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IT放榜,很多人都被搞蒙了。一些人说录取了1个中国学生,另一些人又说录取了2个。
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可以肯定上海中学的一名学生被录取,而另一位有传闻说是杭州某公立学校,非常神秘,网上几乎看不到更多信息。
北京地区连续两年在早申阶段收获MIT的offer,但今年颗粒无收。
有人怀疑,去年闹得轰轰烈烈的“李同学网暴事件”直接影响到了今年北京的战绩。
1
MIT录取造假事件
翻翻看申请季举报事件,其实很多年前就出现过了,当时也有不少人提醒不要随便晒offer,但很多学生家长都没有重视。
直到去年,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女生李同学,收获了北京唯一一份MIT的offer引来被质疑造假的网暴风波,才让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2024fall申请季,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李同学被MIT录取后,她的妈妈在朋友圈非常详细地晒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孩子的一些申请准备。
图源:李同学妈妈朋友圈
没想到人人都在盯着这枚北京唯一的MIT offer。也就是这一条普通的朋友圈,给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
网络上的一部分人眼红、妒忌,开始对李同学产生质疑。
他们像福尔摩斯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李同学妈妈的朋友圈内容,从多个角度怀疑李罗罗的申请材料造假。
图源:网络
有人质疑李同学的身份是美宝,有人质疑她的成绩和竞赛不够含金量,一时间传得就像真的一样。
甚至有人说,她已经被其他家长举报,要求MIT撤回录取Offer。
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攻击,李同学不得不一一回应质疑,力证自己的清白。
我们无法得知,最后是不是真的有家长向MIT发送了投诉邮件,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同学最终顺利进入MIT,并且今年还参加了国内的一档综艺节目。
这场闹剧式的“造假”风波,虽然未能影响她的学业,但肯定会给她的内心留下深深的阴影,也给未来的很多申请人留下危机感。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家长和同学对晒offer这件事变得慎重起来,美本申请的氛围越来越紧张,人人自危。
今年的申请季的确很少家长和学生主动晒offer,即便偶有晒出,他们也会尽量隐藏个人信息,评论区里的求BG信息也很少有人回应,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2
“举报文化”愈演愈烈
随着留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和学生们都开始变得更谨慎,不再主动晒出自己的offer。
不过,有时候即使自己不晒,其他人、留学中介、培训机构,甚至学校为了宣传成绩,晒出来的“战绩”也可能会让你陷入麻烦。
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有一对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顶尖学霸,却未收到剑桥大学的面邀offer。
知道同班的一个成绩相对平平的学生,居然获得了剑桥经济学专业的面邀,更是心生不满。
剑桥的经济学专业要求申请人参加TMUA(剑桥大学入学考试),这一考试成绩直接决定是否能获得面试邀请。
家长认为那位成绩平平的学生TMUA成绩只有6分多,而自家孩子的TMUA成绩达到7.5分。
而且自家孩子的A-Level预估成绩和实际成绩也非常优秀,拿到了6个A*;而那位同学只有4个A*,其中一门成绩还是中文。
自家孩子的雅思成绩也早早考出了7.5分,而那位同学只有7分,无论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更优秀。
所有老师和同学在面试邀请公布之前都认为这位孩子的申请几乎可以“稳进”,结果却被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爆冷”了。
当时有机构就拿这位同学当做普娃逆袭牛剑面邀的案例疯狂打广告,让这位家长心理非常不平衡,越想越觉得剑桥审理材料不公平。
于是,他们就和孩子一起收集这位同学的信息,包括TMUA、A-Level和雅思成绩,并与自己孩子的成绩进行对比,证明自家孩子的各项成绩远远优于对方,理应获得面试邀请。
他们甚至写信给剑桥大学,要求复议,认为剑桥的审核标准过于不透明,并质疑学校的录取流程不公。
这个事情真的让人后背发凉,谁能够保证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长盯着别人的录取,谁也无法保证互联网上的竞争对手会不会在背后搞事情。
所以那些拿到offer,尤其是顶尖学校offer的同学和家长,最好多长个心眼,自己不晒的同时也警惕消息从其他渠道泄露。
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心态不平衡,悄悄在背后搞事,最后真的影响到自己的录取,那就得不偿失了。
3
申请季家长不要帮倒忙
由于留学申请是一场信息差战役,大家都是摸着前辈的脚步过河。
通过分享和分析被录取学生的背景,才能打破留学信息差,从中汲取经验,减少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举报的风气直接影响到了大家消息共享,大家收到录取后不愿意分享,生怕被一些有心人举报,这也可能斩断了未来录取的信息源。
图源:小红书Darshmanllow
原本拿到名校offer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尤其对于父母来说,含辛茹苦培养的孩子拿到了名校offer,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怎么就不能发个朋友圈呢?
