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天疫情产生26万吨医疗垃圾,去哪了?谁赚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4月8日 23点20分 PT
  返回列表
17502 阅读
3 评论
放大灯/凤凰财经

欧盟27国财长7日下午举行视频会议,商讨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如何重振各国经济。这场会议一直持续了16个小时,直到8日上午各方仍然难以在经济援助方案上达成一致。各国决定周四继续磋商。《欧洲时报》评论称,欧盟如果从1月23日算起,到4月8日,新冠疫情已超过75天。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口罩自由”,但“不戴口罩的自由”还暂时没谱,至少从街头随处可见的“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上,我们能看出些许端倪。但你难道就不好奇,在进了“专用垃圾桶”之后,这些废弃口罩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则旧闻——

海外气象网站Windy的天气预报数据显示,2月9日,武汉地区二氧化硫浓度达到1500微克/立方米,最高浓度甚至超过1700微克/立方米,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浓度的十倍。不少媒体根据推测,武汉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来源于遗体火化,引来官方辟谣:

“所谓的‘污染区’内恰好分布了武汉市部分国控或省控空气监测站点。经对比核实,我们空气监测各站点该时段前后的SO2浓度仅在4~8微克/立方米之间波动,两者浓度差距达到200倍之多。”[1]

Windy显示2月15日武汉地区二氧化硫浓度 | Windy

Windy采用的信息源来自NASA。而NASA也出面澄清:该推算数据模型并不能反映实时数据,而且没有证据证明火化骨灰会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硫通常与烧煤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烧遗体[2]。

没错,确切地说,一座城市90%的二氧化硫都来自燃煤的废气[3]。不过在疫情期间,二氧化硫可能还有另外一部分来源——焚烧医疗废弃物。

医疗废物怎么就变成二氧化硫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医疗废物。

北京各地随处可见的口罩专用医废垃圾桶,图丨放大灯团队

WHO指出,医疗废物就是医疗活动产生的具有传染性、毒性或放射性的有害物质[4]。国家生态环境部制定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把医废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类[5],每一类都有具体的规定,以统一各医院的处理口径,保证医疗废物都能妥善处理。

若在平时,医废处理机构只要把病人的产生的垃圾、体液、排泄物搞定即可。新冠疫情爆发后,除了医护人员用过的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病人接触过的生活垃圾、床褥甚至呕吐物都被归为医疗废物[6]。

其中,部分一次性手套、止血带等经过硫化的乳胶或橡胶制品在焚烧处理时,硫元素就会以二氧化硫的形式排放到空气中。

不过,医废里的含硫废物也并不是很多?但顶不住总量太大——

疫情发生前,武汉的医废生产量约为每天40吨,而武汉仅有“汉氏环保”一家医疗废物处理公司,日处理能力就达到50吨;

疫情发生后,武汉作为疫情中心,最高峰时每天有240多吨医疗废物;

在得到全国公司的支援后,截至2020年3月14日湖北省的医废处理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武汉市从50吨/天提高到了265.6吨/天[7]。其中,仅火神山医院就配备了3台焚烧炉和32台移动式医废处置设备,处置能力可达49吨/天,占武汉整体的近五分之一[8]。

一座城市当日收集、当日处理200多吨新产生的医疗废物,压力可谓不小。

处置手段不少,还是焚烧简单粗暴

疫情发生后,武汉医废处置能力能短时间提高5倍,全得益于各地支持。公开信息显示,疫情发生后有10家第三方的环保企业承接了湖北省的医疗废物处理业务,其中有7家在服务武汉。

支援武汉医废处理的公司,以焚烧处理为主。制表丨放大灯综合整理

从2013年SARS爆发至今17年间,医废处理行业的关注点从正规化到效率化,再到无害化,处置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工程技术规范,国内应用的医废处置技术主要有焚烧、微波消毒、化学消毒、高温蒸汽、高压臭氧以及等离子体等集中处置技术。

医疗废物的处理流程。制图丨放大灯团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不少医废处理新技术见诸报端。

