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分金看缠山 一重缠是一重关:中国古墓的震撼!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4月5日 11点18分 PT
  返回列表
59706 阅读
8 评论
星球研究所

本       文       约 551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清明节特辑

请在阳光灿烂时阅读

一些远古的墓葬幸存至今

成为丰厚的遗产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中

古墓葬的数目便有

139458 处

与中国古遗址数目相比约为其72%中国主要古墓葬分布一个点位代表一处古墓葬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黄土之下

古人创造出了不亚于人居文明的另一重世界

一个宏大的彼岸世界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01 逝者的家园

在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

人们生生死死、无知无觉

直到一位祖先对同伴的遗体

动了恻隐之心

也许他是不愿见到遗体腐败的景象

也许他是不愿见到

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伴化作白骨

他用脚下的泥土将其掩埋

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墓葬的开始

土葬

这种最先出现,也最简单的手段

从目前所知最早的山顶洞墓葬至今

延续18000年

一直是中国丧葬的主流

2018年1月4日,陕西咸阳几名村民在为村中的逝者修建坟墓摄影师@王警

距今约8000-5000年

先民们一起劳动

一起分配食物

死后也要一起

埋葬在公共墓地

2019年7月,陕西西安一工地发现的战国古墓群摄影师@王警

之后

血缘与亲情让家族合葬取代了公共墓地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社会等级高的墓主

其遗体被越埋越深以期防腐

并出现了

葬具

最常见的便是木质的棺椁1995年10月26日新疆尼雅精绝国“沙漠王子”墓地开棺现场由于西周之前的木棺鲜少留存所以代之以西汉的木棺摄影师@刘玉生 

与此同时

玉石被发现了

在古人的想象中

未知的玉石能保持尸身不腐

只要肉体不灭

灵魂便能永存

大量玉器开始随墓而葬

玉殓葬就此诞生

西周三门峡虢国墓其随葬玉器将墓主人围绕在中央摄影师@孙岩

与我们印象中的“小家碧玉”不同

玉殓葬的玉器异常厚重

令人瞠目

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摄影师@柳叶氘

至迟于汉代

玉殓葬又更进一步“升级”

玉器全方位地包裹逝者

制成“玉衣”

现今已有不下十具完整的“玉衣”

重见天日

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摄影师@李文博

在玉殓葬和玉衣的帮助下

“逝者永存”

灵魂需要永恒的居所

于是,人们在原有的葬具的基础上

增加了

墓室

在地下建立“房间”

容纳灵魂生活所需的一切

区别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容易腐烂的木质墓室

在追求永恒的地下世界被淘汰了

中国人基于石材

逐渐创造出一个新的建筑体系

即石墓室

包括崖墓、石拱墓、石板墓等

数种框架结构的墓室

东汉山东沂南石墓框架结构示意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石材固然坚实长久

但其重量也极大

难以搭建宽大的墓室

人们便发明出空心砖代替石材

在西汉盛行一时

然而

在石墓室的框架结构下

空心砖垂直受力,容易折断

人们便将原本平直的墓顶垒成弧形的构件

即拱券

将垂直的压力变成侧推力

延长砖的使用寿命

拱券受力分析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当拱券向后延伸

便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

拱顶墓室

拱顶墓室示意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然而单一拱券形成的空间

还不是完美的受力结构

能工巧匠们

让两个拱券相交产生穹窿顶

穹窿顶示意图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

纵横两个方向受到的压力

都变成了侧推力

墓室的坚固程度

因此提升了一个等级

武威雷台汉墓穹窿顶内部结构铁架为现代产物,起保护支撑作用摄影师@孙志军▼

为了方便施工

匠人们又进一步

将拱从平滑曲线变为一个个“像素点”

一层层向内收进

即叠涩砌

发展出了叠涩砌的穹窿顶

叠涩砌示意图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一个个平顶、拱顶、穹窿顶

由长长的墓道相连

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

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永城保安山2号汉墓复原图由于剖透视原因顶部被削去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墓内长路幽幽好似直通黄泉芒砀山梁孝王陵墓此墓与上图中的保安山2号汉墓均属于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摄影师@石耀臣▼

