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18年11月9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华盛顿联合记者会上。(路透社)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夏威夷进行闭门会面,被外界形容是美方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但两人会面超过6小时,没有实质成果。两个小时后,中国官方亦宣布,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港版国安法。有学者认为,双方表达立场后,两国博奕会进入另一个阶段。
在两人会面后,美国国务院就发布了消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蓬佩奥在会上强调了美国的利益,以及在两国商业、安全、外交上,需要”全面互惠交易(fully-reciprocal dealings)”。蓬佩奥也强调,两国在对抗新冠疫情时,需要完全透明地分享讯息。
新华社的报道说,杨洁篪应约与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建设性对话,就美中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充分阐明各自立场,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并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资料图片:2018年11月9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华盛顿联合记者会上讲话。(法新社)
在会谈结束后约两个小时,中国就公布,港版国安法正式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新华社引述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草案对防范、制止和惩治发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以及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四类犯罪行为的具体构成和相应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同一时间,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标题就是 “香港背靠祖国,无惧任何威胁。”
人民网评论说,美国制裁香港,目的是要压制中国。香港取得今日之瞩目成就,靠的是几代香港市民的辛苦打拼,靠的是祖国的强大支持,从来不是任何外国恩赐的。
学者: 中方表明除国家安全外什么都可以谈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桢相信,中方透过这次会面清晰表达了立场,就是希望透过外交动作,控制与美方的分歧。
许桢:“在这次会面里不仅提到香港,其实也提到新疆甚至周边的一些状况,反映了中方不怕把这些东西去挑明。就是它的确对自己的安全状况,不管是国家安全还是政权安全有这样的一个警觉,以此为背景希望推进一些工作。同时也趁机向美方表明,除非你甘愿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不然中方在这些安全问题上是不太可能后退的。”
中国方面在会谈结束后就宣布审议港版国安法,许桢说,北京实际上已表明,除了国家安全,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判交易,希望以这些作为基础,重新恢复两国互动。
2020年6月17日,中国官方宣布,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港版国安法。(法新社图片)
许桢:“新的起点就是你尊重我的国家安全,但是在国家安全以外所有的事情都好谈,而且你要处理这些问题,不管是全球问题还是东北亚的问题,你也不能缺少我这个角色。所以,这次会谈主要的意义不是眼前能达成什么共识,而是能否以此为起点,重新在特朗普总统任期的最后阶段,中美能重新解决某些问题,谋取共同的政治和安全利益。”
台湾学者: 中美军事冲突热点不在台湾而在南海
台湾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李正修说,在长达7小时的会谈里,美中双方都表达了各自的经济利益。
李正修:“美国需要中国大陆履行他们第一阶段的经贸协议,购买他们的农产品,因为这些都是川普(特朗普)很重要的票仓。如果中国大陆生产的东西不能出口、卖不出去,对它的经济也是一个打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都想说,已经骂够了抱怨够了,应该坐下来好好解决问题。”
美军的航母群已集结在西太平洋,李正修相信,未来冲突热点,未必是台湾海峡,而是南海。
李正修:“因为毕竟南海涉及的范围太大,更何况南海是引发中国大陆跟美国之间军事冲突的一个极为可能的热点。虽然台湾海峡也是,两岸关系也有可能,可是毕竟目前中国大陆应该不会为了台湾而动武。尤其(台湾总统)蔡英文在这方面相当低调,他们也知道不能跨越红线。”
蓬佩奥稍后将出席在丹麦召开的“民主论坛”。有观察人士表示,他和杨洁篪的对话对美中关系带来什么影响,透过蓬佩奥在“民主论坛”的发言可能看出端倪。
【夏威夷密会】杨洁篪不求成果 蓬佩奥不忙灭火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6月16日至17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和珍珠港之间的希卡姆空军基地 (Hickam Air Force Base)同中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举行了近7小时的闭门会晤,其中包括一场晚餐。这是2019年8月纽约会晤以来,两人首次举行面对面对话。