但在如今的环境下,小心低调才是安全策略。
退一步来讲,发朋友圈晒offer的时候,家长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孩子的成功值得分享,但有没有考虑到那些还在焦虑等offer或者被拒的同学和家长的感受?
如今的朋友圈谁还没有几个鸡娃搭子,当他们看到自家孩子被拒,朋友圈却欢天喜地晒战绩,这心里搁谁都不好受。
更何况,申请季还没有结束,其他孩子的offer或许还在路上,互相之间的“比较”显得更加刺眼。
与其让全世界都知道,不如自己心里默默庆祝,低调一些,才是最成熟的做法。
留学申请见人品,拿到offer不是终点,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申请季的战场,冲锋陷阵的是孩子,做好后勤和支援的是家长,家长在申请中千万不要帮倒忙。
4
专注自己,专注成长
在申请季,我们常常容易被外界的焦虑和竞争所影响,过度关注他人的录取结果,甚至做出举报同学offer的行为。
其实,这种做法除了心理不平衡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结果了,将offer视为一切。
但留学申请不同于高考,并不只是关注某一项成绩,而是一个全面又综合的审查。
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学术能力、个人陈述、推荐信等多方面因素都会被综合考量,甚至连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竞争人数等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图源:小红书
在这个玄之又玄的审查过程中,无论是被录取还是被拒掉,运气都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
很多家长和同学喜欢打探别人的申请材料,对比自家孩子的申请材料,总是认为自家孩子的背景更优秀。
但是被拒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提交的文书不能吸引招生官、自己的背景和所申专业不匹配、甚至是招生官的个人偏好等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录取。
与其在失败面前焦虑不安,寻找外部的原因,倒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申请质量,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自我检讨和总结才是最有意义的行动,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保持理智和冷静,而不是转向质疑他人。
过度关注他人的结果,甚至借此寻找心理安慰,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容易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毕竟,申请季不只是争取offer的战斗,更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申请季要学会专注自己,接受不确定性,不必急于和别人比较。
而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最终是否拿到offer,而在于孩子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成长。
家长的支持也不应只停留在追求结果上,而应关注孩子如何在申请过程中的成长。
看到别人的成功,做鼓掌的那个人并没有那么难。
作为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向孩子传递积极乐观,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折不挠的精神,而不是带头使坏,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
近日MIT放榜,很多人都被搞蒙了。一些人说录取了1个中国学生,另一些人又说录取了2个。
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可以肯定上海中学的一名学生被录取,而另一位有传闻说是杭州某公立学校,非常神秘,网上几乎看不到更多信息。
北京地区连续两年在早申阶段收获MIT的offer,但今年颗粒无收。
有人怀疑,去年闹得轰轰烈烈的“李同学网暴事件”直接影响到了今年北京的战绩。
1
MIT录取造假事件
翻翻看申请季举报事件,其实很多年前就出现过了,当时也有不少人提醒不要随便晒offer,但很多学生家长都没有重视。
直到去年,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女生李同学,收获了北京唯一一份MIT的offer引来被质疑造假的网暴风波,才让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2024fall申请季,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李同学被MIT录取后,她的妈妈在朋友圈非常详细地晒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孩子的一些申请准备。
图源:李同学妈妈朋友圈
没想到人人都在盯着这枚北京唯一的MIT offer。也就是这一条普通的朋友圈,给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
网络上的一部分人眼红、妒忌,开始对李同学产生质疑。
他们像福尔摩斯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李同学妈妈的朋友圈内容,从多个角度怀疑李罗罗的申请材料造假。
图源:网络
有人质疑李同学的身份是美宝,有人质疑她的成绩和竞赛不够含金量,一时间传得就像真的一样。
甚至有人说,她已经被其他家长举报,要求MIT撤回录取Offer。
图源:网络
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攻击,李同学不得不一一回应质疑,力证自己的清白。
我们无法得知,最后是不是真的有家长向MIT发送了投诉邮件,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同学最终顺利进入MIT,并且今年还参加了国内的一档综艺节目。
这场闹剧式的“造假”风波,虽然未能影响她的学业,但肯定会给她的内心留下深深的阴影,也给未来的很多申请人留下危机感。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家长和同学对晒offer这件事变得慎重起来,美本申请的氛围越来越紧张,人人自危。
今年的申请季的确很少家长和学生主动晒offer,即便偶有晒出,他们也会尽量隐藏个人信息,评论区里的求BG信息也很少有人回应,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2
“举报文化”愈演愈烈
随着留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和学生们都开始变得更谨慎,不再主动晒出自己的offer。
