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妈妈:把孩子送进全是西人的学校,后悔死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2月12日 9点54分 PT
  返回列表
92017 阅读
54 评论
墨尔本妈妈帮

对于很多新移民妈妈来说,子女们的文化教育,成为了前几年的头等大事。

移民到澳洲,是完完全全把孩子往Aussie风格培养,还是继续保留中国的文化,是把孩子扔进澳洲本土文化中“放养”?

还是让孩子在华人圈子里“抱团成长”?

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也鲜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究竟哪种方式更能让孩子幸福一生?

这些问题,一下成了许多澳洲新移民家庭最大的烦恼。

很多华人家庭,还因此走了不少弯路...

华人妈妈Fiona有三个孩子,他们一家移民澳洲的时候,大儿子Lucas 4岁多一点,还有另外两个不满3岁的孩子。

Fiona为了大儿子Lucas的教育,在当地众多幼儿园中精挑细选,她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语言融合和思维的开放性,于是她选择了一家西人为主的幼儿园。

班级里20多个孩子中,几乎都是西人,只有Lucas和一个中韩混血的小正太是华裔,

然而小正太的中文说的不太利索,所以Lucas在学校里全都是用英文聊天的,连个说中文的伴也没有...

Lucas由于年纪小很容易适应国外环境,再加上出众的语言天赋,他与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关系相处得很融洽,也有几个关系很好的“死党”,还经常收到幼儿园老师的夸奖,这一切看起来非常完美。

然而有一天,妈妈Fiona还是察觉了,Lucas作为少数人种,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孤立”了...

把儿子送到全是西人的学校,我后悔死了...

有一次学校举行音乐晚会趴,就是在澳洲的幼儿园和小学十分流行的那种班级活动,学生可以带着家长一起参加。

这是一个家长认识老师,以及其他孩子的父母非常好的社交机会。

那是Fiona和Lucas第一次受邀参加澳洲学校的活动趴,她们非常重视,精心打扮一番,盛装出席。

一开始Fiona和Lucas非常有自信地参与进来,与其他家长和孩子们热情的打着招呼...

慢慢地,他们母子二人越来越"怂"了……

这些西人小朋友的奔放程度着实把Fiona吓了一跳,像小豆丁一样的西人小朋友,活蹦乱跳地往台上蹿,又吵又跳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每一个人都那么活泼开朗,陶醉其中。

“我家儿子平时在家里非常活泼外向,与陌生人打招呼从不打怵,但是跟这群西人小孩子一对比,我家儿子瞬间就‘自闭’了”,

可能我家儿子骨子里还是有一些内向的本性,面对一群不认识的人,我儿子多少还是会有些害羞,

无法做到像那群西人孩子一样,很快融入进去,尽情地手舞足蹈。”

Lucas的害羞在这种环境下,最终被放大成“胆怯”

“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孩子能过来跟台下的Lucas说一句,‘其实我也不敢上台跳舞’,我儿子紧张无助的心情都能得到安慰,可是并没有…”

因为整个学校里,一个“拘谨”的人都没有,除了Lucas。

Lucas们的死党朋友们都在舞台上尽情的唱跳,他们丝毫没有注意到在台下不知所措的Lucas,甚至连个邀请寒暄都没有...

看到Lucas怯怯的样子,有个西人小孩子还刻意走过来,扮了一个不友好的鬼脸...

当时,Fiona注意到了Lucas的失落,

甚至还鼓励儿子也上台,

可是Lucas说什么也不肯...

“那一刻我才惊觉,

原来平时的融洽,

都是一种表象,就像油滴进水里,

...”

那次活动里儿子Lucas玩了半个小时,就硬要拽着我回家了。

虽然只有四岁,但是小小的人儿也有自尊心,从那以后学校再举行类似的活动,Lucas总是表现地非常消极,不愿意参加,这场活动趴,也让我开始后悔给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

给孩子转园后,事情出现了神奇的逆转...

