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晓莉查询了公务员考试面试结果,第一名。笔试成绩第三的她,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她从七百多考生里突围,成功考上某省级单位公务员。
张晓莉就职于一家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是一名培训教师。去年10月,她决定离职,成为考公大军中的一员。
一些公考培训教师正在转变身份,从讲台上的人成为考场上的人。28岁的张晓莉就是其中之一。考研失败后,她在某家公考机构担任讲师,一待就是3年多。
回望过去的三年,张晓莉说自己就像一只鱼找到了大海。尽管她从未设想过这样的职业道路,却意外地在行业里节节高升。她经历了公考教培行业的“黄金时期”,也在狂热里疲乏,在火热中怀疑。现在,张晓莉即将成为公务员,这条畅游的鱼儿说,“我想有点波澜”。某种程度上,身份的变化反映了近几年的就业趋势,也是一个年轻人在做属于她自己的人生选择。
以下是她的自述——
赚钱赚够了,赚钱没意思。
离开公考培训机构时,我发了一条微博:大家都在写字楼工作,背着公司的帆布包,上下班有班车,穿着舒适的衣服,大家都很好,但是没有生活的欲望。每天就是上课,在办公室里摸鱼。大家都没什么积极性了,我也才发觉,曾经对公考培训行业那么多的热情,都已经退却了。
进入机构做老师完全是巧合。我大学有两年都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最后差1分没有考上。我有个同学在公考培训机构上班,她就问我要不要也去试试。
我本科读的是管理类专业,培训机构里除了申论和行测,还有很多专业小课,比如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计算机之类的,给考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人准备的。她说我刚考完研,专业课应该熟悉,基本上可以直接讲课了。
■ 张晓莉备考期间。
我从小就想当老师,大学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兼职教师,就觉得可以。当时没有投简历,也没有参加任何招聘会,就去了这家机构的北京总部参加面试。那是2019年的春天,公考培训机构大量招人。一般来说,只要专业课笔试通过,面试状态也不错,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我顺利入职了。之后,我参加了四十多天的培训,导师给我们讲课,我们再去试讲,整体考核通过以后,我们就有资格去上课了。
老师们其实是在一个团队里工作,一起交流的机会非常多。我们小科目教研室人数比较少,但凝聚力非常强。大家关系单纯,没有职场竞争,没有勾心斗角。我们的工资完全由课时量决定,多劳多得。我们经常有机会去一些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出差,上课,玩一玩,也很轻松。我原本对这个职业没有任何预期,却意外发现很喜欢这份工作。
我这三年恰逢公考培训行业的黄金时期,整个公司都很膨胀。
■ 给学员上课时,张晓莉坐在后排拍下的照片。
员工跟着公司膨胀的底气当然是工资。我入职还没到一年,出差给外地学员上了38天课,支撑我把课上完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每天课时费都有一千多。我当时就想着,只要挺过这一天,我就能买一个小包了。
当时连讲38天,每天都讲9个小时。后面实在是太累了,我就让学员们自习,背东西,做题。累是累,压力倒还好。因为这些内容我很熟,和学员相处也很好。
那一次回到北京都快过年了,我跟同事吐槽,“哎,上课上得累死了,实在是上不动了”,他们都会说,你在外面挣钱多好,我们都在家里待着。
出差真的很挣钱。除了课时费,还有补贴。如果这个地方好一点,我们就住酒店,吃饭都和吃酒席一样,一桌十几个菜。比如到了山东,区域里的教室满了,我们会去酒店给学员讲课,这可能和山东本地考公的人多也有关系。
那段时间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待遇好、氛围好。
我觉得我来对地方了。
公考培训老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 对真正的老师来说,理想可能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
但我刚入职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教培行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你最重要的不是讲得有多精彩,延伸能力有多强,而是考试考什么,你就讲什么,只要让学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很多新老师因为没能理解这种差异可能会面临投诉。
到底怎么服务?举个例子,不同地方的学员,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东北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是要讲得好,同时更加注重相处融洽,气场强的老师也会更受欢迎,而山东学生本身公考就很卷,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
服务学员还真的是一门学问。有一次,我去一个县城上课,准备走时,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赶紧回来,有老师被投诉了,学员联合起来要求要换老师。
