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大牌林立却缺少新意及特色,是中国香港旅游消费近年来的隐忧。不止海南,与其邻近的中国澳门特区,近年来亦借助新业态的发展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
《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从4月1日起,外地旅客在海南免税购物将新增两种提货方式,即满足相关标准的商品实现“担保即提”与“即购即提”。
以往曾被频频指出存在不便的离岛提取(口岸提货或邮寄)得到升级,是为优化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最新政策。在此基础上,作为海南启动全岛封关打造自贸港的准备,从“离岛免税转化为落地免税”等优化措施将陆续有来。
自2025年封关政策落地后,全岛都将成为“境内关外”的海南将执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相关监管政策。具体到与普通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购物消费领域,这则意味着国外商品能相对自由且零关税地进入海南。相关消息,已让中国香港地区与旅游消费等业界的相关灵通人士考量发展前景。
因恢复与内地通关不久,疫情封关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全面消除。因免税政策成为“购物天堂”的中国香港在吸引消费者方面还有无政策红利?其在面临海南“香港+佛罗里达”模式的竞争时还能有哪些新方式?
受益于免税购物业的“内卷”,普通消费者未来可能亦会迎来“甜蜜负担”:去海南还是去香港?
海南的新政
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按照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同阶段,分步骤实施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
“零关税”被认为是海南自贸港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根据该方案:全岛封关运作前,海南自贸港对企业进口自用生产设备、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原辅料、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即所谓的“一负三正”零关税清单。
为采纳香港、迪拜等模式将海南打造成为自由港,微观层面的消费,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上,相关的离岛免税政策从2011年左右起便开始实施。2019年时,海南的离岛免税销售额仅136亿元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境的内地游客从“海外购”改为“海南购”,则给其免税市场发展带来了新增量。
海南从2011年起实施离岛免税政策。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境的内地游客从“海外购”改为“海南购”,给其免税市场发展带来了新增量。在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后,其在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亦有望加速。《财经》记者 焦建/摄
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同比增长84%实现超600亿元。在免税购物人数方面,亦同比增长了73%。根据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到2025年,海南离岛免税品贸易要实现倍增。
相关增量不仅与疫情有关,亦受政策推动。因自2020年7月1日起,海南离岛旅客,每年每人免税购物额已提高至10万元(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与此同时,单次购买数量限制的商品种类也大幅减少,并增加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类受欢迎商品。这被认为是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力度最大的调整。
现象级的增长能否持续,构成了海南能否成为新“购物天堂”的核心考验。相关政策的改进空间较大,亦被认为是改革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存量领域。
例如,在此之前,海南离岛免税的提货方式主要是在机场、火车站、码头提货,消费者都是临出发前才能拿走所购物品。针对岛外游客还有邮寄送达的方式。而对于海南岛民来说,则是在各大免税店设有提货点。
除手机等耐用消费品,运动装备、防晒化妆品等可以立刻使用的产品,“即够即提”的新方式有望带来新的增量。根据相关政策,目前以“即购即提”方式提货的离岛免税商品主要包括化妆品、香水、箱包、婴幼儿奶粉等15类商品,单次离岛“即购即提”的限购数量分别为1至5件。
此外,针对离岛旅客每次离岛前购买单价超过5万元(含)的免税品,则可选择“担保即提”方式提货。例如,购买价格为10万元的手表,以往只能选择提货点提取、返岛提取或邮寄送达。政策调整后,离岛旅客支付购物货款,可在向海关支付相当于进境物品进口税的担保后现场提货。在其离开海南时,可在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的验核点验核,通过后就可退还担保金。
在海南于3月底宣布将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后,其在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亦有望加速。在政策体系方面,三张“零关税”清单、企业和个人15%所得税、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等多项政策文件将加速落地实施。
事实上,按照2020年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2025年封关运作前,已将实行“零关税”政策,形成早期收获。即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按照财政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在当时的解释,相关政策将分岛内居民及旅客具体执行。对于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居民免税购买。此外即大幅放宽旅客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免税购物额度提升。
“等到条件成熟,于2025年实施全岛封关运作之后,会在简并税制的基础上,对进口征税商品目录以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免征进口关税。这就是实现‘零关税’的最终制度安排。”这位人士称。
