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讲究的就是个快速消费短暂使用。反正不值几个钱,没人会在下手和后悔上面纠结太多时间。就算打开包装的那一瞬间陷入失望,也不会想要拨打400电话提出什么宝贵的意见。
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给了商家足够的发挥空间。用精美的包装收买人心,用反差的实材节约成本。
即便主教换了个人种也对他的口感并无大碍,又不是艺术品,还指望把它供起来?
Reddit上的shittyproducts版块堆砌着大量诸如此类的魔性商品,消费时代天下大同,相似的遭遇跨越了贸易壁垒连接用户痛点。
无论你来自何方,在不讲道理的商家面前,你都被安排地明明白白。
有时候你得承认是自己太颜狗,即便知道包装上“图片仅供展示”是什么意思也拦不住你拿下它的欲望,对人对事都是如此,这就是卡耐基所说的人性的弱点。
也难怪干几年营销出来的都可以挂牌心理咨询师,这话没错。你得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什么是包装,什么是骗。
善于游走在对方的底线之上,精明商人和情场浪子往往在这方面有着相似的技能。
首先样子做足,给你点甜头又半遮半掩,营造出更多遐想空间。等你看到它真实的一面只有悔不当初,然后再重蹈覆辙。痴男怨女,买卖之间。
要知道这年头没人愿意为粗鄙的外表买单,商家也知道往哪儿下死手。主打视觉差异,还得有胆有谋,不然你当2元店是做慈善。
有时候即便产品高度还原效果图也不代表万无一失,买回家用了才知道,它几乎没有使用价值。
遇到这样的吐司机相当于买了个鞭炮,成品全靠发射,你爱吃不吃。说不用吧,这么大个家伙做出来的东西也还是能下口;你用了吧总感觉由着它的脾气搞得自己蛮委屈。
你得承认有些产品就是用来对付消费者的,顾客不是上帝而是试验品。你冲动消费小心使用,经验告诉你它是水杯,其实它是个烟灰缸。
蒙一个是一个,问就说流水线的残次品不小心流通市场。不然你无法解释这种东西怎么出现在货架,难不成是商家进行的某种行为艺术。
这些都只是实物与展示的差落,说狠点不过是偷奸耍滑。如果商家连包装都放弃思考,你不得不怀疑这是什么世道。
光头汉子代言洗发水就算了,这美女睡马桶里是什么意思?这套表现主义手法或许跟《猜火车》的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其过分贴心,搞得我屁股都不好意思了。
买3得2,买2得1,这样豪爽的大字简直震撼智商。两边的模特也是摆好了姿态,谁进店谁傻逼,宰的就是你。别说文案有毛病,那是你理解有问题。
这包糖袋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逻辑。看糖是糖,看糖不是糖,非糖非非糖,如露亦如电,不懂点佛学都悟不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还有这种违背天理的事!看店家那么激动,你都无法为自己解释。
看来这家便利店的老板是个性情中人,情绪起伏相当之大。轰轰烈烈一周开九天,精疲力竭与顾客反目成仇。不买就不买嘛,干嘛骂人啊。
太多这样的例子闯进生活,说实在点还是得自己去感悟。给钱的从不是大爷,消费的同时你也在被消费着。
豆瓣话题 #哪些消费行为让你觉得自己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骗#有太多网友分享遭遇,跟reddit上的内容相似,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感同身受。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欺骗,生活如此多元。如果没有bug出现,那将会多无趣。
快消品,讲究的就是个快速消费短暂使用。反正不值几个钱,没人会在下手和后悔上面纠结太多时间。就算打开包装的那一瞬间陷入失望,也不会想要拨打400电话提出什么宝贵的意见。
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给了商家足够的发挥空间。用精美的包装收买人心,用反差的实材节约成本。
即便主教换了个人种也对他的口感并无大碍,又不是艺术品,还指望把它供起来?
Reddit上的shittyproducts版块堆砌着大量诸如此类的魔性商品,消费时代天下大同,相似的遭遇跨越了贸易壁垒连接用户痛点。
无论你来自何方,在不讲道理的商家面前,你都被安排地明明白白。
有时候你得承认是自己太颜狗,即便知道包装上“图片仅供展示”是什么意思也拦不住你拿下它的欲望,对人对事都是如此,这就是卡耐基所说的人性的弱点。
也难怪干几年营销出来的都可以挂牌心理咨询师,这话没错。你得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什么是包装,什么是骗。
善于游走在对方的底线之上,精明商人和情场浪子往往在这方面有着相似的技能。
首先样子做足,给你点甜头又半遮半掩,营造出更多遐想空间。等你看到它真实的一面只有悔不当初,然后再重蹈覆辙。痴男怨女,买卖之间。
要知道这年头没人愿意为粗鄙的外表买单,商家也知道往哪儿下死手。主打视觉差异,还得有胆有谋,不然你当2元店是做慈善。
有时候即便产品高度还原效果图也不代表万无一失,买回家用了才知道,它几乎没有使用价值。
遇到这样的吐司机相当于买了个鞭炮,成品全靠发射,你爱吃不吃。说不用吧,这么大个家伙做出来的东西也还是能下口;你用了吧总感觉由着它的脾气搞得自己蛮委屈。
你得承认有些产品就是用来对付消费者的,顾客不是上帝而是试验品。你冲动消费小心使用,经验告诉你它是水杯,其实它是个烟灰缸。
蒙一个是一个,问就说流水线的残次品不小心流通市场。不然你无法解释这种东西怎么出现在货架,难不成是商家进行的某种行为艺术。
这些都只是实物与展示的差落,说狠点不过是偷奸耍滑。如果商家连包装都放弃思考,你不得不怀疑这是什么世道。
光头汉子代言洗发水就算了,这美女睡马桶里是什么意思?这套表现主义手法或许跟《猜火车》的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其过分贴心,搞得我屁股都不好意思了。
买3得2,买2得1,这样豪爽的大字简直震撼智商。两边的模特也是摆好了姿态,谁进店谁傻逼,宰的就是你。别说文案有毛病,那是你理解有问题。
这包糖袋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逻辑。看糖是糖,看糖不是糖,非糖非非糖,如露亦如电,不懂点佛学都悟不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还有这种违背天理的事!看店家那么激动,你都无法为自己解释。
看来这家便利店的老板是个性情中人,情绪起伏相当之大。轰轰烈烈一周开九天,精疲力竭与顾客反目成仇。不买就不买嘛,干嘛骂人啊。
太多这样的例子闯进生活,说实在点还是得自己去感悟。给钱的从不是大爷,消费的同时你也在被消费着。
豆瓣话题 #哪些消费行为让你觉得自己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骗#有太多网友分享遭遇,跟reddit上的内容相似,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感同身受。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欺骗,生活如此多元。如果没有bug出现,那将会多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