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达成大幅调降关税的协议,让经济界担心的最糟糕的情况暂时没有发生。美中接下来面对怎样的问题?就此德国之声专访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曾长年在中国任教的经济学家(Horst Löchel)。
关税休战会,美中双边的贸易得以重启图像来源: Greg Baker/AFP
德国之声:美国和中国在会谈后同意互相大幅降低关税,这对美中两国意味着什么?
勒谢尔:这意味着,双边的贸易又可以重启。因为美国对华145%或中国对美国征125%的关税,足以让任何贸易多多少少陷入停滞。现在从美国方面看,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又可以流动起来。不过必须看到,这里有一个90天的期限,在此期间谈判将继续进行。
我估计,美国会要求中国签署一份“购买协议”,要求中国从美国进口更多商品,从而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接下来就要看中国如何反应了,比如说是不是会要求美国取消对特定科技产品出口中国的管制。总之现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不过总的来说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发展。
德国之声:有评论说,特朗普这次做出了让步,低了头。您认为中国成功抵御了关税风暴吗?
勒谢尔:我想,中国这次的确抗住了压力。与对其他国家相比,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关税措施要强硬的多——无论是税率之高还是从沟通的态度来看。拿欧盟为例,特朗普可以说是主动推迟了关税(生效),而对中国则没有,直到中国做出强硬的反制。从这一点看可以说中国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特朗普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迫使中国做出更多让步,这些让步不涉及关税的高低,而是比如说,中国愿意从美国进口更多商品吗?
中美相互大幅下调关税 股市振奋
德国之声:您刚刚提到欧盟,欧盟与美国还要继续谈判。欧盟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吗?
勒谢尔:从整体的地缘政治形势看,欧盟处于不利地位,不仅仅在贸易中。很明显,美国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亚洲,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所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体量。而特朗普对欧洲唯一还感兴趣的一点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在乌克兰促成和平。就在今天,特朗普再次批评欧盟说欧盟的做法比中国更加不友好。欧盟国家必须在贸易战中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此外更要找到未来的地缘政治取向。
德国之声: 欧洲有人担忧美国的关税将使大量中国商品涌入、淹没欧洲市场。现在警报暂时解除,他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吗?
勒谢尔:我对此看法略有不同。用“淹没”这样负面的字眼,有炒作之嫌。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从中国进口更多商品到欧洲,可以让价格进一步降低,这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如果美中之间真的发生硬碰硬的贸易战,欧洲制造业自然也会得到更多的出口机会,不管是输往中国还是美国,因为这两国之间不再有双边贸易。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现在美中之间的贸易重新升温,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就不会增加那么快。
德国之声: 对中国降低之后的关税,还是比几个月前高很多。
勒谢尔:是的,现在是30%,远远高于此前水平。这是中国方面做出的让步,好让美国得到一些回旋空间,对特朗普来说这是一个他可以对国内展示的小小的胜利。我不认为这对中国是很大的伤害。另外,在90天里还会继续谈判,中国可以说我们愿意从美国买更多商品,但请把关税降到10%。这也是一个筹码。对中国来说,没有因为双方的关税税率不对等而让会谈失败,是个明治的选择。
德国之声: 中国经济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产能过高,而消费不足。中国又是一个相当依赖出口的国家,那么与贸易伙伴之间爆发摩擦是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
勒谢尔: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中国的投资活动过热,与国家引导下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理念有关。过去10年中,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很重视这一发展路线。与此同时,民众消费提升不足,造成产能过剩。在此情况下,出口是消化产能的一条出路。不过我注意到,今年两会上、政府其他高层会议上以及总理李强的表述传出的信号是,政府要努力促进消费,通过改善老百姓的收入拉动消费。
德国之声: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在中国不是一个新问题,政府也出台过措施,但长期都没能解决。您认为现在是北京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吗?
勒谢尔:听起来可能有点悖论,但或许特朗普的贸易战和激进政策会让中国再次意识到,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许中国领导层这一次能体会到足够的压力,下决心采取有力的措施。
问题的难处在于,如何让中国家庭有更多可用于消费支出的收入;怎样改善社会福利体系,让老百姓不必大量存钱以应对不时之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昂的投入,需要对财富再次分配,包括从国企向私人家庭转移。这肯定会遇到阻力。但我认为,必须要这样作,如果还想让经济继续发展的话。
美中达成大幅调降关税的协议,让经济界担心的最糟糕的情况暂时没有发生。美中接下来面对怎样的问题?就此德国之声专访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曾长年在中国任教的经济学家(Horst Löchel)。
关税休战会,美中双边的贸易得以重启图像来源: Greg Baker/AFP
德国之声:美国和中国在会谈后同意互相大幅降低关税,这对美中两国意味着什么?