不过,有时候即使自己不晒,其他人、留学中介、培训机构,甚至学校为了宣传成绩,晒出来的“战绩”也可能会让你陷入麻烦。
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有一对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顶尖学霸,却未收到剑桥大学的面邀offer。
知道同班的一个成绩相对平平的学生,居然获得了剑桥经济学专业的面邀,更是心生不满。
剑桥的经济学专业要求申请人参加TMUA(剑桥大学入学考试),这一考试成绩直接决定是否能获得面试邀请。
家长认为那位成绩平平的学生TMUA成绩只有6分多,而自家孩子的TMUA成绩达到7.5分。
而且自家孩子的A-Level预估成绩和实际成绩也非常优秀,拿到了6个A*;而那位同学只有4个A*,其中一门成绩还是中文。
自家孩子的雅思成绩也早早考出了7.5分,而那位同学只有7分,无论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更优秀。
所有老师和同学在面试邀请公布之前都认为这位孩子的申请几乎可以“稳进”,结果却被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爆冷”了。
当时有机构就拿这位同学当做普娃逆袭牛剑面邀的案例疯狂打广告,让这位家长心理非常不平衡,越想越觉得剑桥审理材料不公平。
于是,他们就和孩子一起收集这位同学的信息,包括TMUA、A-Level和雅思成绩,并与自己孩子的成绩进行对比,证明自家孩子的各项成绩远远优于对方,理应获得面试邀请。
他们甚至写信给剑桥大学,要求复议,认为剑桥的审核标准过于不透明,并质疑学校的录取流程不公。
这个事情真的让人后背发凉,谁能够保证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长盯着别人的录取,谁也无法保证互联网上的竞争对手会不会在背后搞事情。
所以那些拿到offer,尤其是顶尖学校offer的同学和家长,最好多长个心眼,自己不晒的同时也警惕消息从其他渠道泄露。
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心态不平衡,悄悄在背后搞事,最后真的影响到自己的录取,那就得不偿失了。
3
申请季家长不要帮倒忙
由于留学申请是一场信息差战役,大家都是摸着前辈的脚步过河。
通过分享和分析被录取学生的背景,才能打破留学信息差,从中汲取经验,减少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举报的风气直接影响到了大家消息共享,大家收到录取后不愿意分享,生怕被一些有心人举报,这也可能斩断了未来录取的信息源。
图源:小红书Darshmanllow
原本拿到名校offer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尤其对于父母来说,含辛茹苦培养的孩子拿到了名校offer,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怎么就不能发个朋友圈呢?
但在如今的环境下,小心低调才是安全策略。
退一步来讲,发朋友圈晒offer的时候,家长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孩子的成功值得分享,但有没有考虑到那些还在焦虑等offer或者被拒的同学和家长的感受?
如今的朋友圈谁还没有几个鸡娃搭子,当他们看到自家孩子被拒,朋友圈却欢天喜地晒战绩,这心里搁谁都不好受。
更何况,申请季还没有结束,其他孩子的offer或许还在路上,互相之间的“比较”显得更加刺眼。
与其让全世界都知道,不如自己心里默默庆祝,低调一些,才是最成熟的做法。
留学申请见人品,拿到offer不是终点,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申请季的战场,冲锋陷阵的是孩子,做好后勤和支援的是家长,家长在申请中千万不要帮倒忙。
4
专注自己,专注成长
在申请季,我们常常容易被外界的焦虑和竞争所影响,过度关注他人的录取结果,甚至做出举报同学offer的行为。
其实,这种做法除了心理不平衡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结果了,将offer视为一切。
但留学申请不同于高考,并不只是关注某一项成绩,而是一个全面又综合的审查。
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学术能力、个人陈述、推荐信等多方面因素都会被综合考量,甚至连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竞争人数等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图源:小红书
在这个玄之又玄的审查过程中,无论是被录取还是被拒掉,运气都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
很多家长和同学喜欢打探别人的申请材料,对比自家孩子的申请材料,总是认为自家孩子的背景更优秀。
但是被拒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提交的文书不能吸引招生官、自己的背景和所申专业不匹配、甚至是招生官的个人偏好等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录取。
与其在失败面前焦虑不安,寻找外部的原因,倒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申请质量,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自我检讨和总结才是最有意义的行动,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保持理智和冷静,而不是转向质疑他人。
过度关注他人的结果,甚至借此寻找心理安慰,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容易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毕竟,申请季不只是争取offer的战斗,更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申请季要学会专注自己,接受不确定性,不必急于和别人比较。
而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最终是否拿到offer,而在于孩子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成长。
家长的支持也不应只停留在追求结果上,而应关注孩子如何在申请过程中的成长。
看到别人的成功,做鼓掌的那个人并没有那么难。
作为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向孩子传递积极乐观,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折不挠的精神,而不是带头使坏,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