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仰望U7上市!中国第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来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3月27日 23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79301 阅读
27 评论
爱范儿

去年的广州车展上,仰望 U7 用「8 台电机」的狂野配置,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品牌冲击百万级轿车的野心。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那场发布会真正埋下的伏笔,藏在王传福那句「全面电动化最难的技术在垂向控制」里。

直到今天,当 62.8 万元的仰望 U7 掀开云辇-Z 的最后一层面纱,人们才读懂这场技术革命的真正重量。

从「三向独立」到「全电底盘」

传统底盘技术的天花板,早已写在机械传动的物理规律里。过去百年间,工程师们用液压油缸和空气弹簧对抗颠簸,用差速器和传动轴分配动力。

但,再精密的机械结构,也逃不过毫秒级的延迟宿命。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在今晚的发布会上举了一个例子:「当一辆车以 100km/h 的速度遭遇爆胎时,传统系统需要上百毫秒才能完成调整,而车早已滑出 1 米开外。」

机械的桎梏,让底盘控制始终被困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妥协里——直到云辇-Z 用四台悬浮电机,把整个悬架系统拽进电控的微观世界。

是的,仰望 U7 的「8 台电机」里只有 4 台是用于驱动,另外 4 台藏在了它的悬架之中。

这种颠覆的代价,藏在比亚迪坪山总部那间挤满博士的会议室里。

「最早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为了摸透工程机理,我们把市面上所有的汽车都拆解研究了一遍,」董事长王传福又在发布会上分享比亚迪的「工程师故事」,他说:

(当时)我们有一台奔驰轿车,为了让我们的工程师没有顾虑地放心地拆,我率先用钥匙把车划了一圈。这辆车让我们这群年轻的工程师第一次认识到,一台顶级轿车的技术有多先进。我意识到,造车不仅仅是打造一款产品,更是对技术的深度整合。

为了将航母电磁弹射和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原理塞进轿车底盘,比亚迪的工程师们花了七年时间,挨个验证了三百多万种拓扑结构。最后,他们首创性地将 3D 霍尔传感器的技术运用到车辆垂向控制领域,通过检测磁场的变化来测量位移。

当传统悬架还在用毫米级精度感知路面时,云辇-Z 的探测精度已达 10 微米。10 微米是什么概念?一个红细胞的直径大约是 20 微米,一根头发大约是 100 微米;而在另一项指标——调节精度上,云辇-Z 给出的答案是 1 毫米。

强调精度的同时,云辇-Z 在响应速度上也有所突破。

「我们经常听到毫秒级的响应的说法,但响应快并不代表调节快,可能仅仅指的是感知环节的响应时间。目前市面上最快的全主动悬架完成一次完整的主动调节,至少需要 100 毫秒以上。」廉玉波说。

今天的云辇-Z 拒绝以偏概全,我们的全链路执行的时间,只有 5 毫秒。

这种速度,彻底改写了车身控制的游戏规则。当传统豪车还在依赖「预瞄摄像头+提前计算」的缓兵之计时,仰望 U7 的云辇-Z 已经进化出类似人类神经反射的本能。

▲仰望 U7 的「极限通过」功能,结合预瞄迅速避障

一般来说,车辆以 30km/h 碾过减速带,需要 60 毫秒的时间,在大雪天气等预瞄能力受限的场景下,传统主动悬架在这段时间里只能笨拙地调节 0.5 次;而云辇-Z 即便不依靠预瞄,仅通过来前轮来感知路面信息,也依旧能够瞬间完成 12 次精准调节。

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不妨直接看一段演示视频。

当工程师开着 U7 攀爬连续台阶时,四个车轮像智能机械腿般此起彼落,硬是把五米长的轿跑变成了能跳「机械舞」的钢铁蜘蛛。

但比炫技更重要的是,云辇-Z 捅破了垂向控制领域那层百年窗户纸,当横向、纵向、垂向控制全部进入电域,车辆动态性能的边界彻底被重新定义。

在弯中,云辇-Z 能够通过 -2° 的主动侧倾抵消过弯的惯性;在侧碰即将到来是,通过毫秒级的高度调节转移碰撞受力点;在行驶时,通过能量回收将每次颠簸转化为续航里程…… 这些过去分散在航空航天、精密机床领域的技术孤岛,终于在一台轿车上汇成整片大陆。