由于这种被边缘化的状况得不到改善,看着孩子整天的无精打采,甚至开始对上幼儿园开始排斥时,华人妈妈Fiona在跟老公商量后做出一个决定,转园...

由于有了老大的“前车之鉴“,这一次,再给另两个孩子选择幼儿时,也不再考虑那些全是西人孩子的学校...

而就在转到新幼儿园后的前两星期,Fiona发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家新换的幼儿园,华裔孩子占了30%的比例,而且其中一位老师还是一个上海人,Fiona一家正好是上海人...

有一次,在课堂上,那位老师居然说了几名上海话,这一下,让Lucas初到新园时的紧张情绪,瞬间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而且,Fiona发现这个班上有好几个从上海移民过来的小朋友,Lucas一下与他们打得“火热”...

慢慢的,Lucas在上幼儿园这件事上,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回到家有时还在念叨,我最好的朋友明天也去幼儿园...

才去几天啊,居然有了“最好的朋友”...

不过,看着孩子性格逐渐变得开郎起来,Fiona全家真是感到打心眼里高兴...

但此时,“另一个问题又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

整天和小伙伴说中文,老师在与小朋友们交流时,有时也是中文...那孩子的英语怎么办?

千里沼沼来到澳洲,不就是想着,也能给孩子一个英语的环境...现在英语没打好基础,以后kindy时可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疑虑,Fiona还是找了老师反馈了这样的担忧。

谁知,老师听罢后带着不屑说到,

”你家娃都已经在澳洲了,

怎么担心起孩子的英语来了,

还是多多担心,

以后孩子的中文水平吧..."

后来,在一次幼儿园的测试中,5岁的Lucas的英语水平居然达到了同龄孩子的水平,这让Fiona感到很诧异。

短短10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英文水平居然

如此了得...

"老师说的对,

我的担忧变成了一种多余..."

当初单纯想着英语环境,而把孩子置身于全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幼儿园,致使孩子性格上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可真是多此一举!

华人妈妈Fiona想通过这件事,告诉那些新移民妈妈,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澳洲环境,过得开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要让周边的环境给他带来安全感,最好有一种文化的熟悉感,而不是一下扔到一个对孩子内心世界,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如果那样,家长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的成长性格造成影响...

现在Fiona最开心的是,在与华人小朋友多的幼儿园里,小家伙不仅可以英文沟通,也可以使用中文交谈...

最后Fiona表示: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仅是能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澳洲人,也是一个可以诵读李白杜甫诗歌的中国人...

是把孩子扔进澳洲本土文化中“放养”?

还是让孩子在华人圈子里“抱成一团,打成一片”?

华人妈妈Fiona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但相信仍然有不少华人妈妈,选择了完全西化的路线,甚至是以后孩子不说中文也没关系...

总之,哪种方式更适合未来孩子的成长,本身也没有定论,但最终的目的,

让孩子生活过得开心、幸福,

而不是某种边缘化的状态,

才是最重要的吧...

三,

“与华人相处,更让我感到舒服”

小陈今年18岁,她在澳大利亚出生,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因为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让她如今在学校中,作为一名华裔后代有时还是会感到无名的缺乏自信。

“有一次家里做了饺子为我当做上学的午餐,也带了醋,然后可能醋撒了,漏了一书包,整个食堂弥漫着醋的酸味。

同学们纷纷寻找味道的来源,有些人故作干呕,说这个味道很臭,同学们哈哈大笑。

可能有时候都是我自己的感觉,不一定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一点尴尬、害羞,或者觉得因为我有华人面孔,我自己觉得我不如大家。

后来我去上学再也没有带过饺子。”

如今18岁的陈思敏说,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如今成年的她并没有刻意排斥与西人交往,但是平时还是跟华裔的朋友们,相处起来更舒服,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舒适的圈子。

四,

华人移民孩子,

不可避免的文化“魔咒”

研究学者Berry将移民对于移居国的文化适应程度,划分为四种象限:

第一种: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ation)

在这个象限里,父母本身懂得怎样分辨东西文化的精华,并把两种文化的精髓溶于家庭教育里面,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东西文化兼容并蓄的,

这样成长的孩子心态最健康,生活质量也最好。 

我是中国人留在海外,在这个Separation的状况下,我还是很快乐,为什么?

