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发现新的新冠感染者后封闭了区里的街道。(2022年3月21日)
中国新一波新冠疫情在传染性超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推波助澜下仍呈强劲的蔓延之势。金融之都上海单日本土无症状感染病例连续第五天破记录,而重灾区吉林省的疫情在严格的管控措施下仍不见回落的迹象。
星期一(3月21日)零时至24时,上海新增无症状感染病例865例,比前一天的734例又多出131例;如果加上当天新增的31例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上海星期一新增确诊病例高达896例。
中国疫情反弹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与世界很多地方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但是却对北京当局一直以来持续推动的“动态清零”政策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海市政当局在完成对市民30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后,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推动逐个街区的普筛计划。上海虽然没有封城,但是各级政府的防控措施越来越严格。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周四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要求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不过他也呼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说。
习近平的最新说法反映出北京当局对迅速飙升的疫情给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造成持久冲击的担心,也可能标志着过去动辄全面封城的作法已有改变。
中国国家卫健委星期二表示,包括拥有超过1000万居民城市必须具备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的能力,而核酸检测的目标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而未必是全城地毯式的普筛。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星期一零时至24时,中国大陆全境新增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2281例,比前一天的1947例又多出334例。当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病例2313例。而中国东北的吉林省仍然是重灾区。
吉林省星期一新增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1902例,另有无症状感染病例563例,两项相加高达2465例。这是湖北省武汉市在疫情初期封城管控以来中国疫情反弹最为严重的一个省份。
吉林已经基本上全面禁止出省旅行,以及在省内的跨市或跨地区旅行。确有必要旅行的居民必须前往派出所登记报备。
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连续五天递增,星期一再破记录达到1437例。长春市在启动新一轮全市普筛的同时,从星期一至星期三禁止市民前往商店购物,呼吁民众上网采购生活必需品。
与吉林为邻的辽宁省沈阳市星期一晚间开始采取防疫封城措施。拥有900万居民的工业重镇沈阳市星期一新增47例本土有症状和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市政当局将全城所有的居民大楼置于“封控管理”之下,同时要求居民外出必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否则禁止出门。
河北省三河市警方星期一晚间发布通报指出,该市近期连续安排多轮全员核酸检测,但是有极少数人无故不参加全员核酸检测,给全市居民带来了“健康隐患”。警方当天凌晨开展清查行动,对无故而又从未参加核酸检测的15名情节严重人员进行立案调查处理。
尽管北京当局已经意识到过于严格的管控措施给生产和生活造成冲击,但各级政府为了避免被扣上“防控不力”的罪名丢掉乌纱帽,仍然在管控措施上不敢松懈。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一次又一次的限制与隔离,也引发中国互联网上不堪其扰的中国网民的抱怨与抨击。
“拒绝隔离!”有人在网上写道。
“许多人都了解真相了,”另一位网民说。
“其实已经结束了,”一位用户名为“茉莉花”的网民在微信上说。“普通感冒都比这个严重…检测当局却要继续检测。疫苗公司则希望没完没了地接种。”
“过度防疫”惹民怨 “动态清零” 何时休?
中国本土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上海、吉林疫情未见好转之时,辽宁省沈阳市宣布从本周二七对全是住宅进行封闭式管理。病毒的传播令民众不安,同时,缺乏透明性和一致性的防疫措施也引发民怨。
尽管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病毒清零政策,但中国多地近日再次出现疫情爆发。从吉林、上海和深圳等多地部分封城措施之后,本周二(3月22日)起,沈阳全市住宅小区、村屯实行封闭式管理。随着疫情再起,公众正在怀疑政府的 "动态清零 ",包括对民众的持续检查,是否仍然发挥作用。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上周五表示,“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尽管‘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会对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范围是有限的,应该说,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不过,路透社报道,有迹象表明,缺乏透明性和一致性的做法也引发民怨,一些愤怒的网民在网上发表评论,与此同时,审查人员一直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加紧删帖。河北燕郊住着不少在北京工作的民众,因为严格的防疫措施,许多人难以回家。网上的照片可以看到(其中许多已被删除),居民冒着大雪排队等着检测结果。
根据人民网报道,3月21日0-24时,辽宁省新增6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沈阳市报告7例、大连市报告5例、营口市报告55例;新增18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月22日起,沈阳全市住宅小区、村屯实行封闭式管理,居民进出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居民出入通行证。消息公布后引起网民热议。有人在新浪微博留言写道:“沈阳就不能提前几天说啊!“ 也有人质疑防疫措施:”过度防疫 把住院的病人都赶出医院 毫无人性。“还有人叹道”疫情下面真的生活太难了,我们要挣钱啊“。