会晤后,双方均发布了简要声明。美国国务院声明说,蓬佩奥向杨洁篪强调了三点:一是重要的美国利益;二是应在商业、安全和外交互动层面进行完全互惠的来往;三是应在当前疫情防止和防止未来疫情再次爆发方面保持信息共享和完全透明度。
中国官媒新华社强调两人就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话具有“建设性”,同意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同意继续保持沟通。另外,中国外交部还在其官网公布了杨洁篪在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上的立场。
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北京会见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这也是蓬佩奥担任国务卿后唯一一次正式对中国的访问,且在北京停留时间仅仅3个多小时。(Reuters)
而从美国国务院官员向美国媒体透露的内容来看,蓬佩奥和杨洁篪谈及的话题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香港抗议及港版国安法、中美互相驱逐记者、新疆、台湾、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以及中印边境冲突。美国国务院官员还说,蓬佩奥有意劝说杨洁篪让中国加入同美俄的核武谈判,特朗普希望达成一个三边协定。
如果从外交官视角看,蓬佩奥和杨洁篪此次会晤没有任何实际成果。
杨洁篪更侧重表达涉及主权和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上的既定立场,表明中国对美国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不满。与此同时,杨洁篪也注重“管控”当前的中美关系,避免其进一步恶化,甚至脱轨。这一点从杨洁篪答应访问夏威夷以及他强调的元首会晤共识就能看出。
对于杨洁篪而言,他选择离开中国,答应前往美国夏威夷同蓬佩奥會晤,不寻求什么切实成果,也谈不上增信,更大可能就是为了沟通问题,阐述立场,外加一些释疑的工作,毕竟今年上半年和蓬佩奥的三次通话均未奏效,有些问题须当面阐明。
2019年6月29日,习近平和特朗普在G20大阪峰会期间会晤。根据前白宫国安顾问博尔顿新书爆料,特朗普曾在此次会晤中请求习近平助他连任。(Reuters)
而且,从会晤不对记者开放,行程高度保密,且在美军基地举行,会晤后不举行记者会,不公布任何照片,都能看出双方的裂痕和分歧之大。就连谁先提出会面,双方都不愿说清楚。这更能说明此次会晤不会有什么切实成果或协议。
反观蓬佩奥,他传达地更多是特朗普政府的诉求。对于当前中美关系的恶化,蓬佩奥似乎并没有灭火的意味。就在蓬佩奥会晤杨洁篪之际,特朗普签署了《维吾尔人权政策法》。蓬佩奥还和G7(七国集团)其他外长发布联合声明,建议中国重新考虑香港版国安法。
蓬佩奥也不可能主动为中美关系灭火。一方面,蓬佩奥对中国的攻击是意识形态化的,这一点短期内不可能改变。美国国务院公布的行程中,杨洁篪的头衔是中共主管外交事务的政治局委员。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乱”对特朗普连任选举有利,对蓬佩奥也有利。
如果没有疫情,蓬佩奥在对华事务上话语权有限,不会压过白宫经贸团队。蓬佩奥对华强硬或抹黑中国,符合当前华府政治气候,也是他的政治生存技能之一。而杨洁篪此时答应赴会,当面表达中国立场,进行政策释疑,能否为美国国务院或白宫对华基调带来一些改变,尚待观察。
【中美博弈】三个关键词:夏威夷密会现激烈“争吵”
北京时间6月18日,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披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为期两天的会面。
在全文仅一段、150字的官方通稿中,中共对外披露这次会面的结果:它以中国外交部惯用的外交辞令暗示此次会面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而且分歧严重甚至到了自说自话的地步。原文如下:
当地时间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对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认为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左)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会晤是中美关系急速恶化后的首次高层面谈。(Reuters)
众多周知,外交辞令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自我话语体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这尤其是在中国外交部的话语体系中,更是如此。中国外交部首位发言人(后任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即曾在《外交十记》中披露自己是如何在1982年回应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有关中苏关系的微妙措辞的。对勃列日涅夫改善中苏关系的呼吁,钱其琛当时只是说了三句话,“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话虽简短,但是信息丰富。钱其琛回忆说,三句话中,重要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视”。实际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