我去我的唐人街,找我的中国朋友,吃我的中国餐,参与我的中国人活动。

我的活动圈虽然不那么大,基本上还是有我自己足够的空间,精神上还是蛮愉快的。

这种现象在澳洲华人区也比较常见,移民本身的文化属性得到了拓展,但和local文化几乎不搭边,等同于换了个地方生活罢了...

第二种: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

中国人来了海外后,反而比较少想和中国人接触,交往的朋友都是西方人,讲的也是英文,参加的也是西方人的活动,

在西方社会中发展自己的圈子,有些老移民的孩子甚至连中文也不会说,更难提认识中国字和中国文化了。

第三种:文化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

这种就是空架子,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兴趣,对西方的文化也无法融入,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结果被彻底边缘化marginalization。

这也是所有的适应过程中是最糟的状况,也是最可怕一种...

我们都不知道多年后,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最后的适应情况能归类在哪个象限里。

但是毋庸置疑,孩子在海外长大的话,他在学校的教育,他的同学,他的朋友,电视媒体和外面的环境等等,是清一色的西方文化。

如果父母不花足够的心思,只把孩子扔到西人学校或者亚裔学校里,就觉得万事大吉了,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做父母的,不但要给孩子熏陶中国文化,还必须要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

争取和孩子共同进入,

“整合(Integration)”象限。

否则父母如果留在“隔离Separation ”象限里,那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将不只是在年龄上的,还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上...

