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后又有“颜宁之问”,或许她问错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7月20日 1点36分 PT
  返回列表
71500 阅读
31 评论
风声

作者丨刘正

Simon Kucher 战略咨询顾问

自从普林斯顿辞职之后,颜宁最近又火了。作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博士生推免面试时向年轻的申请者们提出了“灵魂拷问”: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但令她失望的是,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大部分学生只敢在过去做的研究上弱弱的提出一些微小改进的想法,或是泛泛而谈自己的科学热情,而更多的学生则“诚恳”的表示还未想过这类问题。

颜宁之问不适合本科生回答

初看起来,这是中国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畸形后果:尽管坐拥日渐丰富的科研资源,我们的学生只是机械的沿着“好学生”的“成功路线”浑浑噩噩的前行,把科研当作刷分打榜的游戏疯狂内卷,却不知向何而学,也不知为何而学,没有学术梦想,缺乏独立思考。

真正读过博士的人,比如我,则觉得这个问法不好。

其实颜宁自己也意识到,这种问题对本科生未免过早,这实际是博士毕业工作面试才该问的问题。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他对科学的认知大都来自课堂上的二手观点,或是实验室小课题上撷取的吉光片羽,并不具备对学术领域遍历全局后凝聚的科学品味和直觉,理解往往比较幼稚和局限。

在这种大问题上如果侃侃而谈,即便不是好高骛远,也多少有点拾人牙慧,半瓶醋晃得凶。假使同样的情况放到华为,说得最多的那位一定会被任总评价“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这些聪明孩子在人生路径的重大分叉点,自然清楚什么是最理性的选择。在这种几乎没有先验信息的短线博弈场景下,你不知道面试官提这个问题的意图,也不清楚自己会不会答到“拿分点”,或是和面试官的学术观点相左;因此,风险最小的最优解只能是避而不谈。

当然,也有人讽刺这个问题谁提都可以,但从颜宁嘴里说出来就多少显得不那么真诚,因为颜宁自己就属于“唯论文影响因子”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直以来,做着科学品味不高的结构生物学课题,靠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勤奋,24小时不睡觉肝试验,凌晨抢发论文才有了今天。如今功成名就,反而怪后辈们缺乏学术梦想和独立思考。若是退回二十年前,她自己是否能答好这个问题呢?

当代科研靠设备、管理和团队协作,并非靠“idea”

刨去这些争议,我其实理解颜宁问这个问题的初衷。

博士生推免面试并不是给她自己招学生,而是给整个深圳湾实验室考察高潜力的博士生人选。从博士生培养的理想来看,Dream Big & Aim High,不设限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是成为科研领导者所需要的品质。

但我想说,在科研的冷酷现实下,我们无法培养这种品质。而在科学的未来终局里,我们也可能不需要去培养这种品质。

无论偶像电视剧里如何幻想,今日的科研就不是什么单枪匹马的浪漫征途,或是自由无用的思维探索。大多数科研早已进入工业时代,靠的是对先进科学装置的投资建设,通过甘特图管理项目进度,团队分工集团化作战。

一个本科生能想到的任何idea,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想到过,甚至都已经证伪了。这种范式下的科研成果,都在一条可预期的研发规划图上,无论谁来做,终究会获得一个结果。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说得很现实,“实验科学界经常说ideas are cheap, show me the experiment data(想法不重要,把实验数据拿出来)。大家都知道什么是重要的问题,谁把试验做成功,做完整,谁就有主要贡献。有人说这是我的idea,那只是你自己的'想法'罢了,事实上idea在实验科学上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这种冷酷的科研现实下,博士生培养的那些理想既没有合适的环境,也不满足实际的需求,只是对师徒制“美好过去”一厢情愿的追忆。

尤其在生物学这种“try error”的实验科学,博士毕业对口的是“科研工作者”,而不是“科学家”。自律,严谨,手快,笔勤,一个具有这些“清教徒”品质但天资平平的学生,如果家境较穷又不是穷到对钱过分渴望,那就足矣!

毕竟,颜宁自己的成功因素里,并不包含能答出“颜宁之问”的能力。冷冻电镜也不是她发明的,甚至是当年在暗室里一遍遍培养晶体的她都不敢想的,但当冷冻电镜问世之后,她是把这个技术用得最溜的人。

科研方向的明智远比勤奋重要

科研现实的边界条件和激励曲线,无法培养“颜宁之问”想要的品质。

有些人会发现这种现实的长期缺陷,如果所有博士生都把自己训练成一台高效执行的机器,那么谁来设定研发进度的方向呢?即便这个方向早就被设定下来,如果没有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就无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不断地内卷和打转。

“遗传特性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的平衡里不应无限追求效率更高的雕花,也需要为未来的可适应性留出概率性探索的空间”。进化论的这一洞见,对包括生物学在内所有科学的发展本身,也具有十足的警示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有大佬呼吁要培养“战略科学家”,因为方向上的明智永远比行动上的努力更重要,而最糟的是愚钝又勤奋的人,他们会在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把事情推进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但真正理解进化论的人会意识到,名将从来不是在总参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战火中被命运遴选出来的。

颜宁的导师施一公也曾说过“我直到博士毕业,对研究也没兴趣,对未来很迷茫,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但当合适的工具出现时,他就能开创一个研究领域,无论你是否喜欢他的解决方式。这源自天赋,更在于机遇,是规划不出来的。