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推出移动式高温蒸汽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设备[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航天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方舱,用高温蒸煮工艺对疫情医疗废物、突发性灾害产生的医疗废物、日常医疗废物进行应急处置[10] 。

方法虽多,但各有局限:

焚烧法不适合具有放射性、毒性、爆炸性的废物;

微波消毒、化学消毒和高温蒸汽法,不适合处理药物和化学废物;

等离子体和高压臭氧法,更适合医疗产生的废水废气。

数据显示,全国近半的医废都通过焚烧处理。而本次疫情期间,各家也都用了最传统最主流的方式——焚烧,来处理湖北地区的医废[11]。

焚烧法的第一个优点是速度快。3月28日当天,全国收集的医疗废物达到3590.9吨,想实现“日产日清”还是焚烧最稳妥[12]。

另一个优点是最终产物体积小。高温蒸汽处置和微波消毒处置的最终产物如果不另外进行焚烧处理,就只能压缩后填埋,而焚烧法的产生的只有烟气和残渣,非常适合大量、集中处理医疗废物。

虽然都是焚烧法,但是不同的公司为了更赚钱,在处置工艺上也有区别。

前文提到的垃圾气化裂解工艺,是通过优化流程以提高利润。

比如湖南薪火传环保公司。根据《经济日报》的报道,该公司主打的垃圾气化裂解处置工艺,把垃圾焚烧分成气化和裂解两个步骤:有毒垃圾先经过气化处理,生成混合燃气再焚烧裂解[13] 。这样处理的步骤少、废气少,成本更低。

又如“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干脆把医废当燃料。

如前表提及的华新水泥公司。不少医疗废物都是可燃物,投入水泥窑里刚好充当燃料。用水泥窑处理医疗废物,除了回收垃圾和节省燃料,华新水泥还能从医院身上薅一笔服务费,一石三鸟。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制图丨放大灯团队

连水泥厂也来抢生意,看来医废处理还是有些“油水”。

2018年的中国医疗废物市场规模有76.9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这一数据在2023年将达到107.37亿元,同时医疗废弃物产量达到249.56万吨。[14]

但医废处理公司能在上百亿的市场赚到钱吗?还真不一定。

百亿医废市场,赚不到钱还往里搭

以非典为界,中国医疗废物处理市场分为两个时代。

非典爆发前,全国每年产生的医疗废物不过65万吨[15]。当时只有广州、南京、杭州等几座城市设有医废处理中心,像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包括北京和上海两城的医院),都只能自建焚烧炉处理;非典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投资68.9亿元建设300项医疗垃圾处置设施。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截至2018年,全国共颁发407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远超300项的规划。

扶持政策跟上了,社会资本自然闻风而动。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有383家独立运行、专门处置医疗废物的公司[16]。目前,医疗废物处理概念股已经有20只,过半数公司的市值都超过了50亿元。

其中,运营规模较大的概念股公司如润邦股份、启迪环境和东江环保三家公司,处置能力分别为2.7万吨/年、1.17万吨/年、1.76万吨/年[17], 规模并不大。作为对比,没有上市的武汉汉氏环保,处理规模已达1.8万吨/年[18]。

医废处理虽然也是门技术活,但对于环保公司来说,想要盈利,就不能把营收的重心集中放于医废业务。尤其是行业龙头股,他们会更多地关注生活垃圾处理、环境服务或环保技术。

财报数据漂亮的公司都是这么做的,比如首创股份和启迪环境。

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在同一水平,首创股份市值173亿元,近6年平均净利润6.12亿元,最少不低于5亿元[19];启迪环境市值114亿元,近6年平均净利润7.33亿元,最高时一年净赚12.51亿[20]。

一年动辄六七个亿的利润是从哪里赚的?或许跟医废没有太大关系。

启迪环境2018年的财报显示,利润率最高的业务是环保设备安装及技术咨询(毛利率40.37%),还有再生资源处理业务(毛利率29.53%)。而固废处置业务不仅在2018年的营收占比中只占3.32%,毛利率也只有13.4%[21]。

