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票:苏联 为何在联合国拥有三个席位?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5月27日 21点0分 PT
  返回列表
67304 阅读
3 评论
环球情报员

一国三票

联合国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多边组织,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该组织目前有193个成员国和2个观察员国,涵盖了除梵蒂冈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家,囊括了全球99%的人口。

为了凸显平等原则,成员国无论国家大小,每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只拥有一个席位,由此获得一个投票权。

例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合国2758号决议,就是由联合国128个掌握投票权的国家共同投票决定的。

▲联合国大会

但在众多联合国会员国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作为联合国创始国的苏联,自联合国成立之日起,同时保有3个联合国席位。

除苏联本身外,下属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也有联合会席位,例如苏联在2758号决议中就投出了3票赞成票。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苏联的一国三票

苏联由15个(截至1990年)加盟共和国组成,但除了苏联政府自身,为什么只有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成为了联合国创始成员国?

“一国三票”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联合国大会

一、大国桌游

国家组织形式诞生后,外交就成为国家政权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外交模式的不断探索。各大洲的国家间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外交模式,比如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宗藩)外交。

欧洲是近现代国际外交规则的发源地,要探究苏联为何能同时获得三个联合会大会席位,就走回到公元6世纪初的东欧草原。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民族同属东斯拉夫人。斯拉夫人本来居住在中欧,公元1世纪后,罗马帝国经常侵入中欧并掳掠当地的斯拉夫人,而斯拉夫人的名称就来自拉丁语Sclavus,意为“奴隶”。

▲斯拉夫人

公元6世纪后,斯拉夫人开始向外迁徙。西进的道路被日耳曼人阻挡,斯拉夫人便向东和向南行进,形成东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而留在中欧老家的就形成了西斯拉夫人。

至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分别以诺夫哥罗德和基辅为中心,形成了南北两个地区部落联盟,可东斯拉夫人的舒坦日子被维京人终止了。

▲维京海盗四面出击

维京人来自气候寒冷的北欧,为满足生存需要,维京人经常乘船南下劫掠其他欧洲国家的城镇,即维京海盗。

公元862年,维京人的一支瓦良格人,在其首领留里克的率领下攻陷诺夫哥罗德。

留里克去世后,其继任者奥列格于882年占领基辅并迁都于此。东斯拉夫人的核心地盘全部被瓦良格人占领,基辅罗斯公国成立。

罗斯本是东斯拉夫人对瓦良格人的称呼,瓦良格人不断融入东斯拉夫民族,罗斯人成为东斯拉夫人的别称。

▲基辅罗斯

10世纪,通过与东南欧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交往,基辅罗斯接受了东正教。11世纪后,基辅罗斯在内部权力斗争中陷入动荡。

1240年,基辅罗斯被西征的蒙古大军灭亡,其领地大部被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控制,西部的波洛茨克公国和南部的加里西亚-沃里尼亚王国相继被波兰和立陶宛控制,这两个国家也是今日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前身。

东斯拉夫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蒙古人控制下的罗斯人受到蒙古文化影响,贵族之间的通婚让这里的罗斯人带有了一定的蒙古基因。在蒙古的扶持下,替蒙古人管理罗斯王公的莫斯科大公逐步崛起。

▲东斯拉夫人各属其主

白俄罗斯地区的罗斯人未与蒙古人融合,文化上也更为传统,在15世纪形成了白俄罗斯族。

以基辅为中心的西南罗斯,在数个世纪的战乱以及蒙古、波兰的压迫中,大量逃亡者汇集于此,他们与土著罗斯人融合,形成半耕半牧的特殊群体——哥萨克。

1547年,莫斯科大公击败蒙古人并建立沙皇俄国,原金帐汗国境内的罗斯人在沙俄的整合下发展成俄罗斯族。

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组成共主联邦,成为中欧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今日的白俄罗斯全境和乌克兰大部都在波立联邦手中。

▲波立联邦一度很强大

波兰人是西斯拉夫人的分支,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皈依了天主教,对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同胞及尽压迫同化之能事。这加强了波兰文化在两地的存在感,但随着俄国实力的增强,两地对波兰的离心力也越来越大。

