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影像中,白色大熊猫淡粉色的眼睛加上粉色眼框显得炯炯有神,没有黑眼圈,仿佛一只爱早睡早起的大熊猫。2019年4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首次摄录下这只白色大熊猫的侧影。据介绍,这只白色大熊猫已有五、六岁,迄今基因突变并未影响它的健康成长和社交活动。(安源 曹惠君)
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了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
2019年首次摄录的白色大熊猫侧影
2019年4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首次摄录下一张白色大熊猫的侧影。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红外触发相机拍到了这只白色大熊猫所有影像,或雪地漫步,或“打坐思考”,它穿过密林和小河沟,给人们留下的都是一个背影,或是一闪而过的臀背部。
在它的自拍照中,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不苟言笑,在它又圆又白的脸上,淡粉色的眼睛加上粉色眼框显得炯炯有神,没有黑眼圈,仿佛一只爱早睡早起的大熊猫。眼睛周围凸起的一圈白毛,视觉上有放大眼睛的效果。鼻子是倒三角的粉色,它周围隐隐约约描了一圈黑线,配上雪白的吻部,让它看起来缺少了其他大熊猫的憨态,多了几分严肃和克制。
正面全身照
而在另一组他拍视角中,白色大熊猫的眼睛受雪地阳光反射的影响,几乎睁不开,全身的毛发透着金白色,它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四个脚掌裸露的原本该是黑色的皮肤,也都变成了粉白色。
还有一段是,白色大熊猫身上披着一层白雪,与它的毛色融为一体,雪落在眼睛上,宛若天然的白色睫毛。迎面走来的它拖着一根竹子到树下,“咔哧咔哧”吃起来。
拖竹子正面照
据悉,白化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奇特的现象。我国古代史料中,便有了对白化鹿、白化熊、白化海龟,甚至是白化鸟类的记录。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
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视频,安装在卧龙海拔2300多米的一台红外触发相机,首次记录到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画面。专家表示,母熊猫极有可能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
画面中,2月底的一个傍晚,狭长的树洞附近,一对大熊猫母子正惬意玩耍,母熊猫倚在树洞里享受得磨磨牙齿,或蹭蹭脑袋,树下的幼崽好奇又专心地啃着科研人员留下的“毛发收集器”。不远处一个“熊”影悄然向树洞逼近,窸窣的竹丛逐渐拨开,露出一只全身白色的大熊猫。熊猫妈妈首先察觉,发出一声极短的警示,胆大的熊猫幼崽便毫不犹豫扑了上去,见势不好,白色大熊猫边向后撤退边发出“咩咩咩”的叫声,向它们示意想要亲近。望着幼崽追着白色大熊猫跑走后,熊猫妈妈镇定自若地继续蹭痒痒,全程保持“淡定”的它未踏出树洞半步。
在接下来的一段影像中,白色大熊猫被赶走40分钟后独自折返树洞,此间母熊猫一直在树洞附近活动,此刻正接力啃咬着“毛发收集器”,它还是察觉到躲在树后的白色大熊猫,两只大熊猫相对观望20秒后,母熊猫主动出击驱赶,期间白色大熊猫转身回头,被母熊猫无声却坚定地追赶。4分钟后,回到树洞的母熊猫落寞地趴在雪地上,画面外不时有熊猫想要靠近,弱弱发出“狗”叫声,它偶尔站起来不耐烦地发出低沉“牛”吼声,给予驱离的回应。
还有一段影像则显示,在母熊猫离开4分钟以后,白色大熊猫又回到了树洞前面,停留有1分多钟,仔细嗅闻母熊猫呆过的每一处地方。10分钟以后,最后一段视频则记录到,熊猫幼崽回到树洞前仔细嗅闻的画面,持续达2分多钟。期间,在距离树洞直线距离10米外的一台红外相机还记录到了熊猫幼崽沿着白色大熊猫足迹寻找的画面。
针对这些影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荣平认为,“画面中的幼崽约1到2岁,而白色大熊猫的体型已接近成年个体大小。2月底的卧龙已进入野生大熊猫发情季,这时遇见成年大熊猫靠近或入侵,一般带崽的母熊猫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会冲上前激烈地吼叫驱逐,甚至对其大打出手。这只母熊猫表现得极其‘淡定’,不太符合一般规律。有一种可能,这只母熊猫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妈妈闻出了孩子的气味,感觉到安全,才会表现得如此平和。据以往野外跟踪研究发现,母熊猫和它的孩子有许多时间共处一个相互重叠的巢域内,离开母亲独立生活的个体三四年内多次回家看望妈妈情况,它会表现出不停示好想要亲近,往往母亲会默默接收或温和地将其赶走,而其兄弟姐妹则会表现更愿意与它追逐玩闹。这些也都比较符合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后面事态发展,白色大熊猫极尽示好,却被妈妈拒绝。”
