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俄乌军事冲突已经爆发437天。前天,一则流传在斯拉夫大区社交媒体Telegram上的、来路不明的消息,突然在网上刷屏了。这则消息指出,在5月4日夜间、5月5日晨,俄军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起的导弹进攻中,有一枚“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飞行器被乌军防空导弹击落,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击落高超音速飞行器”,打破了高超音速飞行器“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次击落是北约移交给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首次战果,体现出“爱国者”的强劲战斗力。
虽然乌克兰的Telegram上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而且还有讲究人儿配了几张图出来,说是被击落的“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残骸。但是乌克兰空军的说法倒是很坚决,这边厢乌克兰人在Telegram上传的越凶,那边乌克兰空军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来辟谣,跟大家解释我们说了多少遍了,我们没有击落“匕首”。
这种乌克兰好事者和乌克兰空军的极限拉扯一直拉扯到了6号,乌克兰国防部、总参谋部突然出来“一转攻势”。在5月5日的战情通报中明确指出,说我不装了,我摊牌了,这枚“匕首”就是我乌军用“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的。之所以在5月5日当天没有公开,是因为我们要“迷惑敌人”,因此必须在合适的时机,才正式公开这一战果。
证据的疑点如何评价乌克兰军队宣布击落“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一战果呢?咱们就着现有的证据来看,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疑点重重。
熟悉大伊万微博的人都应该清楚,大伊万对于俄乌两军的战果是如何判断的,比如对于坦克和榴弹炮等重型装备,有明确的击中画面,对应上打击地点,才能确定为“击中”。但是否全损,要综合考虑俄乌两军的装备维修能力,装备是否后续被丢在原地,装备受损情况等。
比如最近那辆被瓦格纳集群使用榴弹炮近炸炸中两次的、属于乌军机93旅坦克营的T-80BVM坦克,该坦克昨天在俄罗斯电视台记者的视频中出现了,视频证据显示还丢在原地,没有被乌军拖走,证明该坦克属于全损。而另外一辆丢在恰索夫亚尔到阿特木斯克公路路边、翻车的乌军T-64BV坦克,前天的视频显示似乎被乌军拖走了,因此只能是战损、处于可修复状态。对于“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战果也是一样,有照片,有地点,可以互相印证,我们才能确定这确实是乌军的战果。
此次“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就是如此,目前乌克兰拿来当做击落证据的照片模糊不清,而且无法做到各证据间互相印证。从照片来看,几张模糊的照片不仅确定不了乌军击落的是“匕首”,甚至连照片本身是个导弹、还是个混凝土管道都不清楚:
毕竟根据俄军公开的“匕首”照片,“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头部锥角十分尖锐,头锥到弹体部位有较为尖长的过渡,形成类似于所谓的“鹤嘴”外形。而用来当证据的照片中,这枚所谓的“匕首”却有一个相对圆敦敦的头锥外形,头部锥角不仅和“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沾不上边,甚至和目前已知的俄军战术导弹都沾不上边,很显然这个击落特征就不对了;
而从这枚所谓的“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残骸头部的破洞来看,它的头部破洞显示出该弹壳体极厚,可能有接近10厘米的厚度。大伊万特地查了一下2021年珠海航展上拍摄的、国产CM-40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头部剖面,确定此类高超音速飞行器头部壳体厚度并不大。毕竟你想你弄个10厘米的壳体,这弹体结构重量得重成啥样,内部空间又得小成啥样,这设计根本不合理;
