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气到心梗!985名校硕士 为啥会养出学渣?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月8日 23点26分 PT
  返回列表
70374 阅读
20 评论
INSIGHT视界

前几天,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硕士妈妈吐槽孩子是学渣#

 

 

出生于985双硕士家庭,在超过本一率超过70%的学校就读,但孩子别说考一本了,上个三本都勉强……

 

这不禁让这位学霸妈妈纳闷:明明父母的智商都不差,学校教育资源优异,家里学习氛围也不错,怎么孩子就成了个学渣呢?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按理说,学霸的孩子也大概率能成为学霸。

 

热搜里的妈妈显然也是这么以为的,她和老公双双毕业于985大学,拥有硕士学位。

 

可以说,这样的学历无论放哪里,都绝对高于平均值了。

 

然而,他们的孩子却似乎完美地避开了学霸基因,虽然在本一率70%的北京东城区上学,却出现了厌学情绪,成绩惨得令人发愁,三本都不一定考得上,能混个高中毕业就不错了。

 

而且不光成绩不好,这个熊孩子还是个“杠精”,没少和家长作对,气得她老公犯了两次心梗,速效救心丸都得放在床头柜上时刻备好。

 

面对这样的孩子,这位985硕士妈妈已经彻底对智商遗传没了脾气:

 

“没办法,你只能去接受。”

 

 

不过,别说985硕士,就算是清华北大教授,也感觉自己的遗传基因玄乎的很。

 

北大副教授丁延庆虽然出生于农村,但自小聪颖好学,6岁的时候就能把新华字典背下来,有一定的过目不忘的能力,之后又在北京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丁教授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夫妻双双都是高材生。

 

但让丁教授难以想象的是,他们的女儿甚至连课堂进度都跟不上,有各种问题,让他焦虑到睡不着觉。

 

每次辅导女儿做作业,丁教授都会生一肚子气,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题目,女儿偏偏弄不懂。

 

这样的生活被丁延庆教授总结为:

 

“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在网上随便一搜,这种「两个学霸父母,生出来一个学渣」的家庭,比比皆是。

 

 

 

看多了「两个学霸父母,生出来一个学渣」的情况,我们难免会疑惑——

 

“龙生龙,凤生凤”这句俗话,真的靠谱吗?

 

答案是:既靠谱也不靠谱。

 

学术杂志PLOS One曾经刊登过一篇遗传学论文,一项研究分析了11000个16岁儿童(包括一胞胎、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的考试成绩,最终发现在影响孩子智商的因素中,遗传占58%。

 

按照这种说法,在决定孩子智商的因素中,基因比成长环境的影响力更大。

 

然而,遗传学还有一个概念,叫“回归平庸”。

 

1886年,英国遗传学家Francis Galton(达尔文的表哥)研究了近千个孩子和他们父母的身高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父母平均身高高于人群平均值的时候,他们孩子的身高会比父母低一点,而父母平均身高低于人群平均值的时候,他们孩子的身高会比父母高一点。也就是说,下一代的身高会向均值“回归”。

 

Galton将之称为,“回归平庸”现象。

 

如果把“回归平庸”现象放在智商基因遗传上,就是“两代人的各方面数值最终都会回到一个平均智力上,父母智商高,那么为了回到平均值,孩子的智商一般不会太高。”

 

这种规律使得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处于平均值附近,智商极高和智商极低的人都很少。最终,人类的智商呈现正态分布。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娃智商和自己差太远,那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你的智商太高了……

 

有这么一张被盘到包浆的图,或许会更加形象?

 

 

抛开数据分析,在实际育娃过程中,精英家长们感到更加心累,其实更多是因为倾向于用精英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

 

家长们抱着“青出于蓝胜于蓝” “至少要达到父母的高度吧” “不能比父母差吧”的想法,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期待。

 

自己小时候次次考试都年级前十,那么自己的娃起码不也得班级前十?

自己小时候做题一做题就对,自己的娃怎么能学了三遍还不明白?

自己一路名校毕业,985硕士+博士,自己的娃好歹也得上个211吧?

 

一旦看到娃的成绩不如人意,再联想到自己曾经傲人的成绩,怎么可能不着急上火?

 

说白了,就是「承认娃平庸,比承认自己平庸还难」。

 

但在这样的期待下,孩子早已无形中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专门研究学生心理的北大教授徐凯文,曾针对有自杀危机的学生做过一次小调查。

 

从调查结果分布来看,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中,教师、医护、公务员位列前三。

 

 

也就是,那群对孩子抱有高期待的精英家长群体。

 

而且,面对父母的种种期待的孩子们,即使如愿考进了顶尖学校,也不一定快乐。

 

曾经在北大读书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回想起自己的北大时光,说到:“北大一到期末,看抑郁症的人可多了呢。”

 

在精英父母的期待下,孩子们总会以为小时候拼命学习,在激烈的竞争中考过同龄人,考进好学校,长大后就能顺利找到一份令人钦羡的好工作,最终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说到底,这样的教育已经被带上了极强的目的性。

 

高期待教育下的孩子们,下意识地认为学习不过是一种功利性行为,习惯性地为自己就是比其他人优秀。

 

然而,当他们进入了大学或者社会,看到了另外一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甚至发现自己曾经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之后,往往备受打击。

 

因为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也难以意识到自己曾经无论如何名列前茅,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高学历的抑郁症患者,以及惊心动魄的学生自杀数据。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一席话,或许适合所有从高期待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

 

“作为一个复旦学生,你将来的人生道路是艰难的。就是在你未来的生活里面,像考进复旦这些学生,起码95%永远达不到你在高考里取得的优越性,就是你再想在今后的生活里面,干得比90%的人还要好,那是很难很难,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这样。”