严格的防疫措施也影响了许多人的生计。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名快递员对路透社说,90%的小区都封闭了,快递被叫停:“我没有任何选择,我只能等待他们解封。这座城市毫无希望。”
下一次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自从最近的疫情爆发,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工厂被叫停,物流运输也受到影响。外界担忧,中国清零政策会打乱服务业等部门的复苏的步伐,并使中国已在放缓的经济成长进一步减速。根据中国纪监委网站,习近平周三(3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防疫工作要降低“动态清零”社会成本,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纽约时报》指出,这反映了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该媒体援引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金冬雁表示,即便中国当局成功控制了目前这波疫情,下一次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迫切需要制定规划,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
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认为,中国不能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取消防疫措施是因为当前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全程和加强针的接种率还不完全高,不足以构成坚固的免疫屏障,势必就会使群体庞大的老人、弱势和脆弱人群容易造成感染。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他还补充说:“如果中国加强疫苗接种、加快科技研发,包括药物的研发、疫苗的研发,也有可能有一个时机,可能奥密克戎(omicron)又变了,变得更加温和,传播率和致病率更加低,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一周新增2.5万感染者,病死率低于0.02%,中国的新冠防线何去何从?
新冠是由毒株、技术(检测、疫苗、药物)和医疗资源定义的:
它们时刻变化,决定着感染和死亡,也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毛细血管进行交互进而掌控着疫情的边界。
奥密克戎从天津登陆之后,从口岸到内陆腹地,从大城市到乡村,病毒迅速蔓延至本土28个省份,仅仅在过去的一周内,就造成了超过2.5万人感染。
多次变异之后,和2年前造成3800多例死亡、让人闻之色变的新冠病毒相比,奥密克戎的特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德尔塔毒株流行以前为节点,新冠肺炎整体的病死率在2.2%。
由于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被严重低估,多数流行病学家相信,当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左右,仍然是流感的10倍。
此前中国的诊疗方案、防控策略都是基于这个对于病毒的认知而制定并施行的。
面对一无所知的病毒,中国边摸索边探路,形成了一套“封控+全员核酸”式的物理阻隔方案。
这套诞生于最迷茫时期的物理防线对于疫苗、药物的依赖不高。
过去两年间,凭借着对这套方案修修补补,在武汉疫情之后和奥密克戎之前,中国本土新冠流行率极低,一年多里几乎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德尔塔流行期是各种抗疫策略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各类疫苗、新冠特效药、抗原检测开始在各国的疫情防线上发挥作用,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借助这些不断更新的技术开始慢慢放开管控。
等奥密克戎以“完美毒株”出现,并掀开一波“翻天覆地的新流行态势”时,曾经不甚明朗的科学问题都在反复验证和实践中有了清晰的答案:
它变得传播能力极高,R0值——一种用于衡量病毒传播力的数值——大于7,它的亚型毒株BA.2甚至达到8的水平,远远高于流感。
但致死率和重症率大幅降低,以无症和轻症为主,且不需治疗即可康复,重症比例极低,各国的统计不一,死亡率在0.02%-0.06%之间,已低于流感。
中国官方口径正在转变: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披露,全国在院感染者总数约3万,轻型和无症状占比达95%以上,重型和危重型的占比不到0.1%。
包括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蒋荣猛、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等多位在新冠防治第一线的医学专家在过去的一周里都公开指出,新冠的死亡率已经比流感更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也证实,从目前吉林通报的确诊病例来看其病死率不到0.02%,已经低于流感。
在科学判断上,科学界似乎达到了某种殊途同归式的共识。
“已有研究不能完全覆盖世界上所有地区、所有场景。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人们通过接种疫苗、自然感染或兼而有之产生免疫力,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最终会慢慢消退,”病毒学家常荣山说。
于是,全球迎来了因地制宜的、密集而谨慎的战略调整期。欧洲与亚洲国家的感染数字攀升与部分国家调整内外战略不无关系。
在中国,先行动的是医疗界,在过去的一周里,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发布,特效药物和抗原检测火线获批、轻重症分管、出院标准放宽……
在武汉疫情以后的最慌乱时刻,以新的诊疗方案迅速出台为标志,医疗界为这个变得面目全非的病毒准备了新解法。
这版变化最大的新方案,确认了奥密克戎的科学特性,补足了两年来积攒的技术工具包,释放了医疗资源,重构了新冠的边界。
不少人甚至将其解读为防控放松的信号,但这恐怕是一个误读,因为诊疗是一个医学问题,但防控是个社会问题。
尤其对于基层防控端而言,压力骤然膨胀,各地层层加码,筛检和隔离以及惩罚强度更甚从前:
吉林市今天开始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封控区人员禁止出户,管控区人员禁止出单元;
尽管无从预测科学共识能否带动防控转向,但这是近两年以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最大变局。
要最终回答漫长冬夜与倒春寒之问,或许只能静待奥密克戎、技术和医疗资源的新一波洗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新冠疫情的发展。
图片
新方案解决了什么难题?