回到这次杨洁篪和蓬佩奥的这次会面,我们亦可以看到这种“微言大义”的存在。
事实上,这份官方通报有三个“关键词”:“深入交换意见”,其背后的含义是争吵非常激烈;“充分阐明各自的立场”,则意味着双方几乎全程在各说各话,没有达成任何共识;而唯一正面的用语则也许是“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但即使如此其隐含的信息也是只认同这种(会谈)的接触形式,而对其他会谈的内容则毫无共识,所以只能“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稍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这次会谈的内容进行了披露,实际上也验证了上述判断。据赵立坚介绍,杨洁篪在对话中阐明了中方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度以及在台湾、涉港、涉疆等重要敏感问题上的立场。在中美关系上,杨洁篪称将坚定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则要求美国“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对于香港问题警告美国“停止以任何形式干预香港内部事务”,最后在涉疆问题上对美方签署“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表示强烈不满,全程没有披露蓬佩奥的任何反馈。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对于这一结果,外界也许并不感到意外。尽管自从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谈判协议后便再未进行如此层级的面对面对话,外界对于杨洁篪和蓬佩奥这次难得一见的会面寄望颇高,甚至认为可能让中美关系出现转折,重新回到原来“斗而不破”的状态而避免滑向难以收场的局面,但是即使最乐观的声音也并不认为它可以一劳永逸解决中美之间的矛盾,一夜之间停止争吵。
毕竟,在过去的数月中,中美之间围绕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扩散、驻对方国家媒体记者资格、香港国安法制定、台湾蔡英文政府上台、美国反种族歧视示威等多个热点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甚至公开威胁报复中国,与中国完全脱钩,而就在这次会面前夕,蓬佩奥还在以侮辱性语言指责中国利用美国反种族主义浪潮进行肮脏的宣传。
资料图片:2018年11月9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华盛顿联合记者会上。(路透社)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夏威夷进行闭门会面,被外界形容是美方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但两人会面超过6小时,没有实质成果。两个小时后,中国官方亦宣布,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港版国安法。有学者认为,双方表达立场后,两国博奕会进入另一个阶段。
在两人会面后,美国国务院就发布了消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蓬佩奥在会上强调了美国的利益,以及在两国商业、安全、外交上,需要”全面互惠交易(fully-reciprocal dealings)”。蓬佩奥也强调,两国在对抗新冠疫情时,需要完全透明地分享讯息。
新华社的报道说,杨洁篪应约与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建设性对话,就美中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充分阐明各自立场,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并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资料图片:2018年11月9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华盛顿联合记者会上讲话。(法新社)
在会谈结束后约两个小时,中国就公布,港版国安法正式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新华社引述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草案对防范、制止和惩治发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以及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四类犯罪行为的具体构成和相应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同一时间,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标题就是 “香港背靠祖国,无惧任何威胁。”
人民网评论说,美国制裁香港,目的是要压制中国。香港取得今日之瞩目成就,靠的是几代香港市民的辛苦打拼,靠的是祖国的强大支持,从来不是任何外国恩赐的。
