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端期刊论文里骂人?这是多大仇多大恨?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5月20日 9点29分 PT
  返回列表
33758 阅读
3 评论
雷叔说事

最近出圈的学术论文很多,这是其中一篇。

计算机科学领域一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在2024年发表了一篇中国学者们写的论文。

讲的是文本处理和图像分析。

摘要很深奥,一般人想读通顺都很难,更别说读懂了。

也没关系,大家本就不关心论文写的什么,大家只关心一行字:

“liujiamingshi-daSB”

它突兀地插入于上下文毫不相干的位置,又出现在了顶刊,还是现在二作的名字,照理说应该是假图。

可网友再下载后发现各种阅读模式下都有这句话。

那这句话显然存在,且确实是中文骂人的。

好了,你一定想骂世界上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了。

关键不在这,关键是为啥要塞入这句话。

一种解释是,刘同学抢了别人的二作,向期刊提交最终稿的这位“别人”为报复最后塞入这句话。

一种解释是,刘同学以身入局,他自己本该是一作,却被挤到了二作,所以干脆通过骂自己来曝光。

有没有其他可能?

终于写完一篇顶刊论文的刘同学意气风发,也对二作位置很满意,师生关系也很和谐。

结果室友趁他上厕所,就在他笔记本的文档内输入了这句话。刘同学浑然不知,还提交了。

这并非不可能,有网友就经历过这一狗血恶作剧。

只能说,十年学术无人问,一招骂人天下知。

liujiaming这个拼音不仔细看,我会想起刘德华在《无间道》里饰演的刘建明(多个字母n)。

他有一句台词:“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

那现在,搞学术的刘同学有没有的选呢?

说起来,在论文里贬损他人并不新鲜。

这是一本影响因子8.1,在全球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期刊‌。结果几位中国学者写的一篇论里,有这样一段话:

“根据审稿人的强烈要求,我们在这里引用了一些参考文献[35-47],尽管它们与本文完全无关。”

这种对几方都不友好的自爆肯定有原因吧。

确实是有,因为审稿人太霸道了,看你语气不好,看你不引用他的论文就决定对你的论文拒稿。

导致你发不发表论文,跟写得好不好无关了。

当学者们苦审稿人久矣时,就会有人替身而出,大声呵斥。

算很有种了,但还不止,后来有直接出现F开头的脏话词。

这是发表在1区《市场营销杂志》里的论文,研究的是在线评论里面的脏话如何影响顾客。

论文举例说,手机评论中的脏话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读者:

评论里说“这手机真特么快”,读者可能会对手机速度有强烈感受;

评论里说“电池烂到爆炸”,读者会认为电池问题特别严重。

也就是说正面脏话增强好感,负面脏话则削弱好感。

为了实现行为艺术效果,作者专门在最后彩蛋里写了F开头的词。

严格来说不是骂人,而是致敬,是活学活用。

但F开头的词并非只是玩梗时用,还有真在骂人的。

十年前,两位教授为了抗议三流科学杂志发送垃圾约稿邮件,就写一篇全文只重复七个脏话词的论文:《把我从你特么的收件人名单里删掉》

一个出口成章的标题,配送脏话纷飞的正文,令人叹为观止。

加上配图,作者的怒气简直要跳出屏幕了。

最后这么一篇看似粗暴的文章,竟然能发表在《国际高级计算机技术杂志》)这样的学术性杂志,还获得了20多个引用,可见它写出了学术圈的心声。

也告诉我们:

文化人不是闲着没事才在论文里骂人的,骂人有骂人的用处。

我的问题是,我骂得比这个难听,那能带我发顶刊吗?

我们知道骂脏话可以缓解疼痛,也可以让一个人显得接地气。

但在极其严肃的公开场合骂脏话,是对其他投稿人的不尊重。

其次,可能堵死了中国学者在类似刊物发文的路子,毕竟顶刊不缺投稿人。

要玩梗在本科阶段就可以了,导师也不介意,学校也不介意。

而到了比较严肃的论文发表阶段,一定要本着对世人负责的态度,避免出现基础性错误。

可事实很多论文漏洞百出,什么低级错误都敢犯。

这时的“超”也应分析为程度副词……

成都律师胡超想从车管所调取……

你写得一时爽,网友曝光起来更是爽。

你不知道网友什么时候打开知网或者SCI,扒扒论文,看看是不是不当署名、甚至抄袭别人了。

所以,既然都搞学术了,就要经得起网友的检验。

不然也就比翟天临强点,但也没强多少。

说到这里,你肯定注意到了,好像专业又严肃的学术圈乱象越来越多了。

这并非印象流。

除了网络曝光的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走科研道路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

之前,国家基金委发表了文章,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从16.2万项增加到30.8万项,翻了近一倍;年资助项目量从3.9万项增加到5.2万项,增长率仅为33%,导致资助率从25%降至17%左右。

(另一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率从2013年的22%增加到2022年的28%)

自然基金资助率持续走低,挤压青年科研人员生存空间。

要是到了没项目没经费申请的地步,那我还搞什么科研,去企业赚大钱不好吗。

这边资助率低,那边要求还多。

有的高校规定,非升即走失败了,你就去当保安或后勤。

有的高校要求你自己去拉赞助,不达到经费指标,考核会被打低分。

这直接击碎了很多学者的心。

他们发现学术圈好像也很普通,很世俗,而且压抑得让人绝望。

1. 你原本以为学术圈是神圣的殿堂,却发现是个等级森严的封闭小圈子。  

2. 你原本以为你的终点是成为高贵的科学家,却发现渐渐成为了论文作家。 

 

3. 你原本以为某火热的领域指引着未来的科学方向,却发现是一群人在自嗨,在炒概念。 

 4. 你原本以为一些新兴学科很前沿,很高深,却发现是新瓶装旧酒,是三十年前做烂的东西改了个高大上的名字。  

……

换言之,钱少逼事多。

这样的生态,这样的舆论一多,自然容易劝退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

但这不代表学术圈真的一潭死水。

因为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比如,你是一个平庸的数学家,但一辈子最大作用是给未来的某一个天才节省一个下午的时间。

这足以证明你成功了。再退而求其次,写一些妙趣横生的论文也有积极意义。

像这种带着哥哥上1区顶刊的论文还不少,说明00后在整顿职场后,也在整顿学术圈。

深刻和有趣都是稀缺的,千篇一律和平庸才是常态,所以学术道路一直很艰难。

但既然走上了这么难的路,总该留下点什么东西才对得起自己吧。

有些问题需要漫长的时光去解答,甚至需要我们花费一生,可这不就证明科研非常迷人吗?

h
henglix
1 楼
拜一下,都得罪不起
o
octane
2 楼
学术圈就是围绕在期刊排名和论文数量的名利场、产业链,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论文专业户,所以各种造假、欺压学生、相互勾结、论文买卖、滥竽充数
铗归来
3 楼
想起了施瓦辛格州长的著名文章,文章开头一排字母连起来, “fucku”, 是的,你没有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