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麻醉师崩溃大哭,同事隔着玻璃举起一张纸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3月9日 3点33分 PT
  返回列表
63278 阅读
26 评论
上观新闻

今天,一张照片看哭很多人:

近日,在武汉同济医院,一名67岁的危重病人出现炎症风暴先兆,27岁的上海医师魏礼群在对他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

魏礼群瞬间痛哭崩溃,迟迟无法释怀,同事们劝导也难以平抑悲伤和失败感。他说: 病人身后可是一个家庭啊! 隔着玻璃,同事为他举着纸希望大家理解,纸上写着:

“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据了解,魏礼群是上海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是一名麻醉科医师。

除了他之外,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还有5位来自上海的麻醉科医务人员,他们分别是华山医院的罗猛强、洪姝、曹书梅,和瑞金医院的缪晟昊、谭永昶。

身为麻醉医生,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插管

所谓插管,就是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气管内插入塑料导管,外接呼吸机,从而帮助患者呼吸。对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来说,完成插管动作通常只需要在十几秒。

从左到右依次为华山医院麻醉护士洪姝,麻醉医师曹书梅、罗猛强、魏礼群。他们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冲锋队”的部分成员。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赖鑫琳 摄

然而,在隔离病房内,等待插管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而麻醉医生需要将一根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声门,因此,他们成了离病毒最近的人。

为了更好地帮助病患,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成立了一支20人的“插管冲锋队”。队员两人一组,每组12小时待命。之所以要两两分组,之所以被称为“冲锋队”,是因为他们工作时身处险境,需要相互照应。

吸痰还是盲插?20秒关乎生与死

几天前,瑞金医院的缪晟昊当班。缪晟昊是“90后”,不穿白大褂时,就像校园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但他已在瑞金医院工作了5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能凭一双眼睛判断导管是不是准确地插入了声门。

当天,有一位老年患者需要插管。根据经验,缪晟昊知道很多老人喉咙里有痰。插管前,护士会准备好用于吸痰的吸引器,这次也不例外。但当缪晟昊打开患者口腔的时候,他还是吃了一惊: 一口浓痰严严实实地挡在声门前,厚得就像是嚼了一整天的口香糖。

怎么处理?吸痰还是盲插?他必须在几秒内做出判断。因为这时候患者已无呼吸,若不及时接通导管吸氧,生死就在须臾之间。

用吸引器吸痰,耗时20秒,患者氧饱和度会不断下降。这么浓厚的痰液,极有可能吸不出。若浪费这20秒,为插管留下的腾挪余地就很小。

盲插。停顿了一两秒后,缪晟昊作出决定。他身上有与年龄不相称的从容,“每当站到患者头端,就感觉周遭立即安静下来。”他后来说。

他此时戴着三层手套,感觉远不如平时敏锐。导管一点一点滑向患者气管深处。近了,近了,猛然间,他的右手获得了导管滑过声门的触感—— 一种凭千百次操作获得的、难以言传的“落空感”。

导管立即接通呼吸机。缪晟昊看到导管内壁上有了细密的雾气。成了!

听到咝咝漏气声,感觉病毒要钻出来了

谭永昶和缪晟昊同年入职,同时被派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哥俩并肩作战了5年,配合得极为默契。工作时不用说话,只用眼神就行。

谭永昶在为患者插管。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前些天,谭永昶值班时,接到病区通知:一个患者的气管导管部分脱落,需要重新插管。

谭永昶知道,这次插管暴露风险极高。导管部分脱落,意味着患者肺部—导管—呼吸机之间的封闭回路已经被打破,成为半开放状态。从患者肺部、气管排出的气体携带大量分泌物释放到空气中,形成高密度气溶胶。进入房间危险重重。

更糟糕的是,从病房打来的电话还告诉谭永昶,这位患者有鼻出血症状。鼻血可能流到口腔里,给插管另增一层难度。

插管冲锋队队员互相在对方防护服上写名字,准备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插管。

当谭永昶和同伴进入病区时,临床医生已在病房外等候。他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万一插管失败,立刻切开患者气管,通过有创呼吸机为患者供氧。

走进房间, 谭永昶听到了咝咝的漏气声,气体从患者体内排向空气。谭永昶感觉弥漫的病毒要钻过头套、防护服、口罩,钻进他的口鼻。

他用酒精纱布掩住患者口腔两侧,以减少气溶胶逸出。他在可视喉镜的屏幕上只看到模糊一片,患者嘴里的血液和分泌物让喉镜失去了效用。

谭永昶给患者注射镇静药物。等到患者自主呼吸停止,他的搭档拔去旧导管,尝试将一根新导管插入声门,但喉镜上看不清声门位置,导管插不进去!

