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者预警:极端天气下,80、90后不可能安享晚年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3月20日 8点58分 PT
  返回列表
87795 阅读
35 评论
一条

根据1个月前发布的

《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

“2023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漫天的山火、“热死人”的高温天、

猝不及防的暴雨洪水……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2024年2月,贵州山火持续了12天

2024年3月15日四川雅江发生森林火灾

图源:央视新闻

2024年2月23日苏州高架上

因道路结冰,发生多台车辆碰撞事故

紧接着的2024年被形容为“地狱开局”,

2月份的贵州山火连续燃烧了12天,

苏州冻雨导致高架连环追尾,

就在3天前,四川雅江和云南临沧,

也相继发生大规模山火,

让数千居民受到影响,

至少3名扑火人员牺牲。

2024年依然会经历极端高温吗?

进入“全球沸腾时代”意味着什么?

30年后我国还有哪些城市比较宜居?

近日一条在北京见到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魏科博士,

他表示:

“80、90后想要安度晚年基本上是没戏了,

我们会见证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

现在我们能做的,

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一个更好的未来。”

编辑:刘亚萌

自述:魏科

2024年2月,贵州山火

2023年是我们国家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自1951年起),全国平均气温为10.71℃,较常年偏高0.82℃。而且这种“热”大概率会一直持续到2024年。

早在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先生就警告说,“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global boiling)时代已经到来”。这带来什么影响呢?就是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如果你现在40岁,那么你人生的后面20年跟前面20年经历的极端天气相比,高温酷暑增加约230%,洪涝增加约130%,风暴增加约97%。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贵州山火,持续了12天,大家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多的牺牲才把火扑灭。

它的起因不能完全归结于老百姓的祭祖、开荒、田地里烧秸秆之类的,跟升温和干旱有关。

去年整个冬季从12月份到2月份,云南贵州的温度在全国都偏高,贵州2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往常要多个2~3℃,降雨还少。

这时候山里面聚集的枯枝败叶,一个烟头就能燃起来,还有偶发因素,干的闪电、矿泉水瓶、玻璃瓶,在太阳光照射下聚集光线,它也能烧起来。

2023年加拿大山火

图源:路透社

其它国家也在频繁爆发山火。去年加拿大创记录的山火,烧了将近半年,它燃起的灰尘飘到美国,使得美国的空气比我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还糟糕。

还有2020年澳大利亚山火,导致30亿动物死亡。就在我们此刻讲话的时候,美国德克萨斯州正在爆发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山火。此起彼伏,这是一个全球现象。

这种“热”,一般在春季就开始有迹可循。

北京在去年5月底的时候就有单日温度超过35℃,6月连着3天超过40℃,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一直到7月都是高温,过程中还热死过人,一个导游在颐和园因为热射病去世,还有一个奶奶在家没开空调,因为太热死掉了。

2023年7月北京房山,被淹没的车

就在我们以为可能就一直热下去了,7月底忽然间京津冀一场大暴雨,最多降雨量高达700毫米,也就是两三天下了一年的降雨量。闹出了很多大规模的洪灾,房山门头沟都起了洪水,有30多个人死亡。

这种大暴雨跟全球变暖也是有关的。因为全球变暖会带来大气环流不稳定,温度越高,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就越高,下暴雨的时候,也下得更厉害。

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

从全球来说,2023年也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自1940年起),全年平均气温14.98℃,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42℃,升温幅度也是最大的。

全球持续加速增温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现在还处于峰值。

以后每一年我们可能都在创造新的纪录,现在说“2023年是有史以来最暖的一年”,到2024年的末尾我们可能又会说“2024年是有史以来最暖的一年”,然后过几年“2030年是有史以来最暖的一年”。

青藏高原气候凉爽,但也有冻土和冰川融化的风险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区域。

有些人可能会想着北部地区更凉快一点,我搬到青藏高原上不就很好了?

但是你得想到,全球变暖到一定程度,青藏高原上会有大规模的冻土融化,所有地面就像扭曲的泥浆一样,还有雪山上的融水冲下来,也会带来灾害。

2020年6月份,有三个台风到达哈尔滨

图源:新晚报

你觉得哈尔滨很好,夏季比较凉爽,但是它冬天非常冷。而且全球变暖之后台风路径北移了,2020年半个月之内,有三个台风直接到了哈尔滨,这在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

全球变暖让整个大气的环流变得不稳定,一个城市的天气变得“不按常理出牌”。

可能全国人民都感觉到了,去年进入冬季之后,气温是上蹿下跳。

春节之前全国都非常冷,多城市暴雪,没过几天升温,比往年温度高出5-6℃,快要上班的时候,忽然温度降低,又比往年低了5-6℃,温差是非常大的。

我自己有留心过,在北京已经很多年没有穿毛衣了,感觉是脱了夏天的T恤,就开始穿风衣,没过多久,羽绒服就开始上了。这说明热和冷之间过渡非常快速。

这种骤冷骤热,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出现。今年1月初的时候,北欧的温度忽然间短短几天就降到零下40℃,是他们那个地方史上最冷的温度,然后没过三五天,温度忽然又回升到零下5℃,一下子蹿升了30多摄氏度。

所以它不是你换个地方就能解决的,在此之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病毒分布的区域。

热带的病毒和病菌,它会向中纬度人口密集的区域去侵蚀。前几年我们国家部分区域爆发了鼠疫,病毒就来自于干旱地区的啮齿类动物,随着干旱地区扩张,这类病毒也会扩张。

随着中高维度地区的温度升高,很多原来冰封在冻土或冰川里面的病毒也会被释放出来,而这些病毒到今天竟然还有活性,我们不知道最终能释放出一些什么远古怪物出来。

所以你想想看,你还能往哪里躲?

