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中国教师中式教育英国孩子 结局让英国人吃惊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1969年12月31日 16点0分 PT
  返回列表
69427 阅读
25 评论
皮皮电影

“中式教育”,这几年莫名其妙也成了“热搜体质”。

网络新词是一个接一个。

“学霸”,“填鸭式教育”,“鸡娃”。

就连电影领域,也出现了《学爸》这种深度垂直描写的片子。

家长累,学生苦,中式教育似乎成了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

更有人说:“中式教育是一种无脑教育,只能教出会应试的孩子。”

言外之意就是中式教育早就不适合现代社会,以开心自由为重的西式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中式教育真的已经被时代淘汰了,还是遭到污名化和妖魔化?

2015年,伦敦大学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这样一场实验:

他们邀请了5位来自中国的顶尖中学教师,来到英国的博航特中学。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5位老师要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当地的老师来一场PK赛。

他们想要看看,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下教出来的学生,哪一方的成绩更胜一筹?

这场实验被BBC制作成三集的纪录片《孩子们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播出时在国外的互联网引起激烈讨论。

不仅如此,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甚至影响了整个英国的教育格局。

虽然距离本片播出已经过去8年,但皮哥如今看完后,仍然大为震撼。

英国学生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英伦范,而是换上统一的校服,跟着中国老师一起升国旗,做广播体操,做眼保健操。

但这场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步都充满不可控性;

中国老师大战英国学生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

所谓中式教育的惨无人道,西式教育的自由快乐,并非全部的事实。

起码这部纪录片给出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标准答案。

01、

她叫杨君,是五位中国老师之一。

虽然也有过在英国教学的经验,但杨君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教育体制。

在国内,一到上课的时间,课堂自然会保持安静严肃的气氛;

作为老师, 学生都会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尊敬。

但来到英国后,老师的权威被学生视而不见,尊师重教的惯例全都不再适用。

她要面对的,是主打松散自由、不受约束的英国学生。

来到博航特中学后,杨君看到了不少让她无语的奇葩事。

比如有的学生临近考试前,因为喜欢的乐队解散,哭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已。

最要命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随意吵闹、嬉笑,嚼口香糖,老师似乎并不存在;

甚至还有学生带着茶壶和茶杯在课堂上喝茶,摆出一副休闲养生的架势。

在中国,学生只要干出这些糟心事,免不了挨处分叫家长;

但在英国的学校,这都不算什么大事,也不会遭到老师训斥。

可以看到,要让这样一群松散惯了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融入中式教育的规制里是何等艰难。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式课程的一开始,杨君便给这群英国学生立下规矩。

比如上课时,学生们要全体起立,问“老师好”;

讲课的过程中,她也会不断强调课堂纪律,告诫他们坐姿要端正,不允许交头接耳;

对于不遵守纪律还不听老师制止的学生,一律去教室外面罚站。

但这些规矩实施得并不顺利,大部分学生还是我行我素。

连“叫家长”这个杀手锏都失去了威力,因为在英国家长的眼里,这种纪律性的问题不归他们管,而是应该学校负责。

最让杨君受挫的是来自学习上的阻力。

每次上课时,她都会把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做好笔记。

这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方式,却遭到英国学生们的集体反对。

在他们看来,这样复制粘贴的学习根本不需要自己主动思考,也乏味到了极点。

杨君也承认,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这种方法却是取得好成绩的最佳选择。

但是一个星期过去,学生们该不会还是不会。

这让杨君觉得挺沮丧,她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备好课?是不是哦了应该放弃的时候?

