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冷静期,中国投资者也请冷静期,紧日子有紧日子的过法。
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来了,社融、外贸出口指标低于预期。“过紧日子”毫无悬念,但是紧日子该怎么过,也是个问题。薪资预期下降,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也没什么办法。手上还有点积蓄,拿出来投资回回血,行不行?劝君谨慎。
经济学家管清友最近在北京卫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说:“投资是大多数人亏钱最快的方式”,很犀利也很有道理。
01
股民们的认知能力
管清友在节目中说“投资其实是认知能力的变现”,那么不妨看看我们的投资者认知能力到底是什么水平。
A股活跃多年的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股民”,生活很有规律的。清晨起床后洗漱、吃早饭,上公园锻炼,再开一通“国内外形势分析会”。主题很固定,就四条:外事骂美帝,内事骂资本,国家要管管,怀念旧时光。
慷慨激昂一番后,三五成群去证券交易所看盘。其实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主要是“听消息”。散伙回家后,还有两档回家“作业”,看报纸和新闻联播——这是最大的“消息”,顺便为第二天早上的“高端局”备点料。
睡觉的心情取决于白天股市的输赢。赢了美滋滋,感谢国家政策。输了蒙头睡,第二天的怀旧情绪翻番、对美帝和资本的仇恨度更爆表。
如此周而复始地十年如一日,就是老股民的投资生涯。他们赚到钱了吗?大部分没有,牛短熊长的A股六七成是输家,老股民们中的“老书记”占压倒性优势。
这群老人中最常抱怨的是,“当年我把股市里的钱,拿出来买房,就发了”。这也是中国房地产特别拉仇恨的重要群众基础。投资不是初恋,没有擦肩而过的美丽邂逅,只有怨念深重的满腔恨意。
老股民屡败屡战,不缺输得起的精神,最缺的是反思。因为他们不需要反思,错过买房也好,股市亏钱也罢,都有现成的答案——资本万恶、美帝阴谋的二选一。还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国家要管。
这就是他们对经济的全部认知。问题出在了认知,而不是知识。很多老股民自学成才,聊起证券知识时如数家珍。但是,这些知识只是谈资,和他们的投资决策毫无关系。他们一辈子都在追逐政策利好。什么市场规律、宏观经济形势,在政策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更扭曲的是他们对经济的理解,热烈追逐投资回报的同时,却把企业家和企业利润视为洪水猛兽。
我曾经和一位老股民说“要是企业没利润,哪里来的分红?哪里来的资产升值呢?炒股赚啥钱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不搭界的,赌对政策就赚到了。”
这种认知水平,不亏钱才是窦娥冤。
02
新生代股民的隔代遗传
40、50后老股民已然老去,不再是股市主力。新一代股民茁壮成长。2021年,腾讯新闻、财联社联合发布的《中国股民行为年度报告》显示,80后已经成为主力,90后迅速加入炒股大军。
有趣的是,这些年轻股民的行为方式有明显的“隔代遗传”特征。报告显示,60、70后投资较为谨慎,七成人从未用过杠杆,持股的时间偏好多为6个月以上。而80后持股大都在3个月以内,更有祖父辈天天看盘操盘的习惯。90后的借钱炒股,也让“大叔阿姨”们大呼看不懂。
显然,这代年轻人的经济、对投资认知,也隔代遗传了老股民。熟练掌握网络的小股民们,把公园晨会的“高端局”平移到了云端。一面在股市里追着政策利好做发财梦,一面捶大厂、骂资本满腔仇恨。
一定要说变化的话,那就是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新元素加入。前两年年轻股民捧红了公募基金,公募圈竟然开始“饭圈”化。可惜的是,各路男神、女神的颜值能打,但是操作不能打。
各种神操作之下,硬是把本该稳健的公募基金玩出了心跳的感觉。从红毯走向一地鸡毛,新生代股民就这样华丽地登场了。
中国几代股民的认知水平如此,成就了A股生生不息的传奇。个体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个体的投资成绩。普遍的认知水平,营造了普遍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只有政策信仰,没有基本的市场观念、投资常识,还能指望投资不亏钱吗?