首创环境在全国16个省市有共计47个项目,其中只有4个项目为危险废弃物项目,其中有1个还是运输项目。在34亿元的垃圾处理营收面前,这3个危废处置项目实在是不值一提[22]。

启迪环境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操作 | 图片来源:启迪环境官网

医废处理“油少水深”,好项目有限。名企一番挑肥拣瘦后,也只剩下“鸡肋”了。

赚钱的公司千篇一律

不赚钱的原因五花八门

根据环保部每天通报数据,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每天产生的医废量稳定在3500吨/天,按1月23日武汉封城至今,全国在两个多月里至少产生了26万吨以上的医疗废物。

今年2月24日,也是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国家卫健委、环保部、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每个地级市至少建成1个规范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2022年6月底前,这个标准还会扩大到每个县级市[23]。

这意味着,此番新冠疫情后,我国对医废处理产业的投入只增不减。医废处理确实也还有政策与市场红利。但赚钱之前,得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中国每年可供处理的医疗废物太少了。

医废处理是典型的狼多肉少行业。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医废产物激增,是特殊现象,通常情况下,全国医废总量增长缓慢,像2018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产生了81.7万吨医疗废物[24],比起非典前只增长了16.7吨。

在医疗资源没有大幅增长、没有大规模疫情的状况下,医废处理是个存量市场:每年产生的医疗废物只有这么多,这块“蛋糕”远不足以填饱二十家上市公司的胃口,更别说还有对这点“油水”也虎视眈眈的中小企业和水泥公司。

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其次,偏低的医废处置的收费标准,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

我国的医废处理行业均按重量收费。各地的收费标准基本上都在2000元/吨~3000元/吨之间,比如原北京市物价局在2003年7月发布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含高安屯医疗废物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价格)》规定,医废处置收费试行标准为:不得高于3000元/吨[25]。

这一试就是17年,收费标准一分都没涨过。

你可能会反驳,焚烧一吨生活垃圾也就百余元,焚烧一吨医疗垃圾3000元明明已经很高了。

这话看似有道理。但处理医疗废物要比处理生活垃圾危险得多,谁也不能保证处理环节会不会出现纰漏,或者被扎到的针头上残留的是艾滋病毒还是乙肝病毒。

另外,我国生活垃圾产量太高,2018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在2.26亿吨左右,是同年医疗废物产量的280多倍。随着处理量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还会逐渐下降,边际成本低到医疗废物望尘莫及。

医废处置成本高,收益小,很多时候,医废处理都要靠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感。想要在合规处理的前提下保证盈利,实在过于艰难,如果有医院动了歪心思,把医疗废物当作生活垃圾或另觅途径处理,医废处理市场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不幸的是,这种情况真实存在。

“薄利”滋生“黑产”

前文提及,2018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产生81.7万吨医疗废物,但这只是环保部正规渠道的统计数据,更多医废产物都流向非正规渠道。

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医废处理工作,都藏在冰山之下。接下来,我们通过简单的算术题来证明——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分别为35.8亿人次和44.1亿人次;而两者的入院人数分别为2亿人和4300万人,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9.3天[26]。

国际经验一般认为,医疗废物的产生量一般为住院部0.8kg/(床·日)、门诊部0.05kg/(人·次)。若以此为标准,那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应产生:

门诊部:35.8亿人×0.05kg/人=179,000,000kg=17.9万吨

住院部:2亿人×0.8kg/(床·日)×9.3日=1,488,000,000kg=148.8万吨

全国公立医院医疗废物共计:17.9+148.8=166.7万吨

同理,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则产生:

门诊部:44.1亿人×0.05kg/人=220,500,000kg=22.1万吨

住院部:4300万人×0.8kg/(床·日)×9.3日=319,920,000kg=32.0万吨

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共计:21.1+32.0=53.1万吨

理论上,2018年全国应产生:166.7+53.1=219.8万吨医疗废物。

虽然官方统计口径是“2018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但实际上,全国实际有4个直辖市和283个地级市,而且所谓81.7万吨的数据,也远低于全国公立医院产生的166.7万吨,就更别说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了。

