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北大博士拒绝回国探母 却不知他背后的伤疤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2月25日 19点16分 PT
  返回列表
86273 阅读
70 评论
闲时花开

关于亲情,我们都错了。 

01

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听过足够多的故事,阅历过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

 

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责任,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

 

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

 

只是,普通人的“病”,因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的泥沙下,成了鸡毛蒜皮或家长里短。

 

而特殊人的“病”,因自带光环,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或亲情话题。

 

比如,这两天,备受关注的“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的事件。

 

02

 

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王永强病危的母亲

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出身底层,天资聪慧,自幼就是个学霸。

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

 

王永强年轻时照片

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和妻子一起出国。

 

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

 

结果,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

 

父亲王纪生说,这些年,他和老伴都步入老年。老伴身体越来越糟糕,每天在家都哭着想儿子,说走之前要见儿子最后一面。

 

父母还拿出,王永强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写给家里的信。这些一直保存的信件,仿佛证明了昔日亲情的温煦和畅通。

 

王永强曾给父母写的信

王永强的小舅舅说,王永强出国前,他赶到北京和外甥见了一面,受到王永强和妻子的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吃饭合了影。

出国伊始,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渐渐联系不上了。

 

王永强和舅舅的合影

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他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

 

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请不要再来骚扰”。

 

寒门贵子的王永强,缘何在远走他乡、遭遇婚变后,和家人失联?

他遭遇了不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03

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

 

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

 

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

 

“清官难断家务事。”

 

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

 

“失望至极。”

 

王永强不让家人找他

寒门贵子,远走他乡,失联20年。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

 

这个交织着北大学子和原生家庭、病患亲情和孝道伦理的话题,很容易被推上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让不同处境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槽点和投射。

 

有人诅咒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

更多的人是像我身边这两位朋友一样,认为这个反人性的事件,大概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身边两个朋友的观点

网传隐情

菲茨杰拉德说:

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

 

所以,下面,我要谈谈另一个北大男生王猛的故事。

04

 

2018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讨论。

 

王猛,是个化名。

 

或许说,它是出身寒门成为贵子,但被原生家庭所伤,至今都无法突围的所有孩子的统称。

 

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信里,王猛说,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王猛当年的控诉信

但,在这光鲜和荣耀的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

 

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遭到严厉斥责。

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次次“求助”视而不见。

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

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

王猛是一个符号

“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唯有和父母决裂,他才能做他自己。

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又是怎么说的呢?

05

“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

在王猛的父母看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正常,有什么问题都会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争。

甚至初到美国时,还主动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但不知为何,渐渐地,他就不和家里联系了。

父母分析了儿子王猛和家里冲突的几个转折点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但凡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他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遭遇不顺的时候:

比如,初到北大时,碰到比他更优秀的人;毕业后,工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到美国就业读书后,遭遇一系列歧视,去看心理医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父亲老王委屈地说。

 

已经成年,仍突围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经衰老,却无法靠近亲生孩子的父母。

 

从王永强到王猛,从北大博士后到北大毕业生。

 

除掉这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摘掉“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标签,这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内核,其实一直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

只是,没有被报道罢了。

06

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倾诉,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

 

在我看来,不管是王永强还是王猛,不管是江苏的王家,还是四川的王家,不管是新闻里的北大毕业生,还是现实中我们家门口的技校毕业生,都不免囿于血脉和亲情、养育和期待、孝道和纲常,陷入这样5个误区:

 

①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

 

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

 

不是的。

 

除了舆论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

 

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

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

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

 

面子和里子

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

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

 

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

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

 

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

②我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主子。

 

如果说,在汉字中,哪个字最沉重,我觉得是“恩”。

 

“孩子就是要报恩的;父母养了你,你就要报恩的;父母对你是有养育之恩的。”

 

这些老话,都是对的。但对的道理,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不少封建家长式的父母,高高在上地一直给孩子灌输“我养了你,你就要报答我”的观点。

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的孩子,要么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不得舒展;要么一辈子活在逆反中,视父母为灾难。

 

这些父母,从不觉得:

生养孩子是我自愿的;孩子来自我,但不是我的附属;我真心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到的。

 

但,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明白:

真正的爱,不是你一遍遍以恩人的姿态,强求我回报你。

 

养育之恩,不必说,应记得

所以,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

 

父母:“你别给我丢人了!”

孩子:“我只想做我自己!”

 

父母:“老子养了你,你就要听老子的!”

孩子:“谁让你生我的?你和我打招呼了吗?”

 

父母:“你太没有良心了!”

孩子:“都是你教的,你从来没有爱过我!”

