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季节。30年前,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将那一年的和平奖授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时任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时任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肯定他们为推动巴以和平做出的努力。然而,此后的三十年,巴以地区的战火从未消停,自2023年10月7日起,战争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沙走廊死伤无数之际,战火甚至延烧至黎巴嫩南部,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的风险越来越高。 1994诺贝尔和平奖:转瞬即逝的和平曙光 1994年10月14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本是对1993年以色列与巴解组织得以签署“奥斯陆协议”,接受对数十年困扰中东的紧张关系做出临时性安排的一种肯定。但奥斯陆协议燃起的和平希望也在诺贝尔和平奖宣布评选结果的那一刻就逐渐远去。10月14日那一天,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正在其办公室内,为一名以军士兵遭巴勒斯坦激进伊斯兰武装哈马斯劫持事件寻找对策。当天晚间,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发起猛攻,却既没能让被劫人质生还,还导致一名以军军官和三名绑匪死亡。1995年,拉宾本人也遭一名立场激进的犹太人刺杀身亡。几个月后,持强硬立场的内塔尼亚胡取而代之,成为政府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结果揭晓的当天,评选委员会五名成员之一克里斯蒂安森就宣布辞职,就阿拉法特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达抗议,因为在他看来,阿拉法特作为以抵抗以色列占领为宗旨的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早已经成为暴力、甚至恐怖主义的化身。此后多年间,克里斯蒂安森一直要求和平奖评委会就这项评选决定做出道歉。而评委会多名成员此后也因为另一位获奖人、西蒙-佩雷斯加入沙龙领导的政府,而对当年的评选结果表达失望,因为2002年沙龙担任总理的以色列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发动了一场军事行动。 应该说,1993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美国民主党籍总统克林顿推动下达成的《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也就是所谓“奥斯陆协议”其实并未解决导致双方紧张关系并多次交战的核心问题。协议完全是阿拉法特与拉宾在美国的斡旋下,在奥斯陆秘密谈判达成。以色列与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相互承认,所谓“临时性自治安排”也为此后的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打下基础,为未来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开启一扇可能的窗口。但协议并未涉及巴以边界划定,也未确定东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巴勒斯坦人难民营问题、以色列殖民点问题等也都悬而未决。法新社引述奥斯陆和平研究所研究员Jorgen Jensehaugen近期在一次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指出,奥斯陆协议并不是一项和平协议,只是一项原则声明,为达成和平协议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但这一切都随此后事态的发展而烟消云散。 爆发区域战争风险骤增,谁能是和平谈判人? 的确,三十年后的今天,以色列自去年10月7日的哈马斯突袭行动之后,就发起了在加沙走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发誓要铲除哈马斯武装,解救被劫持的人质。近一年的军事行动之后,加沙走廊平民百姓丧生人数已超过四万,200多名被劫持人质中,尚有64人未获得自由,哈马斯虽然在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遭遇重挫而削弱,但并未消失。而以色列的炮火近日也明确指向黎巴嫩境内的真主党民兵,贝鲁特似乎正成为另一个加沙。伊朗面对哈马斯武装以及真主党民兵这两个 “抗击以色列轴心”支柱接连遭遇以军重创, 一年来已经两次向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虽然所发射导弹遭以色列防空铁穹以及美英法等以色列盟友的协助成功拦截,但伊朗是否会适可而止?以色列是否会转而将报复的炮火转向伊朗? 巴以冲突演变成地区全面战争的风险不断提升,而虚无飘渺的和平进程如今却再没有当年像阿拉法特那样有影响力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领导的现任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自2007年起就失去了对加沙走廊的控制,被美欧等西方更加视作恐怖组织的哈马斯掌握着加沙走廊的实际控制权。而美国也不再是克林顿年代的美国,其国际影响力在随中美全面战略竞争而对立不断深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受到削弱,美国国内政治也日渐分裂。任期已经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拜登政府多次试图斡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却终未成功,而加沙走廊严重的人道危机更让11月5日的美国大选活动面对压力。 中东战火也许目前尚不至于引发特朗普所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但却可能影响一个月后的美国大选结果。而11月5日之后,是保守派共和党的特朗普,还是接替拜登迎战的民主党人贺锦丽胜出,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不无影响。