2003年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27]: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虽然法条昭昭如日,但医废处置还是滋生了“黑产”,医疗废物破碎回收、废水倾倒屡见不鲜。

2019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医疗垃圾的处理乱象:每吨医废破碎料卖给加工厂能有千元的利润,加工厂再将注射器等医疗废物制成塑料颗粒原料高价出售。医废处置公司赚不到钱的废物,在铤而走险的从业者手里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28]。

当然,医废处置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创造营收,推动行业正向发展。目前整个医废处理行业都在优化工艺、优化营收上寻找出路,要么像薪火传环保那样减少成本,要么参考更多的上市公司“押宝”泛环境服务。

一个典型的环保公司业务分类,制图丨放大灯团队

医废处理工艺再怎么优化,也不过是应一时之急。通用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曾提示我们:如果你想让车再快十公里,只需加一加油门;如果让车速提高一倍,就要换轨道了。不把黑产的解决掉,医废处理公司的努力永远只是加一加油门而已。

References:

[1] 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有关负责人就武汉市近期环境空气质量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002/t20200212_762713.html

[2] NASA:How the Coronavirus Is (and Is Not)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blogs/earthmatters/category/image-highlight/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wrfzjszc/200607/t20060725_91282.shtml

[4] WHO:医疗废物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alth-care-waste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https://www.mee.gov.cn/gkml/hbb/bl/201606/t20160621_354852.htm

[6] 中国新闻周刊:医疗垃圾“井喷”,在疫情中被放大的处置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ZoOw0T3n1SikeEHKY3w2IA

[7] 北京头条:生态环境部:武汉市医疗废物产生量最高峰达到240多吨 https://app.bjtitle.com/8816/newshow.php?newsid=5568193

[8] 焦点访谈:武汉医废暴增 如何处置 https://tv.cctv.com/2020/03/30/VIDEQ2IypW16FQVwD3uluhJp200330.s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的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在武汉投入使用 https://www.mee.gov.cn/home/ztbd/2020/dyyqfkzjz/xdbs/zyqx/202003/t20200312_768559.shtml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航天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方舱在汉启用https://www.mee.gov.cn/home/ztbd/2020/dyyqfkzjz/xdbs/zyqx/202003/t20200315_769001.shtml

[11] 北极星固废网:医废处置系统余热回收发电的解决方案 https://huanbao.bjx.com.cn/news/20200302/1049551.shtml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通报全国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和环境监测情况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003/t20200331_772042.html

[13] 经济日报:薪火传环保科技研制“三无”神器 气化裂解消灭医疗垃圾 https://paper.ce.cn/jjrb/html/2020-02/22/content_412954.htm

[14] 前瞻产业研究院:医疗废弃物处理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180511-7728397f.html

[15]华西证券:起底重灾区湖北医废处置现状,疫情后医废行业必将快速补齐短板 https://www.hanghangcha.com/pdf.html

[16] 华商情报网:2020年新冠疫情下中国医废处理行市场现状分析,行业再遇发展新契机 https://www.huaon.com/story/515396

[17] 中国新闻网:解振华:非典暴露中国处理医疗垃圾基础设施滞后 https://www.chinanews.com/n/2003-06-05/26/311036.html

[18] 新京报网:武汉第一医院背后的武汉医废“日产日清”升级战 https://www.bjnews.com.cn/news/2020/03/27/709788.html

[19]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 https://notice.10jqka.com.cn/api/pdf/3f80b0fd60ef9776.pdf

[20] 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报告 https://notice.10jqka.com.cn/api/pdf/28f3c7b2d4016e1e.pdf

[21] 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官网 https://www.capitalenv.net/3/

[22] 医政医管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https://www.nhc.gov.cn/yzygj/s7659/202002/3643bd749f5945aa97f247a5c695f699.shtml

[24] 生态环境部: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https://www.mee.gov.cn/ywgz/gtfwyhxpgl/gtfw/201912/P020191231360445518365.pdf

[25]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 https://fgw.beijing.gov.cn/zwxx/ztzl/qzjgf20zn/yl/201912/t20191221_1399524.htm

[26] 央广网: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信息量很大!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90524/t20190524_524625088.shtml

[27]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6387.htm

[28] 央视网:2019年3·15晚会 https://tv.cctv.com/2019/03/15/VIDEl7JQqlP64RE2sOcuWzDb190315.shtml

疫情之后,几十万吨医疗固废如何处置?