03
清醒的投资者更要懂市场
没有市场观念的政策信仰,是中国投资者的普遍信仰。房市何尝不是如此?笃信货币政策宽松房市必涨的,搭上了拐点前的末班车。跟着棚改货币化,毅然下沉三四线。当年因为不理解市场、幻想调控政策的老股民们完美错过,被新生代股民们反向再现。
政策是重要的,但是政策不是万能的。在经济高增长时代,政策引导看上去是资产价格加倍器的,可以点石成金。造成了政策无所不能的幻觉。
比如房价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一拍即合,是加入WTO、建成世界大工厂的产业经济高增长为基础的。脱离了这个基础,M2再高也只是趴在账上的数字。
图/图虫创意
股民最热衷的产业政策也是如此。经济高增长,政府财政大规模扩张,大把补贴砸向政策扶持产业,烧出了烈火烹油的热闹景象。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吃紧,靠政策文件的妙笔生花也变不出真金白银。
清醒的投资者,要懂政策,更要懂市场。政策和市场的撕扯中,要看到不确定性的风险积累,而不是奢望单靠政策能够扭转大势。每一项逆势而动的政策,都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各种“消息”可以让人看到“看不见的手”,残缺的认知却遮蔽了“看不见的成本”。无数看不见的成本堆积在经济运行中,积重难返。
出来混的都要还的,凭运气赚来的钱,终究要凭实力输出去。这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股民们的宿命吗?巴菲特的心,雷曼兄弟的命。
04
“国计”太远,“民生”很近
股民们前赴后继,终于求仁得仁,回到起点。股民们深情怀旧时,市场却在深渊凝视着股民们的钱包。
中国经济确实是个奇迹。奇就奇在众多的投资者想要投资赚钱,又不想让资本赚钱。辛辛苦苦从市场赚来的钱,却烧给了反市场的政策。如此拧巴的认知,居然支撑这台庞大的机器轰鸣多年,难道不是奇迹吗?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市场里赚来的钱,都凭实力亏出去了,“政策市”也到了曲终人散,梦醒时分。大潮退去后,每一粒沙子都在裸奔。沙滩上最后一个救生圈,只留给最早清醒的人。
投资图个啥?图的是赚钱。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看着熊熊大火,还是按捺不住火中取栗的欲望。
私募信托还在用高息兜售卖城投债,股市名嘴还在吹捧吃补贴的亏损企业。股民们的钱包,还在孜孜不倦地为错配的资源埋单。
都说信心是最宝贵的,是信政策,还是信市场?一切回到原点。在信心回归之前的冷静期,要想明白。面对冷却的投资市场,自我反省的耐心比盲从盲动的信心更宝贵。继续错位的认知,错配的资源里会有你的钱包。
牛市里都赚不到钱的玩家,还奢望熊市里回血吗?与其劳心劳力、费钱费命,还不如给自己放个假。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冷静期,中国投资者也请冷静期,紧日子有紧日子的过法。
没有“艺高”,只有“胆大”的股民们,戒掉赌瘾才能过得下去。诚然,普通人的钱包缩水已经无可挽回,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多年的政策信仰,值得不值得烧掉最后那点保命钱,还请仔细掂量。
守住自己的钱包,也算是为“民生”尽了心力。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冷静期,中国投资者也请冷静期,紧日子有紧日子的过法。
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来了,社融、外贸出口指标低于预期。“过紧日子”毫无悬念,但是紧日子该怎么过,也是个问题。薪资预期下降,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也没什么办法。手上还有点积蓄,拿出来投资回回血,行不行?劝君谨慎。
经济学家管清友最近在北京卫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说:“投资是大多数人亏钱最快的方式”,很犀利也很有道理。
01
股民们的认知能力
管清友在节目中说“投资其实是认知能力的变现”,那么不妨看看我们的投资者认知能力到底是什么水平。
A股活跃多年的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股民”,生活很有规律的。清晨起床后洗漱、吃早饭,上公园锻炼,再开一通“国内外形势分析会”。主题很固定,就四条:外事骂美帝,内事骂资本,国家要管管,怀念旧时光。
慷慨激昂一番后,三五成群去证券交易所看盘。其实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主要是“听消息”。散伙回家后,还有两档回家“作业”,看报纸和新闻联播——这是最大的“消息”,顺便为第二天早上的“高端局”备点料。
睡觉的心情取决于白天股市的输赢。赢了美滋滋,感谢国家政策。输了蒙头睡,第二天的怀旧情绪翻番、对美帝和资本的仇恨度更爆表。
如此周而复始地十年如一日,就是老股民的投资生涯。他们赚到钱了吗?大部分没有,牛短熊长的A股六七成是输家,老股民们中的“老书记”占压倒性优势。
这群老人中最常抱怨的是,“当年我把股市里的钱,拿出来买房,就发了”。这也是中国房地产特别拉仇恨的重要群众基础。投资不是初恋,没有擦肩而过的美丽邂逅,只有怨念深重的满腔恨意。
▲管清友做客《一师亦友》栏目(图/视频截图)老股民屡败屡战,不缺输得起的精神,最缺的是反思。因为他们不需要反思,错过买房也好,股市亏钱也罢,都有现成的答案——资本万恶、美帝阴谋的二选一。还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国家要管。