目前海南正处于“零关税”清单由“正面+负面”向“负面清单”过渡阶段。首张“零关税”清单已于2020年12月1日落地实施。目前自用生产设备负面清单、交通工具及游艇正面清单、原辅料正面清单已公布。而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正面清单尚未公布。
据当地《海南日报》相关报道:针对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内吃上免税牛排、喝上免税红酒的提问,海南海关相关人士称:根据海关总署出台的相关监管办法,不禁止在洋浦保税港区内居住居民及设立盈利性商业设施。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地措施,论证成熟、监管条件具备后将正式实施。
按照目前的政策:特殊监管区内一般不允许建设商业性生活设施。相关政策变化亦被认为是相当难得,有望助力海南成为消费天堂。
香港的筹划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消费了全球约40%的免税品,其中境外购买免税品整体规模超1800亿元。2021年海南免税店销售总额约600亿元,相当于2019年中国消费者境外免税购物消费总额的1/3。
如前所述,这一数字的增长既与政策红利相关,亦受疫情影响。而在国际及区域旅行政策不断放宽后,海南将直接面临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知名“购物天堂”的竞争。
为拉动消费,中国香港目前的短期措施是通过举办活动吸引旅客访港。疫情期间落成的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有望成为新的旅客打卡地。图为2月旅客逐渐增多的尖沙咀地区。《财经》记者 焦建/摄
与后发的海南相比,身为自由港超过百年的中国香港地区,早就拥有零关税等一系列优势。其目前执行的旅游零售购物免税模式,亦与新加坡有所差异。
例如,新加坡仅机场免税,市内仅针对外国游客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退消费税。与之相比,中国香港的免税涵盖地域及范围均更广(仅针对烟酒等少数产品征税)。
税种少、税率低是中国香港的优势。外来旅客除购物价格低廉外,其在餐饮、日常服务等领域内的部分消费亦有免税优势。但因当地的房租、人工等成本较高,相关优势并未体现在最终的服务价格领域。
对于更多旨在购物的旅客来说,中国香港与海南的免税政策可谓各有擅长:前者的零售渠道包括海港城等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亦有社区便利店、药店等零售渠道,网络可谓多种多样。后者在2022年10月新开两家离岛免税店后,目前仅在海口、三亚、琼海等地共有12家免税店。
与海南相比,旅客目前从中国香港入境内地时采取免税额单次不超过5000元的政策执行,与之相比,海南10万元的免税额度更高。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香港并不限制旅客次数。因此对于部分拥有多次往返签证的人士来说,随着购物的频次高,总额度亦可以提升。
随着内地与中国香港恢复全面通关,以及“口罩令”等防疫措施撤销,尖沙咀、铜锣湾等热门旅游区再次出现旅客人潮。当地旅游发展局的数字显示:2月访港旅客约146万人次,是自疫情以来单月访港旅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亦是2022年全年总数的两倍,相等于疫情前每月旅客量的三成。
根据该局预测:今年全年访港旅客数字将达2580万人次,约为疫情前的46%,估计当中75%是内地旅客,预料下半年访港旅客数字增长较快,年底有望回复至疫情前的约60%。
3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当地2月零售额临时估计为331亿港元,同比增加31.3%,远胜市场预期的15%,为2010年2月以来单月的最强劲升幅。
但与以往相比,其销货金额仍低于疫情前2018年每月的平均400亿元水平。“旺丁不旺财”现象有待解决。
为拉动消费,中国香港目前的短期措施是通过举办活动吸引旅客访港。例如从3月起便陆续有Clockenflap音乐及艺术节、巴塞尔艺术展等数场大型盛事举行。除此之外,疫情期间落成的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有望成为新的内地旅客打卡地。
短期而言,当地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造成的劳动力人手不足近期亦开始给旅游消费业造成影响。从中长期角度来说,香港亦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忧。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期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100名来自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兴趣在未来一年访港的旅客中,有15%预计未来三年会减少在港消费,转到海南或澳门购买奢侈品。
虽大牌林立却缺少新意及特色,是中国香港旅游消费业近年来存在的隐忧。不止海南,与其临近的中国澳门特区,近年来亦借助新业态的发展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不少香港市民亦喜欢周末到澳门度假购物,使得近期经港珠澳大桥连接两地的“金巴”频频爆出客满的消息。
“澳门的商场往往集大型度假村、娱乐、美食和购物于一身,各具特色。而疫情期间香港也新开了一些所谓的游乐设施,跟澳门的比起来不仅规模小太多,新意也不足。”3月份刚到澳门陪儿子过周末的香港市民周女士称,“疫情三年,谁出门也不只是为了凑打折购物的热闹。”
虽大牌林立却缺少新意及特色,是中国香港旅游消费近年来的隐忧。不止海南,与其邻近的中国澳门特区,近年来亦借助新业态的发展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
《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从4月1日起,外地旅客在海南免税购物将新增两种提货方式,即满足相关标准的商品实现“担保即提”与“即购即提”。
以往曾被频频指出存在不便的离岛提取(口岸提货或邮寄)得到升级,是为优化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最新政策。在此基础上,作为海南启动全岛封关打造自贸港的准备,从“离岛免税转化为落地免税”等优化措施将陆续有来。
自2025年封关政策落地后,全岛都将成为“境内关外”的海南将执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相关监管政策。具体到与普通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购物消费领域,这则意味着国外商品能相对自由且零关税地进入海南。相关消息,已让中国香港地区与旅游消费等业界的相关灵通人士考量发展前景。
因恢复与内地通关不久,疫情封关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全面消除。因免税政策成为“购物天堂”的中国香港在吸引消费者方面还有无政策红利?其在面临海南“香港+佛罗里达”模式的竞争时还能有哪些新方式?
