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孩子们听说谁是恋童癖,恨不得都躲得远远的。
但加拿大最近的一帮熊孩子,居然试图“以身为饵”,钓恋童癖出来。
然后不出所料,把自己坑进去了......
(相关报道)
据当地警察说,被绑的男孩A才12岁,他和至少9名朋友一起策划了这起事件。
在聊天软件Snapchat上,他们“引诱”了37岁的Zain Alnoor Merchant,这人是个之前就被定罪过的恋童癖。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把Merchant约到停车场来见面,到时候由A跟他沟通,其他人躲在旁边录像,如果Merchant急不可耐地邀请A上车,其他人录到视频,就赶紧冲出来打断和报警。
嗯......很难评价的计划,不过有一点他们想的确实没错——Merchant确实急不可耐。
到计划执行时,他果真邀请A上了车,片刻之后,还没等这群熊孩子冲到车前,他就开车逃跑了......
(约定见面的停车场)
幸亏Merchant没有完全失去理智,在一个红灯处停了下来,A于是瞅准机会赶紧跳车,然后报了警。
警察随后试图拦截Merchant的车,但没有成功,后来干脆派了一架直升机搜索,最终逮捕了Merchant。
目前他已经被指控有绑架14岁以下未成年人、性骚扰、邀请性接触、强行监禁、逃避治安官等多项罪名,不过这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另一边,A和几个“同伙”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根据警方后来的调查,这群孩子是在追赶一种“抓捕罪犯”的潮流,顾名思义,就是主动钓鱼罪犯,然后找机会将其绳之以法。
近年来在网上,这种类型的视频很火,大概是因为有爽点、有悬疑、有冒险,还能充当一把“正义使者”,很多人喜欢看。
比如2021年就出过一个很著名的事件:
索尼高管George Cacioppo试图引诱一个15岁的孩子,但这孩子其实是博主故意抛出来的“诱饵”,事后Cacioppo就被索尼解雇了.......
(索尼高管被揭露)
根据当时的报道,Cacioppo在Gindr(一个LGBT约会软件)和这名15岁的男孩聊天,期间自称“Jeff”,并和男孩交换了照片。
他并不知道男孩是个诱饵,在私信里说了很多露骨的话,包括询问男孩的性经历、发送自己的生殖器照片,最后还提供了自己的住址,邀请男孩过来见面。
当然,最终来到他家的只有“恋童癖猎人”。Cacioppo见到他们拿着相机和补光灯,知道事情除了披露,但他的脸还是被录了下来——他甚至还穿着索尼PS5的T恤,这下洗都没法洗了,索尼只好将其干脆利落地解雇......
(拍到了Cacioppo的脸)
现在原视频因为违反Youtube政策已经被删,不过在Youtube上随手一搜,还是能搜到不少这类博主。
比如一个叫@JiDionPremium的博主,已经有453万粉,其视频基本每一期都有几百万播放量。
(@JiDionPremium)
A和他身边那群孩子大概率就是看了这类博主的视频,想要“起号”,想要当网红,于是起了模仿的心思。
唯一的问题是:如你所见,@JiDionPremium是位黑人大汉,就算遇到了恋童癖,危险的是谁也不好说.......
A一个12岁的孩子去模仿,属实太自不量力了。
另一方面,就算A不是孩子,这类钓鱼是否会有好结果也不是那么好说。
其实早在2004年,NBC就搞过一个叫《追捕掠食者》的真人秀,它大概也是所有“恋童癖猎人”视频的老前辈。
这系列真人秀前后播了三年,共12集,让警方抓捕了超过100名涉嫌恋童的嫌疑人——如果不考虑道德伦理、程序正义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功德无量。
但节目最终还是出了岔子。
2006年11月,节目的一位志愿者冒充13岁儿童,钓了个叫Bill Conradt的男子。长话短说,最终节目组叫了特警破入Conradt家,Conradt不堪受辱,当场举枪自尽。
(Bill Conradt)
这事导致了一场价值1.05亿美元的非正常死亡诉讼,NBC后来与Conradt的家属达成了庭外和解,具体赔了多少没人知道,但肯定不是个小数目。
《追捕掠食者》本来就面临着不少质问,比如故意钓鱼算不算“构陷”和“诱人犯罪”,节目组是否全程和警方沟通,其策划是否符合程序正义......
在Conradt死后,舆论风波更是汹涌,节目不久后草草停播,此后也没什么电视台敢再做这类型的真人秀。
没想到网络时代后,这类视频又流行起来。
播放媒介不同了,但Youtuber们和当年节目组所面临的道德质问一模一样,更别提有的博主会为了流量,在证据并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去做所谓的“正义逮捕”.......
所以就算不是小孩子,警方也强烈反对这些业余的“正义行动”。在A险些被绑架过后,加拿大警方表示:
“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绝不鼓励任何人采取类似的‘义警’行动。我们查到,这名罪犯的犯罪记录有好几条,这更说明了会见陌生人的危险性。”
“许多这类陷阱、钓鱼,最终的结果是暴力、自杀、性侵,不要冒这种风险。再说一次,我们绝不鼓励任何此类行为。”
说白了,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本来就是最常识不过的常识。
无论是想红还是真的想维护正义,都有比孤身犯险更好的方式。
A这次还算幸运,得到的只有一个教训,希望这一课过后,他能别那么作了吧......
