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境保护局(UBA)发现,在66个中国气候减排项目中,有45个涉嫌欺诈,涉及价值约15亿欧元的碳信用额。德国政府已采取措施撤销这些项目的认证,但有巨额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中国的许多环保项目 成为了不法分子在德国谋利的工具(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zhang zhiwe/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近日曝出一场涉及巨额碳信用额的欺诈丑闻。德国环境保护局(UBA)对66个中国气候减排项目进行了深入审查,结果发现其中45个项目涉嫌通过虚假申报和夸大数据的方式,骗取了欧盟减排证书,总价值约15亿欧元。许多项目的申报时间处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严重,相关认证人员出行严重受阻时期。
UER项目的背景与运作方式
在欧盟的碳减排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减排项目获得碳信用额,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其中,"上游减排"(Upstream Emission Reductions,简称UER)项目是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常用的一种途径。通过在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实施减排措施,如改造设备、提高能源效率等,企业可以获取相应的碳信用额。
按照规定,每个UER项目都需要经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验证和认证。这些机构负责评估项目的真实性、减排效果以及合规性,确保项目真正达到了减排目标。欧盟和德国政府通过这种机制,旨在鼓励企业投资全球的减排项目,实现更广泛的环境效益。认证机构全部为私人企业,但是在开展相关工作前需要得到德国和欧盟有关部门的认可。
欺诈行为的运作方式
德国之声就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也询问了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士,发现此次曝光的欺诈行为利用了UER机制的漏洞。在这些涉嫌欺诈的项目中,不法分子通过一系列手段获取了不应得的碳信用额。
首先,一些项目本身并不存在,或者减排效果被大幅夸大。申请者可能提交了虚假的文件和数据,声称已实现了实际并未达到的减排目标。
其次,实际的中国项目运营方可能并不知情,甚至不愿意参与UER项目。为绕过这一问题,申请者可能虚构了项目运营方,或者找一个与实际项目无关的公司作为名义上的运营方向德国的环保机关递交UER申请。
更为严重的是,在相关UER项目的认证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透明度。按照规定,相关项目的认证需要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然而德国之声调查发现,在这些案例中,往往是同一批人同时参与了项目的创建、验证和认证。他们对UER体系非常熟悉,利用专业知识和行业漏洞,使虚假项目得以通过认证。调查还发现,在中国,甚至已经形成一个买卖UER项目的市场。
相关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欺诈行为之所以能够成功,部分原因在于认证过程中的独立性被削弱。当同一群人既是项目的设计者,又是其验证者和认证者时,缺乏独立审查就成为了问题。
在德国出售石油燃料的公司 需要购买碳信用额 以符合欧盟的减排标准(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Christoph Schmidt/dpa/picture alliance
欺诈行为产生的条件
新冠疫情期间的旅行限制,给了这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由于实地考察和审计变得困难,认证机构不得不依赖远程审核。这使得提交虚假文件和数据变得更加容易,而缺乏现场检查的约束。
此外,欧盟和德国对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审查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一些认证机构可能未严格履行职责,甚至与不法分子勾结,参与欺诈行为。据德国电视二台(ZDF)报道,涉嫌参与的认证机构包括TÜV莱茵集团(Tüv Rheinland)。德国警方已经于2024年7月对其进行了突击搜查。德国检方目前正在调查该机构是否有商业欺诈行为。
德国之声发现,市场对碳信用额的高需求也是一个诱因。由于碳信用额在市场上具有高价值,企业迫切希望通过UER项目获得这些额度,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这种高需求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项目以获取经济利益。
为何委托私人公司进行认证评估?
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国家机构在他国领土上进行直接监管和审查存在主权限制。为了尊重他国主权,同时确保项目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通常会委托独立的第三方私人机构进行认证和验证。
私人认证机构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全球网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项目评估。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和环境合作中非常普遍,有助于确保公平性和透明度。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依赖私人机构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查,这些机构可能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责。
德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德国环境保护局的调查显示,涉及的碳信用额总量约为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总市场价值约15亿欧元。该局局长梅斯纳(Dirk Messner)表示,其中仅有约400万吨的信用额可以被追回,导致约5亿欧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面对这一情况,德国联邦环境部于2024年初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该部在2024年2月提出了修订《上游减排条例》的草案,并于2024年6月8日生效,提前两年终止了现有的UER项目申请流程。根据新规定,德国自2024年7月1日起不再接受新的UER项目申请,并加强了对现有项目的监管措施。新的规定适用于所有UER相关的申请,不仅仅局限于来自中国的申请。
目前,德国司法部门正积极介入调查,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作,追查涉及欺诈的项目和个人。德国环境部已多次向议会报告事件进展,并正积极参与立法改革,计划在2024年内提出新的法律草案,加强对减排项目的监管。
中方的反应
截止目前,中国官方还没有对德国方面发起的相关调查和欺诈指控做出直接的回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分会于2024年3月初发表了一篇来源为“新华社法兰克福分社”,题为“【投资提示】德启动对中国减排项目欺诈调查 企业需谨慎应对”的消息,指出此事的核心包括中国生物燃料过剩和廉价引发怀疑 ,或面临反倾销调查,以及德国生物燃料生产商认为自己处于不公平的不利地位,因为他们怀疑一些化石燃料公司使用虚假获得的UER证书,而不是购买他们的产品完成减排目标。根据德国之声的调查,德国的生物燃料生产商无法被确认成此次欺诈事件的主要举报方,因为它们作为利益方的公正和可信度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德国相关部门的质疑。
