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根本拦不住!全球顶尖科学家涌入中国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5月13日 22点30分 PT
  返回列表
19865 阅读
18 评论
华商韬略

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迁徙。

深圳,大沙河畔。

4月28日,一场受聘仪式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静悄悄地举行。

当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印巴冲突吸引。

但这场在深圳举办的受聘仪式,或许才是更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标志性事件。

接受聘书的,是美国顶尖化学家、哈佛大学化学系前主任查尔斯·利伯。

查尔斯·利伯是纳米材料的泰斗级人物,美国五院院士,曾被汤森路透评为全球顶尖化学家之首。

然而,这个资深的学术大佬,五年前却因为与中国一所高校的科研合作,在办公室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带走。

此后,他一直饱受诉讼之苦,无法在美国找到工作。

直到从哈佛退休后,他接受了大洋彼岸的邀约,全职加入清华大学。

查尔斯·利伯并非个案。

2021年,日本科学家、世界光催化之父藤岛昭,不顾他人反对,毅然带领团队加入上海理工大学。

一同带来的,还有他毕生研究的光催化技术。

像藤岛昭这样,携家带口奔赴中国的日本科研大佬,不在少数。

比如,诺奖得主、蓝光之父中村修二,以及微纳机器人之父福田敏男,都在中国开始了新的研究生涯。

藤岛昭加入上海理工不久后,德国八名顶尖科学家,在领军人物洛戈塞蒂斯的带领下,全职加入了中科院。

在涌入中国的科学家里,人数最多、心情也最急迫的要数离美归国的华裔科学家。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自2010年以来,大约有近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其中67%选择了中国,而这种趋势还在加速。

面对这股罕见的反向人才流失,不少美媒惊呼:根本拦不住!

计算机科学领域,见证了最严重的流失。

2023年夏天,一个叫潘梓正的年轻人,坐在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的英伟达办公室里,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短短4个月,作为实习生的他,便崭露头角。

然而,才华横溢的潘梓正并没有留恋美国,而是毫不犹疑回到中国,加入杭州一家只有3人的初创公司。

一年多后,他们发布了震惊世界的产品。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DeepSeek。

毅然回到祖国的华裔科学家,远不止潘梓正一人。

就在不久前,著名数学家林华新教授,结束近40年的美国生活,全职投身于国内的科研事业。

顶级癌症专家孙少聪,也离开首屈一指的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

更早之前,以王俊峰为始,哈佛八博士的集体归国,更是引发一场震动。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被人才流失困扰。

但近年来,随着大批科学家从全球涌入中国,这种现象正在悄然发生逆转。

科研,需要宽容、自由的氛围。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西方,尤其美国科技领先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种气氛在当下的美国正加速消失。

2022年,由于美方莫须有的指控,孙少聪被撤销职务,他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所有项目被迫中止。

十几年的心血,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面对残酷的现实,离开似乎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经历了两天监禁,以及长期居家后,死里逃生来到中国的哈佛大学化学系前主任查尔斯·利伯百感交集:

“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土地上……迫不及待想尽快投入工作中。”

与查尔斯·利伯同样感受的,还有丹尼尔·波维。

这个在语音识别领域,堪称泰斗级的人物,因被迫卷入种族矛盾冲突,两次遭羞辱后,愤而离开美国。

最终,他加入了中国小米公司。

吸引科学家涌入中国的,除了被尊重的友好环境,更重要的是:

中国庞大的资金、市场和产业链等优势,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发挥自我、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

2013年的美国CES上,中村修二碰到了中国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

彼时的中村修二已年近六旬,因为发明了蓝光LED,被誉为蓝光之父。

在拉斯维加斯的小餐馆里,两人畅聊起下一代显示技术,都十分看好激光显示的未来。情到浓处时,李屹脱口问道:

“想再获一次诺奖吗?来广东吧,让深圳速度给你加速!”

一句话,撩起了中村修二藏在心底的斗志。

为了说服中村修二,那次见面后,李屹又找机会与他长聊,并给他举深圳的例子,告诉他大疆、华为有多牛。

深圳成熟的产业链,最终打动了对方。

2016年底,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在深圳揭牌。

中村实验室揭幕的背后,是中国科研经费在过去20年,增长了17倍,2024年达3.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

这使得中国相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

藤岛昭在日本时,其团队遭遇了资金问题。

由于日本政府减少了科研预算,并优先资助短期项目,光催化这种基础研究因周期长、商业化慢被边缘化。

最难时,藤岛昭的团队快要发不起工资了。

最终,上海理工大学拯救了他们,不但为其新建了研究所,还配备了国际一流设备,资金投入远超日本。

对很多年轻的科学家来讲,拥有自己的大科学装置平台,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留美博士王俊峰来到合肥科学岛。

在那里,他见到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匡光力,对方向他介绍了正在兴建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尽管一切刚起步,但王俊峰很清楚:

在美国,像他这样的华裔科学家,基本上很难接触到这种核心的大科学装置。

激动的王俊峰,当天就给远在美国的妻子打电话:这里不错,可以回来。

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匡书记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官腔,非常实干,还特别惜才。

两个月后,当王俊峰举家从美国飞抵上海时,合肥院直接派车把他们送到住所。王俊峰形容,进门那一刻,自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并非合肥院的匡书记很特别,而是当下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特别渴望人才、尊重人才。

2016年,当日本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来到深圳拜访,并与深圳市领导会面时,他感受到了对方的热情。

其中一位领导,对中村修二说:

“深圳是鼓励创新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好处,你即使做失败了,我们也接受,没有那么功利。”

宽松、友好的氛围,庞大的资金、市场和产业链优势,热情、务实的政府和企业领导……这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

像磁石一样,正吸引越来越多全球顶尖科学家落户!