据悉,还有15份影像资料记录了短时间内,这三只大熊猫相互交叉的活动轨迹。“四年来,我们收集了近1000份的有效监测数据,记录了这只白色大熊猫与多只野生大熊猫个体的交叉活动轨迹,以及它吃竹子、蹭树干做标记、以及疑似交配或打斗的行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明冲介绍,自2019年5月,在四川卧龙公布当时还是幼崽的这只白色大熊猫图片后,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它进行长达四年的追踪监测,它已在当地保护部门的守护下健康长大。
据悉,白化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奇特而神秘的现象。我国古代史料中,便有了对白化鹿、白化老虎、白化熊、白化海龟、甚至是白化鸟类的记录。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
“针对这只罕见的白色大熊猫,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并展开专项监测,通过四年的监测,基本掌握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规律。它在春季,也就是在大熊猫发情的这个季节出现的频次比其他的季节要高得多,我们现在也在从微观入手对它进行更系统的研究,收集它的粪便和毛发,通过DNA检测,来进一步分析这只白色大熊猫的相关的生物学信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调查实验检测,能够探明这只白色大熊猫在这个区域发现之地还有没有它的同伴,或者是一个什么状况。”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执行人谭迎春介绍。
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影像中,白色大熊猫淡粉色的眼睛加上粉色眼框显得炯炯有神,没有黑眼圈,仿佛一只爱早睡早起的大熊猫。2019年4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首次摄录下这只白色大熊猫的侧影。据介绍,这只白色大熊猫已有五、六岁,迄今基因突变并未影响它的健康成长和社交活动。(安源 曹惠君)
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了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
2019年首次摄录的白色大熊猫侧影
2019年4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首次摄录下一张白色大熊猫的侧影。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红外触发相机拍到了这只白色大熊猫所有影像,或雪地漫步,或“打坐思考”,它穿过密林和小河沟,给人们留下的都是一个背影,或是一闪而过的臀背部。
在它的自拍照中,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不苟言笑,在它又圆又白的脸上,淡粉色的眼睛加上粉色眼框显得炯炯有神,没有黑眼圈,仿佛一只爱早睡早起的大熊猫。眼睛周围凸起的一圈白毛,视觉上有放大眼睛的效果。鼻子是倒三角的粉色,它周围隐隐约约描了一圈黑线,配上雪白的吻部,让它看起来缺少了其他大熊猫的憨态,多了几分严肃和克制。
正面全身照
而在另一组他拍视角中,白色大熊猫的眼睛受雪地阳光反射的影响,几乎睁不开,全身的毛发透着金白色,它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四个脚掌裸露的原本该是黑色的皮肤,也都变成了粉白色。
还有一段是,白色大熊猫身上披着一层白雪,与它的毛色融为一体,雪落在眼睛上,宛若天然的白色睫毛。迎面走来的它拖着一根竹子到树下,“咔哧咔哧”吃起来。
拖竹子正面照
据悉,白化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奇特的现象。我国古代史料中,便有了对白化鹿、白化熊、白化海龟,甚至是白化鸟类的记录。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