X
XXyourOO
1 楼
知足吧!把孩子送进全是西人的学校,结果还只是后悔死了而已。要是把孩子送进全是黑人的学校,结果可能就是妈妈被孩子弄死了。。。 [1评]
阳光俊男
2 楼
中共的贪官子女,都送中文学校,简称送中。 [1评]
r
rally
3 楼
澳洲有一百多个民族,悉尼墨尔本不存在“全是西人的学校”。 [2评]
a
anywho
4 楼
蟑狗糧、貪污成性的賴哈蟆居然當詐騙𡷊省長、 被揭露貪腐七千萬違法違規建毫宅、 黑道當政的詐騙𡷊呆窪的貪腐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一個棒球場爛尾工程查核12億貪污 還有許多同樣的爛尾工程在詐騙𡷊 有議員候選人在視頻里呼籲: 綠淫黨菜🐷上台後關掉反貪腐機構、 他如果當選一定恢復此部門、 狗糧、詐騙蛆台巴們、為什麼菜豬頭關閉反腐機構?怕什麼? [1评]
顽童在线
5 楼
中国人的自卑是刻在DNA里的,无法摆脱。 [1评]
d
diss2
6 楼
是啊 出国了还是不能平等 做洋奴 能不能站起来啊别给我们中国人丢人啊
d
diss2
7 楼
一百多个民族 还是肤色种族 弯弯先搞明白好吗 [1评]
a
azkaban
8 楼
不是本地出生的,要看自身的适应力和家长了,每个小孩都不一样。我认识一家比较有钱的,父母很强势,来了6年了小孩英语都不太行,只能跟新移民交流。
r
rally
9 楼
监狱五毛就是傻缺,人类有一百多种肤色吗。同样的黄色人种,中国人和韩国人是不同的民族,文盲五毛不知道吧。
C
CheckN
10 楼
小编的意思是送到孔子学院? [1评]
金三
11 楼
你为什么来澳洲,这些随地大小便的货。
炅龙
12 楼
父母自信心问题。
l
lids
13 楼
不能从小接受bully文化洗礼,润出去干啥
阳光俊男
14 楼
: 骂了七十年还搞不定一个小小的诈骗岛。中共可以去世了。
X
XXyourOO
15 楼
把孩子送到孔子学院,那不都成低智五毛了吗。。。。。
专操美日
16 楼
本人工作在悉尼一所顶级私校,每天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还是黑头发的一堆,黄的一堆,小孩子自己就和同肤色的拉帮结派了,无关性格,就是肤色。
r
rally
17 楼
四五岁的小孩根本没有语言障碍,用肢体语言就能玩得彻底投入,读幼儿园不合群的百分百是性格造成的。
y
yuanfangzhi
18 楼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之前就是在全是白人的私立学校,认为这样就“融入”白人社会了,其实白人精英有固定的交际圈子,父母都是政商界名流,说白了就是“政商勾结”学生家长互相利用,而你一个亚洲学生靠学习好?或父母土财主根本打不进去,反而在学校受到孤立,欺凌。后来朋友把孩子换了个校区,亚洲学生多一些,反而孩子愿意去上学了。
d
dingding6
19 楼
华人小孩子进入全部是西人小孩子的学校,就像是虎入羊群,鹤立鸡群。
基地老二
20 楼
澳村有300多民族,还是只按大类分的,比如说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很多人算Chinese。
顽童在线
21 楼
放你妈狗屁,老子就在国内。你有个鸡巴毛脸呀?亮出来我看看你怎么不丢人的。
出自网络
22 楼
中国西人妈妈:把孩子送进全是中国人的学校,高兴死了。
s
sglionz
23 楼
Fiona Lucas,听起来就很俗
那就好好生活
24 楼
我们都被英语同化。但我们中有些人还有很深的中文和文化根基。我们要加油。
h
ha123
25 楼
去澳洲放羊吗?破地方也有人去 [1评]
d
daoshi5179
26 楼
我有朋友的女儿一开始选的教会(私立)学校,班里只有一两个华人,看他们集体活动的时候很明显华人就是被孤立的,过了3年还是没朋友。后来换了私校,去了一家华人占一半的私立学校,很明显小女孩就变得开心了,有朋友了。
D
DDT666
27 楼
是的,不管怎么说,人种不同,总是会受到孤立,不可避免的。除非提高人口比例才能彻底解决。不要以为中国人才扎堆,其实老黑老墨也都是一样的。不需要去迁就别人,培养自己的种族自信、文化自信才是正确的道路。
灯塔路
28 楼
关键是澳洲禁枪 上街可能会被刀砍 不太可能吃枪子儿
a
alien
29 楼
父母教育有关。。想融入西人圈就要在家用西人的方式沟通和行为。。不然就去华人多学习混华人圈
绿
绿野飞鹤
30 楼
上海的老师是对的,在西方国家的环境中孩子能够保持中文就非常非常不错了。
d
dave01
31 楼
”你家娃都已经在澳洲了, 怎么担心起孩子的英语来了, 还是多多担心, 以后孩子的中文水平吧..." 这上海老师绝对是明白人!!!
d
dave01
32 楼
你没接触过并不代表没有, 去边缘一点的地方看看, 只有西人的学校比比皆是
d
dave01
33 楼
