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来了 我却看不起电影了:为何比发达国家还贵?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2月16日 17点56分 PT
  返回列表
78416 阅读
24 评论
网易数读

沉寂许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最近赚足了讨论度。

春节档六部电影打得火热,票房创影史第二。春节过后,暌违三年的漫威带着超英电影重回大陆,《黑豹 2》评分扑街,《蚁人 3》又陷入“伪 3D”的争议。

和院线大片相伴而来的,是一众“人在小县城,看普通 2D 片五十块钱打底”“一家五口进 IMAX 厅,花了近一千元”的大冤种发言。

不过,猫眼研究院报告却显示,今年春节档电影平均票价 52.3 元,比去年降低 0.47 元,是七年来首降 [1]。

一边是高价票吐槽,另一边是“降了,但没完全降”的票价数据。电影票到底是变贵还是变便宜了?

电影票价上涨,

但买票成本降低了

先说结论,我们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平均票价最贵的时候。

之所以加这个时间限定,是因为 1948 年受通货膨胀影响,上海的影院曾卖出高达 200 万元一张的电影票 [2]。

但与此同时,票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处在最低点,也就是说,观众买票的平均成本降低了,我们比从前更“看得起”电影了。

新中国的电影票价变迁,可以从今天追溯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当时电影票价由政府统一制定,沿袭了苏联的低票价政策,一般城市影院基本票价为 3 角,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有时花 2 分钱就能看一场电影 [3]。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物价普遍上涨,电影票价却没有及时调整,“5 角钱一张电影票曾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 140 多亿人次的年观影纪录”,也造成了电影企业的亏损 [4]。

90 年代后,市场经济发展带动电影体制改革,电影票价的制定权限逐步下放。1989 年到 1999 年这 10 年间,中国城市电影票价实现多级跳,从几角钱、 1 元钱涨到 10 元,甚至出现高于 50 元的票价 [5]。

2002 年,院线制改革启动,20 年来,中国城市院线电影平均票价从 16.2 元上涨至 42.1 元,在 2022 年达到了峰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票价增长幅度较大的 2002 -2010 年期间,全国院线电影票房取得了破百亿的成就,由 2002 年的 9.5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02 亿元,涨幅超过 10 倍 [6]。

2010 年取得百亿票房,第一个要感谢《阿凡达》。作为国内第一部 IMAX 规格的 3D 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累计突破 13.4 亿 [7]。

在平均票价 34.6 元的年代,《阿凡达》3D 巨幕版的票价在北京正价就要 150 元一张,还曾因为一票难求被炒到上千元 [8]。

对比一下现在和当年的猪肉价格,前不久上映的《阿凡达 2》 IMAX 3D 点映场均价 105 元,你还真不能说它贵。

这是因为,票价的绝对数值变化,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的买票成本。把时间拉长到几十年的维度,就会发现在月工资几百块钱的时候,电影票卖十几块其实一点也不便宜。

说到这,就要引入衡量电影票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票价占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比重。

从 2002 年到现在,中国的票价水平已经从 2.54% 降低到 1.02%。一张电影票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的 1/100。

电影票价不能高于本国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 1%,是各国电影市场不成文的规定 [5]。

虽然中国人看电影的成本降低了,但还在国际惯例的标准线以上,仍然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到五倍。

要赶上国际水平,中国的电影票价是该再降一点,不行的话,只能靠工资多涨点了。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电影票太贵

在刚才的讨论里,有一个结论可能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不符:既然买票成本越来越低,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电影票贵得无法忍受?