我们所有老师都是等额上岗的,撤掉那个老师就必须找一个顶上,他们只能找到我。尴尬的是,那个老师教的是申论,而我是教小课的。但我还是马上下动车回县城了。
我也很害怕,一般来说,投诉班肯定有一些问题,不一定是老师,可能还是学员的问题。
我到地方以后,一个男生就迎过来,自称班长,跟我吐槽前一个老师怎么照着PPT念。后来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讲题。他们找我问问题、聊天,甚至开车接送我回酒店。这个班有80多个人,还是个投诉班,风险其实很大,但最终顺利结课了。
我总结,一方面可能是大家对换来的老师印象更好,另一方面是我性格比较温顺和热情。在这种整体性的压力下,作为老师要感受到个性化需求,再去重点解决。
之前在东北一个地级市上课,有个大哥考了五年还没考上。我们有一个阶段是专门刷题,什么地方的试卷我们都会做。当时考到江苏的题,比较灵活一点,这大哥就拿着题目来问我,“老师,我考了五年了,从来没见过这种题”。
我当时心里就笑了。我觉得他就是没法上岸的人,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不像是做公务员的。但还是本着“服务”的心理提供帮助。我跟他解释,公考考验你的随机应变能力,人越来越多,题目也会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出卷人都是反套路的。
他私底下让我讲快点。我说,“不行,我们八十多个人的班,不可能大家进度都一样,您属于基础比较好的,但其他人水平参差不齐,我不可能就着你来,但是呢,你可以去做其他的题目,背一背素材”。这样的建议他最后也接受了。
我上了这么久的班,一次投诉都没有。我工作以来的评级,每次都是最好的那个。这种评级每半年一次,分笔试和讲课,虽然难度很大,但我都能通过,评上以后工资会涨2000-4000元。再加上我和同事、领导关系都很好,他们都很喜欢我,工作一直都很顺利。
当年误打误撞进入了公考教培行业,没想到在这里我如鱼得水。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公考都没有兴趣。
公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试,智商占比很高。比如说行测的题,其实考得非常全面,既有文科,让你选一个成语,放在句子的哪个地方最合适,也有数学题,比如相遇追及的问题。还有一些常识题,比如二十大有什么新提法、新的亮点,让你去分析资料。
■ 在机构上面试课时,张晓莉是模拟考官。
真正和公务员能力相关的是面试,题目从人际关系到综合分析都有。人际关系,比如说,你和小王一起入职,他分到了大厅,你分到了办公室,小王对你这个分配不满,觉得你家里有关系才会有这个分配结果,于是冷嘲热讽,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你怎么办呢?之前还真有个学员问我,“我能不能直接说,我就是有关系,你怎么样?”这就太极端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让大家觉得你处理得不错。你面试的时候看似在答题,实际上在答价值观。
这种题目,也有一个回答模板。基本逻辑就是怎么看,怎么办,你先讲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再说怎么处理。比如要和小王沟通、分工、再合作。
前几年这样的题太多了。这几年多了很多综合分析的题,比如一个社会现象,你怎么看,分析逻辑是什么。这种问题就相对反套路一点,所以机构这几年也越来越提倡“反模板化”。如果机构提倡模板,那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按照模板回答。一个考官一天面二十几个人,大家都这么答的话,其实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有时候公务员上岸,也不取决于你的能力高低,也靠你的选岗。报省会公务员的分数,和你报小乡镇的公务员的分数可能差十几二十分,有些人实力不强,考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也是能够上岸的。
这几年参加公考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题目难度加大以后,分数线也提上去了。我见过无数因公考改变人生的面孔,基本上也能看清哪些人能够考上公务员,哪些人不行。
我觉得公务员可能要有的特质有几个,比如稳重、聪明和灵活。像我说的那个考了五年的男生,我就感觉他肯定考不上,他也没有必要考。他每天都是开着宝马到教室的,考完第二天就去国外旅游了。
■ 备考期间张晓莉去自习室自习。
之前有个姑娘,我一看就觉得她能上,后面果不其然她上岸了。她之前是记者,表达能力很好,气场也很稳重。她有点内向,但这样的人你就觉得,把事情交给她去做是放心的。
到机构参加公考培训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差,一期一两个月,五六万的学费,家庭条件差的人学不起。坦白说,这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是陪跑的。
我真正能一直保持联络的学员不多。排课都是随机的,全国出差。大多数时候,学员和我们老师的关系都是人生“过客”,很少人会把公考培训老师当成像高中或者大学老师那样的恩师去看待。那种上岸了能回头告知我的学生也是少数。
我的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帮谁上了岸,但这往往是很久之后才能知道的结果,我更享受的可能是授课当下的反馈,比如学员说,“老师你讲的课真好”,或者说,“老师,其他科目能不能给我讲讲?”