导语:温暖已至,万物复苏正当春。随着疫情防控趋势向好,全国各地迎来了复工季。在经历了一个超长假期后,有人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工位,有人重新坐上了复工的班车,所有人都开始再次为生活奔波。车水马龙,城市重归喧嚣。

当战疫逐渐取得胜利,流水线重新运转,机器重新轰鸣,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名为复工的战场。凤凰网财经频道和凤凰网美食频道联合推出《复工正当春》系列报道,关注加速奔跑的奋斗者,重新回暖的中国经济。

2003年的非典病毒,催生了国内医疗废物处置行业“从无到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各地医疗废物产生量激增,则显露了国内医疗固体废物(简称“医废”)处置能力的短板,倒逼行业改革、进步。

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截至2020年4月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70.6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167.8吨/天。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吨/天提高到了265.6吨/天,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23.2万吨。

疫情中,武汉市高达五倍增长的处置能力,是如何实现的?几十万吨医废是如何处置的?这次国内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对于环保行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凤凰网财经采访了来自启迪环境多个业务板块的环保专家,了解疫情前后的医疗固废处理难题。

2月21日,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的短板。其后,各项产业政策频出。多名环保业内人士均认为,此次疫情必然给环保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包括深圳、重庆、河北雄安新区在内16个“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进入实操阶段。种种迹象表明,环保产业可能迎来黄金发展期。

01“疫废”是如何处置的?

在百度搜索“垃圾”有一亿个相关结果。

2019年上海施行“最严垃圾分类”,让垃圾轰轰烈烈了一把,2020年疫情,医废处置难题再引各方关注。“垃圾”是个复杂问题,这一次,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医废处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一般医废需要经过三层处理——由直接产生者做简单消毒处理,由医院指定责任人做分装打包等二级处理,再由专职人员做无害化处理。

也就是说,医废不能直接作为垃圾焚烧、填埋,必须经由有资质的单位无害化处理,而企业需要获得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资质,才能成为医废处置单位。但符合资质的单位并不多,近年来,全国经营资质增长数量在每年30-40之间,平均每个省份每年新增约一个名额?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韦伯咨询

疫情爆发时,医废产量以武汉为原点暴增,处置能力却是各地分散的。于是,各地单位或自发或响应号召,纷纷组建队伍前往武汉支援“抗疫”。

2月10日,有着多年环保工作经验的赵燕妮,带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批复的通行证明,率领启迪环境各地的十名工作人员集结武汉,由于武汉封城,1200公里的路程只能自驾前往。

她的任务是尽快在定点医院搭建移动的“医废应急处理系统”,对医废进行无害化处理—— 由于“疫废”的传染性、危害性极强,处理不当会造成病毒的进一步扩散,所以医废的无害化处理是关系着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一环。

正常情况下环卫部门的运输车(冷藏车)会定期到医院,将医废运到该地区的医废处置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后再将剩余的残存垃圾,转运到普通垃圾场进行终端填埋/焚烧。

但当赵燕妮到达武汉江南协和医院时,眼前未处理的医废已经“爆仓”了——当时的发热门诊有600多号病人,每天产生80多桶医疗废物,而由于武汉城市处置中心的仓库堆满了,已经4天没有人来运送这些“疫废”。

图注: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对赵燕妮等人的批复证名

“我们用了两天两夜组建安装机器,从2月13日投产连续运行,除检修期,机器每天24个小时满负荷运转。”赵燕妮介绍到,团队这次用来消灭病毒的“武器”是紧急调配的——该设备通过高温蒸汽灭菌的工艺,将有毒性的医废杀菌消毒,处置后的医废变为无毒废渣,与一般垃圾无异,可以直接运送到附近的垃圾场进行焚烧(发电)、填埋,这也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两种普通垃圾处理方式。

