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CNS
11月4日,据《多维》报道,疫情、经济、武统、中美关系……一系列问题迭加,让中国民众对未来越来越多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抚平这种情绪,因为一则通知引发抢购潮的事情还会重演。 因为中国商务部一则“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的通知,引发中国多地出现抢购物资热潮。11月3日,中国商务部及中国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员紧急澄清,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市场供应有保障,但是仍然难消弭中国社会紧张情绪。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重庆、河南郑州、江苏常州和启东、安徽蚌埠等多地出现物资抢购潮。联系了上述多地的超市、市民和商务部门,他们证实连日来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市民抢购情况,但均未发现生活物资短缺、供应断档。 分析认为,这波抢购囤货潮反映了中国民众目前对于疫情反复以及生活必需品物价上涨的敏感和担忧,以及有部分人相信中国政府将对台湾实行军事打击,中国将进入战备状态。 多维新闻此前在《引发武统台湾猜想 中国商务部鼓励家庭储存物资》一文中认为,为要求地方政府要做好春节期间蔬菜和生活必须品储备,保证市场稳定供应。尤其随着疫情反复和中国的“零容忍”防疫策略,以及食品涨价的压力,中国商务部是在例行公事。至于山东省发放应急包,也并非特例,近年来,中国多个省曾发放人防应急包,这是中国人防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在随后商务部和人防部门的澄清中也证实了以上分析。 有政治观察人士表示,引发社会担忧,并对生活必需品物价造成波动,中国政府有必要对此启动问责机制,商务部需要对此承担责任。此事表明,中国一些职能部门,对社会情绪和经济形势缺乏基本认知。 11月份,中国多省面临疫情反弹局面,民众情绪也正在从早期的“喊加油”,逐步走向“疲劳”。特别目前中国政府执行疫情“零容忍”政策,地方官员一旦出现防疫不力局面,就有可能面临撤职,内蒙古一旗委书记因防疫不力被免职。因此各地防疫政策十分严格,“封城”、“战时状态”、“全员核酸”成为常态,一个地区一旦出现疫情,容易导致民众短时间面临难以采购充足生活物资的情况。这也是商务部此次出台“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的直接原因。 但是商务部忽略了除了对疫情担忧外,今天中国社会还迭加另外两种“忧虑”。 第一种“忧虑”是物价上涨的担忧。 虽然目前猪肉价格仍在低位运行,进入10月后,中国大陆很多地方菜价大幅上涨。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检测286家批发市场的19中蔬菜平均价格,10月15日至10月22日一周,比前一周上升11.6%,同比上升27.4%。个别省份涨幅更剧烈,陕西省蔬菜市场价格监测显示,10月26日23种蔬菜市场比去年同期上涨41.26%。 煤炭,电价以及人工价格也开始陆续上涨,中国又即将进入冬天,是传统上物资相对紧缺,能源需求量大的季节。与美国严重通胀不同,尽管中国的消费品价格开始进入上涨通道,但是居民收入并未出现普遍提升,甚至多个行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这些都引发了中国社会焦虑情绪。 第二种“忧虑”来自对台海发生战争冲突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中国不同地区,曾多次出现过物资抢购热潮,但是通常会局限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更容易相信网络上不确定的言论,有物资匮乏的生活记忆,以及更愿意去超市而不选择网购,抢购视频更容易传播。 近期“忧虑”也传递到更年轻的群体上。一方面因为11月是中国网购平台的促销月,商品多数会较大折扣。但是也有很多人相信,中国政府要决定“武统台湾”,目前正处在战争动员状态。 疫情、经济、武统、中美关系……一系列问题迭加,让中国民众对未来越来越多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抚平这种情绪,因为一则通知引发抢购潮的事情还会重演。 当然,也有人表示,或许今天的中国政府,正是想在某些方面“动员百姓”,告诉他们要习惯这种“不确定性”,以准备更大的变局到来。