这样的凤毛麟角, 本身语言有缺陷 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一二年就解决了语言障碍
d
dave01
34 楼
我操, 你来那么久, 也不是只会追着诚聘搞基啊? 啥时候你混进主流社会了?
今日雨果
35 楼
。 ⚠️😂文化震荡。 〇 6.07 Culture:: Le choc culturel .  〇 6.07.01 Culture:: Le choc culturel en France .  〇 6.07.02 李宇晖:海外华人的"自干五"现象 -海外留学生异国生活&幸福感解析 .  〇 6.07.03 大宗师:很多小留大概是再也回不去的了 .  〇 6.07.04 1个16岁小留学生的法国生活 .  〇 6.07.05 曹园:留学,一种新的啃老方式? .  〇 6.07.06 王军:户籍制度不废,拼爹乱象难止 .  〇 6.07.07 Re: 千山暮:"老留"- -迷失在中美之间的一代 - 评论树 .  〇 6.07.08 Bigger Picture+: 这本书在今年 - 2017年初被禁 -当年"小皇帝"已变成长不大的"巨婴" .   〇 6.07.08.01 心理学书籍《巨婴国》被禁引发热 .   〇 6.07.08.02 巨嬰之國?專訪武志紅:大多數中國人還在找媽媽 .  〇 6.07.09 各位不要纠结了,回国也很苦逼啊,转贴一个法国海归归国感想 .  〇 6.07.10 How Popular Was Fra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2017, Based on Internet Data? 2018-06-27 .  〇 6.07.11 Who’re all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France & where do they study? (5 statistics diagrams) 2018-05-25 .  〇 6.07.12 1 optimized multi-national multilingual overseas-study route | 1条最优化了’多国&多语种留学道路 . . 80后、90后、00后,在选择留学道路时,也许应该考虑: . 1)中国当年出国的留苏派 vs 留欧美派,1949+年回国后的人生遭遇,为什么不同? . 2)中国当年出国的留苏派 vs 留欧美派,1949+年回国后,自己的专业特长所受到的遭遇,为什么不同? . 3)中国当年出国的留苏派 vs 留欧美派,1949+年回国后,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不同? . 4)作为1位世界公民,究竟应该自己为自己设计怎么样的1条最优化了’多国&多语种留学道路? 。。。,。。。| As 1 world citizen,how should I design 1 optimized multi-national multilingual overseas-study route for myself?..., ... . 详见: 🌴🌳🌲 https://HugoAujourdhui.org/ ☞ 🕯️ ☞ 🌲 Beau tempérament. Ne sais pas si vous avez étudié à l'étranger. Le choc culturel Re: Est-ce ta petite amie idéale? | 气质不错。不知是否留过学。文化震荡。Re: 是你的理想女朋友吗? . . Victor Universel Labo - VUL - 飞鸥实验室 V1.000.2024-02-07, 1989-06-04. Nice, Côte d'Azur, France 。 .
l
lily2221
36 楼
吃个饺子还带醋,真是奇葩了。你怎么没背个锅去?
糖桔喝得
37 楼
你融入了又能怎样?我一朋友在荷兰,他的孩子完全融入了荷兰了或者他自认为融入了荷兰,他儿子荷兰语溜溜的,与学校老师同学关系也很融洽,他和他儿子据此认为自己已经是纯正的荷兰人了。结果社会现实却给了他和他的儿子狠狠的一巴掌,他儿子大学毕业后与一群同学去一银行应聘,结果一群人中只有他儿子一个人落选,而他儿子的成绩是其中最好的。so what!只因他儿子是一群人中唯一的华人这就够了。我这个朋友事后愤愤不平地说他儿子的同学中即便是排名最后的都获得了工作机会,就因为他是个白人。想告银行种族歧视?人家早就准备了n种说法来回应你,去法院都告不赢的。
r
rally
38 楼
: 你想找的话,也不需偏远,找个全校就一个不分年级的班的犹太人学校就“全校都是西人”了。
一人分饰两角
39 楼
家长要加油融入,孩子自然融入。
莫搞
40 楼
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些妈妈都是没有文化自信的人