有时候站在讲台上,我也想要劝大家,不要一条路上走到底,鼓励大家多去参加别的考试,争取别的机会,走出更开阔的人生。
我最常碰到的问题就是,“老师,你为什么不考公务员?”
在之前,我从来没有动过考公务员的念头,从大学毕业到工作都是如此。我工作一直比较顺利,没有“我必须要考公”的想法。在传统观念里,公务员的工资比较低,我当时在北京一个月能挣好几万。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探索的欲望。
我的热情持续了一两年吧,到第三年就开始有离职的念头了。过去还有包包的欲望支撑着自己,到后来包包也不能支撑我去上课了。我觉得首先是行业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这几年大家都去考公了,那公考培训机构岂不是越来越赚了吗?正因为这样,培训机构普遍都很浮躁。有些机构打的就是噱头,很多时候对“大咖”的宣传都有夸张的成分,上岸率也是虚高,甚至一些小机构利益熏心,完全不顾学员利益,找一些临时兼职师资充当“院长”来上课,课程质量也很差。
这几年行业内部“爆雷”“清退老师”,各种事件其实都是因为资金运作的失败。大量资金进来都用到了别的地方。考公培训行业里有个模式是协议班模式,给了钱,没考上就退费,考上了就不退。收钱的时候都是按一般课程定价的两三倍去定协议班的价格的,钱到手上就去扩大规模和资本运作,没有充分考虑资金风险,结果学生没考上,要求退费,资金链就断了。
我自己倒没有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但我逐渐看透了这个行业。上限太低,每个机构都没有特别充分的资金,工资也就不会提高很多,晋升路径是讲师—主任—部长,但部长这个级别的人很难会走,他们不走下面的人怎么上升呢?也就没什么上升空间。
到后面我对工资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了,上班的时候基本是摸鱼,大家一起摸,也没人管我。当然,也没人理解我为什么要离职。
我当时是觉得赚够了,赚钱没意思了。我最大的欲望就是消费,出去玩一玩,吃吃东西,但这几年该玩的玩了,该花的也花了,我消费欲望也没这么高了。我想换个环境、换个工作,让生活再有点波澜。我离职去了我男朋友的城市,打算在那儿安定下来。
考公这个念头不是一下就出来的。我男朋友所在的城市,就业岗位不多,且大多是销售岗。当时有个朋友内推我去一家国企,我把它当作备选,然后选择考公。我的目标不是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我要有一种确定性,希望有更多时间去支配自己的生活。
我去年10月裸辞,没有任何资金上的负担。走之前领导还准备让我去负责一个新项目,他说你天生就是这块料,我没回复。当天就跟他提了离职,他很惊讶。我已决心离开公考机构,谁也拦不住。
自己考公和教考公的体验完全不一样。心态上,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我反而变得没那么自信了。我做了很多模拟考题,从来没有考过理想中的高分,当时就觉得自己应该考不上了。
■ 张晓莉买了一些机构的网课备考。
我自己也找了一些机构的网课来听,听了那些所谓名师的课,都觉得就那样。我知道自己哪块不好,做了很多笔记。就这样复习了四个月左右吧,我就去考了,岗位是某省级单位公务员,七百多个考生竞争,女生只招一个。
笔试阶段选三个人,我考了第三,我感觉老天在捞我,完全没想到我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三个人里面要再看综合成绩,加上面试结果,最后我第一,胜出。
我觉得这个考试有点吃天赋,又一次感觉自己走在一条很适合的道路上。现在我还剩体检、政审这些流程没走完,对未来的工作还是很期待。
一个月或许只有八九千的工资,但对我来说够花了。很多人对公务员的印象都是躺平,其实不是,我自己也在做心理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职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一个曾经的公考培训老师最终也走上了岸,再回头看我能总结些什么呢?很多人挤进这场考试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业环境不好,或者压力很大。很多人没上过班,就知道一件事——考公,这种就算是考上了也不一定和自己的想法契合。我觉得不要太执拗于某个结果,不然会是很大的心理负担。
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仅此而已。
近日,张晓莉查询了公务员考试面试结果,第一名。笔试成绩第三的她,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她从七百多考生里突围,成功考上某省级单位公务员。
张晓莉就职于一家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是一名培训教师。去年10月,她决定离职,成为考公大军中的一员。
一些公考培训教师正在转变身份,从讲台上的人成为考场上的人。28岁的张晓莉就是其中之一。考研失败后,她在某家公考机构担任讲师,一待就是3年多。