至于另外一张所谓的“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弹体的照片,且不说大家左看右看都觉得像一截水管,就这弹体在高超音速状态下被击中,居然没有在巨大的动压下空中解体,还能落在地上,落到地上后只砸出了一个不到一米深的坑,大家确实是服气的。
技术的疑点又比如从乌军据说使用“爱国者”导弹拦截了这枚“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表述来分析,起码绝大多数人、包括乌克兰国防部的那一群文官,都不太了解防空作战的基本流程和主要难点。
防空作战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提过,重要的是发现关和通讯指挥关:你的远方警戒雷达要时刻保持开机并维持空域监视,让宝贵的地导火控雷达处于待机状态。否则地导火控雷达长期开机的话,一方面容易遭到反制,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损伤其使用寿命。捕住目标的任务,首先是交给远方警戒雷达来完成,目标捕住后防空兵指挥所组织目标描迹,判明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诸元,然后使用自动化截击系统组织计算出航路捷径,或者直接给地导营指示目标。地导营接到目标指示后再开火控雷达搜索,搜索目标,捕住目标,锁定后按照既定的火力计划,比如是接受上级指令下达开火命令,还是自行下达作战决心,发射地导打击目标。这三个环节可以说缺一不可。
如果远方警戒雷达发现不了,那么使用地导营自己带的近方雷达,或者干脆使用制导雷达搜索,除了降低整个防空系统的勤务性能,搜索距离过近或者搜索扇面固定,作战效率大大下降。如果发现目标后数据无法及时回传,则无法在指挥所层面上对防空作战进行统筹组织,各地导、歼击机部队就会陷入各打各的境地,从指挥所向地导营传输空情信息问题也是一样的,传输速度慢了,传输效率低了,都有可能导致地导营错过拦截窗口。
从乌克兰空军先前拦截俄军巡航导弹的战况看,乌军地导对于俄军的X-32这种超音速空地导弹,或者9M723“伊斯坎德尔”这种弹道导弹,是承认“没什么好办法”的。从这里咱们也可以反推出,乌军的防空系统水平并不怎么样,大概率远方空情态势感知能力弱,指挥通讯能力差,发现不了这种高空高速目标,或者即使能捕住目标、等到指挥所完成了火力统筹、向地导营下达作战命令后,目标已经飞到跟前了。在乌军拦截超音速空地导弹都抓瞎的情况下,你说乌军能拦住高超音速飞行器,大伊万反正是不怎么相信的。
毕竟以“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突防速度,在临近空间可以做到6到8倍音速也就是每秒2500米左右,乌军使用的各种三坐标、两坐标雷达,咱们再给乌军加个优势条件,“爱国者”配套的AN/MPQ-53型火控雷达,对空态势感知能力最多也就到300到400千米左右,加上基辅以北就是白俄罗斯,乌军不可能再把雷达前出到白俄罗斯境内以延展态势感知纵深。这意味着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乌军能捕捉到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距离也就300到400千米,而这个距离让“匕首”飞完,击中基辅周边的目标,在160秒左右。160秒走完发现目标、指挥所判明目标性质、解算航路、进行火力统筹、给地导营下达作战指令、地导营火控雷达开机对准、导弹接电加温、发射导弹这一整套流程,恐怕连训练最有素的防空部队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再考虑到“匕首”的发射距离可能更近,“匕首”的中段飞行高度可能在雷达探测高界以上,导致远方警戒雷达根本发现不了目标,乌军的防空指挥和通讯系统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因素,乌军在拦截诸如“匕首”等高超音速飞行器时,实际反应时间只会更短,拦截窗口只会更窄,想要成功把它拦下来的概率只会更低。总而言之,连美国人自己目前都没什么好办法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乌军用一套残破的防空系统就这么给它拦截了,这打的是谁的脸?打的是美国自己的脸,那美国三军还搞七八个高超拦截项目干吗,直接雇佣乌克兰防空部队去拦截高超不就完了。
此事说明的问题总而言之,对于乌军此次所谓的“成功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后面一大堆媒体跟着热炒,大伊万的观点是谨慎围观。其实就以乌军自己在此事中的反应来说,都很明显不对劲,乌军是先否认,再承认,承认的理由是“保密”。不知道5月5日还是秘密的事情,到了5月6日就不是秘密了,你这定密保密规定是儿戏吗?
