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快要过去了。不管你是否怀念她,但恐怕难忘这句话:2019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2019年,很多人忙碌而焦虑,忙着打鸡血,忙着996,忙着双十一抢购;新闻热点一个接一个,人们忙着看手机,忙着刷微博、朋友圈,又忙着遗忘。据说,最近很多人又忙着抵制圣诞节。还听说,一些学校甚至商家发文,要求控制圣诞节的宣传氛围,不要让圣诞这个“洋节”污染祖国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当然,有人义正言辞的说,不同于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洋节”,圣诞节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要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对“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洗脑。事实上,你想多了。哪怕是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宗教属性都一直在减弱,民俗性一直在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商家也喜欢圣诞节的原因,而且在中国,很多年轻人过圣诞节的主要形式是戴小红帽、送平安果、互送节日礼物等,圣诞节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改造成一个世俗节日。而且,欧美国家现在年轻人中,不少人并无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并不妨碍他们过圣诞节。因为圣诞节是公共假期,意味着与家人团聚,一起迎接新年。可以说是分享快乐,巩固亲情,何乐而不为?即使圣诞节有一定的宗教渊源,如果真有自信,视之为一种西方文化,持包容开放的加以了解,又何必如临大敌?
当然,相必一些人还是不服气。那么,让我们手把手教你如何抵制圣诞和一切“洋节”,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抵制所有“洋节”
说起抵制圣诞,让很多人又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篇旧文——《人大清华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书》。这篇雄文,至今仍然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佛系的奋勇前行。
博士们早在西元2006年就发现,以圣诞节为首的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从星星之火到呈燎原之势,“洋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泛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主位性和主体性”。博士们的分析和建议有理有据有节,深得人心,的确应该响应和抵制起来。
所以我们决定在今天洗心革面,按照博士们的伟大号召,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坚定的喊出我们的心声——不仅要抵制圣诞节,还要抵制各种西方事物。绝不能让西风压过东风,必须保证东风压倒西风、南风、北风之后,还能胡牌。
博士们说的很对,每到圣诞节,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市,到处都在搞圣诞狂欢,让根本不信仰基督教的普通民众流连忘返。商场和饭店到处贴挂“庆祝圣诞”和打折活动的横幅,服务员等都戴起“小红帽”,还有些请了红帽子白胡子的老爷爷吸引人,弄得门庭若市,造成交通阻塞。
还有人们以各种形式互祝圣诞快乐,酒店和写字楼披红挂绿的圣诞树,小孩子们追着要圣诞礼物,这些都是圣诞节在国内兴起到泛滥的明证,长此以往,必然让国内普通民众,乃至社会精英,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
响应博士们的号召,要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必须从抵制所有“洋节”开始。
首先要抵制的是五一劳动节。五一劳动节起源于1889年的法国,虽说如今已经是全球80多个国家共同的节日了。但这改变不了它是一个洋节的本质。你必须要知道,1889年的法国是我们中国……不,那时候应该叫“大清国”的敌人。毕竟人家前脚还来烧了我们的圆明园,这仇怨不能忘记。我们必须要时刻谨记圆明园之痛,化悲痛为力量抵制五一劳动节及其假期。
当然,除了圣诞节、劳动节之外,来源于西方的节日还有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从我们的节日表中剔除,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抵制外国生活方式
比单纯抵制西方节日稍微麻烦一点的是,我们还需要“改时间”。
比如马上就要来的元旦,即每年的1月1日。虽然它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但这个年是以公元纪年的。“公元纪年”是典型的西方那一套,它的标准名称叫格里高利历,是以一位罗马教皇的名义颁布通行的。再细说起来,我们最常用的公元纪年这个概念,也跟基督教有关,因为公元元年相传就是耶稣诞生的年份,公元的拉丁文简写A.D(Anno Domini)意思是“我主生年”。
我们凭什么用外国人的纪年方式?我能不能启用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纪年方式?当然可以!他有他的耶稣基督,我有我的黄帝炎帝。多年之前,中国民间就有人倡议启用黄帝纪年历法,以黄帝建国为起点开始算年份。刚好,现在2019年是黄帝4716年。从数字上看,我们4000多年压倒了西方大神耶稣的2000多年,高下立判,胜负不言自明。
除了立法之外,还有我们对每一天的称呼“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天”都需要矫正。所谓的“礼拜天”,是指上帝的“安息日”。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徒做礼拜仪式演变出来的称呼。按我们的传统农历,以勤劳著称的我们,完全可以定在二十四节气时休息,毕竟每个月都有两天。再不行就按阴历标明的月相变化来定,朔日、望日、上弦、下弦,论取名,我们一定不能不输西方。
时间都能更改,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宁要中华文明的草,不要西方文化的苗!