回望过去的三年,张晓莉说自己就像一只鱼找到了大海。尽管她从未设想过这样的职业道路,却意外地在行业里节节高升。她经历了公考教培行业的“黄金时期”,也在狂热里疲乏,在火热中怀疑。现在,张晓莉即将成为公务员,这条畅游的鱼儿说,“我想有点波澜”。某种程度上,身份的变化反映了近几年的就业趋势,也是一个年轻人在做属于她自己的人生选择。
以下是她的自述——
赚钱赚够了,赚钱没意思。
离开公考培训机构时,我发了一条微博:大家都在写字楼工作,背着公司的帆布包,上下班有班车,穿着舒适的衣服,大家都很好,但是没有生活的欲望。每天就是上课,在办公室里摸鱼。大家都没什么积极性了,我也才发觉,曾经对公考培训行业那么多的热情,都已经退却了。
进入机构做老师完全是巧合。我大学有两年都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最后差1分没有考上。我有个同学在公考培训机构上班,她就问我要不要也去试试。
我本科读的是管理类专业,培训机构里除了申论和行测,还有很多专业小课,比如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计算机之类的,给考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人准备的。她说我刚考完研,专业课应该熟悉,基本上可以直接讲课了。
■ 张晓莉备考期间。
我从小就想当老师,大学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兼职教师,就觉得可以。当时没有投简历,也没有参加任何招聘会,就去了这家机构的北京总部参加面试。那是2019年的春天,公考培训机构大量招人。一般来说,只要专业课笔试通过,面试状态也不错,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我顺利入职了。之后,我参加了四十多天的培训,导师给我们讲课,我们再去试讲,整体考核通过以后,我们就有资格去上课了。
老师们其实是在一个团队里工作,一起交流的机会非常多。我们小科目教研室人数比较少,但凝聚力非常强。大家关系单纯,没有职场竞争,没有勾心斗角。我们的工资完全由课时量决定,多劳多得。我们经常有机会去一些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出差,上课,玩一玩,也很轻松。我原本对这个职业没有任何预期,却意外发现很喜欢这份工作。
我这三年恰逢公考培训行业的黄金时期,整个公司都很膨胀。
■ 给学员上课时,张晓莉坐在后排拍下的照片。
员工跟着公司膨胀的底气当然是工资。我入职还没到一年,出差给外地学员上了38天课,支撑我把课上完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每天课时费都有一千多。我当时就想着,只要挺过这一天,我就能买一个小包了。
当时连讲38天,每天都讲9个小时。后面实在是太累了,我就让学员们自习,背东西,做题。累是累,压力倒还好。因为这些内容我很熟,和学员相处也很好。
那一次回到北京都快过年了,我跟同事吐槽,“哎,上课上得累死了,实在是上不动了”,他们都会说,你在外面挣钱多好,我们都在家里待着。
出差真的很挣钱。除了课时费,还有补贴。如果这个地方好一点,我们就住酒店,吃饭都和吃酒席一样,一桌十几个菜。比如到了山东,区域里的教室满了,我们会去酒店给学员讲课,这可能和山东本地考公的人多也有关系。
那段时间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待遇好、氛围好。
我觉得我来对地方了。
公考培训老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 对真正的老师来说,理想可能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
但我刚入职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教培行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你最重要的不是讲得有多精彩,延伸能力有多强,而是考试考什么,你就讲什么,只要让学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很多新老师因为没能理解这种差异可能会面临投诉。
到底怎么服务?举个例子,不同地方的学员,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东北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是要讲得好,同时更加注重相处融洽,气场强的老师也会更受欢迎,而山东学生本身公考就很卷,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
服务学员还真的是一门学问。有一次,我去一个县城上课,准备走时,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赶紧回来,有老师被投诉了,学员联合起来要求要换老师。
我们所有老师都是等额上岗的,撤掉那个老师就必须找一个顶上,他们只能找到我。尴尬的是,那个老师教的是申论,而我是教小课的。但我还是马上下动车回县城了。
我也很害怕,一般来说,投诉班肯定有一些问题,不一定是老师,可能还是学员的问题。