学者: 中方表明除国家安全外什么都可以谈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桢相信,中方透过这次会面清晰表达了立场,就是希望透过外交动作,控制与美方的分歧。
许桢:“在这次会面里不仅提到香港,其实也提到新疆甚至周边的一些状况,反映了中方不怕把这些东西去挑明。就是它的确对自己的安全状况,不管是国家安全还是政权安全有这样的一个警觉,以此为背景希望推进一些工作。同时也趁机向美方表明,除非你甘愿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不然中方在这些安全问题上是不太可能后退的。”
中国方面在会谈结束后就宣布审议港版国安法,许桢说,北京实际上已表明,除了国家安全,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判交易,希望以这些作为基础,重新恢复两国互动。
2020年6月17日,中国官方宣布,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港版国安法。(法新社图片)
许桢:“新的起点就是你尊重我的国家安全,但是在国家安全以外所有的事情都好谈,而且你要处理这些问题,不管是全球问题还是东北亚的问题,你也不能缺少我这个角色。所以,这次会谈主要的意义不是眼前能达成什么共识,而是能否以此为起点,重新在特朗普总统任期的最后阶段,中美能重新解决某些问题,谋取共同的政治和安全利益。”
台湾学者: 中美军事冲突热点不在台湾而在南海
台湾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李正修说,在长达7小时的会谈里,美中双方都表达了各自的经济利益。
李正修:“美国需要中国大陆履行他们第一阶段的经贸协议,购买他们的农产品,因为这些都是川普(特朗普)很重要的票仓。如果中国大陆生产的东西不能出口、卖不出去,对它的经济也是一个打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都想说,已经骂够了抱怨够了,应该坐下来好好解决问题。”
美军的航母群已集结在西太平洋,李正修相信,未来冲突热点,未必是台湾海峡,而是南海。
李正修:“因为毕竟南海涉及的范围太大,更何况南海是引发中国大陆跟美国之间军事冲突的一个极为可能的热点。虽然台湾海峡也是,两岸关系也有可能,可是毕竟目前中国大陆应该不会为了台湾而动武。尤其(台湾总统)蔡英文在这方面相当低调,他们也知道不能跨越红线。”
蓬佩奥稍后将出席在丹麦召开的“民主论坛”。有观察人士表示,他和杨洁篪的对话对美中关系带来什么影响,透过蓬佩奥在“民主论坛”的发言可能看出端倪。
【夏威夷密会】杨洁篪不求成果 蓬佩奥不忙灭火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6月16日至17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和珍珠港之间的希卡姆空军基地 (Hickam Air Force Base)同中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举行了近7小时的闭门会晤,其中包括一场晚餐。这是2019年8月纽约会晤以来,两人首次举行面对面对话。
会晤后,双方均发布了简要声明。美国国务院声明说,蓬佩奥向杨洁篪强调了三点:一是重要的美国利益;二是应在商业、安全和外交互动层面进行完全互惠的来往;三是应在当前疫情防止和防止未来疫情再次爆发方面保持信息共享和完全透明度。
中国官媒新华社强调两人就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话具有“建设性”,同意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同意继续保持沟通。另外,中国外交部还在其官网公布了杨洁篪在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上的立场。
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北京会见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这也是蓬佩奥担任国务卿后唯一一次正式对中国的访问,且在北京停留时间仅仅3个多小时。(Reuters)
而从美国国务院官员向美国媒体透露的内容来看,蓬佩奥和杨洁篪谈及的话题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香港抗议及港版国安法、中美互相驱逐记者、新疆、台湾、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以及中印边境冲突。美国国务院官员还说,蓬佩奥有意劝说杨洁篪让中国加入同美俄的核武谈判,特朗普希望达成一个三边协定。
如果从外交官视角看,蓬佩奥和杨洁篪此次会晤没有任何实际成果。
杨洁篪更侧重表达涉及主权和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上的既定立场,表明中国对美国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不满。与此同时,杨洁篪也注重“管控”当前的中美关系,避免其进一步恶化,甚至脱轨。这一点从杨洁篪答应访问夏威夷以及他强调的元首会晤共识就能看出。
对于杨洁篪而言,他选择离开中国,答应前往美国夏威夷同蓬佩奥會晤,不寻求什么切实成果,也谈不上增信,更大可能就是为了沟通问题,阐述立场,外加一些释疑的工作,毕竟今年上半年和蓬佩奥的三次通话均未奏效,有些问题须当面阐明。
2019年6月29日,习近平和特朗普在G20大阪峰会期间会晤。根据前白宫国安顾问博尔顿新书爆料,特朗普曾在此次会晤中请求习近平助他连任。(Reuters)
而且,从会晤不对记者开放,行程高度保密,且在美军基地举行,会晤后不举行记者会,不公布任何照片,都能看出双方的裂痕和分歧之大。就连谁先提出会面,双方都不愿说清楚。这更能说明此次会晤不会有什么切实成果或协议。