新右派
41 楼
不同人种,家庭可能是有很多差别的。我老大,同学里白人居多,亚裔有20%,他的朋友白人为主,几个烙印,一个华人;老二,同学里的朋友也是白人多,和学校的华人娃却交往不多,圈子里反而有个越南人,当然他们都没有强调自己的族裔,好朋友是两个白人,经常sleep over,一个是牙医的娃,一个是钢琴师的娃,觉得没有必要强求什么人交往,你不整天强求,孩子就不会强求。孩子的同学们都觉得你们亚裔就应该是优秀的,你数学好,音乐好,网球好,他们觉的应该的。至于找工作,周围的孩子都没有因为亚裔的身份有影响。对了,我们都没有上中文学校。
郑长仁
42 楼
说到底还是你的孩子弱,自信心不足。李小龙上大学时,周边都是鬼佬,照样当他们的功夫教练,照样打的他们鬼哭狼嚎!
w
wp0118
43 楼
歧视是骨子里的 看到不一样的人当然是敬而远之 不少人幻想西方世界民主能消除一切不平等 这是基因里的东西 改不掉的 只能隐藏起来 不知道哪天就会爆发出来 [1评]
r
rally
44 楼
白人种族主义者都是没钱没权的边缘人,比起赵家基因对人矿的歧视,种族歧视算个屁事。
w
wp0118
45 楼
你说的这种情况中西正好相反 中国是没权没钱的边缘人受歧视 还是和个人经历挂钩的 种族歧视大多数出国的人都遇到过 但是也大多无关痛痒 不会引发更深的冲突(至少目前这样) 你说的对人矿的歧视我成长环境没有遇到过 不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转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这几十年出了多少靠剥削底层发家的人 西方这个阶段大概200年 利害关系转嫁给殖民地 黑奴和华工阶级 中国没有这些的话只能转嫁给最底层人 [1评]
今日雨果
46 楼
。 你说的这种情况中西正好相反 中国是没权没钱的边缘人受歧视 还是和个人经历挂钩的 种族歧视大多数出国的人都遇到过 但是也大多无关痛痒 不会引发更深的冲突(至少目前这样) 你说的对人矿的歧视我成长环境没有遇到过 不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转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这几十年出了多少靠剥削底层发家的人 西方这个阶段大概200年 利害关系转嫁给殖民地 黑奴和华工阶级 中国没有这些的话只能转嫁给最底层人 。 您的观察挺深刻。 西方经历了那200年后,对普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不能说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至少在社会舆论上,已经认知到了。 。
n
ni356v
47 楼
此评论已被删除,相关原因说明,请查看新闻评论公告
y
yang_sheng
48 楼
C N Ma
岔巴子
49 楼
这样的家长让小孩无法正常成长。原因很简单自个儿没长大,想要啥都顺着自己来。
t
tiger500
50 楼
你朋友的孩子应该先拿个镜子照照自己,仔细端祥一下,看看镜子里的人哪一点象荷兰人。
a
ax5z8v
51 楼
❤️热辣辣妹在此等你 ➤➤➤ http://propron.2.vu/ ❤️
小狗头
52 楼
: 其实是一样的,我记得我女儿去打篮球,对面一个学校的队伍7个人,6个是华人,就一个金发小姑娘。全部说中文,金发小姑娘哪听得懂?这不是孤立是什么?她们还以为我女儿也听不懂中文,那里说我女儿很烦,我女儿一句 excuse me。 她们全傻眼。我的意思是孤立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华人也会孤立其他人种。毕竟语言,生活习惯,都不一样。
今日雨果
53 楼
。 供诸位思考,借鉴,仅仅模仿是没用滴😂 。 ⚠️ 评论-5 Zidane,阿拉呃偶像,满分💯🤩 . 梅西勒阿拉心目中,1向只能打80分。 . 伊是阿尔及利亚移民呃后代,佩服伊呃意志力。 . https://hugoaujourdhui.org/blogs/sport/football/zinedine-zidane . Footballs Greatest - Zinedine Zidane (Documentary) youtube … 大家也许应该读1下这部深度观察'纪录片,齐达内’童年,内向,害羞,。。。,正是法兰西为他创造了1个自由独立地成才'良好环境,。。。,。。。,。。。 .
e
execom
54 楼
白皮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白皮优先的,所以中国骨子里就自卑,除非中国国内自己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