我到地方以后,一个男生就迎过来,自称班长,跟我吐槽前一个老师怎么照着PPT念。后来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讲题。他们找我问问题、聊天,甚至开车接送我回酒店。这个班有80多个人,还是个投诉班,风险其实很大,但最终顺利结课了。
我总结,一方面可能是大家对换来的老师印象更好,另一方面是我性格比较温顺和热情。在这种整体性的压力下,作为老师要感受到个性化需求,再去重点解决。
之前在东北一个地级市上课,有个大哥考了五年还没考上。我们有一个阶段是专门刷题,什么地方的试卷我们都会做。当时考到江苏的题,比较灵活一点,这大哥就拿着题目来问我,“老师,我考了五年了,从来没见过这种题”。
我当时心里就笑了。我觉得他就是没法上岸的人,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不像是做公务员的。但还是本着“服务”的心理提供帮助。我跟他解释,公考考验你的随机应变能力,人越来越多,题目也会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出卷人都是反套路的。
他私底下让我讲快点。我说,“不行,我们八十多个人的班,不可能大家进度都一样,您属于基础比较好的,但其他人水平参差不齐,我不可能就着你来,但是呢,你可以去做其他的题目,背一背素材”。这样的建议他最后也接受了。
我上了这么久的班,一次投诉都没有。我工作以来的评级,每次都是最好的那个。这种评级每半年一次,分笔试和讲课,虽然难度很大,但我都能通过,评上以后工资会涨2000-4000元。再加上我和同事、领导关系都很好,他们都很喜欢我,工作一直都很顺利。
当年误打误撞进入了公考教培行业,没想到在这里我如鱼得水。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公考都没有兴趣。
公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试,智商占比很高。比如说行测的题,其实考得非常全面,既有文科,让你选一个成语,放在句子的哪个地方最合适,也有数学题,比如相遇追及的问题。还有一些常识题,比如二十大有什么新提法、新的亮点,让你去分析资料。
■ 在机构上面试课时,张晓莉是模拟考官。
真正和公务员能力相关的是面试,题目从人际关系到综合分析都有。人际关系,比如说,你和小王一起入职,他分到了大厅,你分到了办公室,小王对你这个分配不满,觉得你家里有关系才会有这个分配结果,于是冷嘲热讽,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你怎么办呢?之前还真有个学员问我,“我能不能直接说,我就是有关系,你怎么样?”这就太极端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让大家觉得你处理得不错。你面试的时候看似在答题,实际上在答价值观。
这种题目,也有一个回答模板。基本逻辑就是怎么看,怎么办,你先讲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再说怎么处理。比如要和小王沟通、分工、再合作。
前几年这样的题太多了。这几年多了很多综合分析的题,比如一个社会现象,你怎么看,分析逻辑是什么。这种问题就相对反套路一点,所以机构这几年也越来越提倡“反模板化”。如果机构提倡模板,那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按照模板回答。一个考官一天面二十几个人,大家都这么答的话,其实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有时候公务员上岸,也不取决于你的能力高低,也靠你的选岗。报省会公务员的分数,和你报小乡镇的公务员的分数可能差十几二十分,有些人实力不强,考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也是能够上岸的。
这几年参加公考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题目难度加大以后,分数线也提上去了。我见过无数因公考改变人生的面孔,基本上也能看清哪些人能够考上公务员,哪些人不行。
我觉得公务员可能要有的特质有几个,比如稳重、聪明和灵活。像我说的那个考了五年的男生,我就感觉他肯定考不上,他也没有必要考。他每天都是开着宝马到教室的,考完第二天就去国外旅游了。
■ 备考期间张晓莉去自习室自习。
之前有个姑娘,我一看就觉得她能上,后面果不其然她上岸了。她之前是记者,表达能力很好,气场也很稳重。她有点内向,但这样的人你就觉得,把事情交给她去做是放心的。
到机构参加公考培训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差,一期一两个月,五六万的学费,家庭条件差的人学不起。坦白说,这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是陪跑的。
我真正能一直保持联络的学员不多。排课都是随机的,全国出差。大多数时候,学员和我们老师的关系都是人生“过客”,很少人会把公考培训老师当成像高中或者大学老师那样的恩师去看待。那种上岸了能回头告知我的学生也是少数。
我的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帮谁上了岸,但这往往是很久之后才能知道的结果,我更享受的可能是授课当下的反馈,比如学员说,“老师你讲的课真好”,或者说,“老师,其他科目能不能给我讲讲?”