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乌克兰空军还算比较负责任,毕竟防空作战是他们组织的,牛皮吹破了收不了场。而事情到了乌克兰国防部和乌克兰总参之后,乌克兰国防部和总参出于要么是鼓舞士气,要么是对外公关的需求,又把这事儿给认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前一天和后一天乌克兰军方有不同说法的因素。在大伊万看来,乌军先是否认后又承认自己击落了“匕首”,只是日常编造战果和公关的一个缩影。
目前,俄乌军事冲突已经爆发437天。前天,一则流传在斯拉夫大区社交媒体Telegram上的、来路不明的消息,突然在网上刷屏了。这则消息指出,在5月4日夜间、5月5日晨,俄军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起的导弹进攻中,有一枚“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飞行器被乌军防空导弹击落,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击落高超音速飞行器”,打破了高超音速飞行器“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次击落是北约移交给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首次战果,体现出“爱国者”的强劲战斗力。
虽然乌克兰的Telegram上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而且还有讲究人儿配了几张图出来,说是被击落的“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残骸。但是乌克兰空军的说法倒是很坚决,这边厢乌克兰人在Telegram上传的越凶,那边乌克兰空军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来辟谣,跟大家解释我们说了多少遍了,我们没有击落“匕首”。
这种乌克兰好事者和乌克兰空军的极限拉扯一直拉扯到了6号,乌克兰国防部、总参谋部突然出来“一转攻势”。在5月5日的战情通报中明确指出,说我不装了,我摊牌了,这枚“匕首”就是我乌军用“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的。之所以在5月5日当天没有公开,是因为我们要“迷惑敌人”,因此必须在合适的时机,才正式公开这一战果。
证据的疑点如何评价乌克兰军队宣布击落“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一战果呢?咱们就着现有的证据来看,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疑点重重。
熟悉大伊万微博的人都应该清楚,大伊万对于俄乌两军的战果是如何判断的,比如对于坦克和榴弹炮等重型装备,有明确的击中画面,对应上打击地点,才能确定为“击中”。但是否全损,要综合考虑俄乌两军的装备维修能力,装备是否后续被丢在原地,装备受损情况等。
比如最近那辆被瓦格纳集群使用榴弹炮近炸炸中两次的、属于乌军机93旅坦克营的T-80BVM坦克,该坦克昨天在俄罗斯电视台记者的视频中出现了,视频证据显示还丢在原地,没有被乌军拖走,证明该坦克属于全损。而另外一辆丢在恰索夫亚尔到阿特木斯克公路路边、翻车的乌军T-64BV坦克,前天的视频显示似乎被乌军拖走了,因此只能是战损、处于可修复状态。对于“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战果也是一样,有照片,有地点,可以互相印证,我们才能确定这确实是乌军的战果。
此次“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就是如此,目前乌克兰拿来当做击落证据的照片模糊不清,而且无法做到各证据间互相印证。从照片来看,几张模糊的照片不仅确定不了乌军击落的是“匕首”,甚至连照片本身是个导弹、还是个混凝土管道都不清楚:
毕竟根据俄军公开的“匕首”照片,“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头部锥角十分尖锐,头锥到弹体部位有较为尖长的过渡,形成类似于所谓的“鹤嘴”外形。而用来当证据的照片中,这枚所谓的“匕首”却有一个相对圆敦敦的头锥外形,头部锥角不仅和“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沾不上边,甚至和目前已知的俄军战术导弹都沾不上边,很显然这个击落特征就不对了;
而从这枚所谓的“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残骸头部的破洞来看,它的头部破洞显示出该弹壳体极厚,可能有接近10厘米的厚度。大伊万特地查了一下2021年珠海航展上拍摄的、国产CM-40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头部剖面,确定此类高超音速飞行器头部壳体厚度并不大。毕竟你想你弄个10厘米的壳体,这弹体结构重量得重成啥样,内部空间又得小成啥样,这设计根本不合理;
