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出苏轼真迹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1月30日 7点7分 PT
  返回列表
76909 阅读
13 评论
澎湃新闻

“沧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语,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

《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便写于首次游览赤壁时,目前现存唯一的亲笔手书,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前赤壁赋》,可见原文写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并非是沧海一粟。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研究学者曾推测,可能是“沧”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才会在传抄或出版印刷过程中误植。

报道认为,从语意来看,“沧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浮海一粟”则是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显然后者更具意境,也更加合理。对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坦言,可能是后世抄写错误,但其实上述两者意思都说得通,目前通行最多的版本是“沧海一粟”。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去年8月就曾刊发文章《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提到,与世传刻印本《赤壁赋》中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不同,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食”。

文章认为,其实两处异文是文本传抄过程中因草书形似造成的讹误。通过对苏轼的语言使用习惯及文本意蕴的考察来看,手书墨迹本应该更符合苏轼文章本意,这或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加州老流氓
1 楼
这个好!赶紧“损毁”了。 [1评]
o
oopp
2 楼
尼玛,这写文章的是多没文化啊
路人丫
3 楼
呵呵。。。说得对,毕竟土共已经在文革的时候破四旧就烧得7788了,结果还是有漏网之鱼逃去了台湾。土共毁灭的文物超过中国历代和侵华日军的总和。🤣 [1评]
加州老流氓
4 楼
: 哟,去你妈了个逼的的路人丫挺养的被你爷爷操逼妈生出的来的乱伦畜生还活着呢?你妈断气了吧?
S
Stoke-U
5 楼
“浮”字更有随波逐流,四海漂泊和身不由己的心境
L
LAOSHI
6 楼
此评论已被删除,相关原因说明,请查看新闻评论公告 [1评]
r
raymond68
7 楼
...
r
raymond68
8 楼
此评论已被删除,相关原因说明,请查看新闻评论公告 [1评]
加州老流氓
9 楼
此评论已被删除,相关原因说明,请查看新闻评论公告
加州老流氓
10 楼
此评论已被删除,相关原因说明,请查看新闻评论公告
江上彺来人
11 楼
那个卑贱的杂碎一看四面楚歌立马跑去投诉了!多下贱的一个畜生。
吃斋念佛大灰狼
12 楼
就冲这些中国古代的文物,也要统一台湾,不论用何种方式。
f
flapjack
13 楼
好吧,因为抄写错误"浮海一粟"变成了"沧海一粟",那"与子之所共食"变成了"与子之所共适”也是抄错的吗?草书中"食"和"适"长得也很象?如果由"食"变到"适"不是因为抄写错误,那为什么同样的变更理由不能适用于浮和沧?现代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在初版发行后作者不断修改润色,几版过后有些内容已与初版大相径庭。《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只有王玉燕没有王语嫣,只有王星天没有游坦之。几百年后如果有人找到明报连载版,是不是会说世人搞错了,应该是王玉燕和王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