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季节。30年前,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将那一年的和平奖授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时任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时任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肯定他们为推动巴以和平做出的努力。然而,此后的三十年,巴以地区的战火从未消停,自2023年10月7日起,战争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沙走廊死伤无数之际,战火甚至延烧至黎巴嫩南部,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的风险越来越高。
1994诺贝尔和平奖:转瞬即逝的和平曙光
1994年10月14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本是对1993年以色列与巴解组织得以签署“奥斯陆协议”,接受对数十年困扰中东的紧张关系做出临时性安排的一种肯定。但奥斯陆协议燃起的和平希望也在诺贝尔和平奖宣布评选结果的那一刻就逐渐远去。10月14日那一天,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正在其办公室内,为一名以军士兵遭巴勒斯坦激进伊斯兰武装哈马斯劫持事件寻找对策。当天晚间,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发起猛攻,却既没能让被劫人质生还,还导致一名以军军官和三名绑匪死亡。1995年,拉宾本人也遭一名立场激进的犹太人刺杀身亡。几个月后,持强硬立场的内塔尼亚胡取而代之,成为政府总理。
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结果揭晓的当天,评选委员会五名成员之一克里斯蒂安森就宣布辞职,就阿拉法特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达抗议,因为在他看来,阿拉法特作为以抵抗以色列占领为宗旨的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早已经成为暴力、甚至恐怖主义的化身。此后多年间,克里斯蒂安森一直要求和平奖评委会就这项评选决定做出道歉。而评委会多名成员此后也因为另一位获奖人、西蒙-佩雷斯加入沙龙领导的政府,而对当年的评选结果表达失望,因为2002年沙龙担任总理的以色列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发动了一场军事行动。
应该说,1993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美国民主党籍总统克林顿推动下达成的《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也就是所谓“奥斯陆协议”其实并未解决导致双方紧张关系并多次交战的核心问题。协议完全是阿拉法特与拉宾在美国的斡旋下,在奥斯陆秘密谈判达成。以色列与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相互承认,所谓“临时性自治安排”也为此后的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打下基础,为未来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开启一扇可能的窗口。但协议并未涉及巴以边界划定,也未确定东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巴勒斯坦人难民营问题、以色列殖民点问题等也都悬而未决。法新社引述奥斯陆和平研究所研究员Jorgen Jensehaugen近期在一次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指出,奥斯陆协议并不是一项和平协议,只是一项原则声明,为达成和平协议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但这一切都随此后事态的发展而烟消云散。
爆发区域战争风险骤增,谁能是和平谈判人?
的确,三十年后的今天,以色列自去年10月7日的哈马斯突袭行动之后,就发起了在加沙走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发誓要铲除哈马斯武装,解救被劫持的人质。近一年的军事行动之后,加沙走廊平民百姓丧生人数已超过四万,200多名被劫持人质中,尚有64人未获得自由,哈马斯虽然在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遭遇重挫而削弱,但并未消失。而以色列的炮火近日也明确指向黎巴嫩境内的真主党民兵,贝鲁特似乎正成为另一个加沙。伊朗面对哈马斯武装以及真主党民兵这两个 “抗击以色列轴心”支柱接连遭遇以军重创, 一年来已经两次向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虽然所发射导弹遭以色列防空铁穹以及美英法等以色列盟友的协助成功拦截,但伊朗是否会适可而止?以色列是否会转而将报复的炮火转向伊朗?
巴以冲突演变成地区全面战争的风险不断提升,而虚无飘渺的和平进程如今却再没有当年像阿拉法特那样有影响力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领导的现任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自2007年起就失去了对加沙走廊的控制,被美欧等西方更加视作恐怖组织的哈马斯掌握着加沙走廊的实际控制权。而美国也不再是克林顿年代的美国,其国际影响力在随中美全面战略竞争而对立不断深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受到削弱,美国国内政治也日渐分裂。任期已经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拜登政府多次试图斡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却终未成功,而加沙走廊严重的人道危机更让11月5日的美国大选活动面对压力。
中东战火也许目前尚不至于引发特朗普所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但却可能影响一个月后的美国大选结果。而11月5日之后,是保守派共和党的特朗普,还是接替拜登迎战的民主党人贺锦丽胜出,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不无影响。