反观蓬佩奥,他传达地更多是特朗普政府的诉求。对于当前中美关系的恶化,蓬佩奥似乎并没有灭火的意味。就在蓬佩奥会晤杨洁篪之际,特朗普签署了《维吾尔人权政策法》。蓬佩奥还和G7(七国集团)其他外长发布联合声明,建议中国重新考虑香港版国安法。
蓬佩奥也不可能主动为中美关系灭火。一方面,蓬佩奥对中国的攻击是意识形态化的,这一点短期内不可能改变。美国国务院公布的行程中,杨洁篪的头衔是中共主管外交事务的政治局委员。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乱”对特朗普连任选举有利,对蓬佩奥也有利。
如果没有疫情,蓬佩奥在对华事务上话语权有限,不会压过白宫经贸团队。蓬佩奥对华强硬或抹黑中国,符合当前华府政治气候,也是他的政治生存技能之一。而杨洁篪此时答应赴会,当面表达中国立场,进行政策释疑,能否为美国国务院或白宫对华基调带来一些改变,尚待观察。
【中美博弈】三个关键词:夏威夷密会现激烈“争吵”
北京时间6月18日,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披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为期两天的会面。
在全文仅一段、150字的官方通稿中,中共对外披露这次会面的结果:它以中国外交部惯用的外交辞令暗示此次会面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而且分歧严重甚至到了自说自话的地步。原文如下:
当地时间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对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认为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左)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会晤是中美关系急速恶化后的首次高层面谈。(Reuters)
众多周知,外交辞令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自我话语体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这尤其是在中国外交部的话语体系中,更是如此。中国外交部首位发言人(后任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即曾在《外交十记》中披露自己是如何在1982年回应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有关中苏关系的微妙措辞的。对勃列日涅夫改善中苏关系的呼吁,钱其琛当时只是说了三句话,“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话虽简短,但是信息丰富。钱其琛回忆说,三句话中,重要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视”。实际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
回到这次杨洁篪和蓬佩奥的这次会面,我们亦可以看到这种“微言大义”的存在。
事实上,这份官方通报有三个“关键词”:“深入交换意见”,其背后的含义是争吵非常激烈;“充分阐明各自的立场”,则意味着双方几乎全程在各说各话,没有达成任何共识;而唯一正面的用语则也许是“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但即使如此其隐含的信息也是只认同这种(会谈)的接触形式,而对其他会谈的内容则毫无共识,所以只能“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稍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这次会谈的内容进行了披露,实际上也验证了上述判断。据赵立坚介绍,杨洁篪在对话中阐明了中方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度以及在台湾、涉港、涉疆等重要敏感问题上的立场。在中美关系上,杨洁篪称将坚定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则要求美国“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对于香港问题警告美国“停止以任何形式干预香港内部事务”,最后在涉疆问题上对美方签署“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表示强烈不满,全程没有披露蓬佩奥的任何反馈。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对于这一结果,外界也许并不感到意外。尽管自从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谈判协议后便再未进行如此层级的面对面对话,外界对于杨洁篪和蓬佩奥这次难得一见的会面寄望颇高,甚至认为可能让中美关系出现转折,重新回到原来“斗而不破”的状态而避免滑向难以收场的局面,但是即使最乐观的声音也并不认为它可以一劳永逸解决中美之间的矛盾,一夜之间停止争吵。
毕竟,在过去的数月中,中美之间围绕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扩散、驻对方国家媒体记者资格、香港国安法制定、台湾蔡英文政府上台、美国反种族歧视示威等多个热点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甚至公开威胁报复中国,与中国完全脱钩,而就在这次会面前夕,蓬佩奥还在以侮辱性语言指责中国利用美国反种族主义浪潮进行肮脏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