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的房价是如何被炒高?30家房企囤地23亿平方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2月25日 12点5分 PT
  返回列表
78241 阅读
17 评论
正解局

◆要遏制囤地之风,根本方法在于提高囤地的成本。

正解局出品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房地产开发商生存发展的基本。

对于开发商来说,土地储备越多越有优势,土地囤得越久越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中国房企究竟囤了多少地呢?房价又是如何被炒高的?

1. 数字:23.1亿平方米

“囤地”——起初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土地储备,后来储备着、拖延着不开发,就变成了“囤地”。

根据亿翰智库统计,2018年上市房企土地储备TOP30总量为23.1亿平方米,同比增加18.9%。

(2018年上市房企土地储备TOP30 来源:亿翰智库)

1亿平方米以上的房企有5家,其中碧桂园以约3.6亿平方米土储位列第一,恒大紧跟其后,土地储备约3亿平方米。

2019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4409元/平方米。

以此推算,假设每平方土地储备价值1万元,仅碧桂园一家的土储身价就超过3万亿。

要知道,碧桂园2018年的销售总额也不过7000亿元。

(2018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榜企业)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6.5万亿元,总额创下历史新高。

碧桂园、恒大两家房企的土地储备总价值,就超过2018年土地出让收入总额。

这足以可见,多少土地积压在房企手中。

2. 利益:投机暴富之道

房企为什么热衷囤地?

土地储备是房企后续开发的资本,代表了房企未来可售面积、货值。每年房企都会新购入土地,来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囤地实为经营所需,情有可原。但很多房企,将囤地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投机行为。

说到囤地,绕不开囤地教科书式人物——李嘉诚!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近年大肆售卖内地产业,准备撤资时,大家忽然发现,长江实业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这20年,仅做了一件事:

拿地后龟速开发,升值获利!

有媒体统计,在准备撤出前,长江实业内地29个项目中,有19个是处于正在开发状态,完工的才10个。

(长江实业内地地产项目开发进度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低买高卖,暴赚一笔。

例如,2007年长江实业在重庆南岸斥资约20亿购买近170万平米的土地,2018年欲卖出的时候涨到了200亿,轻松赚得180亿!

和记黄埔在北京的姚家园地块,囤地近6年,土地升值已超5.6倍。

今年10月,李嘉诚将8年前以19亿低价拿下的大连西岗山黑嘴子项目,作价40多亿卖给融创,转手赚了20个亿。

(新闻报道)

囤积土地市场价值和所需成本的差额,成为了房企“躺赚”的利润。

3. 恶果:房价上涨、资源浪费

地价通常决定了未来房价。这跟面粉涨价,带动面包涨价是一个道理。

社科院2018年报告显示,2017年土地价格与房价比值达到了0.68,也就是说土地成本占了房价的68%。

地价成本过高,直接推动房价上涨。

土拍大战,房企常常豪掷千金,地王频出。房企之所以敢于放开手脚,是因为有囤地这一招兜底。

如果“一不小心”拿了高价地王,成本太高卖不出去,索性囤起来,待三四年后再开发售卖。

届时,土地价格普涨,自然有利可图。

2016年,葛洲坝32.8亿元拿下南京河西G14地块,楼面价高达45213元/平米。

(葛洲坝拿下南京河西地王)

面粉价堪比面包价,如果当年开发上市,肯定巨亏。整整磨叽了3年,这块地才动工开发。

不妨将时间放得更长远些,六七年前开发商巨资拿下的地王,如果囤到今天,简直太便宜。

2018年,为遏制住飞涨的房价,限价等调控政策出台,房企的获利空间压缩了。

(2018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创历史最高 图片来源:好奇心日报)

但这难不倒花样规避政策的房企——囤着!按照官方的说法是“捂盘惜售”,捂地升值!

原本计划投入市场,缓解住房供应紧张的房源,就这样人为地减少了供给,制造了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

从这个意义上看,囤地不仅助长了房企拿地王的底气,还间接推高了房价。

2008年,和记黄埔以楼面价不到3000元/平方米拿下上海嘉定南翔地块。囤了5年,才于2013年开盘,毛坯房均价达3.1万元,超过土地成本10多倍。

国土资源部曾做过一次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查出闲置房地产用地2648宗,面积11944公顷。

如果把这些土地换算成实际商品房供应,以平均容积率2、每套住房90平方米计算,将会增加270多万套住宅。按人均30平方米计算,将会解决8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

(和记黄埔地产囤地导致规划中的中小学无法落地)

宝贵的土地资源,就这样被闲置浪费了。

囤地的恶果,最终由消费者埋单。

4. 疑问:如何遏制囤地之风?