受益于免税购物业的“内卷”,普通消费者未来可能亦会迎来“甜蜜负担”:去海南还是去香港?
海南的新政
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按照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同阶段,分步骤实施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
“零关税”被认为是海南自贸港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根据该方案:全岛封关运作前,海南自贸港对企业进口自用生产设备、营运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原辅料、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即所谓的“一负三正”零关税清单。
为采纳香港、迪拜等模式将海南打造成为自由港,微观层面的消费,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上,相关的离岛免税政策从2011年左右起便开始实施。2019年时,海南的离岛免税销售额仅136亿元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境的内地游客从“海外购”改为“海南购”,则给其免税市场发展带来了新增量。
海南从2011年起实施离岛免税政策。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境的内地游客从“海外购”改为“海南购”,给其免税市场发展带来了新增量。在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后,其在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亦有望加速。《财经》记者 焦建/摄
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同比增长84%实现超600亿元。在免税购物人数方面,亦同比增长了73%。根据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到2025年,海南离岛免税品贸易要实现倍增。
相关增量不仅与疫情有关,亦受政策推动。因自2020年7月1日起,海南离岛旅客,每年每人免税购物额已提高至10万元(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与此同时,单次购买数量限制的商品种类也大幅减少,并增加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类受欢迎商品。这被认为是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力度最大的调整。
现象级的增长能否持续,构成了海南能否成为新“购物天堂”的核心考验。相关政策的改进空间较大,亦被认为是改革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存量领域。
例如,在此之前,海南离岛免税的提货方式主要是在机场、火车站、码头提货,消费者都是临出发前才能拿走所购物品。针对岛外游客还有邮寄送达的方式。而对于海南岛民来说,则是在各大免税店设有提货点。
除手机等耐用消费品,运动装备、防晒化妆品等可以立刻使用的产品,“即够即提”的新方式有望带来新的增量。根据相关政策,目前以“即购即提”方式提货的离岛免税商品主要包括化妆品、香水、箱包、婴幼儿奶粉等15类商品,单次离岛“即购即提”的限购数量分别为1至5件。
此外,针对离岛旅客每次离岛前购买单价超过5万元(含)的免税品,则可选择“担保即提”方式提货。例如,购买价格为10万元的手表,以往只能选择提货点提取、返岛提取或邮寄送达。政策调整后,离岛旅客支付购物货款,可在向海关支付相当于进境物品进口税的担保后现场提货。在其离开海南时,可在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的验核点验核,通过后就可退还担保金。
在海南于3月底宣布将全面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后,其在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亦有望加速。在政策体系方面,三张“零关税”清单、企业和个人15%所得税、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等多项政策文件将加速落地实施。
事实上,按照2020年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2025年封关运作前,已将实行“零关税”政策,形成早期收获。即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按照财政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在当时的解释,相关政策将分岛内居民及旅客具体执行。对于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居民免税购买。此外即大幅放宽旅客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免税购物额度提升。
“等到条件成熟,于2025年实施全岛封关运作之后,会在简并税制的基础上,对进口征税商品目录以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免征进口关税。这就是实现‘零关税’的最终制度安排。”这位人士称。
