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ston, Illinois Table to Stix Ramen Restaurant Protesters in front of the restaurant 04/26/2025 after a viral video of the Owner aggressively pursuing a black customer demanding a tip pic.twitter.com/zjP4SM2WPs
This Korean guy is insane, no one would do that like him. There's a historical reason behind it: the riot of Rodney King in 1992 between the local blacks and Krean mom and pop stores. The feud has been buried so deeply among them, no wonder.
SB 478 is a price transparency bill. The statute does not change what price a business can charge or what may be included in that price. The law simply requires that the price listed include all mandatory charges. Put simply, the price a Californian sees should be the price they pay.
4月19日,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市中心著名拉面店Table to Stix门口 ,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对峙。
拉面店的冲突
一名黑人在店里吃了拉面,用20元现金支付了19.89元的餐费,但并未留下小费,从而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执。
黑人顾客离开餐馆后,韩裔老板周肯尼(Kenny Chou)竟然尾随其后,大声斥骂该男子未付小费。男子则坚称自己已经支付了餐费,不应再被要求额外付费。两人之间的争执逐渐升级,气氛变得愈发紧张。
顾客质问周先生为什么一直跟着他。周先生回答说“18%”,这是他预计能给的小费数额。
“我付了餐费。我给了你20美元。你不能收取额外的费用,所以你在说什么?”顾客说道。
周先生并没有停止跟踪顾客,恼怒的顾客要求周先生“滚回去”,并要求他如果想让情况升级就报警。
店主大声斥责顾客,并威胁要报警,直到顾客反驳道:“我付了饭钱。我付了你20美元。法律上我没有义务给你那么多小费。”
好斗的周尖叫道:“我要打爆你这个混蛋。闭上你他妈的嘴。我的员工怎么赚钱?我要揍扁你!”他继续吼道。
随着视频的继续播放,这段视频很快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由于顾客是非裔,餐馆老板周肯尼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指责存在种族歧视行为。餐馆外墙上也很快出现了“反黑人,请勿在此用餐”的涂鸦。
这位五岁时便移民美国的餐馆老板在事后深感后悔,他表示已经向该顾客道歉。他和妻子花费十年心血经营的这家餐馆曾是社区的必到之处,如今却因此事而危及其未来。这场因小费而起的争议,无疑给周肯尼和他的餐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理直气壮的小费
理直气壮地要小费是美国特有的文化糟粕,在其他国家很难见到。欧洲是小费制度的发源地,但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如果在高级餐厅,会直接告诉你要收多少服务费,明码标价。但是那个服务费相当值,一趟趟上十几道菜,配各种酒,又给介绍又给开酒的,非常专业。
欧洲普通餐厅,就完全没有强制小费一说,对服务满意,也会给点,但是全凭自愿,不给也不会给你脸色,不管给多少人家服务生都很开心。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餐厅服务态度远远超过美国,但从来没有小费这回事。
因为有小费的存在,导致每一桌只有一个固定的服务员。你叫别的服务员,人家是不管你的,最多礼节性说一句“我帮你去叫你的服务员”。那么多人来人往,只有一个人搭理你,这服务质量能高吗?美国餐厅里,叫不到服务员是常态,耐心等待是必修课。