图 CNS
11月4日,据《多维》报道,疫情、经济、武统、中美关系……一系列问题迭加,让中国民众对未来越来越多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抚平这种情绪,因为一则通知引发抢购潮的事情还会重演。
因为中国商务部一则“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的通知,引发中国多地出现抢购物资热潮。11月3日,中国商务部及中国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员紧急澄清,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市场供应有保障,但是仍然难消弭中国社会紧张情绪。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重庆、河南郑州、江苏常州和启东、安徽蚌埠等多地出现物资抢购潮。联系了上述多地的超市、市民和商务部门,他们证实连日来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市民抢购情况,但均未发现生活物资短缺、供应断档。
分析认为,这波抢购囤货潮反映了中国民众目前对于疫情反复以及生活必需品物价上涨的敏感和担忧,以及有部分人相信中国政府将对台湾实行军事打击,中国将进入战备状态。
多维新闻此前在《引发武统台湾猜想 中国商务部鼓励家庭储存物资》一文中认为,为要求地方政府要做好春节期间蔬菜和生活必须品储备,保证市场稳定供应。尤其随着疫情反复和中国的“零容忍”防疫策略,以及食品涨价的压力,中国商务部是在例行公事。至于山东省发放应急包,也并非特例,近年来,中国多个省曾发放人防应急包,这是中国人防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在随后商务部和人防部门的澄清中也证实了以上分析。
有政治观察人士表示,引发社会担忧,并对生活必需品物价造成波动,中国政府有必要对此启动问责机制,商务部需要对此承担责任。此事表明,中国一些职能部门,对社会情绪和经济形势缺乏基本认知。
11月份,中国多省面临疫情反弹局面,民众情绪也正在从早期的“喊加油”,逐步走向“疲劳”。特别目前中国政府执行疫情“零容忍”政策,地方官员一旦出现防疫不力局面,就有可能面临撤职,内蒙古一旗委书记因防疫不力被免职。因此各地防疫政策十分严格,“封城”、“战时状态”、“全员核酸”成为常态,一个地区一旦出现疫情,容易导致民众短时间面临难以采购充足生活物资的情况。这也是商务部此次出台“鼓励家庭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的直接原因。
但是商务部忽略了除了对疫情担忧外,今天中国社会还迭加另外两种“忧虑”。
第一种“忧虑”是物价上涨的担忧。
虽然目前猪肉价格仍在低位运行,进入10月后,中国大陆很多地方菜价大幅上涨。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检测286家批发市场的19中蔬菜平均价格,10月15日至10月22日一周,比前一周上升11.6%,同比上升27.4%。个别省份涨幅更剧烈,陕西省蔬菜市场价格监测显示,10月26日23种蔬菜市场比去年同期上涨41.26%。
煤炭,电价以及人工价格也开始陆续上涨,中国又即将进入冬天,是传统上物资相对紧缺,能源需求量大的季节。与美国严重通胀不同,尽管中国的消费品价格开始进入上涨通道,但是居民收入并未出现普遍提升,甚至多个行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这些都引发了中国社会焦虑情绪。
第二种“忧虑”来自对台海发生战争冲突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中国不同地区,曾多次出现过物资抢购热潮,但是通常会局限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更容易相信网络上不确定的言论,有物资匮乏的生活记忆,以及更愿意去超市而不选择网购,抢购视频更容易传播。
近期“忧虑”也传递到更年轻的群体上。一方面因为11月是中国网购平台的促销月,商品多数会较大折扣。但是也有很多人相信,中国政府要决定“武统台湾”,目前正处在战争动员状态。
疫情、经济、武统、中美关系……一系列问题迭加,让中国民众对未来越来越多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抚平这种情绪,因为一则通知引发抢购潮的事情还会重演。
当然,也有人表示,或许今天的中国政府,正是想在某些方面“动员百姓”,告诉他们要习惯这种“不确定性”,以准备更大的变局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