教了十几年学的她,第一次感觉到无所适从的迷茫。

02、

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叫乔,是这群学生里头脑最聪明的一个。

但在中国的体测面前,乔的自信心瞬间崩溃。

1000米长跑,当其他男生一个个完成测试,只有乔还在呼哧呼哧地跑,已经逼近体能的极限。

虽然跑完了全程,但乔捂着脸坐在地上悄悄地哭,脸上憋得通红。

乔无法接受自己被所有人围观,虽然大家都在给他加油鼓劲,但这更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废物。

崩溃的不只是乔。

班里的尖子生菲利帕,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在学习上她都要做到最好,对于中式教育的严格管制也乐于接受。

但和乔一样,体育测试也是菲利帕的致命弱点。

掷铅球一次次不过关,跑步成绩一般,仰卧起坐还没有做到及格。

体测的一次次打击让菲利帕忍不住狂躁,哭着说自己根本做不到。

面对中式教育对于个人积极性的打压,有的学生开始发起反击。

比如乔什,以往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学习也算用功。

但他接受不了中式教育对待学生的态度,在他看来,只能听从老师的摆布,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裁没什么两样。

所以他把电水壶带到学校,上课时拿出面包来啃,无视老师的警告,用这些叛逆行为发出抗议。

还有看起来十分乖巧的男孩卢卡。

看着其他班级的学生已经放学,自己吃过晚饭后还要再接着上晚自习,这让卢卡更怀念以前的学校时光。

终于在这一天的晚上,卢卡逃掉了邹老师给他和其他几个同学的补课,去看八年级的球赛。

在球赛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卢卡终于重新感受到以前在博航特中学的感觉。

被所有老师公认为“问题学生”的索菲,也是一个棘手的刺头。

听到老师说他们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学得少,索菲一脸不服气,气鼓鼓地说要罢课。

当杨老师让索菲去门外面反省,她的脸上藏不住笑意。

她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惩罚,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她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对于中式教育的高强度学习,索菲也非常不适应。

在她看来,自己到学校来是社交和交朋友的,而不是被逼着在这里苦哈哈的学习。

两周结束后,英国学生们依然对中式教育水土不服。

学生们对中式教育的各种抵触,似乎早早宣告了中式教育失败的结局。

03、

他是邹海连,是中国老师里的唯一一位男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邹海连在国内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头部人物”。

班里的学生们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邹老师一直引以为傲。

但来到博航特中学后,邹老师才发现自己太“小看”这里的学生了。

他没有想到这群英国学生会这么不守纪律,上课时也经常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学生们对于他讲的内容经常是一脸懵逼的状态。

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们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甚至有学生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毕业以后还能用得着吗?

这让邹海连感到很无奈:他没想到学生们竟然是这样的水平,他们完全没有把数学放在心上。

短暂的烦恼之后,邹老师决定主动求变。

他先是从中国文化入手,对学生们进行“收编”。

接下来的时间,他和其他几位中国老师带着学生跳扇子舞,一起包饺子,做剪纸。

邹老师明白,当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了解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

于是他从国内订购了一批“九连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益智玩具。

他让学生们不要着急,慢慢摸索解开九连环的办法。

果然学生们的积极性马上提了起来,特别是乔,第一个解开了九连环。

这个小成就让乔成为全班的焦点,所有人都在向他求助,都在找他聊天。

被体测夺走的自信,开始一点点回到乔的身上。

对于逃课的卢卡,邹老师也是采取“鼓励为主”的对策。

他知道卢卡的底子不差,只是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选择逃避。

所以他告诉卢卡,你很聪明,你有潜力做到更好。

来自老师的鼓励和信任,让卢卡有了想要好好表现的想法。

在中国老师们的软硬兼施下,一盘散沙的中式教育班似乎开始有了转机。

04、

这个总是站在教室后面暗中观察的男人,是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

从一开始,尼尔就对这次实验的结果非常重视。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验,更是关于英国教育的一场荣誉之战。

对于中式教育的一些形式,尼尔不太理解。

比如他不太明白为什么中式教育的一个班要有那么多学生。

因为英国的中学都是采取小班制,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流教学。

他也不喜欢老师只是站在台上讲,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这种课堂模式。

他们就像是机器人,只能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

尼尔因此调侃,如果这种学习方法到最后能取得胜利,对他将会是沉重的打击。

虽然对中式教学存在质疑,但尼尔却很欣赏中国学生的广播体操,甚至想推广到全校。

某种程度上看,广播体操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精神的培养。

中国的老师们正是用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特色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改造。