光有“豪宅”还不够

永恒的家园还需要室内软装

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

就容纳了1000多件

经过细致分类的家居用具

其东、西、南三个箱室中装满器物

北部头箱却相对空疏

在这里

墙上张挂着丝帷,地上铺盖着竹席

华美的漆器陈列在一个

设有厚垫、背靠屏风的座位之前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耳杯摄影师@柳叶氘▼

座位旁放着丝履、1只手杖

以及2个装有化妆品的妆奁

这些都是墓主人的贴身之物

座位对面

8个舞俑在5个乐俑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不难了解

在设计者的想象中

墓主人的灵魂

在座位上一边享用酒食

一边欣赏歌舞表演

马王堆1号汉墓墓内场景复原想象图由于图幅有限,画面中只出现6只舞俑此外,丝履、手杖以及妆奁等没有实物照片参考所以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总而言之

墓室是现世生活的镜像

人们希望亲人在另一个世界

永远幸福

其生前享有的一切

都被尽数带入地下

这一幸福家园

难免被他人觊觎

于是,出现了殉葬的士兵

以及代替活人殉葬的士兵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摄影师@孙岩▼

同时大量珍奇异兽也随之出现即“镇墓兽”用于守卫墓主人的安全

彩绘泥塑镇墓兽摄影师@冬雪▼

从一道浅浅的土坑开始

到深埋、葬具

再到严密的墓室、地下宫殿

在地下空间日益扩张的同时

地上的部分也随之壮大

世人与故人的真情

贡献了超乎想象的创造力

宏伟的地上艺术即将诞生

 02 地上艺术

当逝者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亲友为了标记位置以作纪念开始往墓上堆土即为

“坟”

有的形若土丘

樱花丛中的明秦愍王朱樉墓摄影师@苟秉宸▼

有的垒石为堡丸都山洞沟古墓群内部为土丘,表面为石材摄影师@一只鱼作品▼

有的状若巨塔宁夏西夏王陵摄影师@方力▼

土堆的大小体现了墓主人身份的尊卑土越堆越大由“坟”“丘”或“冢”发展为

“陵”

中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人造封土便是秦始皇陵其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高76米以70余万人历时30余年建成状若天然山丘秦始皇陵摄影师@王警▼

除了巨大的封土之外地面上还有缅怀逝者所需要的空间即墓上建筑古人夯实封土作为地基将回廊及殿屋层层垫起硬是用大量的夯土台将极少的建筑垫成俾睨天下的高台宫殿战国中山王墓M1复原“享堂”为战国时期墓上建筑的称谓之一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其追悼活动直接在墓室的正上方进行

底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战国燕乐铜桮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到了汉代直接踩在墓室的正上方变为不敬

建筑与封土逐渐分离建筑从墓上移到了墓前

中间以长长的神道连接

没有了建筑的加持后世的人造封土在体量上再也无法超越秦始皇陵东汉山东朱鲔祠堂剖面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虽然宏伟感不及从前

但是汉代陵墓却另辟蹊径

从建筑角度弯道超车

由单一建筑扩充为建筑群即

陵园

其在春秋晚期便有雏形

于汉代发扬光大

在汉代近乎天下三分之一的赋税

都用来修建陵园

其豪华程度比之前代

有增无减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O

《索靖传附子綝传》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

在西汉王朝11座帝陵当中最宏伟的一座便是在位54年的汉武帝的陵墓即茂陵茂陵布局及位置

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卫青、霍去病、金日(mì )磾(dī)阳信长公主、李夫人等