增加抗原检测、(无)轻症感染者不住院、放宽出院标准,纳入特效药……这套酝酿了两个月的新方案,一口气补足了过去两年的功课,一位传染病专家感叹,
“新版方案是目前9版中最好的一版。我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上都实现了”。
新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对病例的分类收治,将占比超95%的(无)轻症感染者,从定点医院转移到了其他集中隔离场所;
以及根据目前对病毒的最新认识,降低了出院标准,并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这两点,相当于扭转了医疗救治的重点,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现和及时救治具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上,进而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武汉疫情期间,北京一家定点收治医院的床护设置为:疑似患者收治病区1:0.6,确诊患者收治病区1:0.7,危重患者收治病区1:4。
而对于传播力几乎比原始毒株强数十倍的奥密克戎,若按同样的诊疗方案应对,除非当时全国支援的情形重现,否则中国大部分地区将无法为新冠感染者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
出院标准的调整则是为了在保证不发生新传染的前提下尽快将康复者放出院。
鉴于奥密克戎来得快去得也快,新版方案为衡量“去得快”增加了一个更为灵活的出院指标,即“Ct值≥35”,“实践研究证明,在恢复期的患者,Ct值≥35的时候,这意味着这样一些患者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
3月20日,吉林已有101名感染者出院进行居家隔离,在当日的发布会上,吉林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王茂楠表示,
“大多数轻型患者快速康复,通常在一周之内就能具备出院的条件”。
除了上面的两条,新方案中,还增加了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从而优化了病例的发现和报告程序;写入了两种特异性抗新冠药物,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
在方案落地后,当大量无症或轻症感染者在隔离场所“七天走一圈”便可康复出院,中国便可调配出足够的医疗资源,更灵活地应对不断突破引起较大规模疫情的奥密克戎,甚至下一个变异株。
常荣山甚至提到,可通过对吉林省、上海市这样2个不同地区的无症状、轻症的自愈过程、隔离期平均转阴时长、恢复情况等进行评估后,考虑对“无症或轻症”进行居家隔离管理,进一步降低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和消耗。
与此相关的延伸讨论激起了整个社会对新方案是不是意味着放松防控的联想。
对此,一位了解新方案修订过程的知情人士提醒,
“新方案是要重新优化医疗资源,但影响范围有限,它只决定新冠的救治,即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者,怎么治,在哪治,什么时候出院。这与防控策略、放不放开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新方案,有过度解读的态势”。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新版方案的出台便是与近期感染者的急剧增长有关,
“主要是病人太多了,定点医院处理不了这么多感染者,便将其转移到其他地方隔离进行监测和管理,不是不隔离了,而是不在医院了,节约医疗资源”。
尽管并不一定撬动防控方案的变革,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新版诊疗方案的发布,一次性对齐了与海外各国的科学差,为进一步的“从容调整”留足了发挥空间。
诊疗是医学问题、防控是社会问题
时隔11个月,新一版新冠诊疗方案再次发布,医学界过去的经验与共识将转化为实际操作,刷新了部分防疫措施,体现的是奥密克戎的低重症率、低死亡率的科学界共识。
但疫情,往往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
诊疗是个医学问题,而防控则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综合考虑在目前的状况下,一个决策的医学后果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坚持了两年多,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中国抗疫,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整个国家,不以大规模死亡为代价来走过这场大瘟疫。
在两个月内,人口750万的香港新增死亡人数超过5100,但新加坡、中国台湾及中国本土地区新增死亡病例数量极少,这说明疫苗的接种效果、抗原快检消化感染量以及对新冠流行地区的分级管理,会对新冠走势起到决定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向八点健闻分析:
目前,欧美国家的新冠病死率高于我国,至少部分与疫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医疗资源挤兑有关,疫情高峰时不同程度出现了医护人员与救治资源不足,使高危人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这意味着,“新冠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死亡率”这个数字,会随不同的社会治理效果而波动。
新的诊疗方案反映了医学科学界新的的共识与行动,但面对抗疫形势,仅仅考虑乐观的临床数据仍是不够的。
救治一个新冠病人也许不是件难事,然而,如果患者数目到了一定程度,在整个社会占据了一定比例,蜂拥而至的病人将对整个医疗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其结果便是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导致死亡率骤升,而奥密克戎的高传播力,使得医疗挤兑的风险无法忽略。
一位疫苗兼公卫专家向八点健闻提到了香港疫情的启示:
要重点关注免疫力低、接种率低且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老年人,至少为其争取一定的窗口期。