有时候站在讲台上,我也想要劝大家,不要一条路上走到底,鼓励大家多去参加别的考试,争取别的机会,走出更开阔的人生。
我最常碰到的问题就是,“老师,你为什么不考公务员?”
在之前,我从来没有动过考公务员的念头,从大学毕业到工作都是如此。我工作一直比较顺利,没有“我必须要考公”的想法。在传统观念里,公务员的工资比较低,我当时在北京一个月能挣好几万。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探索的欲望。
我的热情持续了一两年吧,到第三年就开始有离职的念头了。过去还有包包的欲望支撑着自己,到后来包包也不能支撑我去上课了。我觉得首先是行业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这几年大家都去考公了,那公考培训机构岂不是越来越赚了吗?正因为这样,培训机构普遍都很浮躁。有些机构打的就是噱头,很多时候对“大咖”的宣传都有夸张的成分,上岸率也是虚高,甚至一些小机构利益熏心,完全不顾学员利益,找一些临时兼职师资充当“院长”来上课,课程质量也很差。
这几年行业内部“爆雷”“清退老师”,各种事件其实都是因为资金运作的失败。大量资金进来都用到了别的地方。考公培训行业里有个模式是协议班模式,给了钱,没考上就退费,考上了就不退。收钱的时候都是按一般课程定价的两三倍去定协议班的价格的,钱到手上就去扩大规模和资本运作,没有充分考虑资金风险,结果学生没考上,要求退费,资金链就断了。
我自己倒没有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但我逐渐看透了这个行业。上限太低,每个机构都没有特别充分的资金,工资也就不会提高很多,晋升路径是讲师—主任—部长,但部长这个级别的人很难会走,他们不走下面的人怎么上升呢?也就没什么上升空间。
到后面我对工资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了,上班的时候基本是摸鱼,大家一起摸,也没人管我。当然,也没人理解我为什么要离职。
我当时是觉得赚够了,赚钱没意思了。我最大的欲望就是消费,出去玩一玩,吃吃东西,但这几年该玩的玩了,该花的也花了,我消费欲望也没这么高了。我想换个环境、换个工作,让生活再有点波澜。我离职去了我男朋友的城市,打算在那儿安定下来。
考公这个念头不是一下就出来的。我男朋友所在的城市,就业岗位不多,且大多是销售岗。当时有个朋友内推我去一家国企,我把它当作备选,然后选择考公。我的目标不是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我要有一种确定性,希望有更多时间去支配自己的生活。
我去年10月裸辞,没有任何资金上的负担。走之前领导还准备让我去负责一个新项目,他说你天生就是这块料,我没回复。当天就跟他提了离职,他很惊讶。我已决心离开公考机构,谁也拦不住。
自己考公和教考公的体验完全不一样。心态上,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我反而变得没那么自信了。我做了很多模拟考题,从来没有考过理想中的高分,当时就觉得自己应该考不上了。
■ 张晓莉买了一些机构的网课备考。
我自己也找了一些机构的网课来听,听了那些所谓名师的课,都觉得就那样。我知道自己哪块不好,做了很多笔记。就这样复习了四个月左右吧,我就去考了,岗位是某省级单位公务员,七百多个考生竞争,女生只招一个。
笔试阶段选三个人,我考了第三,我感觉老天在捞我,完全没想到我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三个人里面要再看综合成绩,加上面试结果,最后我第一,胜出。
我觉得这个考试有点吃天赋,又一次感觉自己走在一条很适合的道路上。现在我还剩体检、政审这些流程没走完,对未来的工作还是很期待。
一个月或许只有八九千的工资,但对我来说够花了。很多人对公务员的印象都是躺平,其实不是,我自己也在做心理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职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一个曾经的公考培训老师最终也走上了岸,再回头看我能总结些什么呢?很多人挤进这场考试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业环境不好,或者压力很大。很多人没上过班,就知道一件事——考公,这种就算是考上了也不一定和自己的想法契合。我觉得不要太执拗于某个结果,不然会是很大的心理负担。
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