因此,向一个本科生问他科研的终局目标,无论回答的浮夸或是真诚,都不太能代表他最终会走出的路径。其实面试一直都不是个很好的考察方式,只有多视角的track record才是未来最可靠的指示灯。遗憾的是,科学界的这些“文化建构”的习惯,往往也没那么科学。

而在即将到来的AI未来中,大模型将会给我们绘好所有科学可能性的路书,就像蛋白质折叠算法对结构生物学”地图全开”那样的降维打击。这种时候什么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算法的架构师真正需要的是一些出乎意料的的现象数据,在模型之外引进“变量”。

而在这个新的范式下,科学更需要的不是什么全新的想法,而是在物理世界里一遍遍测晶体的年轻颜宁。

3
3278500
1 楼
一个摄影师压根不配问这种问题
r
rootrootroot
2 楼
她这种问题应该去问跟她同一个级别的人,问哪些刚毕业的不白扯嘛,这种就是想用一个问题发现天才,哪有哪么多天才啊,而且必须是超级天才才行,国内大环境也不允许啊
C
CCPCC
3 楼
问个屁
映像伦理审查
4 楼
要我看,这应该是高一就要问的问题,学生的年龄增大,好奇心在锐减
k
kk1977
5 楼
问这个问题,没啥问题啊。 小孩子的回答可能比较幼稚,但可以看出他对科学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有想法。
a
azkaban
6 楼
她现在有钱有权,问啥都是对的。
X
XXyourOO
7 楼
颜宁没问错!而且她从她的问题里,得到了明确的,可靠的结论:至少在她问的这些人里,肯定没有卓越的天才,都是些很平庸的人! 据说, 狭义相对论的问题,早在爱因斯坦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在他的脑海里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了! 数学王子弗里德里希·高斯,早在其大学时代,其已经解决的数学难题,已经足以让他连续三年拿菲尔兹奖! 杨振宁早在西南联大做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将电磁场的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扩展到更普遍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也就是以后影响极为深远的杨·密尔斯规范场理论了! [1评]
B
BlueTX
8 楼
钱学森问什么了?是亩产万斤?还是人体特异功能? [1评]
品春风
9 楼
一个仅仅具有小学生能力的人当上皇帝,领导一个独裁国家,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发展高科技。
a
abc868
10 楼
最想探索的:如何才能见到马克思主义的根与魂魄
a
abc868
11 楼
最想探索的:如何才能与肿书记一齐见到马克思主义的根与魂魄
G
GTI99
12 楼
这些参加博士面谈的应该是硕士毕业生而不仅仅是本科毕业生吧?都回答不好只说明里面没有天才。 [1评]
f
formerdays
13 楼
前段时间她刚回国的时候,有留园网友说是美国这边出了deep mine 她不好混了 才回国,有人解释一下吗?谢谢先。
R
Robin_Snow
14 楼
我觉得你去问问美国博士生,99%的人也是没啥想法。这不是天才不天才,而是大部分当今的博士都是学习成绩好,老师自然会说这孩子是读书种子,考个研吧,于是糊里糊涂上了船。我其实到了第三年就清楚知道自己不适合吃这碗饭,所以继续混了两年毕业逃出学校赶紧找工作了。和很多同时期入职的同事聊,大家都差不多。所以,这才是常态。那种不科研毋宁死的,很少
R
Robin_Snow
15 楼
问照顾自己的小护士什么罩杯
g
gqy1974
16 楼
丑陋老处女饥渴了,没有帅哥让她眼前一亮。 [1评]
R
Robin_Snow
17 楼
个人觉得,你说那些人,十万里都不一定能挑一。颜宁不太可能从一大群普通人里面找到,这种天生适合搞科研又最后顺理成章走到科研行业的,太罕见了 [1评]
R
Robin_Snow
18 楼
江湖传言,她是施的外宅。这么多年在等施离婚,回中国是为了靠近施,离开也是因为伤心了
X
XXyourOO
19 楼
中国缺少的,不是天才,而是让天才正常成长的环境土壤 [1评]
R
Robin_Snow
20 楼
: 是啊,之前有几年校长管学校,起码知道别去管老师学生教啥研究啥学啥,出成果就好。现在又回到党委书记管学校,只能呵呵了
X
XXyourOO
21 楼
您说的很对!在大学和科研学术机构里搞政治挂帅,是建国以后中国学术界再也难以出现杰出科学家的一个严重障碍!
媚眼瞟瞟
22 楼
大量美国华裔被拉去问话, 她却屁事没有, 并且不断高调。 唯一一个解释: 她是个外国特务。
s
slimane
23 楼
这种在美国混不下去的废物,哈哈哈,还有施一公饶毅
不深不浅
24 楼
泄露国家机密》
f
flow
25 楼
问题是真的有这种百年一见的天才出现了,彦宁也没有能力识别出来。因为她本人只是个非常优秀效率极高的科研民工。问问她自己知道什么其他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重大科学问题吗?她本人就是个盲人,又问道于盲,不是搞笑吗?!
浪尖
26 楼
传言不用相信。没没必要关心。
n
nibaba
27 楼
肯定还是有这样的人 但是现在不管做什么基数大了 鱼龙浑杂的肯定多一些
o
owl
28 楼
o
owl
29 楼
诺奖之母,成全了冷冻电镜的发明人:))
R
Robin_Snow
30 楼
: 她这种,也许大学时期就深知某个领域,所以她能知道这个领域最前沿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她可能真的不是你说的科研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