虽然新版的新冠诊疗方案已出台,但新版的防控方案尚未出台,前者一般由国家卫健委发布,体现医学界的共识,后者则一般由国务院新冠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需通盘考虑该传染性疾病的社会效应。
一位接近国家卫健委新冠专家组的人士告诉八点健闻,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发布间隔时间不会太长。
他透露,防控方案将会细化具体的防控措施,如无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的管理,社区防控政策等,“但和前一版相比不会有大的变动”。
他认为,诊疗方案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关键还是要关注一两周后防控方案的变动,
“比如说,入境人员怎么管控?是不是仍要21天或28天?接下来,密接怎么管、次密接还要不要管?出现病例时,整个小区要不要封控?”
“我认为入境隔离没必要隔离21天了,如果没有变化,那还是跟原来一样”,这位专家补充道。
我们的防控拼图还差哪一块?
在过去的一周里,日增几百到数千的新冠感染者成了现实,专家们所担忧的因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例,给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乃至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也几乎看到了苗头。
当前这种自2020武汉清零后从未有过的严峻的新冠流行态势,暴露出抗疫防线的薄弱之处。
中国目前的疫情防控拼图还缺少哪一块,也许正是当今我们最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疫情总会过去,严防死守的防控手段总有一天会退出,但目前却不一定是好的时机——药物与疫苗方面,我们尚需努力。
在第九版诊疗方案中,辉瑞公司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开始被纳入抗病毒治疗。
几乎在同一时间,2.12万盒进口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验放后,办结全部进口通关手续,运往全国抗疫一线。
王广发告诉八点健闻,
“Paxlovid可对疾病进展降低病死率有一定作用,具有重症风险高或者死亡风险高的病人应该早用。如果所有的病人都用的话,大概资源也不够,对该药物的储备的问题也要及早考虑”。
药物之外,另一个与新冠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或许更为关键——疫苗。
3月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的保护效果在下降,尤其是病毒变异出现了免疫逃逸的现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此前曾发表文章,
“我们内功练得还不够,人群免疫系数也就是免疫覆盖还存在空白,已经打了疫苗的人的抗体已经大幅度减退,第三针加强针还没有很充分搞好,另外一些高危人群的接种率还比较低,特别是老年人。”
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对于降低新冠死亡率的重要性,从香港疫情的经验中可见一斑。
第五波疫情以来,香港60岁以上人群感染死亡人数占所有感染死亡人数的95%;
同样是有着高感染人数的亚洲城市,新加坡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新加坡的累计感染人数已经破百万大关,但累计死亡人数仅1194人。
究其原因,是新加坡疫苗接种工作的高完成度。
截至2022年3月16日,新加坡已有92%的人口完成了疫苗接种,至今,新加坡仍是世界上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而香港的老人,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人群,全程疫苗接种率仅为15%、14%、9%。第五波疫情所有老年人死亡病例中,没完成疫苗接种的占了89%。
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如果要补齐疫情防控的拼图,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足够并且有效的疫苗保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3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还有52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完成全程接种。
更重要的是,老年未完成接种的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为80岁以上老年人——80岁以上完成全程接种的老年人数量仅为50.7%。
3月18日,吉林省报告了两例死亡病例,死者年龄分别为65岁和87岁,虽然他们并非直接死于新冠肺炎,而是相关基础疾病。
至少目前看来,能否打赢对奥密克戎的这一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是一个关键因素。
上述疫苗兼公卫专家告诉八点健闻:
要实现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在疫苗方面,“提升疫苗技术,针对新的毒株注射新的疫苗,加强疫苗接种率”,三者缺一不可。
上海黄浦区发现新的新冠感染者后封闭了区里的街道。(2022年3月21日)
中国新一波新冠疫情在传染性超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推波助澜下仍呈强劲的蔓延之势。金融之都上海单日本土无症状感染病例连续第五天破记录,而重灾区吉林省的疫情在严格的管控措施下仍不见回落的迹象。
星期一(3月21日)零时至24时,上海新增无症状感染病例865例,比前一天的734例又多出131例;如果加上当天新增的31例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上海星期一新增确诊病例高达896例。