1654年,俄国击败波兰,随即控制了今乌克兰东部地区,而俄国的目标是夺回所有属于罗斯人的土地。

17至18世纪,俄国通过多次对外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全境收入囊中。

生活在乌克兰的哥萨克已发展成乌克兰族,但俄国不承认其他两族的存在,而是用小俄罗斯人来代称。俄国通过向两地推广俄语,使两地不断俄罗斯化。

▲俄国民族分布

19世纪,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但俄国在两地实行和俄罗斯本部一样的省区制,俄化进程也取得不错成效,民族主义思潮并未发展成真正的独立运动。

白乌两族也受到俄罗斯族的支配,但相较于东欧、中亚、北亚等俄国境内其他民族,白乌两族在民族历史和语言文化上与俄族联系紧密,受到俄族信任。

即便到苏联时期,白乌两族在苏联高层中的人数占比也仅次于俄族,密切的文化纽带让白乌两族成为俄国(苏联)境内的特殊存在,这也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能获得联合国创始国地位的重要原因。

▲东斯拉夫人在苏联境内分布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君主制在惨烈的战争中被二月革命推翻,紧接着的十月革命又在俄国境内建立苏维埃政权,俄国内战愈演愈烈。

俄国内战期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以及俄国其他民族聚居区大都建立了地方政权。苏俄红军在战场上取得主动后,相继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俄国内战

在一战中倒下的不仅有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为此分崩离析,英法等国也损失惨重。全球伤亡人数超过3000万。

惨烈后果让人们心有余悸,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召开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外交官塞西尔、南非军界领袖史末茨结合此前欧美地区的政界呼声,提议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国际组织,旨在通过国际组织调停、制裁、军控,防范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

依据这个提议,作为凡尔赛体系的重要支撑的国际联盟(下文简称“国联”)于1920年1月成立。

▲威尔逊、塞西尔、史末茨

国联最重要的组织是理事会,作为一战战胜国的英法意日四国为常任理事国,美国政府虽然最早发出成立国联的倡议,但此时英法等殖民帝国实力仍然强大,英镑继续把持国际货币的位置。美国担心国联会成为英法制衡美国的工具,因而没有参加。

另有4个非常任理事国与英法意日共同组成国联理事会。1922年,国联将非常任理事国数量增加到6个。

国联创始国为42个,清一色的一战战胜国。成员各自拥有一票,诸如印度、越南等大片列强殖民地国家算作宗主国的一部分,没有投票权。而战败的德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俄国却遭受种种偏见没能加入国联。

▲国联旗帜

1922年,原俄国境内的多个苏维埃政权,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没有恢复沙俄时期的省区制,而是允许各个民族地区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以平等身份加入苏联。随着苏联境内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至1931年加盟国数量增加到8个。

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德国在国联中充当制衡法国的角色,外加德国自身实力的恢复,德国加入国联后立刻获得了常任理事国席位。

▲国联总部万国宫——今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而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政权,欧美各国对苏联的防范远重于防范战败的德国。苏联对国联的实际作用也表示怀疑,认为其是英法等国控制小国的工具。而对于意大利侵占希腊科孚岛、西班牙内战、国际裁军运动等方面,国联并未发挥出多大作用。

1933年,已建立法西斯政体的德日两国相继退出国联,理由是国联限制扩军,并对日军入侵中国东北发出谴责。

大国的退出对国联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损害极大,也让欧洲被战争阴云所笼罩。为遏制德意日法西斯的气焰,法国积极开展对苏外交,试图在国联平台上,将苏联纳入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纳粹德国扩军备战

1934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此时的苏联通过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居欧洲首位,理所应当的成为国联常任理事国。苏联虽然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但以统一主权国家的形象出现,只拥有一个国联席位。

苏联在国联待的时间并不长,因芬兰(一战前为俄国的一部分)边境线距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仅32公里,1939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向芬兰提议,希望交换部分领土。

芬兰拒绝了苏联提议,斯大林索性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此前没能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做出实质反应的国联,此刻却反应迅速了。

苏联被迅速开除出国联,但此时德国已经闪击波兰,二战的战火正在全球蔓延,苏联已经不在乎国联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了,国联即将迎来最后的时刻。

▲二战爆发

二、数字里的猫腻

国联因自身的缺陷,没能制止二战的爆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国参与度较低,德日意等国进进出出如同儿戏,美国则压根就没加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入战争,随着胜利的天平向盟国倾斜,盟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国际多边组织,取代国联并真正的阻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