我们现在生病一般去医院接受医生的诊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西医”治疗,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洋玩意”,是西方那一套东西。中国传统疾病治疗方式讲究五行顺畅、阴阳调和。西方哪个医科大学教的学生懂这些?
放弃西医之后,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发展神速,其水平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认知。比如长期以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为己任的权健就是好榜样。人家光靠鞋垫、卫生巾等看似平平无奇的产品可以治疗从头到脚的各种病痛。腿疼的时候把鞋垫放在脚底,心脏疼的时候可以把鞋垫贴在胸口。只有你患不上的病痛,没有它们治疗不好的病痛。难道这还不够吗?强烈要求权健的产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让大家可以更好的享受中国传统医疗带来的福利。
抵制完西医,我们还需要抵制大学。因为大学本质上就是洋人发明的,一点也不“中国”。现代的大学体系和学科设置,也基本是从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引进的。不过好在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些现代一流大学,也不过才几百年历史,运营校园的基金规模也就几百亿美元,远远不能跟我们一脉相承数千年的科举制度、选拔体系对比。
2014年圣诞节前夕,中国春节正式成为纽约州公立学校的法定假日。
不过,这样一来要改的可就多了,比如“物理”、“化学”这些名词其实是从日本引进的,就连“博士”这个称呼也是西方大学体系的。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换个名字来响应这些“博士”们的号召了。
除了我们这边自行抵制改变之外,更应该主动出击。具体方式可以是釜底抽薪外加绝地反击。
让义乌和福建的小商品生产厂家断供“中国制造”的节日用品,让那些洋节难以为继。据说义乌的商家们正在赶制2020年特朗普大选获胜的各类庆祝标语,再努努力,我们还能改变世界格局。
一定要自信起来,我们也可以绝地反击,用“软力量”渗透西方。比如去年夏天的俄罗斯世界杯,我们就输出了小龙虾,虽然小龙虾是193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东西,但它登上了国内媒体的头条(我们不确定外国人真的吃这玩意,但必须以国内说法为准)。没有我们的小龙虾,外国人还能开心的看球吗?没有我们制造的足球,各国国旗,多国队服,球迷助威道具,这次活动能圆满成功吗?
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树立文化自信的起点,要求外国人过我们的节日,按照我们纪年执行,把我们的东风传播到他们西方去。
2019年快要过去了。不管你是否怀念她,但恐怕难忘这句话:2019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2019年,很多人忙碌而焦虑,忙着打鸡血,忙着996,忙着双十一抢购;新闻热点一个接一个,人们忙着看手机,忙着刷微博、朋友圈,又忙着遗忘。据说,最近很多人又忙着抵制圣诞节。还听说,一些学校甚至商家发文,要求控制圣诞节的宣传氛围,不要让圣诞这个“洋节”污染祖国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当然,有人义正言辞的说,不同于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洋节”,圣诞节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要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对“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洗脑。事实上,你想多了。哪怕是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宗教属性都一直在减弱,民俗性一直在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商家也喜欢圣诞节的原因,而且在中国,很多年轻人过圣诞节的主要形式是戴小红帽、送平安果、互送节日礼物等,圣诞节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改造成一个世俗节日。而且,欧美国家现在年轻人中,不少人并无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并不妨碍他们过圣诞节。因为圣诞节是公共假期,意味着与家人团聚,一起迎接新年。可以说是分享快乐,巩固亲情,何乐而不为?即使圣诞节有一定的宗教渊源,如果真有自信,视之为一种西方文化,持包容开放的加以了解,又何必如临大敌?