比如前面提到的扇子舞和包饺子,甚至是课间做的眼保健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尽快融入中式教育。

甚至是“国旗下演讲”这么根红苗正的仪式,也都被中国老师们搬了过来。

进入最后一个周的时候,中式教育斑越来越像一个集体。

所有人一起做操,一起练舞,一起熬夜加班复习。

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发现了中式教育的好处:

考试前,他们只需要把课堂上做的笔记翻出来看一遍,就可以掌握到这些早就忘了的知识点。

虽然嘴上不说,但英国学生们都在下功夫,几乎所有学生都复习到了深夜。

几天后,结果揭晓。

从数学到普通话再到科学,中式教育的每一门成绩都是全面碾压。

一向对中式教育存在质疑的尼尔此时也心服口服,不住地向几位中国老师表示祝贺。

05、

从结果来看,中式教育大获全胜。

但也有人质疑,这项实验选择的博航特中学,能不能代表英国的高水平?

皮哥特意查了一下,在全英国,博航特中学算得上最好的公立学校,成绩常年居于全国前十。

更加出乎皮哥意料的是,英国学生的好成绩大部分其实是出自私立学校。

据统计,在英国成绩排名最高的100所学校中,私立学校就占了90%。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公立学校的学生免收学费,毕业后基本生存也会有保障。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毕业后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靠着政府的福利维持生活。

有政府给兜底,谁还愿意奋斗?

私立学校不同,不仅学费高昂,而且学习竞争也特别激烈。

以英国最知名的伊顿公学为例,一学期的学费大约是24万,这个门槛就足以把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拒之门外。

每学期末都会有测试,根据成绩进行等级划分,一旦考不好就有可能留级。

可以说,像伊顿公学这样的私立学校,是专门为精英开设,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高尖端精英。

你可以像公立学校的学生那样选择不内卷,但这就等于和“精英”无缘。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所谓西方的快乐教育,说白了就是一场“童话的骗局”。

英国的学生想要进入社会顶尖,也要在学习上疯狂内卷,用成绩说话。

这场实验之后,英国官方也表现出对中式教育的认可。

英国政府在之后4年里,投资4000多万英镑用于普及中式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可否认,中式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上级印发的各种通知文件,就折射出了一些。

学生不带病上课;学生患病时作业不做硬性要求;确保学生的课间正常活动。

这些本应该正常不过的事,却需要一个个文件通知才能落实。

这种“让做什么再做什么”的办事僵化,是中式教育最被诟病的地方。

但事实却是,社会上那些冒尖的角色,大多都是中式教育的高压下培养出来的。

身处竞争如此白热化的社会,或许中式教育仍然是当下最适合我们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

就像英国教育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引进,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英国教育中汲取一些东西。

比如因材施教,比如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怀,这些都是中式教育缺乏的。

纪录片最后,杨君老师说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式教育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教给你知识,你就学,但那些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会怎么样?

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这部纪录片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意义。