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显露出了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最初设想。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一致同意以《大西洋宪章》的政策原则为基础构筑战后世界秩序。

1943年11月,美英苏领导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取代国联。

1944年8月至10月间,苏英美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具体讨论战后成立国际安全组织事宜。

在席位问题上,苏联首次提出自己境内所有一级加盟共和国,都应该作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此时苏联有16个加盟共和国,比苏联解体时还多一个(卡累利阿-芬兰,于1956年撤销并入俄罗斯)。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苏联表示自己是邦联制国家,由多个主权国家组合而成,如果不能让其境内的16个加盟共和国独自加入联合国,就是不尊重这16个国家的主权。

面对苏联的表态,美英予以反驳。所谓邦联制,突出特点是地方权力大于中央权力,类似于今日欧盟各个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的关系。1789年前的美国也实行邦联制度,各个州拥有极大的权利,所谓的美国政府难以管辖和协调各州。

▲美国的联邦制

直到1789年美国颁布宪法,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在中央政府掌握主要权力的同时,地方保有一定权力,美国这才出现了总统领导的政府核心。

在美英看来,苏联显然有着极其强大的中央权力,充其量是披着邦联制外衣的联邦制国家。苏联无非是想多要几个席位,对此美英予以拒绝。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属于联合国建立前的初步磋商会议,美英苏在设置常任理事国、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等问题上达成一致,至于席位的问题可以留着慢慢讨论。

▲敦巴顿橡树园

进入1945年,盟军在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当年2月,美英苏三国领导人齐聚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谋划战后国际体系。作为战后秩序的重要支撑,联合国的建立自然是会议的重要议题。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表示,联合国至少要接纳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作为创始会员国。苏联提出这一要求的理由是“各苏维埃共和国已经实现了对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控制”。

为减少阻力,苏联特意拿出英国的例子。作为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当时名义上仍控制着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许多自治领。

▲二战前的大英帝国

所谓自治领就是拥有本国宪政,人口和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它们除了继续将英国君主作为自己的国家元首,让渡一小部分外交和国防权利,剩下的与独立国家无异。代表国家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

苏联认为,在联合国框架内可仿效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英国自治领有单独的投票权的先例,给予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席位。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二战中是苏德两军的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

此外,俄罗斯是构成苏联的主体,苏联为提高国家凝聚力,也不断在苏联境内推行俄化。

▲苏德战争

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三族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同属于东斯拉夫民族,这一点是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无法企及的。

让白乌两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有助于对加强苏联的团结统一,强化东斯拉夫民族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面对苏联的要求,英美的态度并不一致。对于英国来说,如果苏联的要求得到满足,英国正好可以借题发挥,让联合国接纳自己名下的许多自治领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继续保持英国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自治领一旦成为创始国还会亲英,也能抵消苏联一国三票的制衡。对此,英国对苏联的要求深表同情。

▲三族同属东斯拉夫人

美方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这将打破大国平衡。但此时的美国想让自家后花园的一堆拉美国家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为换取苏联支持,美国只得表示对苏联的要求“予以同情的考虑”。

1945年4月27日,莫洛托夫在旧金山会议上,以书面形式提出接纳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要求。

美国代表宣读了杜鲁门总统给斯大林的回信,表示赞成苏联的建议,“将忠实地执行……罗斯福总统代表美国政府就这一问题承担的义务”。

▲莫洛托夫与斯大林

英国代表完全同意苏、美代表的发言,其他国家的代表也表示支持,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接纳为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的决议。

美国为此获得了苏联支持,几乎所有美洲国家都成了联合国创始国,而美国还给自己留了个后门,表示“将保留在美国境内48州增添2个联合国席位的权力”。但考虑到美国州数众多,也没有哪个州能够服众,美国的“权利保留”仅停留在口头。

▲美国行政区划

1945月5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代表团抵达旧金山,于6月26日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在美英苏的利益交换和博弈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一方面加强了苏联在联合国大会的话语权,适当抵消了西方阵营的国家数量优势。同是也通过赋予特殊政治地位,将白乌两国更好的凝聚起来,稳定苏联内部以东斯拉夫人为主的基本盘。