中国疫情反弹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与世界很多地方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但是却对北京当局一直以来持续推动的“动态清零”政策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海市政当局在完成对市民30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后,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推动逐个街区的普筛计划。上海虽然没有封城,但是各级政府的防控措施越来越严格。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周四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要求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不过他也呼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说。
习近平的最新说法反映出北京当局对迅速飙升的疫情给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造成持久冲击的担心,也可能标志着过去动辄全面封城的作法已有改变。
中国国家卫健委星期二表示,包括拥有超过1000万居民城市必须具备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的能力,而核酸检测的目标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而未必是全城地毯式的普筛。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星期一零时至24时,中国大陆全境新增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2281例,比前一天的1947例又多出334例。当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病例2313例。而中国东北的吉林省仍然是重灾区。
吉林省星期一新增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1902例,另有无症状感染病例563例,两项相加高达2465例。这是湖北省武汉市在疫情初期封城管控以来中国疫情反弹最为严重的一个省份。
吉林已经基本上全面禁止出省旅行,以及在省内的跨市或跨地区旅行。确有必要旅行的居民必须前往派出所登记报备。
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本土有症状确诊病例连续五天递增,星期一再破记录达到1437例。长春市在启动新一轮全市普筛的同时,从星期一至星期三禁止市民前往商店购物,呼吁民众上网采购生活必需品。
与吉林为邻的辽宁省沈阳市星期一晚间开始采取防疫封城措施。拥有900万居民的工业重镇沈阳市星期一新增47例本土有症状和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市政当局将全城所有的居民大楼置于“封控管理”之下,同时要求居民外出必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否则禁止出门。
河北省三河市警方星期一晚间发布通报指出,该市近期连续安排多轮全员核酸检测,但是有极少数人无故不参加全员核酸检测,给全市居民带来了“健康隐患”。警方当天凌晨开展清查行动,对无故而又从未参加核酸检测的15名情节严重人员进行立案调查处理。
尽管北京当局已经意识到过于严格的管控措施给生产和生活造成冲击,但各级政府为了避免被扣上“防控不力”的罪名丢掉乌纱帽,仍然在管控措施上不敢松懈。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一次又一次的限制与隔离,也引发中国互联网上不堪其扰的中国网民的抱怨与抨击。
“拒绝隔离!”有人在网上写道。
“许多人都了解真相了,”另一位网民说。
“其实已经结束了,”一位用户名为“茉莉花”的网民在微信上说。“普通感冒都比这个严重…检测当局却要继续检测。疫苗公司则希望没完没了地接种。”
“过度防疫”惹民怨 “动态清零” 何时休?
中国本土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上海、吉林疫情未见好转之时,辽宁省沈阳市宣布从本周二七对全是住宅进行封闭式管理。病毒的传播令民众不安,同时,缺乏透明性和一致性的防疫措施也引发民怨。
尽管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病毒清零政策,但中国多地近日再次出现疫情爆发。从吉林、上海和深圳等多地部分封城措施之后,本周二(3月22日)起,沈阳全市住宅小区、村屯实行封闭式管理。随着疫情再起,公众正在怀疑政府的 "动态清零 ",包括对民众的持续检查,是否仍然发挥作用。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上周五表示,“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尽管‘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会对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范围是有限的,应该说,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不过,路透社报道,有迹象表明,缺乏透明性和一致性的做法也引发民怨,一些愤怒的网民在网上发表评论,与此同时,审查人员一直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加紧删帖。河北燕郊住着不少在北京工作的民众,因为严格的防疫措施,许多人难以回家。网上的照片可以看到(其中许多已被删除),居民冒着大雪排队等着检测结果。
根据人民网报道,3月21日0-24时,辽宁省新增6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沈阳市报告7例、大连市报告5例、营口市报告55例;新增18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月22日起,沈阳全市住宅小区、村屯实行封闭式管理,居民进出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居民出入通行证。消息公布后引起网民热议。有人在新浪微博留言写道:“沈阳就不能提前几天说啊!“ 也有人质疑防疫措施:”过度防疫 把住院的病人都赶出医院 毫无人性。“还有人叹道”疫情下面真的生活太难了,我们要挣钱啊“。
严格的防疫措施也影响了许多人的生计。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名快递员对路透社说,90%的小区都封闭了,快递被叫停:“我没有任何选择,我只能等待他们解封。这座城市毫无希望。”