一方面,网络售票平台刚兴起那会儿,大量的 9 块 9 “票补”电影票降低了我们对电影的价格预期;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高端院线也变多了,放映系统的更新换代推动了票价上涨。

白菜价没了,天价又冒出来不少,难免形成落差。

用一个公式来说,电影票价由“最低发行价 + 影院溢价 + 服务费 - 补贴优惠”构成。

在中国,最低发行价是电影票定价的基准线,院线和影院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制定挂牌价,最终票价还要看服务费和优惠的多少 [6]。

举个例子,根据公开发行通知,《流浪地球 2》的最低发行价在 35-50 元/人次,这意味着影院必须按照这个标准与发行方结算票房,我们买到的电影票一般都高于这个价格。

如果出现了例外,那就说明有“票补”,即电影票补贴。随着电商票务平台形成“猫眼+淘票票”的双雄格局,电商票补时代落幕,现在已经很难再有“电影票大甩卖”的场景出现。

当初从电商那里薅来的票价羊毛,现在全变成服务费还了回去。

时代的变化,还体现在影院的高端化转型。老一辈流行在千人大礼堂坐着硬板凳集体观影,现在年轻人追求巨幕、高清、全景声,最好还有私密的环境。

设备升级、租金变贵,这些影响经营成本的因素,最后都落在了票价上。

以北京为例,在周末看一场《流浪地球2》,票价从 38.8 元到 588 元不等。石景山区虽然只有四家影院,但有三家来自高端院线,影厅多为激光巨幕、4DX、IMAX 厅,88.4 元的均价一跃成为全市最高,同样位于主城区的朝阳、西城和海淀区紧随其后。

在特殊影厅里,主打舒适、通常带情侣座的 VIP 厅均价最高,588 元也有人买单。其次是 IMAX 厅和 CINITY 厅,比最低发行价高了四五十元。

北京某影院的VIP厅,《流浪地球2》票价588元

影响电影票价的因素还不止这些。影厅内分区售票已经成了潜规则,“C 位”票价通常比边缘位置贵五到十元。

此外,如果电影时长大幅增加,影院排片的场次减少了,也可能造成票价提升。

还有一种“缺德”操作,是故意抬高票价圈钱。以 2D 标准拍摄制作后再以低成本转制成 3D,并且只在中国内地市场放映,至少能高出 30% 的票价,还能多赚一个 3D 眼镜钱 [9]。《蚁人 3》之前,《沙丘》《007:无暇赴死》都曾陷入“特供 3D”的争议。

花了更多的钱,也不一定换来值回票价的观影体验。

一些影院因为设备老化,或是为了降低成本,会调低放映机亮度,导致影片画面昏暗。要是再遇上影院环境脏乱,或者一群高声喧哗、跑来跑去的熊孩子,难免感觉“被宰了”。

高价看烂片,真的忍不了

要说观影体验差,“烂片”这个终极 bug 虽迟但到。

当电影业寒冬降临,高票价是支撑影院生存下去的一把柴火,也成了观众抱怨“没有好片看”的一个靶子。

很多人今年春节回家,都发现县城里的影院变少了。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近五年来,影院数量年增速和上座率都显著降低。2022 年的上座率仅有 5.9%,不到五年前的一半。

猫眼研究院在《2022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中表示,全国影院的经营状况是行业发展的基石,2020 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纾困扶持政策,但影院的生存环境仍然艰难 [10]。

2022 年 3 月 21 日 - 4 月 22 日,长达一个月内,全国影院营业率不足 50%,全年暂停营业 3 个月以上影院突破 7000 家 [11]。

反映在票房数据上,2022 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只有 299.3 亿元,相比 2021 年下降了 36.4%,一下打回到 2014 年前的水平 [12]。

“极寒”的背后,是行业上游生产的停滞。

国家电影局的剧本备案中,故事片备案数量由 2017 年的 3285 部下跌至 2021 年的 2490 部。备案环节减产,也导致近三年的上映影片数量只有 2017-2019 年的 75%。

上映总量下降的同时,进口片的数量接近腰斩。和 2017-2019 年相比,近三年的进口电影数量从平均 110 部降低至 57 部 [10]。能成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也逃不过续集口碑下滑的魔咒。