目前海南正处于“零关税”清单由“正面+负面”向“负面清单”过渡阶段。首张“零关税”清单已于2020年12月1日落地实施。目前自用生产设备负面清单、交通工具及游艇正面清单、原辅料正面清单已公布。而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正面清单尚未公布。
据当地《海南日报》相关报道:针对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内吃上免税牛排、喝上免税红酒的提问,海南海关相关人士称:根据海关总署出台的相关监管办法,不禁止在洋浦保税港区内居住居民及设立盈利性商业设施。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地措施,论证成熟、监管条件具备后将正式实施。
按照目前的政策:特殊监管区内一般不允许建设商业性生活设施。相关政策变化亦被认为是相当难得,有望助力海南成为消费天堂。
香港的筹划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消费了全球约40%的免税品,其中境外购买免税品整体规模超1800亿元。2021年海南免税店销售总额约600亿元,相当于2019年中国消费者境外免税购物消费总额的1/3。
如前所述,这一数字的增长既与政策红利相关,亦受疫情影响。而在国际及区域旅行政策不断放宽后,海南将直接面临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知名“购物天堂”的竞争。
为拉动消费,中国香港目前的短期措施是通过举办活动吸引旅客访港。疫情期间落成的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有望成为新的旅客打卡地。图为2月旅客逐渐增多的尖沙咀地区。《财经》记者 焦建/摄
与后发的海南相比,身为自由港超过百年的中国香港地区,早就拥有零关税等一系列优势。其目前执行的旅游零售购物免税模式,亦与新加坡有所差异。
例如,新加坡仅机场免税,市内仅针对外国游客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退消费税。与之相比,中国香港的免税涵盖地域及范围均更广(仅针对烟酒等少数产品征税)。
税种少、税率低是中国香港的优势。外来旅客除购物价格低廉外,其在餐饮、日常服务等领域内的部分消费亦有免税优势。但因当地的房租、人工等成本较高,相关优势并未体现在最终的服务价格领域。
对于更多旨在购物的旅客来说,中国香港与海南的免税政策可谓各有擅长:前者的零售渠道包括海港城等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亦有社区便利店、药店等零售渠道,网络可谓多种多样。后者在2022年10月新开两家离岛免税店后,目前仅在海口、三亚、琼海等地共有12家免税店。
与海南相比,旅客目前从中国香港入境内地时采取免税额单次不超过5000元的政策执行,与之相比,海南10万元的免税额度更高。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香港并不限制旅客次数。因此对于部分拥有多次往返签证的人士来说,随着购物的频次高,总额度亦可以提升。
随着内地与中国香港恢复全面通关,以及“口罩令”等防疫措施撤销,尖沙咀、铜锣湾等热门旅游区再次出现旅客人潮。当地旅游发展局的数字显示:2月访港旅客约146万人次,是自疫情以来单月访港旅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亦是2022年全年总数的两倍,相等于疫情前每月旅客量的三成。
根据该局预测:今年全年访港旅客数字将达2580万人次,约为疫情前的46%,估计当中75%是内地旅客,预料下半年访港旅客数字增长较快,年底有望回复至疫情前的约60%。
3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当地2月零售额临时估计为331亿港元,同比增加31.3%,远胜市场预期的15%,为2010年2月以来单月的最强劲升幅。
但与以往相比,其销货金额仍低于疫情前2018年每月的平均400亿元水平。“旺丁不旺财”现象有待解决。
为拉动消费,中国香港目前的短期措施是通过举办活动吸引旅客访港。例如从3月起便陆续有Clockenflap音乐及艺术节、巴塞尔艺术展等数场大型盛事举行。除此之外,疫情期间落成的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亦有望成为新的内地旅客打卡地。
短期而言,当地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造成的劳动力人手不足近期亦开始给旅游消费业造成影响。从中长期角度来说,香港亦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忧。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期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100名来自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兴趣在未来一年访港的旅客中,有15%预计未来三年会减少在港消费,转到海南或澳门购买奢侈品。
虽大牌林立却缺少新意及特色,是中国香港旅游消费业近年来存在的隐忧。不止海南,与其临近的中国澳门特区,近年来亦借助新业态的发展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不少香港市民亦喜欢周末到澳门度假购物,使得近期经港珠澳大桥连接两地的“金巴”频频爆出客满的消息。
“澳门的商场往往集大型度假村、娱乐、美食和购物于一身,各具特色。而疫情期间香港也新开了一些所谓的游乐设施,跟澳门的比起来不仅规模小太多,新意也不足。”3月份刚到澳门陪儿子过周末的香港市民周女士称,“疫情三年,谁出门也不只是为了凑打折购物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