在我看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作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历史上住了几千年了,未来还会是最优的地方。

所以关于未来的房产、职业、投资,我们不可能躲开气候变化,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去适应它。

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独居老人

成都玉林街道的老人

那么怎么去应对呢?

我们的社区要做一定的改变。比如在城市建设上,要更加防内涝,地面上的道路要重新规划,不能让道路成为积水最厚的地方。

夏季高温的时候,希望能有专门的避暑中心,以及开放公共的图书馆和政府机构这些比较凉爽的地方,给市民使用。对户外工作者有更多政策上的调整,在高温洪涝的时候,让他们能够待在比较安全的地方。

作为子女,你要更多地关心父母和祖辈,关注一下家庭里面的空调,如果家里是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或者房屋比较破旧了,需要增加一些防洪的设施。

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过去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新闻,就是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了,还有人坚持要去山里;台风来了,还有人跑到楼底下去搞直播,说“你看这个风特别大”;还有人仗着自己的车好,去涉水,这些都属于风险意识不足。

这当然跟我们的科普力度有关系,如果大家对这些灾害的科学机理有更多了解,也能够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北极熊正在失去家园

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裔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郎先生就已经做出了“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升温”的模型预测,60多年过去了,全球升温走势基本就是按照他的预测来的。

在过去100多年里面,全球二氧化碳飙升了大概50%,到2023年全球平均升温了 1.42℃,其中2023年有两天出现了升温2℃,这是出乎科学家意料之外的。

其实这个2℃是2015年《巴黎协定》里各个国家商定的目标,是希望到2100年的升温控制在2℃以内,但即便达到这个目标,依然是非常恐怖的。

2021年交警在郑州暴雨现场指挥交通

图源:郑州交警

以2022年夏季的上海为例,出现了7次40℃以上的天气,当年全球升温1.1℃。假如升温2℃,那么这个天数要增加5-10倍。你想一想,假如上海有连续35-70天都是40℃以上,你和你的家人该怎么活动?

可能你今天出门就会告诉孩子,到了学校之后不能到操场上去,一旦跑出去就要中暑了,放学了之后会担心晚上有暴雨。像今年贵州的山火、去年东北的洪灾、前年的郑州暴雨,可能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

全球升温1.5°C后的上海陆家嘴

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全球升温3°C后的上海陆家嘴

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什么标准?

按照预估,大约2050-2060年会是一个“见分晓”的分界点。假如你是80、90后,2050年正好是你晚年的开始。

在2050年之前世界肯定是会越来越热,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全球平均温度一定会超过1.5℃。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会继续冲向2℃,直至2100年超过。

假如我们现在控制的好,2050年我们超过1.5℃一段时间之后,温度就会慢慢往下走,在2100年之前控制住。

所以我们80、90后想要安度晚年,基本上是“没戏”了,我们会见证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一个更好的未来,让你的孩子(10后、20后)能有希望。

我自己的孩子,应该能够看到2100年之后的世界,如果她到时候回想起来说“这个世界跟我小时候差不多”,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上海创智农园,居民们在种植和收获

我总体上保持一定的乐观,还是有几率成功。

首先大家的认知是统一了,承认了“气候危机”的事实。

十年前可能有很多人在质疑气候危机,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的阴谋,发达国家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阴谋,给我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多混乱。也有一些人说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冷,已经被事实和数据反复打脸。

2020年我们国家制定了“双碳战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转型。

加上年轻人崛起了,独立意识更强,拒绝忽悠,更相信科学。在一个新能源驱动的经济模态下,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像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等,市场潜力很大。