▲签署《联合国宪章》

三、莫斯科的遗产

二战结束后,世界随即进入冷战,美苏领导各自阵营国家,在全球各个角落展开对抗,联合国则是美苏进行大国博弈的重要外交平台。

苏联争取的“一国三票”在联合国大会上使用,联大会议每年9月举行一次常会。如遇全球突发事件,联大也会召开紧急会议形成决议。从1945年加入联合国到1991年解体,苏联在联合国的46年间,参与决策了几乎所有全球重大事件。

▲联合国大会

如1947年的联大第181号决议,决定对联合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割,成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当时的会员国中,除泰国缺席外,其余56国中投出了33张赞成票,其中就包括来自苏联及其控制下的白俄罗斯、乌克兰3票。

再如1951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联合国推动第498号决议,意图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行动歪曲为“侵略”。美国控制的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占据数量优势,而当时的新中国仍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出手,用手中的3张票,外加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印度、缅甸共计投出了7张反对票,表明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的支持。

▲朝鲜战争

除了全部成员国参与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还设有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托管理事会(1994年后停止运作)、国际法院。

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决定对外实行强制暴力手段的部门,即便联合国秘书长,也由安理会提前讨论确定人选,联合会大会的表决更像是一个过场。安理会核心是中美英法苏(俄)五大常任理事国,以及10个定期更换的非常任理事国。

苏联争取的“一国三票”仅能在联合国大会上使用,至于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为公平起见五常各拥有一票。

▲安理会

1946至1955年的10年间,苏联使用80次一票否决权,同时期的其他常任理事国总计使用3次(法国2次、中国1次)。

苏联的否决权集中使用在解决地区冲突、新会员国准入等。例如1946年,苏联一票否决了英法两国继续驻军叙利亚、黎巴嫩的要求;1948年,苏联一票否决联合国关于苏联解除对西柏林封锁的提案。

在意大利、芬兰、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加入联合国的过程中,苏联为多次使用否决权。

▲苏军进入匈牙利

苏联在安理会频繁使用否决权,首先是因为西方国家数量在联合国占据多数,为防止美国提出并通过不利于苏东阵营的提案,苏联频频投出否决票,是对西方国家占据多数的一种不对称反应。

其次,苏联投出否决票也是为了更好的在外交上与西方讨价还价,最大限度保证苏联及苏东集团的利益。例如苏联多次否决一些西方国家成为联合国新会员,根本目的就是想达成利益交换,让苏东阵营的所有国家全部加入联合国。

▲美苏对峙

虽然安理会才是联合国的实权机构,但联合国大会也实打实的发挥了应有作用,苏联在联大的“一国三票”也有用武之地。

例如,1971年的联大第2758号决议,包括苏联三票在内的共计76张赞同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纵观苏联与联合国并行的46年历史,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走向与苏联政府亦步亦趋,而苏联在安理会使用“一票否决权”,为本国利益保驾护航。

1991年,苏联在东欧剧变中解体,分裂为15个主权国家。作为构成苏联的主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继续掌握“一票否决权”。

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独立后继续保有联合国创始国地位,拥有了自主投票的权力。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其他12个主权国家均在1993年之前加入联合国。

▲苏联解体

随着苏联的解体,“一国三票”的特例成为历史。“一国三票”是在美苏对抗背景下,结合苏联国家组织形式而产生的特殊情况,在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了应有作用。

苏联解体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迅速加入欧盟及北约,与俄罗斯渐行渐远。因俄罗斯经济疲软,中亚及高加索各国也从务实角度出发,加强多边外交。

俄罗斯在当地的影响力受到挤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在国际问题上并不一定与俄罗斯保持一致。

▲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发言

俄乌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加盟国中,中亚多国保持中立,而波罗的海各国则一致谴责俄罗斯。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只有白俄罗斯因同样受到西方制裁且经济与俄罗斯绑定,故而在乌克兰问题上偏向俄罗斯,俄罗斯面临的外交困局比苏联时期更为严重。

虽然“一国三票”的情形不存在了,但联合国仍旧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多边组织。从苏联解体而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依旧在这里上演着外交博弈的戏码。

▲联合国仍是各国外交博弈的舞台

y
yuba
1 楼
骡煞国
文强
2 楼
多谢科普 现在看俄罗斯还能玩到什么时候
脸皮10厚
3 楼
我操,莫洛托夫的照片怎么这么像莫里森?穿越来祸害澳洲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