“相比另一种焚烧工艺,高温灭菌工艺的缺点是处理后的垃圾无法‘减量化’,但优点是‘无害化’的能力强,且在集成应用上性能更稳定,更适用于这次疫情的情况”,赵燕妮说。

据介绍,这套像迷你车间的设备造价约250万,通水通电即可使用,单日处置能力是1.5吨,但相对于武汉疫情产生的医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武汉最高峰时单日产生的医废有200多吨。

图注:启迪环境武汉抗疫工作人员现场搭建医废应急处理设备

图注:工作人员爬车清运处理后的安全医废

由于“疫废”的强传染性,在现场的工人每天需要换两套防护服,保持一米以上距离,4个小时换一次口罩。“工作人员两班倒,早班6点开始,晚班12点结束,这样的强度坚持一天下来可以处理40桶医废。”

像启迪环境这样去驰援的团队还有很多,在众多环保人的连续努力下,堆积如山的医疗废物终于实现“日产日清”。

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全国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4月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70.6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167.8吨/天。其中,湖北省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吨/天提高到了265.6吨/天。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23.2万吨。

02几乎未曾停工的环保产业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近期在线上访谈直播中表示,“据环境商会了解,环保行业的复工复产率非常高。主要是行业属性使然,污水、垃圾、环卫等环境服务属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不管有没有疫情,企业的运行都是‘一天不能停’的。与医护人员相比,环保行业属于‘隐形战场’”。

作为环境综合治理科技企业,启迪环境目前下辖参控股公司480家,单一项目1000多个,业务覆盖环保行业的各个领域。疫情期间,除部分在建项目暂停以外,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填埋、医废、环卫、水务等项目一直处于生产状态。截止到3月20日,总体复工率达到80%,大部分项目不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

受疫情影响被暂停的在建项目,以水务工程为例,其负责人向凤凰网财经介绍到,目前湖北省外项目如句容、南昌、沭源、泸溪等地的项目已于3月份全面复工。

湖北省内,在建工程项目负责人已陆续返岗,截止采访时,正在推进复工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湖北省(除武汉以外)各地市下发的相关通知及政策文件,申请复工的(建设工程)项目需要提交《企业承诺书》、《建筑工地拟返岗人员健康信息统计表》、《建筑工地进场人员健康检查信息表》、《疫情管控自查表》、《安全生产自查表》、《市政工程复工申请表》、《市政工程复工条件报备表》等材料申请复工。

“为保证精准复工,安全复工,政府主管部门与公司项目部联合成立防疫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疫情防控方案,做到施工现场与生活区分离,封闭后仅留一个出入口,明确专人把守;确保所有生活区、办公区、食堂、卫生间等已消毒杀菌处理;配备测温仪、口罩、消毒液等物资,保证2周使用量要求。对复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进行全方位排查。”

03 运营成本大幅增加,政策纾困助力复产

根据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环保产业中受此次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和环保设备制造领域。

对启迪环境而言,一方面是疫情给各个行业带来的连锁反应。疫情期间,因为餐厅企业停业,部分城市或地区的餐厨收运业务(量)只有原来的1/3到1/4;电废和报废车项目因上游企业停产,存在原料供应不足的情况;在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方面,部分项目受所在地区交通限制,小部分垃圾收运受到影响,总量下降了大约20%。另一方面,是运营成本的增加。因环卫行业的特殊性,感染风险高,因此防护物资大量消耗。疫情期间,大规模的环卫、消毒工作增加了人工、机械、物资、运输等公司运营成本。

垃圾焚烧发电的在建项目,还有工期延长、投资增加、次生的城市环保问题等影响。“按照目前各地管控等级,工期平均影响了55天,加上材料、设备、物流等供应链上滞后性影响,叠加工期更久。投资也会增加,一是工程本身人员、机械和材料成本,二是资金成本增加,第三是延迟投运造成的运营收益损失。

