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育率已经到了全球最低的水平了。
前段时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了《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每名香港妇女平均只生育0.8名子女,排名全球最低。
除了香港之外,好像所有儒家文化圈的地区生育率都普遍排名倒数。
儒家文化圈是国际上一个共同概念,又称作汉文化圈和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文化中的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能使用汉字作为主要书面语的地区。
比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等等。不过日本是否属于儒家文化圈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论,古代日本确实受到儒家文化很大的影响,日文里面有许多汉字存在,这点不可否认。
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都低于1.4。
而有一个“低生育率陷阱”的说法,就是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再想回升就非常困难。
为什么儒家文化圈的人们现在都不愿意生孩子呢?我们就来从这个共同属性来找找文化上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文化肯定是鼓励多生孩子的一种文化。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人伦和宗族传承,不生孩子的话将受到道德上的批判。
而在久远的时光中,这些地区的生育率和现在截然不同,一个家庭生多个孩子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这也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
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前,生产力的增加主要靠人力的增加,谁家的人多,尤其是男丁多,不仅可以耕种更多的粮食,在当地也不会轻易被欺负。
不过由于耕地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地少人多,多出来的劳动力要么离开家乡出外谋生,比如中国沿海地区很早就有“过番”和“下南洋”的传统,要么就成为流民,引发社会动荡。
当社会动荡到达最激烈的时刻,就会爆发武力革命,大量人口在这场革命中丧生,又回到地多人少的状态,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喘息时刻,又可以多生孩子以此抢占生产资源——耕地。
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治乱循环”。
用鲁迅的话说,历史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多生孩子的时代,一种是想多生而不可得的时代。
不管哪种时代,多生孩子这种观念在儒家文化圈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可是进入到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圈早已经是“名存实亡”。人们迅速抛弃了过去那一套秩序,除了地理位置没有变,过去的观念也全部都改变了。
不生孩子对不起祖先的观念,被女性独立、丁克、个人只对个人负责的现代观念所取代。
当然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城市化是降低生育率最大的功臣。
城市化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一种最昂贵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然与让人的协作才能维持生存。比如过去你可以自给自足,自己挖井解决饮水问题,自己种地解决粮食问题,自己织布解决穿的问题,自己建房子解决住房问题……
可城市化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存,都需要你支付报酬来解决。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大大进步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这也是人类最为昂贵的一种生活。
所以有人说最可怜的是那些城市中没有土地也没有一技之长的打工人,农民至少还有田可以种,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他们连退路都没有。
在这样昂贵的生活方式之下,每个人只是城市化的一颗螺丝钉;而在过去的儒家文化圈,每个人的背后是各自的家庭和庞大的宗族。
在过去,一个人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就必须依赖于宗族,而现在,不需要依赖宗族也能在城市中过得很好且有地位,前提是赚到足够的钱。
一边是传统家庭宗族观念的土崩瓦解,一边是生产关系的彻底转变。
在精神和现实世界都已经彻底与过去告别的儒家文化圈,人们的生育意愿自然就一降再降。
因为城市生活是昂贵的,生育孩子的成本极高。整个儒家文化圈的生育成本都普遍处于高水平。
根据中国智库育娲人口研究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仅次于韩国,是全球养育孩子成本第二高的国家,且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是中国人均GDP的6.9倍,相当于成本是德国的2倍和法国的3倍。
生育一个孩子成本如此之高,那就不如过好自己的日子,反正现在谁还在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些老观念呢?
儒家文化圈生育率普遍全球最低,就是年轻一代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都抛弃了传统的结果。
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啊,这车轮滚滚向前,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所以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支招,要怎么提高生育率,当然想法是好的,比如增加育儿福利,减轻养儿负担等等,这么做只能延缓却无法解决问题。
北欧国家的福利够高了吧?在亚洲来说,日本和新加坡的福利够高了吧?
再高的福利,对于生育率也没看到起了啥作用,一代人的观念都已经改变了,当代社会也没有传统的生存土壤。反而因为高福利让人们没有了养老困难的后顾之忧,生不生孩子就更无所谓了。
我觉得这挺好的,在儒家文化圈,养育孩子不仅是沉重的负担,还是致命的软肋。都说AI的觉醒已经到来,人类不过是为了唤醒AI才被创造出来的物种,既然人类的使命都已经完成了,那么着急要培养下一代做什么?
