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台湾“汉光40号”演习正式开始,演习第二天,其陆军所谓金门防卫指挥部的炮兵营,便进行了240毫米榴弹炮的实弹射击演习。
演习内容假设在遭遇抢滩登陆时,台军火炮班如何使用它精准命中目标区域,以达到迟滞登陆之目的。然而这种火炮早已过时,它的炮身重量巨大,几乎难以移动。加上部署位置十分固定,在战时几乎就是固定不动的活靶子,被贬低为“高档炮灰”。这款火炮的生产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结构老化,操作也很麻烦,在战时的生存状态极为堪忧。那么问题来了,台军为什么对这样的一款火炮青睐有加,甚至在已经装备了更先进自行火炮的情况下,仍然舍不得将其退役。
▲台湾240毫米“黑龙”火炮,图片来源:网络
台湾的这款240毫米口径的巨型榴弹炮代号为“黑龙”火炮,它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M1系列火炮中的一种(M1型火炮中有75毫米、155毫米、203毫米、240毫米多种口径),目前主要部署在金门、马祖等外岛地区。M1型240毫米火炮是一款34倍径榴弹炮,射程约23公里,早期研发就是为了取代同款口径的上一代火炮M1918。
大口径火炮威力强,但是它的射速极慢,每两分钟仅能打1发,极限状态下也可以达到每分钟一发,但将会很吃力。火炮本身重量高达21.6吨,可以发射160公斤的炮弹。一般来说,一枚普通155毫米炮弹的重量仅为40到50公斤左右,因此前者是后者的3倍有余。M1使用的高爆弹丸威力巨大,落地时可以造成大约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弹坑。在其弹着点附近100米左右若无坚固物体遮挡,像人体这类的软目标几乎没有存活可能。
▲台湾240毫米“黑龙”火炮CG图,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就算是钢筋混凝土工事,在M1火炮大威力炮弹的面前也未必撑得住。在二战期间,M1型240型火炮几乎是各国装备的所有类型火炮中,威力和射程都首屈一指的,但它也和所有大口径的火炮一样,运输移动都极为困难。二战中,M1型240毫米火炮参加了美军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以及太平洋战争,在遇到极难摧毁的日军目标时,就会把它搬出来解决问题。后来这门火炮也参加了朝鲜战争,有一次12门齐射时炮弹恰好命中了志愿军的山顶弹药库,巨大的爆炸威力把山头都削去了半个。
不过朝鲜战争也成为了M1型240毫米火炮的绝唱,战争结束后它的库存弹药几乎耗尽,这款火炮终于退出了美军现役部队。二战末期美军曾经给这门火炮开发了一个自行火炮版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92自行火炮。它采用T26E3重型坦克的基础底盘并进行了适当的拉长,增加了一对负重轮。依靠470马力的汽油机,也只能勉强推动这个63吨的庞然大物,以最快24小时每公里的速度前进。它的存在只能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作为。到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T-92也只生产了5辆,如今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是游戏中见到。至于牵引版本的M1型240毫米炮,从1943年正式列装美国陆军到1945年停产,总共也就只生产了315门。
▲游戏中的T-92自行火炮,图片来源:网络
1959年“黑龙”火炮从美国退役,台湾在1960年马上就买入了这款火炮。构筑的理由之一就是1958年发生的金门炮战。在这场炮战中,部署在金门岛上的国军炮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为了扭转局面,当时台湾上下对“黑龙”的到来满怀期待。总数购买了不下30门,全部被部署在了当初吃过亏的金门马祖前线。为了使其更加灵活,台湾还专门在部署地点修建了防护工事和移动轨道。其中防御工事可以抵挡500磅航空炸弹的直接打击,而移动轨道可以方便“黑龙”火炮的出战和回收。如今最常亮相的就是防御工事上写有“雷霆”字样的炮位,它几乎已经成为了对外宣传的窗口,而在这里操作“黑龙”的炮班也几乎成了标杆和明星。
尽管已经服役超过了60年,但是“黑龙”火炮的操作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方式,炮班由12名成员组成。包括负责整门火炮正常运转的炮长、操作高低射界的前轮手、负责在象限仪上装订射角的射角手、负责检查底火装置的底火手、负责开关炮闩以及安装拉挂发火绳的开闩手、负责推送炮弹并击发火炮的的发射手、负责放置推送炮弹用斜板的装填手、负责运送炮弹和设置标杆的搬运手、负责为炮弹装填引线的引线手、负责为火炮炮弹整理准备药包的药包选定手、选择具体炮弹的炮弹选定手、负责装订射击诸元的瞄准手。