「安全没有中间值,只有 0 和 1。」王传福在台上说出这句话时,背后是 U7 以 95.78km/h 刷新麋鹿测试纪录的数据。或许连奔驰的工程师都没想到,二十多年前那台被王传福亲手划伤的 S 级轿车,会以这种方式完成技术轮回。

仰望 U7 所体现的,是比亚迪对技术的绝对掌控

当云辇-Z 在垂向维度撕开技术缺口时,易四方系统也在横向和纵向上演着一场「进化」。

易四方那四台轮边电机的「暴力」早已不是秘密——1300 马力、2.9 秒破百,极速 270km/h,这些数据在新能源时代或许称不上惊世骇俗,但实际上,四台轮边电机不再是单纯的速度机器,而是化身为矢量控制的神经元——

当传统车企还在用差速器分配扭矩时,易四方在用电动化重构整车控制,实现了每秒 1000 次的扭矩微调。

凭借这套系统,车长超过 5.2 米的 U7 能够在麋鹿测试中达成 95.78km/h 的成绩;在窄巷中横移脱困,像螃蟹一样横向泊入极限车位。工程师们给这项功能起了个科幻味十足的名字:「平行横移」。

在发布会演示中,U7 巧妙地交替以前轮和后轮为圆心,作定轮旋转,在前后夹击的障碍物中找到了一条出路。

与此同时,精细的扭矩矢量控制也为 U7 带来了极佳的行驶稳定性,即便是面对「美式截停」般的冲撞和时速 160km/h 下的突然爆胎,U7 也能瞬间稳住车身。

四台轮边电机能做的,绝不仅是原地掉头这么简单。

除了易四方,仰望 U7 PHEV 版的前舱内,一场更加隐秘的颠覆正在上演。

「欧洲汽车能做的,我们一定可以!」比亚迪新技术院院长杨冬生在提到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研发时,台下掌声雷动。

为了在 U7 的前舱里塞进这台中国首款自研水平对置引擎,比亚迪的工程师与物理定律较劲了三年——

他们用五联泵和十条润滑通道攻克了水平气缸的供油难题,将发动机高度压缩至 420 毫米,远低于直列四缸的 700 毫米,甚至比保时捷 911 的同排量引擎还要低 125 毫米。

据杨冬生介绍,比亚迪这台水平对置发动机做到了 180kW(241 马力)的功率,扭矩做到了 380N·m。除了动力性能,静谧性也是豪华轿车的另一个追求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结构,天然具备了平衡性的优势,U7 PHEV 版在行驶时和纯电的噪声差仅有 1 分贝。

作为比亚迪集团的第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其可靠性自然是不容忽视的。

杨冬生表示,这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经过了 8000 小时的全速全负荷的台架耐久和 12000 次的冷热冲击,「最严苛的工况下,排气管都是烧红的,发动机仍然能够稳定工作」。同时,整车验证里程也累计超过了 200 万公里。

「这是中国汽车第一次研究水平对置发动机,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王传福说。或许连费迪南德·保时捷都想不到,他引以为傲的水平对置技术,会在电动化时代被中国人改写成「插混动力」的注脚。

这种深度自研的代价,是比亚迪 2024 年 542 亿元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6%,远超其当年 402.5 亿元的净利润。当传统车企用「联合开发」分摊风险时,比亚迪的做法是将技术风险内部化。

比亚迪的市场策略更显技术底气。当 U7 以 62.8 万元的价格将 L3 冗余、全主动悬架、四电机驱动变为标配,它颠覆的不是某个竞品,而是整个豪华车市场的定价逻辑。