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视频,安装在卧龙海拔2300多米的一台红外触发相机,首次记录到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画面。专家表示,母熊猫极有可能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
画面中,2月底的一个傍晚,狭长的树洞附近,一对大熊猫母子正惬意玩耍,母熊猫倚在树洞里享受得磨磨牙齿,或蹭蹭脑袋,树下的幼崽好奇又专心地啃着科研人员留下的“毛发收集器”。不远处一个“熊”影悄然向树洞逼近,窸窣的竹丛逐渐拨开,露出一只全身白色的大熊猫。熊猫妈妈首先察觉,发出一声极短的警示,胆大的熊猫幼崽便毫不犹豫扑了上去,见势不好,白色大熊猫边向后撤退边发出“咩咩咩”的叫声,向它们示意想要亲近。望着幼崽追着白色大熊猫跑走后,熊猫妈妈镇定自若地继续蹭痒痒,全程保持“淡定”的它未踏出树洞半步。
在接下来的一段影像中,白色大熊猫被赶走40分钟后独自折返树洞,此间母熊猫一直在树洞附近活动,此刻正接力啃咬着“毛发收集器”,它还是察觉到躲在树后的白色大熊猫,两只大熊猫相对观望20秒后,母熊猫主动出击驱赶,期间白色大熊猫转身回头,被母熊猫无声却坚定地追赶。4分钟后,回到树洞的母熊猫落寞地趴在雪地上,画面外不时有熊猫想要靠近,弱弱发出“狗”叫声,它偶尔站起来不耐烦地发出低沉“牛”吼声,给予驱离的回应。
还有一段影像则显示,在母熊猫离开4分钟以后,白色大熊猫又回到了树洞前面,停留有1分多钟,仔细嗅闻母熊猫呆过的每一处地方。10分钟以后,最后一段视频则记录到,熊猫幼崽回到树洞前仔细嗅闻的画面,持续达2分多钟。期间,在距离树洞直线距离10米外的一台红外相机还记录到了熊猫幼崽沿着白色大熊猫足迹寻找的画面。
针对这些影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荣平认为,“画面中的幼崽约1到2岁,而白色大熊猫的体型已接近成年个体大小。2月底的卧龙已进入野生大熊猫发情季,这时遇见成年大熊猫靠近或入侵,一般带崽的母熊猫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会冲上前激烈地吼叫驱逐,甚至对其大打出手。这只母熊猫表现得极其‘淡定’,不太符合一般规律。有一种可能,这只母熊猫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妈妈闻出了孩子的气味,感觉到安全,才会表现得如此平和。据以往野外跟踪研究发现,母熊猫和它的孩子有许多时间共处一个相互重叠的巢域内,离开母亲独立生活的个体三四年内多次回家看望妈妈情况,它会表现出不停示好想要亲近,往往母亲会默默接收或温和地将其赶走,而其兄弟姐妹则会表现更愿意与它追逐玩闹。这些也都比较符合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后面事态发展,白色大熊猫极尽示好,却被妈妈拒绝。”
据悉,还有15份影像资料记录了短时间内,这三只大熊猫相互交叉的活动轨迹。“四年来,我们收集了近1000份的有效监测数据,记录了这只白色大熊猫与多只野生大熊猫个体的交叉活动轨迹,以及它吃竹子、蹭树干做标记、以及疑似交配或打斗的行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明冲介绍,自2019年5月,在四川卧龙公布当时还是幼崽的这只白色大熊猫图片后,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它进行长达四年的追踪监测,它已在当地保护部门的守护下健康长大。
据悉,白化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奇特而神秘的现象。我国古代史料中,便有了对白化鹿、白化老虎、白化熊、白化海龟、甚至是白化鸟类的记录。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
“针对这只罕见的白色大熊猫,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并展开专项监测,通过四年的监测,基本掌握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规律。它在春季,也就是在大熊猫发情的这个季节出现的频次比其他的季节要高得多,我们现在也在从微观入手对它进行更系统的研究,收集它的粪便和毛发,通过DNA检测,来进一步分析这只白色大熊猫的相关的生物学信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调查实验检测,能够探明这只白色大熊猫在这个区域发现之地还有没有它的同伴,或者是一个什么状况。”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执行人谭迎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