在多人配合的情况下,想要操作这么火炮,也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成员们刻苦练习自己的基本功,并在经年累月的训练中达成默契。由于当年是为了预防下一次金门炮战而引进的,结果由于炮战没有打起来,“黑龙”的实战价值可以说是越来越低了。相比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如今的炮战在内涵上早就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战场已经几乎全部被精确制导武器统治。就算是使用传统的炸弹或者炮弹也大多加装了精确制导组件,其威力、射程、精准度都已经今非昔比了。现代火炮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准、狠,比如瑞典的“弓箭手”据称,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打出车辆储备的全部21发炮弹,对目标区域实行强大的火力覆盖,最次的也是能在20秒内进行一次三发连射,然后打完就转移,避免被对方反制。
俄乌战争中,俄军也出动了2S4“郁金香”这样的240毫米迫击炮,它的全车重量仅有30吨,使用了一台52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快可以达到62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度,机动性能按理来说还算不错。它使用的53-F-864型高爆迫击炮弹,重量也同样达到了290磅,也就是130公斤,射程大约为18公里,同样具有强大的毁伤能力,苏联当年仅仅建造了500多门这样的宝贝疙瘩,结果在快打快攻的乌克兰战场上它同样有不小的损失。这种造价昂贵的武器经常会被巡飞弹或者自制的无人机所摧毁,实在相当不值。
▲被摧毁的2S4“郁金香”,图片来源:网络
2S4“郁金香”这种可以移动的大口径火炮在战场上上前没有多少生存能力,说更靠近大陆的“黑龙”简直就是高档炮灰一点也不夸张。过去的多年里,我们对于金门的具体部署情况不知道,都侦查了成百上千遍,前几年还有解放军的无人机光临金门,台湾守军的情况出现,可见,军事侦查活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像这种大口径的火炮炮位根本不可能变动,理论上来说它们早就已经在我军指战员的地图上标记的清清楚楚了。
纵然这种火炮可以打几十公里,威胁厦门也是足够了,而且一炮就能轰出一个篮球场般大小的弹坑来,属实很有威胁。但一旦实战,这种武器装备几乎没有什么生存能力,其实台当局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只在重要的节日或者是军事演习中才把它拉出来,作为一种宣传。不出所料,这种火炮最后要不是退役拆解,就得被我们放进博物馆里面。毕竟,它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且是上一个时代的见证物,确实值得好好保管收藏。
7月22日,台湾“汉光40号”演习正式开始,演习第二天,其陆军所谓金门防卫指挥部的炮兵营,便进行了240毫米榴弹炮的实弹射击演习。
演习内容假设在遭遇抢滩登陆时,台军火炮班如何使用它精准命中目标区域,以达到迟滞登陆之目的。然而这种火炮早已过时,它的炮身重量巨大,几乎难以移动。加上部署位置十分固定,在战时几乎就是固定不动的活靶子,被贬低为“高档炮灰”。这款火炮的生产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结构老化,操作也很麻烦,在战时的生存状态极为堪忧。那么问题来了,台军为什么对这样的一款火炮青睐有加,甚至在已经装备了更先进自行火炮的情况下,仍然舍不得将其退役。
▲台湾240毫米“黑龙”火炮,图片来源:网络
台湾的这款240毫米口径的巨型榴弹炮代号为“黑龙”火炮,它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M1系列火炮中的一种(M1型火炮中有75毫米、155毫米、203毫米、240毫米多种口径),目前主要部署在金门、马祖等外岛地区。M1型240毫米火炮是一款34倍径榴弹炮,射程约23公里,早期研发就是为了取代同款口径的上一代火炮M1918。
大口径火炮威力强,但是它的射速极慢,每两分钟仅能打1发,极限状态下也可以达到每分钟一发,但将会很吃力。火炮本身重量高达21.6吨,可以发射160公斤的炮弹。一般来说,一枚普通155毫米炮弹的重量仅为40到50公斤左右,因此前者是后者的3倍有余。M1使用的高爆弹丸威力巨大,落地时可以造成大约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弹坑。在其弹着点附近100米左右若无坚固物体遮挡,像人体这类的软目标几乎没有存活可能。
▲台湾240毫米“黑龙”火炮CG图,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就算是钢筋混凝土工事,在M1火炮大威力炮弹的面前也未必撑得住。在二战期间,M1型240型火炮几乎是各国装备的所有类型火炮中,威力和射程都首屈一指的,但它也和所有大口径的火炮一样,运输移动都极为困难。二战中,M1型240毫米火炮参加了美军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以及太平洋战争,在遇到极难摧毁的日军目标时,就会把它搬出来解决问题。后来这门火炮也参加了朝鲜战争,有一次12门齐射时炮弹恰好命中了志愿军的山顶弹药库,巨大的爆炸威力把山头都削去了半个。
