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路透社、大公报3月23日报道,日本电器巨头东芝集团接受了私募股权公司提出的收购提议,将以2万亿日元被收购。如果收购成功,拥有148年历史的东芝将易主。
图片来源:路透社
收购提议由私募股权公司JIP牵头,代表的财团约有20家公司,总收购价为2万亿日元。东芝迫切希望在3月的财政年度结束前完成交易,以避免退市。
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曾是“日本之光”,创造出许多日本和全球第一。包括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冰箱,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东芝的经营范围曾涵盖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家电、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全盛时期,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色家电三巨头。
然而,东芝多年来深陷财务造假、管理不善、官商勾结等丑闻,声誉一落千丈,由“日本之光”沦为“日本之耻”。
本世纪初,东芝斥资70亿美元收购核电设备生产商美国西屋电气大量股权,希望开拓全球核电市场。然而2011年的福岛核电事故,给本就深陷金融危机的东芝带来致命一击。
福岛核电站6个反应堆中,3号机和5号机反应堆均由东芝供应,其中3号机损毁最为严重。福岛核电事故后,东芝大量订单被取消,更拿不到新的订单。
福岛核电事故引发了东芝一系列的下坡路。
为挽救福岛核电事故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额亏损,东芝开始了财务造假之路。
2015年,东芝承认在过去多年长期系统性的财务造假。它在7年内虚报了2300亿日元(18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三任社长都参与其中。
2015年东芝集团管理层因财务造假道歉 (图片来源:法新社)
2017年,西屋电气申请破产保护,东芝为此背负60多亿美元的债务,被迫出售至关重要的半导体业务子公司“东芝存储器”。
2019年,东芝IT子公司又被曝光存在多笔“无法证实存在”的交易,数额高达200亿日元。
2020年,东芝一家全资子公司发现新的财务造假行为。
2021年,东芝被曝光曾与日本政府一起向外国投资者施压,剥夺外国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同年6月,股东投票罢免东芝董事长永山治。
2021年至今,丑闻缠身的东芝多次提出拆分、重组或收购计划,均被董事会否决。
2022年4月,东芝重启收购的战略审查,众多潜在投资者表达收购意愿。
今年2月,在一群竞标者中,由JIP牵头的财团脱颖而出。
当地时间3月23日,东芝董事会以每股4620日元的价格接受了JIP共2万亿日元的要约收购。
消息人士称,东芝董事会花了数周时间才同意对这次收购进行投票,因为部分成员对出价并不满意。
收购能否成功, 仍需等待董事会投票决定。
综合路透社、大公报3月23日报道,日本电器巨头东芝集团接受了私募股权公司提出的收购提议,将以2万亿日元被收购。如果收购成功,拥有148年历史的东芝将易主。
图片来源:路透社
收购提议由私募股权公司JIP牵头,代表的财团约有20家公司,总收购价为2万亿日元。东芝迫切希望在3月的财政年度结束前完成交易,以避免退市。
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曾是“日本之光”,创造出许多日本和全球第一。包括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冰箱,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东芝的经营范围曾涵盖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家电、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全盛时期,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色家电三巨头。
然而,东芝多年来深陷财务造假、管理不善、官商勾结等丑闻,声誉一落千丈,由“日本之光”沦为“日本之耻”。
本世纪初,东芝斥资70亿美元收购核电设备生产商美国西屋电气大量股权,希望开拓全球核电市场。然而2011年的福岛核电事故,给本就深陷金融危机的东芝带来致命一击。
福岛核电站6个反应堆中,3号机和5号机反应堆均由东芝供应,其中3号机损毁最为严重。福岛核电事故后,东芝大量订单被取消,更拿不到新的订单。
福岛核电事故引发了东芝一系列的下坡路。
为挽救福岛核电事故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额亏损,东芝开始了财务造假之路。
2015年,东芝承认在过去多年长期系统性的财务造假。它在7年内虚报了2300亿日元(18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三任社长都参与其中。
2015年东芝集团管理层因财务造假道歉 (图片来源:法新社)
2017年,西屋电气申请破产保护,东芝为此背负60多亿美元的债务,被迫出售至关重要的半导体业务子公司“东芝存储器”。
2019年,东芝IT子公司又被曝光存在多笔“无法证实存在”的交易,数额高达200亿日元。
2020年,东芝一家全资子公司发现新的财务造假行为。
2021年,东芝被曝光曾与日本政府一起向外国投资者施压,剥夺外国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同年6月,股东投票罢免东芝董事长永山治。
2021年至今,丑闻缠身的东芝多次提出拆分、重组或收购计划,均被董事会否决。
2022年4月,东芝重启收购的战略审查,众多潜在投资者表达收购意愿。
今年2月,在一群竞标者中,由JIP牵头的财团脱颖而出。
当地时间3月23日,东芝董事会以每股4620日元的价格接受了JIP共2万亿日元的要约收购。
消息人士称,东芝董事会花了数周时间才同意对这次收购进行投票,因为部分成员对出价并不满意。
收购能否成功, 仍需等待董事会投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