至于另外一张所谓的“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弹体的照片,且不说大家左看右看都觉得像一截水管,就这弹体在高超音速状态下被击中,居然没有在巨大的动压下空中解体,还能落在地上,落到地上后只砸出了一个不到一米深的坑,大家确实是服气的。
技术的疑点又比如从乌军据说使用“爱国者”导弹拦截了这枚“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表述来分析,起码绝大多数人、包括乌克兰国防部的那一群文官,都不太了解防空作战的基本流程和主要难点。
防空作战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提过,重要的是发现关和通讯指挥关:你的远方警戒雷达要时刻保持开机并维持空域监视,让宝贵的地导火控雷达处于待机状态。否则地导火控雷达长期开机的话,一方面容易遭到反制,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损伤其使用寿命。捕住目标的任务,首先是交给远方警戒雷达来完成,目标捕住后防空兵指挥所组织目标描迹,判明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诸元,然后使用自动化截击系统组织计算出航路捷径,或者直接给地导营指示目标。地导营接到目标指示后再开火控雷达搜索,搜索目标,捕住目标,锁定后按照既定的火力计划,比如是接受上级指令下达开火命令,还是自行下达作战决心,发射地导打击目标。这三个环节可以说缺一不可。
如果远方警戒雷达发现不了,那么使用地导营自己带的近方雷达,或者干脆使用制导雷达搜索,除了降低整个防空系统的勤务性能,搜索距离过近或者搜索扇面固定,作战效率大大下降。如果发现目标后数据无法及时回传,则无法在指挥所层面上对防空作战进行统筹组织,各地导、歼击机部队就会陷入各打各的境地,从指挥所向地导营传输空情信息问题也是一样的,传输速度慢了,传输效率低了,都有可能导致地导营错过拦截窗口。
从乌克兰空军先前拦截俄军巡航导弹的战况看,乌军地导对于俄军的X-32这种超音速空地导弹,或者9M723“伊斯坎德尔”这种弹道导弹,是承认“没什么好办法”的。从这里咱们也可以反推出,乌军的防空系统水平并不怎么样,大概率远方空情态势感知能力弱,指挥通讯能力差,发现不了这种高空高速目标,或者即使能捕住目标、等到指挥所完成了火力统筹、向地导营下达作战命令后,目标已经飞到跟前了。在乌军拦截超音速空地导弹都抓瞎的情况下,你说乌军能拦住高超音速飞行器,大伊万反正是不怎么相信的。
毕竟以“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突防速度,在临近空间可以做到6到8倍音速也就是每秒2500米左右,乌军使用的各种三坐标、两坐标雷达,咱们再给乌军加个优势条件,“爱国者”配套的AN/MPQ-53型火控雷达,对空态势感知能力最多也就到300到400千米左右,加上基辅以北就是白俄罗斯,乌军不可能再把雷达前出到白俄罗斯境内以延展态势感知纵深。这意味着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乌军能捕捉到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距离也就300到400千米,而这个距离让“匕首”飞完,击中基辅周边的目标,在160秒左右。160秒走完发现目标、指挥所判明目标性质、解算航路、进行火力统筹、给地导营下达作战指令、地导营火控雷达开机对准、导弹接电加温、发射导弹这一整套流程,恐怕连训练最有素的防空部队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再考虑到“匕首”的发射距离可能更近,“匕首”的中段飞行高度可能在雷达探测高界以上,导致远方警戒雷达根本发现不了目标,乌军的防空指挥和通讯系统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因素,乌军在拦截诸如“匕首”等高超音速飞行器时,实际反应时间只会更短,拦截窗口只会更窄,想要成功把它拦下来的概率只会更低。总而言之,连美国人自己目前都没什么好办法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乌军用一套残破的防空系统就这么给它拦截了,这打的是谁的脸?打的是美国自己的脸,那美国三军还搞七八个高超拦截项目干吗,直接雇佣乌克兰防空部队去拦截高超不就完了。
此事说明的问题总而言之,对于乌军此次所谓的“成功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后面一大堆媒体跟着热炒,大伊万的观点是谨慎围观。其实就以乌军自己在此事中的反应来说,都很明显不对劲,乌军是先否认,再承认,承认的理由是“保密”。不知道5月5日还是秘密的事情,到了5月6日就不是秘密了,你这定密保密规定是儿戏吗?
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乌克兰空军还算比较负责任,毕竟防空作战是他们组织的,牛皮吹破了收不了场。而事情到了乌克兰国防部和乌克兰总参之后,乌克兰国防部和总参出于要么是鼓舞士气,要么是对外公关的需求,又把这事儿给认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前一天和后一天乌克兰军方有不同说法的因素。在大伊万看来,乌军先是否认后又承认自己击落了“匕首”,只是日常编造战果和公关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