当然,相必一些人还是不服气。那么,让我们手把手教你如何抵制圣诞和一切“洋节”,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抵制所有“洋节”
说起抵制圣诞,让很多人又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篇旧文——《人大清华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书》。这篇雄文,至今仍然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佛系的奋勇前行。
博士们早在西元2006年就发现,以圣诞节为首的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从星星之火到呈燎原之势,“洋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泛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主位性和主体性”。博士们的分析和建议有理有据有节,深得人心,的确应该响应和抵制起来。
所以我们决定在今天洗心革面,按照博士们的伟大号召,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坚定的喊出我们的心声——不仅要抵制圣诞节,还要抵制各种西方事物。绝不能让西风压过东风,必须保证东风压倒西风、南风、北风之后,还能胡牌。
博士们说的很对,每到圣诞节,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市,到处都在搞圣诞狂欢,让根本不信仰基督教的普通民众流连忘返。商场和饭店到处贴挂“庆祝圣诞”和打折活动的横幅,服务员等都戴起“小红帽”,还有些请了红帽子白胡子的老爷爷吸引人,弄得门庭若市,造成交通阻塞。
还有人们以各种形式互祝圣诞快乐,酒店和写字楼披红挂绿的圣诞树,小孩子们追着要圣诞礼物,这些都是圣诞节在国内兴起到泛滥的明证,长此以往,必然让国内普通民众,乃至社会精英,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
响应博士们的号召,要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必须从抵制所有“洋节”开始。
首先要抵制的是五一劳动节。五一劳动节起源于1889年的法国,虽说如今已经是全球80多个国家共同的节日了。但这改变不了它是一个洋节的本质。你必须要知道,1889年的法国是我们中国……不,那时候应该叫“大清国”的敌人。毕竟人家前脚还来烧了我们的圆明园,这仇怨不能忘记。我们必须要时刻谨记圆明园之痛,化悲痛为力量抵制五一劳动节及其假期。
当然,除了圣诞节、劳动节之外,来源于西方的节日还有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从我们的节日表中剔除,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抵制外国生活方式
比单纯抵制西方节日稍微麻烦一点的是,我们还需要“改时间”。
比如马上就要来的元旦,即每年的1月1日。虽然它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但这个年是以公元纪年的。“公元纪年”是典型的西方那一套,它的标准名称叫格里高利历,是以一位罗马教皇的名义颁布通行的。再细说起来,我们最常用的公元纪年这个概念,也跟基督教有关,因为公元元年相传就是耶稣诞生的年份,公元的拉丁文简写A.D(Anno Domini)意思是“我主生年”。
我们凭什么用外国人的纪年方式?我能不能启用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纪年方式?当然可以!他有他的耶稣基督,我有我的黄帝炎帝。多年之前,中国民间就有人倡议启用黄帝纪年历法,以黄帝建国为起点开始算年份。刚好,现在2019年是黄帝4716年。从数字上看,我们4000多年压倒了西方大神耶稣的2000多年,高下立判,胜负不言自明。
除了立法之外,还有我们对每一天的称呼“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天”都需要矫正。所谓的“礼拜天”,是指上帝的“安息日”。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徒做礼拜仪式演变出来的称呼。按我们的传统农历,以勤劳著称的我们,完全可以定在二十四节气时休息,毕竟每个月都有两天。再不行就按阴历标明的月相变化来定,朔日、望日、上弦、下弦,论取名,我们一定不能不输西方。
时间都能更改,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宁要中华文明的草,不要西方文化的苗!
我们现在生病一般去医院接受医生的诊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西医”治疗,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洋玩意”,是西方那一套东西。中国传统疾病治疗方式讲究五行顺畅、阴阳调和。西方哪个医科大学教的学生懂这些?
放弃西医之后,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发展神速,其水平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认知。比如长期以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为己任的权健就是好榜样。人家光靠鞋垫、卫生巾等看似平平无奇的产品可以治疗从头到脚的各种病痛。腿疼的时候把鞋垫放在脚底,心脏疼的时候可以把鞋垫贴在胸口。只有你患不上的病痛,没有它们治疗不好的病痛。难道这还不够吗?强烈要求权健的产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让大家可以更好的享受中国传统医疗带来的福利。
抵制完西医,我们还需要抵制大学。因为大学本质上就是洋人发明的,一点也不“中国”。现代的大学体系和学科设置,也基本是从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引进的。不过好在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些现代一流大学,也不过才几百年历史,运营校园的基金规模也就几百亿美元,远远不能跟我们一脉相承数千年的科举制度、选拔体系对比。
2014年圣诞节前夕,中国春节正式成为纽约州公立学校的法定假日。
不过,这样一来要改的可就多了,比如“物理”、“化学”这些名词其实是从日本引进的,就连“博士”这个称呼也是西方大学体系的。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换个名字来响应这些“博士”们的号召了。
除了我们这边自行抵制改变之外,更应该主动出击。具体方式可以是釜底抽薪外加绝地反击。
让义乌和福建的小商品生产厂家断供“中国制造”的节日用品,让那些洋节难以为继。据说义乌的商家们正在赶制2020年特朗普大选获胜的各类庆祝标语,再努努力,我们还能改变世界格局。
一定要自信起来,我们也可以绝地反击,用“软力量”渗透西方。比如去年夏天的俄罗斯世界杯,我们就输出了小龙虾,虽然小龙虾是193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东西,但它登上了国内媒体的头条(我们不确定外国人真的吃这玩意,但必须以国内说法为准)。没有我们的小龙虾,外国人还能开心的看球吗?没有我们制造的足球,各国国旗,多国队服,球迷助威道具,这次活动能圆满成功吗?
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树立文化自信的起点,要求外国人过我们的节日,按照我们纪年执行,把我们的东风传播到他们西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