养育,不是一场索取回报,而是一场相互滋养。

 

我们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上,就要爱他如初。父母不辞劳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就要爱他到老。

 

前提是,我们在真正地爱,而不是控制。

这是大多亲情战争的悲痛点。

 

③我是你的亲人,不是什么完人。

 

如果,有一面镜子,能窥见每个家庭,我们终将发现,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没有优秀完美的孩子,没有从无冲突的亲子关系,也没有从不争吵的亲情。

 

为什么,出身大致相同的人,有的幸福好运,有的命运多舛?

除了运气,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没有成长。

 

成长,不是接纳父母犯的错,不是原谅父母留的伤,不是把自己伤痕累累的出身,美化得金光闪闪,也不是对自己糟糕的过去,感恩戴德。

 

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那代人的局限和伤痛,不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在憎恨中毁掉自己的一生;

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的问题,知道原生家庭的伤痛,所以最终选择勇敢突围;

成长是,我们用一路努力,把内心的阴影小孩一步步带到阳光下,让快乐和美好越来越多,让明亮和丰盈越来越多,多到足以穿透过往岁月的黑暗,并最终学会放过自己。

而接纳自己,才能创造世界。

这是突围原生家庭的必经路。

成长是接纳自己

④我们是一家人,也是两个人。

 

亲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浆糊心理下的边界问题。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父母,所以你得对我负责;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还分什么你和我。

 

这些认知,都是把对方当作附属,而从来看不见一个独立的人。

 

当那些被父母当作面子的孩子,把父母视为仇人,一二十年不愿相见。当那些被孩子啃到老的父母,忍无可忍,将孩子告上法庭,我们终将明白:

 

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往事如烟,我们最终要看见的,是一个鲜活的人。

我们让那个人对他自己负责,我们在放手中让那个人做他自己,我们在尊重中让那个人忠诚于内心,我们之间,才有爱可言。

这是一切亲情矛盾的爱之道。

看见一个人

⑤我爱你,所以我强大了自己。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那些捋不顺和父母关系的人,其实很难过好这一生。

 

这句话的深意,并非让每个人向父母缴械投降,而是说,生命是一场因果,无法厘清源头的人,也很难圆满余生。

 

厘清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因为看见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受过的伤,吃过的苦,作过的难,遭过的罪,所以学会了好好爱自己。

在这深深的爱里,你觅得平和与柔韧,理性和慈悲,舒展和成长,勇敢和自信,进而去爱他人,爱世界,爱众生。

 

然后,强大起来的你自己,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高地,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默默引领你的孩子:

 

我爱你。

所以,我允许你是你自己。

 

我爱你。

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

 

我爱你。

所以,我们不会辜负这场相遇。

 