美国的服务员,尤其是餐厅的服务员工资很少,使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小费收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替小费制度辩护。但事实是服务员并不是小费制度的创造者,而是受害者,有了小费制度,餐厅老板们就理直气壮地将自己应该的负责的工资转嫁到顾客头上,让服务们强颜欢笑,索要小费,但即使这样,他们的收入也是非常不稳定。
小费的收费机制非常不合理。按照消费总价来算的,消费越高,给的小费越高。但小费是什么?是服务费用。一个Waiter劳动量和他服务的人数有关,而不是不是这些人吃多少有关。不过大家都会联想到,国内有另外一项收费和小费很类似,那就是房产中介费。
不仅是餐馆,在美国只要涉及到个人服务的都需要给小费。打个出租车,车费之外要另外给15%的小费,酒店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每天两美元,导游每天20美元,找人杀虫是10美元小费。我们家里随时准备一大堆零钱,就是应付各种小费。难怪美国人如此多才多艺,什么事都愿意自己做,原来都是被小费制度被逼得自学成才。
小费始于英国都铎时期富人的豪宅,来访的客人被要求给仆人留下小费,之后这一习俗传遍了整个欧洲,然后是美国。实际上,给小费这种习俗,从本质上来说,与美国所倡导的民主原则相违背,甚至是种族主义的。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美国的酒店和铁路公司都认为他们不应该支付工资给他们的雇员,这些雇员其中大部分是非裔美国奴隶的后代,受雇于服务业为白人服务。这些行业的老板们认为这些人的收入应该完全凭借白人的慷慨,而不是工资。
其实美国社会也曾经反抗过小费文化。反小费组织认为小费是“最恶劣的陋习”,因为它在一个极力打击并意欲消除"阶级导向社会"的国家里创造了一个贵族阶级。美国作家威廉·斯科特(William Scott)在他的书《痒痒的手掌》中将给小费称为“非美国式的”和“奴才主义”,它“接近贿赂”并等同于“合法化的抢劫”。他还写道:“有朝一日,不管怎样,它会像非洲奴隶制一样被连根拔起。”
1915年,包括威斯康辛、伊利诺伊、爱荷华、内布拉斯加、田纳西以及南卡罗来纳在内的六个州的立法机构尝试通过一项反小费法案,该法案旨在使收受小费成为非法行为,但最终都失败了。
到了上世纪中,给小费的做法已经通过一种工资制度制度化了,这种制度为餐饮业创造了不必为自己的工人提高工资的理由。1938年,作为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国会通过了第一部最低工资法,该法规定,工资可以通过工资或小费获得;换句话说,拿小费的工人不能保证从雇主那里获得基本工资。
反抗勒索
从此之后,美国小费文化就横行无忌。发展到现在,打包杯奶茶都需要支付18%的小费,令人发指。
疫情之后,美国更是出现了“tipflation”(小费膨胀)。
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72%的美国成年人感觉如今小费被要求的地方比五年前多了许多。不仅仅是传统的餐厅服务员,连便利店、杂货店甚至卖T恤的摊贩都加入了“讨小费”大军。
一位英国旅行作家西蒙·帕克(Simon Parker)在美国旅行时感叹,他在西雅图一家鱼薯店买份外带薯条,服务员一句话没说,只是默默递过来食物,屏幕却跳出25%的小费选项。“我连椅子都没坐,就得掏出这么多钱?”他写道。
美国人对小费的抵触情绪正在迅速升温。WalletHub的调查显示,近6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通过小费将员工薪资的责任转嫁给了顾客,而83%的人反对强制服务费——比如一些餐厅直接在账单上加收20%的“服务费”,还厚颜无耻地在结账时再问你要不要“额外小费”。
一位顾客在丹佛的餐厅就遭遇了这种“双重收费”:账单已含20%的服务费,服务员却拿着手持设备站在旁边,盯着他选择是否再给小费,最终他付了40%的附加费用离开。“我宁愿菜单价格直接高一点,也不愿被这样敲诈,”他愤怒地说。
更让人抓狂的是数字支付屏幕的“预设压力”。研究发现,当屏幕上出现高额小费建议时,近30%的美国人反而选择给更少的小费,因为他们感觉被“胁迫”了。一位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科特尼·诺里斯(Cortney Norris)一针见血:“每次结账都像考试,你得问自己:我该不该给?给多少?太累了!”
美国的小费文化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既是“tipping point”,也是民众忍耐的极限。它不再是慷慨的象征,而成了压迫与混乱的代名词。Table to Stix拉面店的那一幕就是对小费文化的爆发,只不过后来被种族问题所掩盖。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小费本该是心意,现在却成了勒索。”如果连买杯咖啡都要算计半天,这文化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