从 1997 年拆解奔驰 S 级,到 2024 年用云辇-Z 砸向行业,比亚迪的路径证明:高端化不是配置的军备竞赛,而是底层技术的绝对掌控。

雁过留声机
1 楼
BBC: First boxer engine of China,at what cost?
D
Dimmy
2 楼
at what cost?
G
Griller
3 楼
技术极致和技术先进,是人类文明的正义和光明所在。
G
Griller
4 楼
中国的华人很擅长做创新性的突破。 这是难能可贵的。 洼地文明的里的达利特,被闭环赢学洗脑,很难理解从0到1的创造是多么的美好的。 [1评]
u
usa601
5 楼
强大
斯文的地主
6 楼
这美国畜生能不恨么? 中国汽车制造业 多卖出一辆,西方工业就少卖出一辆。就是敲一次西方工业的丧钟! . 汽车订单,在美国畜生眼里本来都应该是西方人的哎,中国就是做点衬衫、牛仔裤、袜子就OK了!怎么可以和美国人争抢高端市场? 高端消费商品份额就这么一点点,华为一起来,苹果就等着破产哎! . 知识点: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这个就叫抢份额 抢蛋糕市场! 这个就叫中国制造业 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升级! . .
f
fkxfh
7 楼
: 几个菜啊,喝这样
p
push
8 楼
比小米那种硬飙速度强多了😂😂
W
WanSTyBb
9 楼
中国工程师们太棒了!狗粮台蛙继续吃屎
爸爸老爹
10 楼
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数字通信取代模拟通信,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一样。 , 传统的油车发动机、液压、齿轮结构,无法像电机一样对汽车各个部位实现精准控制,所以真正的无人驾驶技术只能在电动汽车上实现。 这是降维打击。 , 感谢川建国主动让出电动汽车赛道,让中国电车厂商有充足的空间自由发展迭代。
D
DDT666
11 楼
昨天看到一个宣传视频,仰望U7在一条左右轮交替铺满减速带的搓衣板路上开着,车顶上两个杂技演员在那里做着各种姿态表演,用以显示车辆的减震平衡功能。感觉有点要求太高了,车子太稳了,晕车的人会更晕吧?
A
AceOp
12 楼
我操,这个看着感觉好牛逼
戦忽局株式会社
13 楼
科技与技术是服务于全人类的,YYDS
戦忽局株式会社
14 楼
现在想想,原来传统燃油车才是弯路,电动车才应该是条直路啊
中立
15 楼
希望早日推向世界其他国家,惠普大众,白菜价才是真理。
g
g2sank
16 楼
外观有些太普通了,不喜欢
树枝孤鸟
17 楼
你就说它会不会着火?
k
kkk_kk
18 楼
挺牛逼但也挺sb,为什么不设计成2座? 为什么不在车门上下点功夫? 为什么不在颜色上下点功夫? 你这么设计,买的的人绝对多 [1评]
G
Griller
19 楼
你又闭环了是吧。看来洼地的赢学却还能让你一直赢。
G
Griller
20 楼
这不就是苹果目前的换壳换色科技么?
t
treebear
21 楼
每年近500亿人民币的研发经费,这次花cost终于可以量化了。
k
kkk_kk
22 楼
超过50万的车,隐藏的卖点就是辨识度。 辨识度一般基于外形。 一看到就觉得这车牛,这车好。 欧美就吃这一套,尤其是有钱或者年轻的
红橙黄绿
23 楼
这个月出了一堆新科技,是时候上手了。
y
yanniee
24 楼
忽悠吧,接着忽悠!微米级用在汽车行驶路面检测上,王传福脑子进水了吧?傻逼根本就不知道车是干什么用的!真是应了那句话:骗子多,傻子都不够用了! [1评]
y
yanniee
25 楼
汽车的所有功能中,安全第一
b
babahao
26 楼
有人用BYD防撞梁削苹果。
阴离子
27 楼
一看插混就不用往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