影片供给短缺、影院经营压力大,一些片方和影院只好选择在观影人次较多的热门档期提升票价。

越是“三年不开张”的影院,越有可能趁着春节档、国庆档这些热门档期试图“开张吃三年”。一年就趁假期去一两次电影院的观众,也就最容易遇上高价票。

看到好片,高票价带来的观影体验升级是一种加成;碰上烂片,高票价就变成了我们“想离场又舍不得钱”的沉没成本。

当我们吐槽电影票贵的时候,实际上是觉得这钱花得不值。

如果没有好片,观众们宁可把钱拿去充三个月流媒体会员,重看几遍经典老片,也不愿意去电影院给烂片贡献票房。

而面对真正的佳作,我们在二十年前就可以花三十块钱去看《泰坦尼克号》,十年前也不吝于为上百元的 3D《阿凡达》大排长龙。

呼吁票价一律降低,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利于电影市场发展。

我们对烂片的包容度越来越低了,这才是需要电影业“刻烟吸肺”的事。

j
junkuso
1 楼
妈拉个巴子的,中国怎么到现在还没崩溃,太烦了!你中国再不崩溃,这些牲口会不得不无休止编故事喷粪累的吐血而亡!
w
wmqjsgg
2 楼
因为穷 所以装
金三
3 楼
中国人矿一个破电影都能打鸡血。
老六生
4 楼
中国的中产和底层之间 的确有一条鸿沟 .. 但是由于中国中产人数庞大 很多商家顾客群就是设定中产 根本不考虑底层,也不需要底层消费者 比如春节,中国两部电影票房都是惊人 .. 压榨底层 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必然过程 西方,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评]
蒙特伊苦男
5 楼
12年的阿凡达150票价不贵,还嫌猪肉贵,人活着第一要点是食物,给好来坞洗地呢?
j
jeffinvade
6 楼
"票价占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比重 照这个标准,中国什么不比发达国家贵?人工?
吕德水
7 楼
: 你是真瞎吗,中国到底是中产数庞大还是底层人数庞大 [1评]
q
qwertyuiop5656
8 楼
垃圾观众看垃圾电影。
老六生
9 楼
底层缺乏基本的经济常识 .. 如果高票价,导致电影制作公司亏本 商人自然会调整票价 .. 目前电影制作公司之所以赚得钵满盆满 是因为高票价,以及锁定中产的经营策略是对的 .. 目前中国电影商人根本不需要底层顾客 至于底层,你没钱,干嘛一定要住五星宾馆呢? .. 留园的底层 充满愤怒,但是缺乏常识
吧吧吧吧
10 楼
羡慕吗?金三猪,你们猪圈的猪矿有电影这么先进的东西吗?我还没看到过猪有演戏的。要不,就你开始拍如何献菊给白肺的白大人?放在xvideos上?期待你的作品。
偷香窃玉
11 楼
最可笑的是,这些人整出了“赵家”、“人矿”这些莫名其妙的词汇。殊不知,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更触目惊心!譬如某些大家族拥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大庄园,富可敌国…… 而且世世代代世袭罔替 [2评]
I
IAMPI
12 楼
说的好像中南海有你份一样?进得去吗? 故宫能让你开车撒野? [1评]
偷香窃玉
13 楼
你说的这些在国外你做得到吗?白宫能让你撒野,还是白金汉宫能让你撒野?! [1评]
I
IAMPI
14 楼
白宫普通人都能进去 这一看就是服刑人员,你的管教没叫你这些知识吧 哈哈哈
I
IAMPI
15 楼
说的好像红二代 红三代都是外国才有的一样
a
abc868
16 楼
中国人看不起电影但买得起骨灰盒!
公元前841年
17 楼
能把欺负人数少的弱势底层说得这样堂而皇之理所当然,你是个人物。 政府该向你学习。
y
yuba
18 楼
冤大头
p
pk6034
19 楼
看来还是欧美大家族落伍了,还需要几代才能富可敌国,国内一代就可以了,随便一个村长科长就上亿
南方兔儿爷
20 楼
因为中国是卖鸡蛋的,出口的大多是玩具服装轮胎便宜装饰品这些没专利没什么利润的实际产品,自然吃的用的相对便宜。娱乐科技产品比较贵。不是曾经买苹果手机要卖肾吗?
W
Wuyueshanren
21 楼
厲害👍牆國
说ji句
22 楼
这话逻辑的另一面:那么贵的电影,怎么还能卖出去、有那么多人看、还能赚大钱?
b
b3yukikaze
23 楼
不看3D电影,没意思。
c
cbyyz
24 楼
赵家出自鲁迅的阿q正传,没文化的五毛太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