面对房企恶意囤地,早在1999年,国土资源部就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其中规定:

闲置土地满1年的可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以上的可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但这难不倒精明的房企。

最基本的操作是——“龟速开发”,也就是钻政策的空子,动工了不能算空置了,或者找各种“不可抗力”停工,延误开发进度。

当遇到躲不过的检查时,就装模作样地在工地布置热闹开发现场。

更高阶的操作是——分期开发。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完成总投资的25%认定为开发,不是囤地。因此,分期开发式囤地就诞生了。

开发商可以将一个项目分为四期,在一期工程投资额25%达成后,二期、三期、四期的地皮就可能在晒太阳等十年后的买主了。

如果躲不过,就得乖乖受罚了。

广东东莞市海逸豪庭项目,和记黄埔1999年拿地,至2007年还未有开发迹象,被罚7915万元闲置费。

但这近8千万于土地升值收益来说,不过九牛一毛!

为了对付囤地,2012年7月1日新修订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更细化了处理规则。

然而事实是,再详尽的规定,也无法阻止房企钻空子。

在商言商,房企热衷囤地,无非是利益二字而已。

要遏制囤地之风,根本方法在于提高囤地的成本。

11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创新经济论坛上提出,炒高房价的主要动力就是炒地皮,并建议:

控制地价一个很重要办法就是规定买地的企业必须使用自有资金。

(黄奇帆提议)

同理,如果房企必须使用自有资金而非银行提供的低息资金囤地,那么,房企大量的自有资金就沉淀在土地上,资金链受限,便也无钱炒地、囤地了。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违法囤地的处罚力度,提高罚金金额。

当囤地的成本大于收益,囤地之风必然终结。

u
ukwlux
1 楼
不是房企囤地房价被炒高,是房价屡创新高房企才去囤地 囤地是有成本的。如果房价能控制得象德国,湖南,(从前的)重庆那么好,房企知道囤几年没什么赚头,还倒赔大把利息,巴不得赶快开发了卖了资金回笼
红旗下扯蛋
2 楼
共产党是操盘手
m
mcfuzhou
3 楼
立法很好,执法有没有从细从严?
h
henrywu
4 楼
狗官为了gdp和贪腐什么都干得出来!
x
xiaorongpku
5 楼
揭个猫咪,查查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贷款对接人员不就一目了然。
p
peter0811
6 楼
现在再当新闻,早干嘛去了!其实这种马后炮最好永远不要爆光!
t
tulanduo
7 楼
明明的共党政府的管理问题,非得怪李嘉诚
扑灭五毛人人有责
8 楼
五毛这次不怪李嘉成了吗
B
Bonecrusher
9 楼
远离中国是最明智的
小雨点0514
10 楼
该!😂😂😂
中国海军
11 楼
转给大家看看,孙小果事件一点内幕,大家自己看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1KEMjfeRvU 他后爹和亲妈其实不算啥,保护伞其实是两个远亲,一个是云南高院院长,一个是云南公安厅副厅长 大家可以去网上查下孙小果的恶行,百度上就有!高院院长和公安厅副厅长,能允许纵容远房亲戚干出这些恶行,这些当官的真是黑心,无耻,就是一群流氓+土匪,狗屁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 简直就是一群黑心土匪!这个狗操的腐败政府和腐败国家,真应该被灭了!
p
pickle
12 楼
这个直接学习西方国家就对了,这些国家房地产开发很少听说过囤地的,都是尽快建房卖房增加流动性。
关注者
13 楼
那又如何,政府赚了gdp,开发商赚了钞票,还拉动钢铁,水泥,玻璃,建材,一石n鸟
S
Shaoxian
14 楼
金融手段是双刃剑,收紧银根可以打压地产,但影响经济增速。
顽童在线
15 楼
政府甩锅而已,没有政府高价拍卖土地,哪里来的高房价?房子贵的源头就是政府。朱镕基把税收国家拿大头,地方分的那点税根本不够维持大量公务员开支和政府费用,除了高价卖土地养活大批公务员,没有别的办法,即使这样地方政府还有巨额外债无法偿还。等来年暴雷吧。
k
kankan015
16 楼
黄奇帆是真2有当总理的才能。
g
gwboy
17 楼
嘿嘿 最好屯上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