这就是他们对经济的全部认知。问题出在了认知,而不是知识。很多老股民自学成才,聊起证券知识时如数家珍。但是,这些知识只是谈资,和他们的投资决策毫无关系。他们一辈子都在追逐政策利好。什么市场规律、宏观经济形势,在政策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更扭曲的是他们对经济的理解,热烈追逐投资回报的同时,却把企业家和企业利润视为洪水猛兽。
我曾经和一位老股民说“要是企业没利润,哪里来的分红?哪里来的资产升值呢?炒股赚啥钱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不搭界的,赌对政策就赚到了。”
这种认知水平,不亏钱才是窦娥冤。
02
新生代股民的隔代遗传
40、50后老股民已然老去,不再是股市主力。新一代股民茁壮成长。2021年,腾讯新闻、财联社联合发布的《中国股民行为年度报告》显示,80后已经成为主力,90后迅速加入炒股大军。
有趣的是,这些年轻股民的行为方式有明显的“隔代遗传”特征。报告显示,60、70后投资较为谨慎,七成人从未用过杠杆,持股的时间偏好多为6个月以上。而80后持股大都在3个月以内,更有祖父辈天天看盘操盘的习惯。90后的借钱炒股,也让“大叔阿姨”们大呼看不懂。
图/网络显然,这代年轻人的经济、对投资认知,也隔代遗传了老股民。熟练掌握网络的小股民们,把公园晨会的“高端局”平移到了云端。一面在股市里追着政策利好做发财梦,一面捶大厂、骂资本满腔仇恨。
一定要说变化的话,那就是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新元素加入。前两年年轻股民捧红了公募基金,公募圈竟然开始“饭圈”化。可惜的是,各路男神、女神的颜值能打,但是操作不能打。
各种神操作之下,硬是把本该稳健的公募基金玩出了心跳的感觉。从红毯走向一地鸡毛,新生代股民就这样华丽地登场了。
中国几代股民的认知水平如此,成就了A股生生不息的传奇。个体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个体的投资成绩。普遍的认知水平,营造了普遍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只有政策信仰,没有基本的市场观念、投资常识,还能指望投资不亏钱吗?
03
清醒的投资者更要懂市场
没有市场观念的政策信仰,是中国投资者的普遍信仰。房市何尝不是如此?笃信货币政策宽松房市必涨的,搭上了拐点前的末班车。跟着棚改货币化,毅然下沉三四线。当年因为不理解市场、幻想调控政策的老股民们完美错过,被新生代股民们反向再现。
政策是重要的,但是政策不是万能的。在经济高增长时代,政策引导看上去是资产价格加倍器的,可以点石成金。造成了政策无所不能的幻觉。
比如房价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一拍即合,是加入WTO、建成世界大工厂的产业经济高增长为基础的。脱离了这个基础,M2再高也只是趴在账上的数字。
图/图虫创意
股民最热衷的产业政策也是如此。经济高增长,政府财政大规模扩张,大把补贴砸向政策扶持产业,烧出了烈火烹油的热闹景象。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吃紧,靠政策文件的妙笔生花也变不出真金白银。
清醒的投资者,要懂政策,更要懂市场。政策和市场的撕扯中,要看到不确定性的风险积累,而不是奢望单靠政策能够扭转大势。每一项逆势而动的政策,都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各种“消息”可以让人看到“看不见的手”,残缺的认知却遮蔽了“看不见的成本”。无数看不见的成本堆积在经济运行中,积重难返。
出来混的都要还的,凭运气赚来的钱,终究要凭实力输出去。这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股民们的宿命吗?巴菲特的心,雷曼兄弟的命。
04
“国计”太远,“民生”很近
股民们前赴后继,终于求仁得仁,回到起点。股民们深情怀旧时,市场却在深渊凝视着股民们的钱包。
中国经济确实是个奇迹。奇就奇在众多的投资者想要投资赚钱,又不想让资本赚钱。辛辛苦苦从市场赚来的钱,却烧给了反市场的政策。如此拧巴的认知,居然支撑这台庞大的机器轰鸣多年,难道不是奇迹吗?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市场里赚来的钱,都凭实力亏出去了,“政策市”也到了曲终人散,梦醒时分。大潮退去后,每一粒沙子都在裸奔。沙滩上最后一个救生圈,只留给最早清醒的人。
投资图个啥?图的是赚钱。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看着熊熊大火,还是按捺不住火中取栗的欲望。
私募信托还在用高息兜售卖城投债,股市名嘴还在吹捧吃补贴的亏损企业。股民们的钱包,还在孜孜不倦地为错配的资源埋单。
图/图虫创意
都说信心是最宝贵的,是信政策,还是信市场?一切回到原点。在信心回归之前的冷静期,要想明白。面对冷却的投资市场,自我反省的耐心比盲从盲动的信心更宝贵。继续错位的认知,错配的资源里会有你的钱包。
牛市里都赚不到钱的玩家,还奢望熊市里回血吗?与其劳心劳力、费钱费命,还不如给自己放个假。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冷静期,中国投资者也请冷静期,紧日子有紧日子的过法。
没有“艺高”,只有“胆大”的股民们,戒掉赌瘾才能过得下去。诚然,普通人的钱包缩水已经无可挽回,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多年的政策信仰,值得不值得烧掉最后那点保命钱,还请仔细掂量。
守住自己的钱包,也算是为“民生”尽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