不过朝鲜战争也成为了M1型240毫米火炮的绝唱,战争结束后它的库存弹药几乎耗尽,这款火炮终于退出了美军现役部队。二战末期美军曾经给这门火炮开发了一个自行火炮版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92自行火炮。它采用T26E3重型坦克的基础底盘并进行了适当的拉长,增加了一对负重轮。依靠470马力的汽油机,也只能勉强推动这个63吨的庞然大物,以最快24小时每公里的速度前进。它的存在只能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作为。到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T-92也只生产了5辆,如今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是游戏中见到。至于牵引版本的M1型240毫米炮,从1943年正式列装美国陆军到1945年停产,总共也就只生产了315门。
▲游戏中的T-92自行火炮,图片来源:网络
1959年“黑龙”火炮从美国退役,台湾在1960年马上就买入了这款火炮。构筑的理由之一就是1958年发生的金门炮战。在这场炮战中,部署在金门岛上的国军炮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为了扭转局面,当时台湾上下对“黑龙”的到来满怀期待。总数购买了不下30门,全部被部署在了当初吃过亏的金门马祖前线。为了使其更加灵活,台湾还专门在部署地点修建了防护工事和移动轨道。其中防御工事可以抵挡500磅航空炸弹的直接打击,而移动轨道可以方便“黑龙”火炮的出战和回收。如今最常亮相的就是防御工事上写有“雷霆”字样的炮位,它几乎已经成为了对外宣传的窗口,而在这里操作“黑龙”的炮班也几乎成了标杆和明星。
尽管已经服役超过了60年,但是“黑龙”火炮的操作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方式,炮班由12名成员组成。包括负责整门火炮正常运转的炮长、操作高低射界的前轮手、负责在象限仪上装订射角的射角手、负责检查底火装置的底火手、负责开关炮闩以及安装拉挂发火绳的开闩手、负责推送炮弹并击发火炮的的发射手、负责放置推送炮弹用斜板的装填手、负责运送炮弹和设置标杆的搬运手、负责为炮弹装填引线的引线手、负责为火炮炮弹整理准备药包的药包选定手、选择具体炮弹的炮弹选定手、负责装订射击诸元的瞄准手。
▲台湾240毫米“黑龙”火炮,图片来源:网络
在多人配合的情况下,想要操作这么火炮,也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成员们刻苦练习自己的基本功,并在经年累月的训练中达成默契。由于当年是为了预防下一次金门炮战而引进的,结果由于炮战没有打起来,“黑龙”的实战价值可以说是越来越低了。相比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如今的炮战在内涵上早就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战场已经几乎全部被精确制导武器统治。就算是使用传统的炸弹或者炮弹也大多加装了精确制导组件,其威力、射程、精准度都已经今非昔比了。现代火炮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准、狠,比如瑞典的“弓箭手”据称,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打出车辆储备的全部21发炮弹,对目标区域实行强大的火力覆盖,最次的也是能在20秒内进行一次三发连射,然后打完就转移,避免被对方反制。
▲台湾240毫米“黑龙”火炮,图片来源:网络
俄乌战争中,俄军也出动了2S4“郁金香”这样的240毫米迫击炮,它的全车重量仅有30吨,使用了一台52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快可以达到62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度,机动性能按理来说还算不错。它使用的53-F-864型高爆迫击炮弹,重量也同样达到了290磅,也就是130公斤,射程大约为18公里,同样具有强大的毁伤能力,苏联当年仅仅建造了500多门这样的宝贝疙瘩,结果在快打快攻的乌克兰战场上它同样有不小的损失。这种造价昂贵的武器经常会被巡飞弹或者自制的无人机所摧毁,实在相当不值。
▲被摧毁的2S4“郁金香”,图片来源:网络
2S4“郁金香”这种可以移动的大口径火炮在战场上上前没有多少生存能力,说更靠近大陆的“黑龙”简直就是高档炮灰一点也不夸张。过去的多年里,我们对于金门的具体部署情况不知道,都侦查了成百上千遍,前几年还有解放军的无人机光临金门,台湾守军的情况出现,可见,军事侦查活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像这种大口径的火炮炮位根本不可能变动,理论上来说它们早就已经在我军指战员的地图上标记的清清楚楚了。
纵然这种火炮可以打几十公里,威胁厦门也是足够了,而且一炮就能轰出一个篮球场般大小的弹坑来,属实很有威胁。但一旦实战,这种武器装备几乎没有什么生存能力,其实台当局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只在重要的节日或者是军事演习中才把它拉出来,作为一种宣传。不出所料,这种火炮最后要不是退役拆解,就得被我们放进博物馆里面。毕竟,它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且是上一个时代的见证物,确实值得好好保管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