好消息是得到了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性支持。“各地政府部门均出台了包括减免增值税、减免三险企业缴纳部分、申请稳岗补贴等优惠政策,各项目公司正在按程序申报。”据介绍,启迪环境已经获得疫情防控专项低息贷款超过3个亿,货款专项用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支付水电费、人工费、物资运输及维修费等。

04 追问:固废难题何以产生?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有22个市医疗废物处理超负荷运行,28个市满负荷运行或者接近满负荷运行。疫情期间生态环境部曾通报,武汉市每日需外运至周边地市应急处置医疗废物约20吨。

其实,固废产量增长的处理问题早已存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表示,“我国每年固体废物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如此巨大的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和年产生量,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而中国普遍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填埋和焚烧,焚烧发电时还可以做到能量再利用,填埋就是既不环保也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依照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理原则,最科学的处理方式是垃圾分类后再针对性地处理、利用。

针对当前国内医废固废处理的困境,启迪环境专业人士对凤凰网财经做出解读——

1、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分类机制难以落实,尤其是小型机构及乡镇以下诊所、私人诊所等难以规范;

2、主城区收运体系尚好;但乡镇以下及偏远地区的医废收运体系不够完善,收运成本高、效率低;

3、随社会经济发展,人工、材料的成本上涨,环保成本更是日益趋高,但收运价格的提升却难上加难;需要建立合理医废处置收费体系;

4、医废单一焚烧处理规模较小,运行不稳定,烟气排放很容易超标;医废处理处置路径有待完善,进一步降低环保风险;

5、大多数设施的生产及经营规模不大,但配套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跟上,也没有明确,难以落实;

6、按现行2011年医废管理条例,一年内完善地市级以上设施、两年内完善县市级设施,目前看,地市级集中设施基本建立,但县市级的设施不够完善,最关键的是没有形成收运贮存处置的体系,也没有应对公共疫情爆发的应急应对体系。

05 机遇与挑战并存,环保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

在2003年非典过后,为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国务院颁发实施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每个地市级以上的省市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危废处理中心,这也被业内认为是我国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启迪环境向凤凰网财经表示这次疫情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将体现在,医废市场将再次扩容,城市环卫市场将迎来提质转型的新机会,环保装备及环保技术做强、做大趋势将会更紧迫,环卫车辆率先电动化。

事实上,自2019年1月国务院在全国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一场“环保盛宴”已经显露端倪。在环境部等18个部门公共推动下,截至2020年3月11日,包括深圳、重庆、河北雄安新区在内的“11+5”个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最终定稿,业内形容“这场环保盛宴的锅盖揭开了”。

有机构预测,“无废城市”建设的背后,其实与7万亿元的市场空间挂钩。以深圳为例,试点期间计划培育一批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绿色示范企业,创建24个以上生态工业园区,新增5家绿色工厂,培育10家以上第三方绿色制造咨询服务机构。

这场盛宴已经持续了一年,而疫情将固废处理等环境问题推上关注焦点,盛宴还在“加菜”——

2020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的短板。目前卫健委、生态环境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 年底,每个地级市都要建成一个规范的处理医疗垃圾的处置场。到2022年6月, 在全国所有的县区都要形成医疗垃圾从收集到转运、到处置的科学体系,从而达到所有的医疗废物实现科学、有效、安全地收集、转运和处置。

3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未来5年环保体系的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不少机构认为,这释放了新一轮环保周期的信号,环保产业将按下向上攀升的启动键,行业估值也有望迎来全面修复。

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推动绿色消费。

种种迹象表明,环保产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我很性福!
1 楼
支持建设焚烧工厂
c
crunchtime
2 楼
蘑菇头病毒威武。
X
Xmaniac
3 楼
地沟油哪来的?谁赚了?当然是党员加奸商嘛! 都会变成塑胶瓶,卫生巾,纸巾之类。会给谁用上?呵呵,无良五毛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