我爱你。

所以,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如是爱你。

A
AntibioticsAce
1 楼
的确是有很多奇葩父母的。我的生父就是一个,我4岁的时候他跟小三走了,走的时候甩给我妈几千块钱,说是给我的抚养费,一次性付清。之后就再没给过一分钱买过一件衣服,出过一分学费。反而经常提醒我是他生我养我,我一辈子都欠他的。稍有反抗就拳打脚踢。到我15岁的时候,又一次动手打我的时候让我打了回去。之后就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前些年据说有了什么中风后遗症,四处找我让我给他养老。我想去你妈的,你不但没养我,家暴给老子幼年造成的心理阴影还没有跟你算。
裆中央深入裙中
2 楼
父母的爱,基本上都是大公无私的,偶尔有那种功利的但是毕竟是父母养育了你,也不能忘恩负义。狗屁不通的解释,这种人活在世上枉为人
错错错错错
3 楼
天天故事会。
洪达
4 楼
父母养育孩子是自然规律,而孩子赡养老人不是,而是孝顺。这是两个不同的“养”。
英国流氓
5 楼
有了孩子就懂了。孩子需要自己的世界。根本不必强求
英国流氓
6 楼
好孩子 没去病房甩他几千抚养费
英国流氓
7 楼
一个孝字把中国孩子都给绑架了。英国老人到处跑 度假 吃喝玩乐 带孙子也要看他们心情。这才是人生
有话好好说
8 楼
哎呀!不用洗了,就是渣!还说什么啊说
r
realSTFU
9 楼
看了一下评论,再次确认狗粮的问题根在它们父母那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
明弥
10 楼
其实,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父母的爹妈给予的同等方式。这是种生命轮回,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被打倒的牛鬼蛇神后代再次发达的根本原因。
诚聘版主是基佬
11 楼
这没法比,中国极度贫穷太旧了,民间才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凡事都有因果。
o
oee2013
12 楼
这就是凤凰男不讨喜的原因,家里负担太重,都指望这一个出头,哪有那么容易,中国的农民很自私的,都是报应。
诚聘版主是基佬
13 楼
这些奇葩父母其实不少但是主流媒体绝不会报道,美其名曰宣扬正能量。
大地阳光
14 楼
第一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单靠这么一篇不知真假的网文算什么洗白?当事人有种自己出来说个明白,而不是雇水军。 第二点,中国固然有很多奇葩父母,也有更多奇葩子女。大体上爱子女的父母多。而不孝子女多于奇葩父母。算起来,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比大多数国家民族多。这里以海外华人为主,应该知道这点。 在不知道人家具体情况下,盲目批判父母这方是否有失偏颇? 还有一棍子打倒中国文化的。 比较同意9L。 至于11L那种,过于索求。 这就是你们坑老,要父母帮忙买房带孩子就心安理得的依据吗? 不要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对孩子们的爱远超过孩子对父母的爱。 父母可以用生命去守护孩子,但鲜闻孩子用生命去守护父母。
燕超尘
15 楼
大学免费,博士后毕业到美国工作,可见美国从中国和印度窃取了多少人才啊
E
EmmaLiu的老公
16 楼
人家父母也没有腆脸去一遍遍找啊
a
azkaban
17 楼
哪个多哪个少,是你掰着脚指头数出来的? 在美国,孩子是国家的,父母只是养育而已,政府也要负担部分老人的养老。在国内,孩子老人都是家庭的,父母要养小孩,小孩长大也要赡养父母。这个有法律强制执行,除非你跑到国外。
a
azkaban
18 楼
不是窃取的,是中国扔掉的垃圾被美国废物利用了。
E
EmmaLiu的老公
19 楼
人美国国家实验室研究室director
E
EmmaLiu的老公
20 楼
这种SB论调还有9个赞 华人SB这么多吗?
w
wzzhn
21 楼
: 贝佐斯父亲临死想见儿子一面,被拒绝,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家庭伦理
E
EmmaLiu的老公
22 楼
回复[[25]] 你就最丑的那个
X
X00X
23 楼
你是讽刺8楼的不幸吗? 人生一帆风顺的很少,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幸 你这么幸灾乐祸别人的不幸,那哪天你老婆和同事出轨,你儿子出车祸,我们是不是应该像你一样哈哈哈啊哈呢?
河池化工
24 楼
你做的对
9
911
25 楼
一家老两口也就算了,各种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太多了,而且农村的多多少少的沾点亲。 儿子稍微有点出席不知道怎么显摆才好,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有多大。
曾祖爷爷
26 楼
你怎么忘了他的座右铭就是党性大于人性。土共及其走狗都这个德性。
s
searay
27 楼
中国 农村 父母。end of story
铗归来
28 楼
: 不一定吧。
地球另一边
29 楼
说了半天怎么没说原因啊
绿
绿茶居士
30 楼
还是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要原谅别人, 才会救自己。
a
abc868
31 楼
忘记吃药的红卫兵!
沙子沙子
32 楼
孩子心甘情愿的没问题
曾祖爷爷
33 楼
人生要学的三件事:首先学会爱自己,然后学会爱别人,最后学会被爱。
美洲老豹2013
34 楼
自卑男永远走不出的感觉,所以是人格问题,老母再怎么,且不说,最后去见一面总是不会错的。
v
voila660
35 楼
小时候也是很反感父母的教育方式.很恨他们. 但是和他们分开久了 还是会想他们.观念他们.
上善但若水
36 楼