 

 

人生不是一场提前编写好通关攻略的游戏,不可能靠着“考了多少分”或者“被好学校录取”就变成easy模式,要时时打怪升级,更要时时强化自己的承受能力。

 

况且,山外青山人外人,学会承认比自己优秀的存在,同时理性衡量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段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昨天比今天好,这一个阶段比上一个阶段有所进步,就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相信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会抵达胜利的彼岸。

 

同时,去多角度、多维度地探索这段旅程,多样化地定义一个人的成功吧!也许从前在学校里,考一个高分就证明你很优秀,但是随着年龄渐长,逐步进入社会,你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评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就发生了改变。

 

你可以追求健康,也可以拥抱亲情,可以选择升职加薪,也可以选择沉入基层,服务社会。

 

无论是哪种,只要能带给你活着的充实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好。

 

正如越来越多的家长领悟到的:

 

“尽管孩子这么厌学,也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m
monkeymagic
1 楼
武统台湾干死多点台湾人,就不会养出学渣了
意见没
2 楼
狗粮先别急着趁机黑中国,哈弗培养学渣的例子网上很容易搜到。
j
junkua
3 楼
monkeymagic 台巴子水軍的下賤伎倆,故意用侮辱性言語胡說八道,【激怒台巴子】以提升台巴子對統一的反感。大陸要統一是【針對台獨分裂越來越猖狂】,這些人把他寫成【針對台灣島平民,共產共妻】---這顯然是【拉仇恨】,這就是台獨水軍的目的。
m
monkeymagic
4 楼
去你妈的台湾人,少废话,武统之后等死吧
j
junkua
5 楼
monkeymagic大陸要統一是【針對台獨分裂越來越猖狂】,monkeymagic把他寫成【武统台湾干死多点台湾人】針對台灣島平民---這顯然是【拉仇恨】,這就是台獨水軍狗的目的。
e
evision
6 楼
学霸的娃都只能是学霸吗?想多了
j
junkua
7 楼
monkeymagic 看看你雜種曾經發的文,裝你媽隔壁的大陸人在這裡招搖撞騙! ===================================================== 10年之內中國絕對不可能統一台灣 送交者: monkeymagic[☆品銜R4☆] 於 2021-10-12 15:03 已讀 1055 次 1 贊 大字閱讀 monkeymagic的個人頻道 +關注 如題,個人覺得這是由於中國人性格軟弱無能和守住一畝三寸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舊思維模式所決定的,相反如果是對像是俄羅斯或者日本或者英美國家,那麼台灣問題可能很快就解決了,原因很簡單,答案很明了,可惜中國人就是做不到。 。 。 ====================================================
r
robin1111
8 楼
所以,男欢女爱,别弄出人命来。父母欠孩子的,因为孩子生在你家完全没有选择,无奈又不得已。你们要孩子为你们厂脸,还要被整个社会要求“尽孝道”。没天理。
意见没
9 楼
你若这样说,那得有个前提:孩子自被生下来就应自己独立,不靠父母养大。
接过雷锋的枪
10 楼
包子小学毕业 女儿哈佛毕业
媚眼瞟瞟
11 楼
愚蠢也有返祖现象
g
greentee
12 楼
上天给人类的一个规则。父母基因组合是随机的,后代的质量不由父母决定。算是上天对人类社会维持公平的一个规定吧。
移动硬盘
13 楼
是父母太较真儿了,几亿个精子中的一条,拼智商?它只是游得快而已😄 如果早期就发现孩子对数字,颜色,形状和味道不敏感,记忆力普通,大概率这就是一般的孩子,给他们一般教育就好,多注意快乐和心理健康反而可以有幸福的人生。天才,一般五岁前就看出来了。
s
sanguowushuang
14 楼
智商是上帝的礼物,跟基因什么都无关。负责皇帝的儿子会越来越笨,最后灭亡。
d
doodoo_hu
15 楼
这和遗传和智商都没关系,跟教育方法有关。孩子厌学很可能是方法不对的结果
只爱大屁股小妹
16 楼
+1
C
CBBU
17 楼
也可以是这样的前提:孩子自被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有强大的爹可以拼。
二赖他哥
18 楼
学渣也不是一个两个的,见过猥琐、素质低下的学渣,披着名校的外衣到处宣扬呐喊 垃圾
t
tieying1971
19 楼
确定是你老公的吗?
t
taigang
20 楼
“金钥匙”没有出处,是中国人误解了“含着银羹匙出生(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 mouth. 意指生在富贵人家)” 这句英文成语的汉译,派生出了这个“金钥匙”的说法。为什么会误解呢?问题出在“钥匙”的“匙”和“羹匙”的“匙”是一个字,中国人们看走了眼,羹匙变成了钥匙,银又夸大成了金,于是,有人就“生下来含着金钥匙”了。如果当时翻译spoon这个字用“勺子”而不是“羹匙”,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其实稍微想一想:羹匙或勺子是吃饭的用具,可以跟嘴有关;钥匙是开锁的工具,谁往嘴里含呢?贾宝玉出生时幸亏嘴里含的是个玉佩,不是玉钥匙,所以他没当个锁匠。 另一个由误解产生的说法是“金领”。英文里的“蓝领”和“白领”是实际存在过的东西:20世纪初某些做体力劳动的美国工人穿蓝领制服,坐办公室的职工穿白领制服。“金领”制服根本没有存在过,不知中国人嘴里这个“金领”是指什么样的工作?若是指“老板 ”,“老总”,就十分不通:这些人是不穿制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