都陪葬在陵园之中汉武帝的亲人、爱人、忠臣良将都在地下重逢

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

便矗立在霍去病的墓前

从中也能窥见茂陵豪奢的一角

霍去病墓

摄影师@苟秉宸

然而

极为丰厚的随葬品

却成了后世盗墓的主要诱因

例如董卓派吕布盗掘帝陵,搜集珍宝

曹操甚至设立官职

专门掀别人祖宗的棺材板

几乎将汉代皇宫贵族的陵墓洗劫一空

掘人祖坟之后

曹操及其子曹丕害怕自己也如此下场

便积极提倡薄葬,宣扬不修陵墓

厚葬文化没落一时

曹魏名将张辽的墓

摄影师@谢禹涵

此后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周边民族趁机进入中原

虽然民族融合给墓葬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但是分散的国力也无法再创造出宏伟的建筑组群魂瓶,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

是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

摄影师@包浩霖

时光流转至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父一统江山,开创盛世一个雄心勃发的帝国需要风光大葬彰显自己的实力

从坟到陵再发展到陵园无论是宏大的封土还是雄伟的建筑群秦皇汉武的陵墓已经壮丽到无以复加唐人还能再超越吗?

 03 盛世之作

唐人的答案只有一个依山为陵既然单纯的以人力造物再难超越秦皇汉武那就将自然山岳纳入陵园之中

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例陵园之中突厥、焉耆、吐蕃、高昌等14国国君石像列队神道两侧为其守陵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等188位文臣武将陪葬在主君陵前生死相随

仅仅封墓的条石就有3000余块

更何况要在山体里修建一整个地宫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埋葬唐太宗遗体的昭陵

位于陕西礼泉县九嵕[zōng]山

摄影师@苟秉宸

因而这种开凿山体的依山为陵非国力鼎盛不可建造非盛唐不可建造这也正是其在汉代已有雏形

却直到唐代才被发扬光大的原因

比起昭陵更为浩大的是武则天的乾陵其居然还能更进一步以山为阙山川不过是守陵的门阙天地在她面前也只能沦为陪衬唐乾陵,以山为阙

阙是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

通常成对出现,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两阙中没有建筑物相连,有空缺故称“阙”

摄影师@苟秉宸

地上的唐陵规模远迈前代地下的墓葬也不遑多让看到这地宫我们能想象到唐代屋宇之盛大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剖透视

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看到地宫中随葬的杂技俑我们能想象到唐代娱乐之丰富唐三彩,中国陶俑的巅峰

摄影师@孙岩

看到精雕细琢的碗盏我们能想象到唐人豪饮美酒灵感迸发、挥毫泼墨唐三彩象首杯,西安南郊唐墓出土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摄影师@动脉影

看到异域风情的胡人俑像我们能想象到丝绸之路上一队队胡人车马往来不息······唐三彩骆驼载胡人伎乐俑

摄影师@柳叶氘

然而盛唐之后再无盛唐宋代将陵墓集中一区恢复封土为陵着意于纤细精致青玉云龙纹饰摄影师@动脉影

接下来的元代游牧民族居住毡包(蒙古包)的习俗与中原墓葬相融合发展出独特的圆型墓室留村石墓群,是元朝河南洛阳的程姓大户举家迁到此处后所建摄影师@松顶后▼

不过元代帝陵没有发展出宏伟的地上陵墓他们保留着草原上的葬俗下葬之后,万马踏平莫说陵墓,连一块石碑也没有后世的陵墓还有可能超越前人吗?

当然!中国人的创造力永无止境明代继承唐宋的特点依山为陵、陵区集中将祭祀区扩展为两进到三进院落

第一进用于准备祭品第二进为祭祀的主体建筑第三进摆放祭品明长陵示意,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随着地势抬高建筑组群层层递进最后的遗体安葬却差强人意明代没有唐代开凿山体的豪气只是背靠大山建设宝城宝顶宝城宝顶制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明代每个皇陵的规制都是如此与之前并无分别甚至稍稍逊色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明十三陵便诞生了明十三陵布局及位置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所谓组合不仅是陵区集中其还创新性地用一条神道串联起所有陵园众多的建筑控制群山做配衬托得陵园气度非凡明十三陵神道摄影师@Greatwj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之一明成祖朱棣的祾恩殿也在这里