德国环境保护局(UBA)发现,在66个中国气候减排项目中,有45个涉嫌欺诈,涉及价值约15亿欧元的碳信用额。德国政府已采取措施撤销这些项目的认证,但有巨额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中国的许多环保项目 成为了不法分子在德国谋利的工具(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zhang zhiwe/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近日曝出一场涉及巨额碳信用额的欺诈丑闻。德国环境保护局(UBA)对66个中国气候减排项目进行了深入审查,结果发现其中45个项目涉嫌通过虚假申报和夸大数据的方式,骗取了欧盟减排证书,总价值约15亿欧元。许多项目的申报时间处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严重,相关认证人员出行严重受阻时期。
UER项目的背景与运作方式
在欧盟的碳减排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减排项目获得碳信用额,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其中,"上游减排"(Upstream Emission Reductions,简称UER)项目是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常用的一种途径。通过在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实施减排措施,如改造设备、提高能源效率等,企业可以获取相应的碳信用额。
按照规定,每个UER项目都需要经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验证和认证。这些机构负责评估项目的真实性、减排效果以及合规性,确保项目真正达到了减排目标。欧盟和德国政府通过这种机制,旨在鼓励企业投资全球的减排项目,实现更广泛的环境效益。认证机构全部为私人企业,但是在开展相关工作前需要得到德国和欧盟有关部门的认可。
欺诈行为的运作方式
德国之声就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也询问了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士,发现此次曝光的欺诈行为利用了UER机制的漏洞。在这些涉嫌欺诈的项目中,不法分子通过一系列手段获取了不应得的碳信用额。
首先,一些项目本身并不存在,或者减排效果被大幅夸大。申请者可能提交了虚假的文件和数据,声称已实现了实际并未达到的减排目标。
其次,实际的中国项目运营方可能并不知情,甚至不愿意参与UER项目。为绕过这一问题,申请者可能虚构了项目运营方,或者找一个与实际项目无关的公司作为名义上的运营方向德国的环保机关递交UER申请。
更为严重的是,在相关UER项目的认证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透明度。按照规定,相关项目的认证需要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然而德国之声调查发现,在这些案例中,往往是同一批人同时参与了项目的创建、验证和认证。他们对UER体系非常熟悉,利用专业知识和行业漏洞,使虚假项目得以通过认证。调查还发现,在中国,甚至已经形成一个买卖UER项目的市场。
相关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欺诈行为之所以能够成功,部分原因在于认证过程中的独立性被削弱。当同一群人既是项目的设计者,又是其验证者和认证者时,缺乏独立审查就成为了问题。
在德国出售石油燃料的公司 需要购买碳信用额 以符合欧盟的减排标准(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Christoph Schmidt/dpa/picture alliance
欺诈行为产生的条件
新冠疫情期间的旅行限制,给了这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由于实地考察和审计变得困难,认证机构不得不依赖远程审核。这使得提交虚假文件和数据变得更加容易,而缺乏现场检查的约束。
此外,欧盟和德国对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审查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一些认证机构可能未严格履行职责,甚至与不法分子勾结,参与欺诈行为。据德国电视二台(ZDF)报道,涉嫌参与的认证机构包括TÜV莱茵集团(Tüv Rheinland)。德国警方已经于2024年7月对其进行了突击搜查。德国检方目前正在调查该机构是否有商业欺诈行为。
德国之声发现,市场对碳信用额的高需求也是一个诱因。由于碳信用额在市场上具有高价值,企业迫切希望通过UER项目获得这些额度,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这种高需求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项目以获取经济利益。
为何委托私人公司进行认证评估?
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国家机构在他国领土上进行直接监管和审查存在主权限制。为了尊重他国主权,同时确保项目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通常会委托独立的第三方私人机构进行认证和验证。
私人认证机构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全球网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项目评估。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和环境合作中非常普遍,有助于确保公平性和透明度。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依赖私人机构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查,这些机构可能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责。
德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德国环境保护局的调查显示,涉及的碳信用额总量约为6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总市场价值约15亿欧元。该局局长梅斯纳(Dirk Messner)表示,其中仅有约400万吨的信用额可以被追回,导致约5亿欧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面对这一情况,德国联邦环境部于2024年初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该部在2024年2月提出了修订《上游减排条例》的草案,并于2024年6月8日生效,提前两年终止了现有的UER项目申请流程。根据新规定,德国自2024年7月1日起不再接受新的UER项目申请,并加强了对现有项目的监管措施。新的规定适用于所有UER相关的申请,不仅仅局限于来自中国的申请。
目前,德国司法部门正积极介入调查,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作,追查涉及欺诈的项目和个人。德国环境部已多次向议会报告事件进展,并正积极参与立法改革,计划在2024年内提出新的法律草案,加强对减排项目的监管。
中方的反应
截止目前,中国官方还没有对德国方面发起的相关调查和欺诈指控做出直接的回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分会于2024年3月初发表了一篇来源为“新华社法兰克福分社”,题为“【投资提示】德启动对中国减排项目欺诈调查 企业需谨慎应对”的消息,指出此事的核心包括中国生物燃料过剩和廉价引发怀疑 ,或面临反倾销调查,以及德国生物燃料生产商认为自己处于不公平的不利地位,因为他们怀疑一些化石燃料公司使用虚假获得的UER证书,而不是购买他们的产品完成减排目标。根据德国之声的调查,德国的生物燃料生产商无法被确认成此次欺诈事件的主要举报方,因为它们作为利益方的公正和可信度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德国相关部门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