清官难断家务事
b
billyc
37 楼
错了。不被爱的人永远不会爱人,只会爱自已--但通常是用错误的方式。
h
hhzmm
38 楼
八几年的农村,确实是非常困难,不都是因为家里穷嘛,父母是有点过分,可是都二十多年过去了,就这么记恨父母?应该学会宽容,原谅!
b
bubu1234
39 楼
北医三院儿科副主任医生 她老公那个前盲流管外甥女要钱养他亲妈 奇葩不奇葩 哈哈哈哈 说出去笑死了
w
wzzhn
40 楼
: 乔布斯居然说全美28%男人都可能是自己女儿的爹,米国真亲情啊
开心天才
41 楼
也别拿特例自我批评。孝顺。爱父母。爱孩子没啥不好的。 外国老人对孤单,都没孩子陪他们,为啥? 因为他们自私 ,老了自然孤单,多少被送养老院的。都是自己造的孽。大街上孤单的遛狗,酒吧里一个人喝咖啡, 中国老人就开心多了。大多数有孩子孝顺, 过节有人陪。 再看对待孩子,全力以赴送孩子上学。不让孩子比别的孩子差,大多国内买不起房的都是父母帮着出钱。 看事情真别只看负面, 凡事有两面性, 比起白人文化亲情间的冷血,我还是喜欢中国人的人情味多了
开心天才
42 楼
开心天才
43 楼
根据观察。孩子做人不行,父母做人也不行。狗咬狗而已。 大多数国人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中国父母是付出最多的。 做人说话要凭良心。 白人才是最自私的,帮你夹个菜你都要说谢谢。更别说帮你带孩子的 想都别想。所以白人的自私也导致老了以后很孤单悲惨。 世间轮回
w
wandoujia
44 楼
说明你很幼稚。全面相信宣传的那种无私的爱。
X
X00X
45 楼
你是唐人街刷盘子的还是超市打工的? 你接触过几个白人家庭敢说这样的话? 本人接触的白人家庭都是一年至少见一到两次面的,子女都是在外地的 最烦你这种看了故事会来跑火车的
开心天才
46 楼
: 一年见一,两次很多吗,我算两次吧。 在同一个国家, 很多吗。 况且欧洲一个国家才和一个省差不多大。
大地阳光
47 楼
: 多少这个,大家心里有数。 “在美国,孩子是国家的,父母只是养育而已”---说这话你自己相信吗? 你敢跟老美说:“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属于国家”? 在你眼里根本没有任何亲情可言?
大地阳光
48 楼
对父母养育之恩有两种看法: 1.父母给与我生命,牺牲自己时间青春,含辛茹苦养育我,教导我。我长大后应该尽自己能力去照顾老去的父母。 2.父母没有问过我意见,把我生出来。他们一辈子欠我的。 你是第二种。
大地阳光
49 楼
8L居然有102点赞,5踩。 好奇留园的网友都有怎么样的父母? 不妨一一数来。
大地阳光
50 楼
对,父母在你小的时候半夜起来照顾你,自己不舍得宁愿给你好吃的,帮你买房张罗婚嫁,帮你照顾孩子们,这些都是投资。 了不起,脸皮够厚的,良心让狗吃了吧?
c
cjk
51 楼
都是政府的原因:因为是中国政府把人分为城市和农民,并充分压榨农民,长期贫穷让农民变成这个样子。
傻逼一个
52 楼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放下屠刀
53 楼
无论是父母费心费力培养我,还是我努力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都不涉及施恩跟回报。 父母培养我,是因为我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不好,他们就不好。我活出他们的期望,是因为他们是我的根,他们不开心,我不可能开心。 爸爸常年累月对我的语言暴力让我很受伤害。但是,这无法抹去他给我的其他积极影响。即使是让我深受困扰的这部分,也并不完全是坏事。 爸爸年初因病去世了,最后这几年,我很多次想跟他谈谈关于我的痛苦。可是,话到嘴边总是说不出口。因为,我知道,这种谈话,必定会不欢而散,徒增怨恨。爸爸去世了,妈妈成了他俩的代言人。妈妈跟我说,只要我幸福,爸爸就满意了。我知道,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但,我很庆幸妈妈能这样说。我和爸爸之间的矛盾,终于能消弭了。
文歆
54 楼
孝老爱幼是最基本的人伦美德,最怕就是子欲孝而亲不在
X
X00X
55 楼
你是文盲吧,理解有问题? 投资就是指我把你养大,现在你欠我的,你不能忤逆我,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这种以亲情为要挟的态度 更加文明科学有亲情的态度应该是,生你出来是我的决定,你的成长给我带来的快乐是上天给我的礼物,你幸福就好,不强求什么回报,如果我生病你能来看我,如果过年过节常打电话买点礼物,就是我有福了。
d
daren
56 楼
共残党老屄毛统治中华以后把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全给毁灭了。剩下的只有残酷跟贪婪。
c
chtoto
57 楼
再多的恨,父母迷离之际见一面是应该的
大地阳光
58 楼
照你那么冷血,父母生病不去看似乎也不是错,反而很科学。 我对你的父母那样对你的态度感到遗憾。 但请你不要把你自己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代表全部中国人。 起码,我的父母对我很好,跟你的个人经历不同。 另外,生我育我,这是恩,不是仇更不是债。 父母爱子女,子女敬父母,这是天伦之乐。
X
X00X
59 楼
你这种出言不逊,不是来讲道理得 那就祝你父母过年多得病你好去敬孝心了
y
yurihall
60 楼
原來暗的說洋爹好
夏虫语冰
61 楼
养儿防老这句老话,早说明了过去的养儿育女观念说白了就是买卖,投资 还披上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层外衣,来方便管理
夏虫语冰
62 楼
是恩就是不是爱,爱是无私付出,恩情是要抱的,报恩还债换个说法而已。 不爱子女多了去了,对于别人的苦痛不要说出“何不食肉糜”的废话
韭菜五毛户口
63 楼
关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