下一次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自从最近的疫情爆发,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工厂被叫停,物流运输也受到影响。外界担忧,中国清零政策会打乱服务业等部门的复苏的步伐,并使中国已在放缓的经济成长进一步减速。根据中国纪监委网站,习近平周三(3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防疫工作要降低“动态清零”社会成本,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纽约时报》指出,这反映了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该媒体援引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金冬雁表示,即便中国当局成功控制了目前这波疫情,下一次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迫切需要制定规划,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
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认为,中国不能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取消防疫措施是因为当前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全程和加强针的接种率还不完全高,不足以构成坚固的免疫屏障,势必就会使群体庞大的老人、弱势和脆弱人群容易造成感染。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他还补充说:“如果中国加强疫苗接种、加快科技研发,包括药物的研发、疫苗的研发,也有可能有一个时机,可能奥密克戎(omicron)又变了,变得更加温和,传播率和致病率更加低,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一周新增2.5万感染者,病死率低于0.02%,中国的新冠防线何去何从?
新冠是由毒株、技术(检测、疫苗、药物)和医疗资源定义的:
它们时刻变化,决定着感染和死亡,也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毛细血管进行交互进而掌控着疫情的边界。
奥密克戎从天津登陆之后,从口岸到内陆腹地,从大城市到乡村,病毒迅速蔓延至本土28个省份,仅仅在过去的一周内,就造成了超过2.5万人感染。
多次变异之后,和2年前造成3800多例死亡、让人闻之色变的新冠病毒相比,奥密克戎的特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德尔塔毒株流行以前为节点,新冠肺炎整体的病死率在2.2%。
由于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被严重低估,多数流行病学家相信,当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左右,仍然是流感的10倍。
此前中国的诊疗方案、防控策略都是基于这个对于病毒的认知而制定并施行的。
面对一无所知的病毒,中国边摸索边探路,形成了一套“封控+全员核酸”式的物理阻隔方案。
这套诞生于最迷茫时期的物理防线对于疫苗、药物的依赖不高。
过去两年间,凭借着对这套方案修修补补,在武汉疫情之后和奥密克戎之前,中国本土新冠流行率极低,一年多里几乎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德尔塔流行期是各种抗疫策略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各类疫苗、新冠特效药、抗原检测开始在各国的疫情防线上发挥作用,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借助这些不断更新的技术开始慢慢放开管控。
等奥密克戎以“完美毒株”出现,并掀开一波“翻天覆地的新流行态势”时,曾经不甚明朗的科学问题都在反复验证和实践中有了清晰的答案:
它变得传播能力极高,R0值——一种用于衡量病毒传播力的数值——大于7,它的亚型毒株BA.2甚至达到8的水平,远远高于流感。
但致死率和重症率大幅降低,以无症和轻症为主,且不需治疗即可康复,重症比例极低,各国的统计不一,死亡率在0.02%-0.06%之间,已低于流感。
中国官方口径正在转变: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披露,全国在院感染者总数约3万,轻型和无症状占比达95%以上,重型和危重型的占比不到0.1%。
包括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蒋荣猛、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等多位在新冠防治第一线的医学专家在过去的一周里都公开指出,新冠的死亡率已经比流感更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也证实,从目前吉林通报的确诊病例来看其病死率不到0.02%,已经低于流感。
在科学判断上,科学界似乎达到了某种殊途同归式的共识。
“已有研究不能完全覆盖世界上所有地区、所有场景。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人们通过接种疫苗、自然感染或兼而有之产生免疫力,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最终会慢慢消退,”病毒学家常荣山说。
于是,全球迎来了因地制宜的、密集而谨慎的战略调整期。欧洲与亚洲国家的感染数字攀升与部分国家调整内外战略不无关系。
在中国,先行动的是医疗界,在过去的一周里,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发布,特效药物和抗原检测火线获批、轻重症分管、出院标准放宽……
在武汉疫情以后的最慌乱时刻,以新的诊疗方案迅速出台为标志,医疗界为这个变得面目全非的病毒准备了新解法。
这版变化最大的新方案,确认了奥密克戎的科学特性,补足了两年来积攒的技术工具包,释放了医疗资源,重构了新冠的边界。
不少人甚至将其解读为防控放松的信号,但这恐怕是一个误读,因为诊疗是一个医学问题,但防控是个社会问题。
尤其对于基层防控端而言,压力骤然膨胀,各地层层加码,筛检和隔离以及惩罚强度更甚从前:
吉林市今天开始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封控区人员禁止出户,管控区人员禁止出单元;
尽管无从预测科学共识能否带动防控转向,但这是近两年以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最大变局。
要最终回答漫长冬夜与倒春寒之问,或许只能静待奥密克戎、技术和医疗资源的新一波洗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新冠疫情的发展。
图片
新方案解决了什么难题?