殿内金丝楠木巨柱如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示九五之尊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摄影师@Greatwj

明长陵祾恩殿剖透视图制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此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仿照明代帝陵而建只是有样学样没有创新再没能超越明代

虽然清末积贫积弱但是清西陵和清东陵依然将中国古代帝陵的传统保留到了最后一刻清东陵景陵妃园寝摄影师@李睿

  04 彼岸世界

上述的墓葬还远非全部

在中华大地上

曾有多少人逝去

就留下过多少种墓葬

有的藏于洞中贵州贵阳花溪栗木山岩洞葬摄影师@柳叶氘▼

有的悬于绝壁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摄影师@王进▼

有的树以木柱小河墓地,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摄影师@刘玉生▼

有的立石为祭青河县三道海子石堆遗址遗址中安葬了人骨,但是没有任何随葬品因此,这个遗址可以说是一座墓葬摄影师@刘玉生▼

有的棺椁方正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椁摄影师@柳叶氘

有的三角围合绍兴印山越国王陵摄影师@方力

除此之外还有火葬、水葬、天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等

如此众多的墓葬背后

很多人试图将自己所喜爱所拥有的都带入彼岸

已故的艺术爱好者

随葬绘画和乐器

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摄影师@苏李欢

学者随葬藏书和手稿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东椁箱内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盒内盛放了不下40篇有关军事、哲学、医学和方技的帛书很像是公元前2世纪一位博学之士的微型图书馆摄影师@王瑞

妇女随葬化妆品和丝帛长沙马王堆汉墓利豨墓T形帛画摄影师@柳叶氘

中国古人为逝者提供了他们所能提供的一切从小食点心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各式点心摄影师@柳叶氘

到猪狗牛羊陕西汉阳陵的动物陶俑

摄影师@昱羽翼

从家居摆设河北保定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摄影师@柳叶氘

到楼阁殿宇河南焦作白庄6号汉墓的七层连阁陶仓楼摄影师@朱金华

从百官仪仗西安明代秦简王墓粉彩仪仗俑群摄影师@王警

到千军万马甚至活物殉葬江苏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兵马俑坑摄影师@柳叶氘▼

就这样

古人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一个众生的归宿

一个宏大的彼岸

黄土之下

包罗万象

数千年来关于黄泉的瑰丽想象

以及对逝者的情感都容纳其中

本文创作团队撰稿:灵均图片:余宽地图:巩向杰设计:陈睿婷审校:撸书猫封面摄影师:赵有人

专家审核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雷兴山教授西安美术学院  于春副教授上海博物馆  张珮琛副研究员(排名不分先后)

【参考文献】

1.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2. 张学锋,《中国墓葬史》,广陵书社,2009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萨仁高娃,《中国古代墓葬封土起源的研究》,南京大学,20175. 刘毅,《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The End

j
jiaming
1 楼
不管墓地建在哪里,盗墓贼总有办法找到。可怜那些里面的尸骨。
S
Sunstreaker
2 楼
落后文明的象征 咋中国那么喜欢保留这些落后的东西
m
marshalchen
3 楼
封建迷信要不得。什么机关都没鸟用。 定陵怎么样?皇陵照样刨开。 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
n
numen_007
4 楼
反正觉得刨人家坟不是什么好事
r
realSTFU
5 楼
一个从哪里来的都不敢说的垃圾去评论别人的文化实在是太可笑了。
x
xifangshibai
6 楼
呵呵,你他妈的倒是先去把欧洲那些落后的古建筑拆除掉呀?金字塔是不是也是垃圾呀?
o
octane
7 楼
为什么总有2B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其实不过是什么都不懂的番薯仔。这个世界上凡是一流民族没有不尊重自己祖先的
我爱豹纹女王1
8 楼
强悍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