、伤了学生,值得警惕。
就业活动频现“花样追求”
访企拓岗、万企进校、春风行动、人才计划、春季就业攻坚、出台引才留才政策……今年以来,线上线下连续不断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大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绝活儿”,帮助高校毕业生“轻装上阵”。然而,少数高校就业负责人和毕业生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就业工作中也频现“花样追求”,实际意义不大,还对就业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在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挑选岗位 赵启瑞 摄
——追求氛围感,实则“花架子”。“今年以来,不少招聘会在学校开了,数百上千家用人单位过来了,但不少参会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符合学生的期待。”25岁的硕士毕业生高元元(化名)表示对校内招聘会“不感冒”。
“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含金量不高。”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生说,自己换好正装、印好简历,参加招聘会时,却发现有的企业参会只是为自己“打个广告”,甚至没有招聘计划。这样的招聘会难免沦为“大帮哄”“花架子”,学生很难通过招聘会拿到offer。
——追求大场面,实效难保障。“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处于实习和求职阶段,没有返校。我们只能四处抓人、求人参加活动。”东北地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说,一些地方创新组织“人才周”活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走进校园,但“初衷虽好,时机欠佳,效果难保”。
多位高校受访辅导员表示,为提高“上座率”“参与度”,“显得学校足够重视”,高校只能想尽办法让学生参加,给各个学院、班级发通知、下任务,比如“每班出3人”“把就业活动的参加率纳入就业工作考核”等,不仅增加了学校工作负担,有的学生还产生不满情绪,实际效果怎样却没人关注。
——追求“数好看”,学生“被就业”。考研“二战”“三战”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不少老师眼中的“就业困难户”。无奈之下,有辅导员和学生商量搞个转账截图,假装学生做家教有工资收入,最终算作“灵活就业”。“不签就业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先挂在老师开的公司名下”……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高就业率,不惜采取虚假就业手段,导致学生“被就业”。
警惕不良就业政绩观冒头
多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反映,当前从上到下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种考核都将就业率作为核心指标,他们不得不在提高就业率上“想办法”“下功夫”。
“就业率考核压力大,全省通报各高校、学校通报各学院。我们学校英语、化学、生物等传统专业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脱节,公办院校专业调整普遍跟不上社会发展,但面对考核‘一刀切’,我们也很无奈。”黑龙江省一所高校就业工作处处长说。
“不担责、怕追责,会让大兴招聘会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有受访人士指出,一些就业工作负责人为了在短期内表现优异,就通过举办大量招聘会等就业活动来彰显工作业绩。“只要办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不管效果如何,即使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也好向上级、向学生交代。”
“面对新形势,我们确实有无力感和本领恐慌。”有受访高校教师说,当前新老行业交替变化快,“95后”“00后”学生想法多,但是就业工作思路比较陈旧、工作方法仍然单一,只能按部就班去推进。而考核要求则是每年都要比上年更好,难免会想办法造假。看到其他学校的好做法也“抄作业”,至于这些工作的意义有多大、是不是符合学校实际,就顾不上了。
一些受访学生反映,有的学校在安排日常教学工作时没有与就业工作有效衔接,给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困难。比如,有的学校毕业生专业实训实习时间偏长,容易错过10月、11月的就业高峰期。
一件件干,将就业工作做实做细
“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关键在于有更多优质就业岗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军章建议,进一步稳定开拓就业岗位,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持续优化就业环境。
多名高校受访人员指出,高校围绕就业数据消耗了较多精力,而在提供高质量就业服务上较为乏力。应建立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正向评价机制,引导高校从注重就业率转变为注重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服务。
“要把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力求转变工作作风,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说,如结合毕业生就业意向搭建分区域、分层次中小型招聘会,精准推送企业用人信息,开展好“一对一”帮扶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提升就业服务指导的“温度”。
“深入推进就业育人,贵在坚持问题导向,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服务部部长孙庆彬说,一方面高校要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确保学生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
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也有差异。不少受访学生期待,学校可以通过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本领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