增加抗原检测、(无)轻症感染者不住院、放宽出院标准,纳入特效药……这套酝酿了两个月的新方案,一口气补足了过去两年的功课,一位传染病专家感叹,
“新版方案是目前9版中最好的一版。我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上都实现了”。
新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对病例的分类收治,将占比超95%的(无)轻症感染者,从定点医院转移到了其他集中隔离场所;
以及根据目前对病毒的最新认识,降低了出院标准,并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这两点,相当于扭转了医疗救治的重点,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现和及时救治具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上,进而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武汉疫情期间,北京一家定点收治医院的床护设置为:疑似患者收治病区1:0.6,确诊患者收治病区1:0.7,危重患者收治病区1:4。
而对于传播力几乎比原始毒株强数十倍的奥密克戎,若按同样的诊疗方案应对,除非当时全国支援的情形重现,否则中国大部分地区将无法为新冠感染者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
出院标准的调整则是为了在保证不发生新传染的前提下尽快将康复者放出院。
鉴于奥密克戎来得快去得也快,新版方案为衡量“去得快”增加了一个更为灵活的出院指标,即“Ct值≥35”,“实践研究证明,在恢复期的患者,Ct值≥35的时候,这意味着这样一些患者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
3月20日,吉林已有101名感染者出院进行居家隔离,在当日的发布会上,吉林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王茂楠表示,
“大多数轻型患者快速康复,通常在一周之内就能具备出院的条件”。
除了上面的两条,新方案中,还增加了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从而优化了病例的发现和报告程序;写入了两种特异性抗新冠药物,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
在方案落地后,当大量无症或轻症感染者在隔离场所“七天走一圈”便可康复出院,中国便可调配出足够的医疗资源,更灵活地应对不断突破引起较大规模疫情的奥密克戎,甚至下一个变异株。
常荣山甚至提到,可通过对吉林省、上海市这样2个不同地区的无症状、轻症的自愈过程、隔离期平均转阴时长、恢复情况等进行评估后,考虑对“无症或轻症”进行居家隔离管理,进一步降低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和消耗。
与此相关的延伸讨论激起了整个社会对新方案是不是意味着放松防控的联想。
对此,一位了解新方案修订过程的知情人士提醒,
“新方案是要重新优化医疗资源,但影响范围有限,它只决定新冠的救治,即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者,怎么治,在哪治,什么时候出院。这与防控策略、放不放开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新方案,有过度解读的态势”。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新版方案的出台便是与近期感染者的急剧增长有关,
“主要是病人太多了,定点医院处理不了这么多感染者,便将其转移到其他地方隔离进行监测和管理,不是不隔离了,而是不在医院了,节约医疗资源”。
尽管并不一定撬动防控方案的变革,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新版诊疗方案的发布,一次性对齐了与海外各国的科学差,为进一步的“从容调整”留足了发挥空间。
图片
诊疗是医学问题、防控是社会问题
时隔11个月,新一版新冠诊疗方案再次发布,医学界过去的经验与共识将转化为实际操作,刷新了部分防疫措施,体现的是奥密克戎的低重症率、低死亡率的科学界共识。
但疫情,往往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
诊疗是个医学问题,而防控则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综合考虑在目前的状况下,一个决策的医学后果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坚持了两年多,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中国抗疫,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整个国家,不以大规模死亡为代价来走过这场大瘟疫。
在两个月内,人口750万的香港新增死亡人数超过5100,但新加坡、中国台湾及中国本土地区新增死亡病例数量极少,这说明疫苗的接种效果、抗原快检消化感染量以及对新冠流行地区的分级管理,会对新冠走势起到决定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向八点健闻分析:
目前,欧美国家的新冠病死率高于我国,至少部分与疫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医疗资源挤兑有关,疫情高峰时不同程度出现了医护人员与救治资源不足,使高危人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这意味着,“新冠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死亡率”这个数字,会随不同的社会治理效果而波动。
新的诊疗方案反映了医学科学界新的的共识与行动,但面对抗疫形势,仅仅考虑乐观的临床数据仍是不够的。