以往孩子们听说谁是恋童癖,恨不得都躲得远远的。
但加拿大最近的一帮熊孩子,居然试图“以身为饵”,钓恋童癖出来。
然后不出所料,把自己坑进去了......
(相关报道)
据当地警察说,被绑的男孩A才12岁,他和至少9名朋友一起策划了这起事件。
在聊天软件Snapchat上,他们“引诱”了37岁的Zain Alnoor Merchant,这人是个之前就被定罪过的恋童癖。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把Merchant约到停车场来见面,到时候由A跟他沟通,其他人躲在旁边录像,如果Merchant急不可耐地邀请A上车,其他人录到视频,就赶紧冲出来打断和报警。
嗯......很难评价的计划,不过有一点他们想的确实没错——Merchant确实急不可耐。
到计划执行时,他果真邀请A上了车,片刻之后,还没等这群熊孩子冲到车前,他就开车逃跑了......
(约定见面的停车场)
幸亏Merchant没有完全失去理智,在一个红灯处停了下来,A于是瞅准机会赶紧跳车,然后报了警。
警察随后试图拦截Merchant的车,但没有成功,后来干脆派了一架直升机搜索,最终逮捕了Merchant。
目前他已经被指控有绑架14岁以下未成年人、性骚扰、邀请性接触、强行监禁、逃避治安官等多项罪名,不过这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另一边,A和几个“同伙”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根据警方后来的调查,这群孩子是在追赶一种“抓捕罪犯”的潮流,顾名思义,就是主动钓鱼罪犯,然后找机会将其绳之以法。
近年来在网上,这种类型的视频很火,大概是因为有爽点、有悬疑、有冒险,还能充当一把“正义使者”,很多人喜欢看。
比如2021年就出过一个很著名的事件:
索尼高管George Cacioppo试图引诱一个15岁的孩子,但这孩子其实是博主故意抛出来的“诱饵”,事后Cacioppo就被索尼解雇了.......
(索尼高管被揭露)
根据当时的报道,Cacioppo在Gindr(一个LGBT约会软件)和这名15岁的男孩聊天,期间自称“Jeff”,并和男孩交换了照片。
他并不知道男孩是个诱饵,在私信里说了很多露骨的话,包括询问男孩的性经历、发送自己的生殖器照片,最后还提供了自己的住址,邀请男孩过来见面。
当然,最终来到他家的只有“恋童癖猎人”。Cacioppo见到他们拿着相机和补光灯,知道事情除了披露,但他的脸还是被录了下来——他甚至还穿着索尼PS5的T恤,这下洗都没法洗了,索尼只好将其干脆利落地解雇......
(拍到了Cacioppo的脸)
现在原视频因为违反Youtube政策已经被删,不过在Youtube上随手一搜,还是能搜到不少这类博主。
比如一个叫@JiDionPremium的博主,已经有453万粉,其视频基本每一期都有几百万播放量。
(@JiDionPremium)
A和他身边那群孩子大概率就是看了这类博主的视频,想要“起号”,想要当网红,于是起了模仿的心思。
唯一的问题是:如你所见,@JiDionPremium是位黑人大汉,就算遇到了恋童癖,危险的是谁也不好说.......
A一个12岁的孩子去模仿,属实太自不量力了。
另一方面,就算A不是孩子,这类钓鱼是否会有好结果也不是那么好说。
其实早在2004年,NBC就搞过一个叫《追捕掠食者》的真人秀,它大概也是所有“恋童癖猎人”视频的老前辈。
这系列真人秀前后播了三年,共12集,让警方抓捕了超过100名涉嫌恋童的嫌疑人——如果不考虑道德伦理、程序正义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功德无量。
但节目最终还是出了岔子。
2006年11月,节目的一位志愿者冒充13岁儿童,钓了个叫Bill Conradt的男子。长话短说,最终节目组叫了特警破入Conradt家,Conradt不堪受辱,当场举枪自尽。
(Bill Conradt)
这事导致了一场价值1.05亿美元的非正常死亡诉讼,NBC后来与Conradt的家属达成了庭外和解,具体赔了多少没人知道,但肯定不是个小数目。
《追捕掠食者》本来就面临着不少质问,比如故意钓鱼算不算“构陷”和“诱人犯罪”,节目组是否全程和警方沟通,其策划是否符合程序正义......
在Conradt死后,舆论风波更是汹涌,节目不久后草草停播,此后也没什么电视台敢再做这类型的真人秀。
没想到网络时代后,这类视频又流行起来。
播放媒介不同了,但Youtuber们和当年节目组所面临的道德质问一模一样,更别提有的博主会为了流量,在证据并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去做所谓的“正义逮捕”.......
所以就算不是小孩子,警方也强烈反对这些业余的“正义行动”。在A险些被绑架过后,加拿大警方表示:
“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绝不鼓励任何人采取类似的‘义警’行动。我们查到,这名罪犯的犯罪记录有好几条,这更说明了会见陌生人的危险性。”
“许多这类陷阱、钓鱼,最终的结果是暴力、自杀、性侵,不要冒这种风险。再说一次,我们绝不鼓励任何此类行为。”
说白了,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本来就是最常识不过的常识。
无论是想红还是真的想维护正义,都有比孤身犯险更好的方式。
A这次还算幸运,得到的只有一个教训,希望这一课过后,他能别那么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