勒谢尔:这意味着,双边的贸易又可以重启。因为美国对华145%或中国对美国征125%的关税,足以让任何贸易多多少少陷入停滞。现在从美国方面看,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又可以流动起来。不过必须看到,这里有一个90天的期限,在此期间谈判将继续进行。
我估计,美国会要求中国签署一份“购买协议”,要求中国从美国进口更多商品,从而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接下来就要看中国如何反应了,比如说是不是会要求美国取消对特定科技产品出口中国的管制。总之现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不过总的来说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发展。
德国之声:有评论说,特朗普这次做出了让步,低了头。您认为中国成功抵御了关税风暴吗?
勒谢尔:我想,中国这次的确抗住了压力。与对其他国家相比,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关税措施要强硬的多——无论是税率之高还是从沟通的态度来看。拿欧盟为例,特朗普可以说是主动推迟了关税(生效),而对中国则没有,直到中国做出强硬的反制。从这一点看可以说中国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特朗普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迫使中国做出更多让步,这些让步不涉及关税的高低,而是比如说,中国愿意从美国进口更多商品吗?
中美相互大幅下调关税 股市振奋
德国之声:您刚刚提到欧盟,欧盟与美国还要继续谈判。欧盟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吗?
勒谢尔:从整体的地缘政治形势看,欧盟处于不利地位,不仅仅在贸易中。很明显,美国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亚洲,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所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体量。而特朗普对欧洲唯一还感兴趣的一点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在乌克兰促成和平。就在今天,特朗普再次批评欧盟说欧盟的做法比中国更加不友好。欧盟国家必须在贸易战中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此外更要找到未来的地缘政治取向。
德国之声: 欧洲有人担忧美国的关税将使大量中国商品涌入、淹没欧洲市场。现在警报暂时解除,他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吗?
勒谢尔:我对此看法略有不同。用“淹没”这样负面的字眼,有炒作之嫌。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从中国进口更多商品到欧洲,可以让价格进一步降低,这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如果美中之间真的发生硬碰硬的贸易战,欧洲制造业自然也会得到更多的出口机会,不管是输往中国还是美国,因为这两国之间不再有双边贸易。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现在美中之间的贸易重新升温,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就不会增加那么快。
德国之声: 对中国降低之后的关税,还是比几个月前高很多。
勒谢尔:是的,现在是30%,远远高于此前水平。这是中国方面做出的让步,好让美国得到一些回旋空间,对特朗普来说这是一个他可以对国内展示的小小的胜利。我不认为这对中国是很大的伤害。另外,在90天里还会继续谈判,中国可以说我们愿意从美国买更多商品,但请把关税降到10%。这也是一个筹码。对中国来说,没有因为双方的关税税率不对等而让会谈失败,是个明治的选择。
德国之声: 中国经济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产能过高,而消费不足。中国又是一个相当依赖出口的国家,那么与贸易伙伴之间爆发摩擦是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
勒谢尔: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中国的投资活动过热,与国家引导下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理念有关。过去10年中,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很重视这一发展路线。与此同时,民众消费提升不足,造成产能过剩。在此情况下,出口是消化产能的一条出路。不过我注意到,今年两会上、政府其他高层会议上以及总理李强的表述传出的信号是,政府要努力促进消费,通过改善老百姓的收入拉动消费。
德国之声: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在中国不是一个新问题,政府也出台过措施,但长期都没能解决。您认为现在是北京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吗?
勒谢尔:听起来可能有点悖论,但或许特朗普的贸易战和激进政策会让中国再次意识到,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许中国领导层这一次能体会到足够的压力,下决心采取有力的措施。
问题的难处在于,如何让中国家庭有更多可用于消费支出的收入;怎样改善社会福利体系,让老百姓不必大量存钱以应对不时之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昂的投入,需要对财富再次分配,包括从国企向私人家庭转移。这肯定会遇到阻力。但我认为,必须要这样作,如果还想让经济继续发展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