祠堂都没有了,谁还要在乎死后的香火?过好自己这一生,足矣。
香港的生育率已经到了全球最低的水平了。
前段时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了《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每名香港妇女平均只生育0.8名子女,排名全球最低。
除了香港之外,好像所有儒家文化圈的地区生育率都普遍排名倒数。
儒家文化圈是国际上一个共同概念,又称作汉文化圈和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文化中的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能使用汉字作为主要书面语的地区。
比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等等。不过日本是否属于儒家文化圈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论,古代日本确实受到儒家文化很大的影响,日文里面有许多汉字存在,这点不可否认。
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都低于1.4。
而有一个“低生育率陷阱”的说法,就是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再想回升就非常困难。
为什么儒家文化圈的人们现在都不愿意生孩子呢?我们就来从这个共同属性来找找文化上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文化肯定是鼓励多生孩子的一种文化。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人伦和宗族传承,不生孩子的话将受到道德上的批判。
而在久远的时光中,这些地区的生育率和现在截然不同,一个家庭生多个孩子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这也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
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前,生产力的增加主要靠人力的增加,谁家的人多,尤其是男丁多,不仅可以耕种更多的粮食,在当地也不会轻易被欺负。
不过由于耕地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地少人多,多出来的劳动力要么离开家乡出外谋生,比如中国沿海地区很早就有“过番”和“下南洋”的传统,要么就成为流民,引发社会动荡。
当社会动荡到达最激烈的时刻,就会爆发武力革命,大量人口在这场革命中丧生,又回到地多人少的状态,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喘息时刻,又可以多生孩子以此抢占生产资源——耕地。
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治乱循环”。
用鲁迅的话说,历史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多生孩子的时代,一种是想多生而不可得的时代。
不管哪种时代,多生孩子这种观念在儒家文化圈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可是进入到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圈早已经是“名存实亡”。人们迅速抛弃了过去那一套秩序,除了地理位置没有变,过去的观念也全部都改变了。
不生孩子对不起祖先的观念,被女性独立、丁克、个人只对个人负责的现代观念所取代。
当然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城市化是降低生育率最大的功臣。
城市化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一种最昂贵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然与让人的协作才能维持生存。比如过去你可以自给自足,自己挖井解决饮水问题,自己种地解决粮食问题,自己织布解决穿的问题,自己建房子解决住房问题……
可城市化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存,都需要你支付报酬来解决。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大大进步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这也是人类最为昂贵的一种生活。
所以有人说最可怜的是那些城市中没有土地也没有一技之长的打工人,农民至少还有田可以种,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他们连退路都没有。
在这样昂贵的生活方式之下,每个人只是城市化的一颗螺丝钉;而在过去的儒家文化圈,每个人的背后是各自的家庭和庞大的宗族。
在过去,一个人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就必须依赖于宗族,而现在,不需要依赖宗族也能在城市中过得很好且有地位,前提是赚到足够的钱。
一边是传统家庭宗族观念的土崩瓦解,一边是生产关系的彻底转变。
在精神和现实世界都已经彻底与过去告别的儒家文化圈,人们的生育意愿自然就一降再降。
因为城市生活是昂贵的,生育孩子的成本极高。整个儒家文化圈的生育成本都普遍处于高水平。
根据中国智库育娲人口研究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仅次于韩国,是全球养育孩子成本第二高的国家,且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是中国人均GDP的6.9倍,相当于成本是德国的2倍和法国的3倍。
生育一个孩子成本如此之高,那就不如过好自己的日子,反正现在谁还在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些老观念呢?
儒家文化圈生育率普遍全球最低,就是年轻一代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都抛弃了传统的结果。
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啊,这车轮滚滚向前,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所以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支招,要怎么提高生育率,当然想法是好的,比如增加育儿福利,减轻养儿负担等等,这么做只能延缓却无法解决问题。
北欧国家的福利够高了吧?在亚洲来说,日本和新加坡的福利够高了吧?
再高的福利,对于生育率也没看到起了啥作用,一代人的观念都已经改变了,当代社会也没有传统的生存土壤。反而因为高福利让人们没有了养老困难的后顾之忧,生不生孩子就更无所谓了。
我觉得这挺好的,在儒家文化圈,养育孩子不仅是沉重的负担,还是致命的软肋。都说AI的觉醒已经到来,人类不过是为了唤醒AI才被创造出来的物种,既然人类的使命都已经完成了,那么着急要培养下一代做什么?
祠堂都没有了,谁还要在乎死后的香火?过好自己这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