f
fuelw
1 楼
都快10年前的东西还在说 [1评]
清除五毛
2 楼
粪坑国的996 猪圈精盐
c
cbs888
3 楼
中式教育肯定让英国人吃精!
a
anywho
4 楼
鴉片蛆蟲、流氓強盜毒販狗改不了吃💩
g
greentee
5 楼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种东西合璧交流的项目。不知道后来还有没有举办
n
ny阿伟
6 楼
我只知道当今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中国 发明的。 [1评]
A
AMONIA
7 楼
因材施教当然好,不会耽误天才。 但中式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以最少的教育投入和师资,把尽可能多的庸才培养成人才。
混沌世界
8 楼
你能活到现在,还能说写中文也挺不容易的。
常来常往88
9 楼
西式教育其实就是骗穷人的把戏,叫你们自动放弃竞争,我孩子之前就读的学校算是当地顶尖的学校,那些有钱的白人哪个不请家教,学生个个都会最少一种乐器,进了高中基本都有将来的明确目标,学校每年都会劝退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最后毕业一大堆考上顶尖大学顶尖专业
樱桃儿熟了
10 楼
努力和严格的训练是学习真好的(几乎的)必经之路。之后才是甘苦参半,苦尽甘来。
午夜剑客
11 楼
很多年前的片子了,详细看过。觉得根本没有效果,在西方文化氛围里,中式教育的老师即使再好再努力,也教不好这帮叛逆年龄段的学生。老师喊破喉咙,也得不到这帮丑屁孩的尊重。尊师重道不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家庭和社会也没有这种氛围。这个实验完全就是移花接木,结不出好果。而且时间也不够长。种一棵树都要十年,种这种中式教育观念,一两个学期就能做到?做梦吧!
山高水远
12 楼
派五位教师出去,哪可能就代表复杂多层的“中式教育”。这五位教师接受的教育和两弹一星先辈在民国接受的中学教育就大不一样,100年前的教育也许更“中式”。应该让英国教师到中国来,由她们自己取舍。
回一个
13 楼
一个事实是:英美的公立教育绝大部分是废的
a
assvenger
14 楼
西方躺平教育只属于底层。 我私校毕业,教授特别严,不给你堕落机会。 我这里公私整体有80%高中毕业。公立高中只有一半能毕业。
无视生非
15 楼
如果没有移民,很难想象西方可以维持现状
中坚力量
16 楼
中国也有好学校 烂学校 这些都是中国 最优秀最好的老师 去英国非私立精英学校 这又啥好说的 不要拿中国和西方 任何一个国家比较 中国完爆西方 一天哔哔哔哔哔 比你妈逼
q
qwertyuiop5656
17 楼
如果人渣们没有投票权,左翼政客乱发福利,学生当然不用功了。
上半球
18 楼
牛顿哭晕在厕所
E
EOS
19 楼
这是当年卡梅伦时代跟中国的蜜月期才能发生的事,现在英国人巴不得中国人扑街倒霉,BBC长期站在反华的第一线,驰名双标,阴阳滤镜。现在英国是逢中必反。华人都夹着尾巴做人
金三
20 楼
中国人矿奴式教育。 [1评]
B
BH
21 楼
没能教育出大批轮运狗粮,是中式教育的失败
智取其乳
22 楼
这种涉外教学或者归化老师都会成功的。 只要学校还可以学生生源还可以, 那么一个月的时间十有八九都不会差。 如果是涉外,中国老师的讲题思维和自己扑上去教学的样子就把外国孩子吓傻了。单单是冲着 中国教育 这四个字,外国孩子都要打起精神来应付。更何况这些好学校的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老师逼他们,是能逼的出来的。 外教班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大坏境下,重点中学的孩子,早就能自习了。我们是点对点教知识点,外教老师引进西方大面积的方式讲课,知识点都要孩子自己去学习,这对好孩子来说就是提前体会大学学习的方法了。中国的好孩子当然要证明自己可以这么学习,有自学的能力。所以结果一定很好。 但是这样的交换搞3年试试看。那么我们会在英国培养出印度高材生。在中国个人兴趣全部用完无法应试最后被家长骂死。 中英教育就都毁了。
大春哥
23 楼
中式教育出不了出類拔萃的前前首相特拉絲
s
soogood
24 楼
这种学校就是给国家培养底层劳动力的。没有必要去费什么心,让他们自重自灭。
糖桔喝得
25 楼
其实评价中式教育只是一种虚假的表像而已,因为几十年前的日式教育就让西方人震惊不已,更不要提比日式教育还要表态的韩式教育了。但是西方人震惊归震惊,却没有一个西方国家会效法日韩的教育方式,也学不来的。内中的缘由牵扯太多的因素,这里就不好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