涌入中国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加速改变中国科技产业的面貌,也改变着世界科创的竞争与发展格局。

2019年,日本尔必达前CEO坂本幸雄,加入中国紫光集团。

在此之前,坂本幸雄曾带领尔必达这个日本存储巨头,挑战韩国三星霸主地位,最终败下阵来。

加入紫光,让坂本幸雄再次看到了战胜韩国人的希望。

而他的到来,也极大地提升了紫光的研发实力,仅仅一年后,紫光就向外界展示了DDR4内存。

不仅如此,坂本幸雄还为紫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师。

2022年,离开紫光的坂本幸雄,又加盟昇维旭。这是深圳国资委旗下一家初创公司,主攻存储芯片设计。

对此,这位逾七旬的日本老人表示:“这是我一生最后一个工作,我将全力以赴。”

不止坂本幸雄。

今天,在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上,活跃着全世界顶尖人才,他们来自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等国家。

在中芯国际的产线上,来自荷兰的工程师,帮助中国工厂将14纳米芯片制程的良率提高了15%。

被改变的,远不止半导体产业。

日本微纳机器人之父福田敏男,多年来,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放出狠话:一定要助中国登上科技巅峰!

来自美国的科学家戴维·布拉迪,则在中国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十亿级像素的超级相机技术。

这一技术被整合到天网工程中,并广泛应用在5G、航空航天、自动驾驶等领域。

▲戴维·布拉迪(最右)

那些从海外归来的华裔科学家,如今更在各行各业,为中国科技攻关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不久前放弃美籍、恢复中国籍的尹志尧,创办中微半导体,带领团队打破美国、日本在蚀刻机领域的长期垄断。

大国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实力。

192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人类历史上堪称最重要的一次科学会议,也就是第五次索尔维会议。

这次会议群星闪耀,包括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等科学巨匠,均出席了会议。

彼时,欧洲才是全球科学中心。参会的29位科学家,几乎全部来自欧洲,只有2位是美国人,还名不见经传。

然而二战后,随着大量科学家涌入,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逐渐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新的科学中心。

这些涌入美国的科学家,有很多是当年参加过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的巨星,比如爱因斯坦、波尔、泡利等。

他们为战后美国科技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后,斗转星移,全球科学家再次出现了迁徙的迹象。

它是发展趋势使然,也正改变着趋势

j
jpeagle
1 楼
吹deepseek的时候,说,deepseek不用海归。 吹海归的时候,说海归是deepseek的重要人才。 中国这些大内宣,能不能不要做得那么无脑? 本来两件好事,非要被编和吹成低级黑。 [2评]
Y
YouWire
2 楼
G
GLOCK19A
3 楼
这才是大事, 好事。 赞。
c
chtoto
4 楼
一个民主国家越来越集权,一个集权国家越来越民主,科学家肯定知道何去何从.
j
jxxy1234
5 楼
自话自说,自己造谣自己辩的傻逼 什么样的垃圾圈子才会得出“deepseek不用海归”/“海归是deepseek的重要人才” deepseek大部分研发都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不代表DS不用海归; 同理,DS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研发人员和海归共同的研发成功,海归是一部分,或者是某些核心研发有海外留学经历,但不意味着DS的成功建立在海归之上。 操,狗杂种能不能别他妈的总冒充砖家?!
媚眼瞟瞟
6 楼
有人说过, 都是间谍
高压锅
7 楼
科学家来中国,狗粮去美国。新时代人类大迁徙!
f
freedomyin
8 楼
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五爷
9 楼
都是贱蝶,抓起来吧
A
AMONIA
10 楼
董明珠女士有话说
那就好好生活
11 楼
: 实习生而已。有创业精神。不是每个初从学校出来的人,都想着要去创业,加入创业班底。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去大厂。而有些类别的大厂,比如董明珠那个,并不想要海归吧?
j
jpeagle
12 楼
没有海归! 澎湃的报道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30044679 新浪报道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01-27/doc-inehkyex9375517.shtml 网易报道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62KC6A05561GS8.html
d
donhai
13 楼
大批间谍涌入?
x
xiaoyuyu604
14 楼
每个成功人士都会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到现在也没人告诉我这是个什么机会。
d
donhai
15 楼
国安部要扩大了。应该面向美国政府部门职员招收外聘部员。
w
wlhe03
16 楼
广大狗粮屌丝对这些全球科学家不屑一顾,他们宁可加入反华阵营,住在纽约唐人街地下室里,打字发帖,反共反华。。。
s
slimane
17 楼
DS居然還在吹,還要吹一個學術敗類,就知道沒啥好吹的
a
ak47a
18 楼
独裁战胜西方民主,世界优越灯塔正向东方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