古特雷斯先生说的“全球沸腾时代”是个比喻,水没有冒泡之前,很多人可能还可以假装没看到,但是现在冒泡了,你就没法忽略掉这件事情了,事实会促使大家发生改变。

据说据说
1 楼
谎言。
飞哥
2 楼
我们是最后一代,谁爱生谁生去
t
trifid
3 楼
新能源汽车的电是怎么来的? [1评]
D
DDT666
4 楼
中国要搞绿色能源,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太阳能风能核能水力发电。尽可能的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电动汽车就是这一举措的重要一环。要知道汽车排放要带碳排放的30%左右,这个比例太大了。 不知道天天唱着环保绿色的发达国家有什么具体措施呢?
p
potatohead
5 楼
所谓极端天气, 其实都是能量的爆发, 无论是山火, 还是大气环流, 与其消极躲避, 不如现在投资研究如何利用极端天气。
m
mrp
6 楼
天灭中共,狗粮万岁!
H
HXG
7 楼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当年是谁喊打喊杀的要碳中和,要绿能,要去核电,要去燃油,要碳税... 如今中国是全世界电车推动力道最高的国家,是植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可循环电能比例最高的国家。 而欧洲开始推迟或取消燃油车禁令,澳洲开始考虑核电,燃油车碳税被反对,美国直接退出了巴黎协定... [1评]
小kaikai
8 楼
哈哈 傻红的傻是傻在骨子里面的!🤣
q
q365金
9 楼
80后已经没有其他指望,自己子女00年,10年的,能过好就行了
媚眼瞟瞟
10 楼
世界死掉一半人, 所有环境问题迎刃而解。
琪爷
11 楼
所有不交社保医保是对的,把钱存着 自己吃好喝好别熬夜 多做些运动 开开心心活到死,咱们来世间走一遭不是为他人的幸福生活做贡献,别信什么刺激经济 别信什么和平统一 自己活好其他的都去他妹的
m
marshalchen
12 楼
傻逼砖家,要不要问问二叠纪,三叠纪的动物? mother nature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会管你的晚年? [1评]
巫师
13 楼
可能是传统的媒炭、天然气、石油,也可能是干净的水电、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巫师
14 楼
人类进入化石能源时代才2-300年。之前,自然界的气温变化以10万年为单位,上下浮动不到1度。 人类是这几万人才出现的。气温上升3度,人类基本就死掉一半了。
L
LAChinese
15 楼
中国现在的用电量是20年前的五倍,用空调来对付高温,暖气对付低温。
阿迹
16 楼
然而中国仍然是全世界碳排放最高的国家,并且还在增加。
阿迹
17 楼
电动车增加了,电力需求增加了,燃煤电站增加了。中国是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因为烧煤更便宜。
铗归来
18 楼
象日本, 30年后, 1/5领土可能被海水上涨淹没。
m
marshalchen
19 楼
人类多个球啊! 别的物种可以灭绝,人类就人定胜天? 就是一个地球上的过客而已。
n
nbck2013
20 楼
这个专家还是有点水平的。不过这种话属于丧气话。人们都不喜欢听。说一些不好的事实只会找骂。 08年前在某个论坛看到消息说,天帝已经打算灭世。时间已经定好。了。未来世界的劫难,只会留下不到0.1%的人类。悲观点的估计是0.01%左右的人类。其他人类罪孽深重无可救药。
曾几度夕阳红
21 楼
夫人生者,天地之匆匆过客,光阴之似箭逆旅也!
阳光俊男
22 楼
整个国家都洋溢着热火朝天的气氛。
y
yayidaye
23 楼
人类的本性决定人类的现代所谓的文明事逼迫灾难换取高品质生活,所以这是个死局,直到人类灭亡
e
eq007
24 楼
控制人口。
j
jeffinvade
25 楼
过去30年欧盟人均从12吨下降到7吨,每年欧盟排放总量过从50亿吨下降到35亿吨 (欧盟人口在增长,所以总量减少的比例不如人均) 过去30年中国人均从不到3吨增加到10吨,每年排放总量从30亿吨增加到140亿(中国人口也在增长,从10亿增加到14亿) 中国不减排,全世界温室气体只会越来越多,气候只会越来越热
j
jeffinvade
26 楼
中国人均排放10吨超过欧盟7.6吨 数据来源1: 人民网官网: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22-07/04/content_25927436.htm 保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定力 ——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 杜祥琬 "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7%" 139亿吨/14亿人=人均10吨 数据来源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2nianpaifangchajubaogao 图2.2 上面是总量,下面是人均,
疯痴癫
27 楼
三战打起来,大家都凉了,
d
dtpl
28 楼
电动车的电池怎么处理? 别搞笑了 未来是氢气车的世界 墙国一群奴才和报废电池一起过不是挺好? 垃圾配垃圾吗。
j
jeffinvade
29 楼
欧盟过去30年,减排了1/3,每年排放从50亿吨下降到35亿吨 中国过去30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3倍多,每年温室气体排放从30亿吨增加到140亿吨
S
Sarandon
30 楼
这种无聊的恫吓,分明是嫌弃政府给的项目经费不够哇
熊猫出塞
31 楼
大城市里的r人不觉得这算啥 山火烧不着自己 其实一个很相关的事情就是现在平流层湍流越来越多 现在坐飞机经常抖动厉害 以前哪有这么多。
野鼠缉毒
32 楼
最大的大气污染来自垃圾处理方式,其实生活垃圾处理就是厨余垃圾跟其他可回收垃圾不要搞得太繁琐
B
BH
33 楼
赶紧练法轮大法吧,兴许还有救
唐铁
34 楼
谁诅咒我不能安享晚年,我就操他血妈
南方兔儿爷
35 楼
用得着专家说呢,还没被烤熟估计就先被炸死了,北约出手世界大战还远吗?大家都有原子弹的年代,打一打地球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