时间在流逝,患者饱和度在下降:70%、67%、63%、60%、58%……还是插不进去。 谭永昶知道,这个数值一定不能低于50%。

他立即过去帮忙。 凭着多年经验(事后他说“也是运气比较好”),他终于将导管插入声门。 连上呼吸机,患者胸廓起伏了,氧饱和度逐渐回升:60%、65%、70%、75%,一直上升到99%。

“插管冲锋队”的成功记录又增加了1个,又有一名患者重获生机。

上海华山医院麻醉医生曹书梅(左)、麻醉护士洪姝(中)、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麻醉医生王晶晶组成的插管冲锋队。

据了解,冲锋队成立至今已成功插管超过50次,大多数时候都很顺利,但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比如,这次病人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

不过,看到魏礼群如此自责,网友纷纷宽慰:别难过了,保重自己,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经尽力了!

人同此心,感同身受,医者仁心,当感怀铭记。

电光石火
1 楼
医生伟大。这次以后希望彻底改善医患关系。媒体多出点力。
资本家
2 楼
他的收入是美国麻醉师的 1 %, 干的活是美国麻醉师的 10 倍 -- 民主就是好
g
gaotyuan2
3 楼
瑞士:轻症患者可能不再检测,回家隔离别去医院
熊猫出塞
4 楼
压力很大。医者仁心,好样的
i
ichliebeWien
5 楼
向所有的一线白衣天使致敬
简单人
6 楼
非常理解魏醫生的難過。
溺人
7 楼
这真的令人难受,早年实习的时候一位老医师说过他以前的一个故事。那时老医师才刚刚开始上班,正好处理完一个手术。手术很成功,病人的儿子来接病人回家。老医师就去拿表格,填完表格病人就可以回家了。还在找表格的时候护士喊了过来,说病人不行了。老医师顿时懵了,什么不行了?连忙跑回去一看,病人确实不行了,人已经没了...老医师当时跟我们说病人有5%的机率遇到这种情况,结果却偏偏遇上了。老医师说病人走了就走了,难过也没办法,但是...但是他妈的他儿子就在外面等他回家啊,你叫我怎么跟他说啊?前几分钟说大家欢欢喜喜的一起回家,下一分钟你叫我跟他说他爸死了,你叫我怎么说?说到这,老医师的眼眶都红了...我们一堆人也很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哎...
文学少年
8 楼
全国的医护英雄出生入死,救死扶伤,令人感动
c
cool_eye
9 楼
感觉医生应该冷漠麻木些,毕竟每天都有那么多生老病死。 假如做不到麻木,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崩溃的。
r
rally
10 楼
确实,不麻木的医生干不长,不过有些人天性不可能麻木,还是去种草养花比较合适.
天使与恶魔
11 楼
向在疫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o
oldkiller
12 楼
可怜可敬的一线医生和护士!CTMD那群说假话的政客!无耻的CCP!
c
creampuff
13 楼
致敬!
j
johnso
14 楼
和病毒直接面對面的人!
c
chtoto
15 楼
无以言表,祈祷好人有好报!!!
X
XYZ1234
16 楼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向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祝病患早日康复,祈祷亡者一路走好; 祖国万岁,同胞万岁。
r
rally
17 楼
医生最大的压力是本来不会死的被自己的失误弄死了.
老虎爱小米
18 楼
请大幅提高中国医疗人员的待遇,中共贪官污吏维稳机制少弄点钱吧!中国的税收很高了,这是人民的钱,要花在正道上!
a
aikaida
19 楼
瑞金 华山这种级别的医院里麻醉医生就算低年资的20W是肯定拿得到的,但的确非常累,好处是所有科室都认识,人脉非常广 麻醉师在医生里收入不低的,当然跟美国是没法比,但1%是不可能的,积累资历后有耗材商会请去讲课的,没办法国内公立医院收费卡死了,手术费本身低的可笑
w
wangmsea
20 楼
: 27岁的麻醉医生在没有赚的肯定没中国多。麻醉医生主要是看病人的数据的麻醉完了就是聊天啦。哪里都一样。上海三甲医院还需要工资吗?明的暗的红包加各种福利拿得到你手软。不了解情况可以保持沉默,瞎BB不是好习惯哦
w
wangmsea
21 楼
待遇高的已经很高了。 可怜的是普通医院的大夫们
w
wolf1234
22 楼
这些冲在前面的都是好医生,赞!
狮头
23 楼
向在一线奋战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游鱼
24 楼
其它东西不予置评,但红包现在真拿不了,有人给是经常有,医生都不敢收了,至少我这边是这样的。
成熟社会
25 楼
眼见一个生命在眼前逝去是让人痛苦的!即使这不是他的错,即使他已经尽力了! 钟南山团队研究:若早5天干预,疫情减轻过半 https://mp.weixin.qq.com/s/_LjWEi0NQCiUZKa9ziVl-w
s
szacy
26 楼
世界的确应该感谢中国:一是感谢中国尤其是武汉及湖北人的巨大牺牲为世界争取了世界(看来很多国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窗);二是感谢中国分享了用几十万个病人和数千条生命换来的新冠病毒的知识和病人救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