救治一个新冠病人也许不是件难事,然而,如果患者数目到了一定程度,在整个社会占据了一定比例,蜂拥而至的病人将对整个医疗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其结果便是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导致死亡率骤升,而奥密克戎的高传播力,使得医疗挤兑的风险无法忽略。
一位疫苗兼公卫专家向八点健闻提到了香港疫情的启示:
要重点关注免疫力低、接种率低且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老年人,至少为其争取一定的窗口期。
虽然新版的新冠诊疗方案已出台,但新版的防控方案尚未出台,前者一般由国家卫健委发布,体现医学界的共识,后者则一般由国务院新冠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需通盘考虑该传染性疾病的社会效应。
一位接近国家卫健委新冠专家组的人士告诉八点健闻,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发布间隔时间不会太长。
他透露,防控方案将会细化具体的防控措施,如无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的管理,社区防控政策等,“但和前一版相比不会有大的变动”。
他认为,诊疗方案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关键还是要关注一两周后防控方案的变动,
“比如说,入境人员怎么管控?是不是仍要21天或28天?接下来,密接怎么管、次密接还要不要管?出现病例时,整个小区要不要封控?”
“我认为入境隔离没必要隔离21天了,如果没有变化,那还是跟原来一样”,这位专家补充道。
图片
我们的防控拼图还差哪一块?
在过去的一周里,日增几百到数千的新冠感染者成了现实,专家们所担忧的因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例,给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乃至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也几乎看到了苗头。
当前这种自2020武汉清零后从未有过的严峻的新冠流行态势,暴露出抗疫防线的薄弱之处。
中国目前的疫情防控拼图还缺少哪一块,也许正是当今我们最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疫情总会过去,严防死守的防控手段总有一天会退出,但目前却不一定是好的时机——药物与疫苗方面,我们尚需努力。
在第九版诊疗方案中,辉瑞公司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开始被纳入抗病毒治疗。
几乎在同一时间,2.12万盒进口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验放后,办结全部进口通关手续,运往全国抗疫一线。
王广发告诉八点健闻,
“Paxlovid可对疾病进展降低病死率有一定作用,具有重症风险高或者死亡风险高的病人应该早用。如果所有的病人都用的话,大概资源也不够,对该药物的储备的问题也要及早考虑”。
药物之外,另一个与新冠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或许更为关键——疫苗。
3月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的保护效果在下降,尤其是病毒变异出现了免疫逃逸的现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此前曾发表文章,
“我们内功练得还不够,人群免疫系数也就是免疫覆盖还存在空白,已经打了疫苗的人的抗体已经大幅度减退,第三针加强针还没有很充分搞好,另外一些高危人群的接种率还比较低,特别是老年人。”
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对于降低新冠死亡率的重要性,从香港疫情的经验中可见一斑。
第五波疫情以来,香港60岁以上人群感染死亡人数占所有感染死亡人数的95%;
同样是有着高感染人数的亚洲城市,新加坡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新加坡的累计感染人数已经破百万大关,但累计死亡人数仅1194人。
究其原因,是新加坡疫苗接种工作的高完成度。
截至2022年3月16日,新加坡已有92%的人口完成了疫苗接种,至今,新加坡仍是世界上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而香港的老人,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人群,全程疫苗接种率仅为15%、14%、9%。第五波疫情所有老年人死亡病例中,没完成疫苗接种的占了89%。
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如果要补齐疫情防控的拼图,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足够并且有效的疫苗保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3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还有52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完成全程接种。
更重要的是,老年未完成接种的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为80岁以上老年人——80岁以上完成全程接种的老年人数量仅为50.7%。
3月18日,吉林省报告了两例死亡病例,死者年龄分别为65岁和87岁,虽然他们并非直接死于新冠肺炎,而是相关基础疾病。
至少目前看来,能否打赢对奥密克戎的这一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是一个关键因素。
上述疫苗兼公卫专家告诉八点健闻:
要实现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在疫苗方面,“提升疫苗技术,针对新的毒株注射新的疫苗,加强疫苗接种率”,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